冠冕唐皇(校对)第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1/760


金吾卫是洛阳城防最主要的力量,而这个将要遭受清洗的汴州弓氏在洛阳又有着不弱的势力。他们之间会不会有什么联系?不是会不会,而是一定有,没有也要有!
“近期不要与那弓嗣举有什么大宗钱财往来,如此骄横穷索,祸将不远。”
李潼不是吝惜钱财,明知道这是一个火坑,又怎么会指使人去跳。可若不能开设舟车行铺,又该怎么布置眼线去了解细节?
而且随着他思路逐渐的明确,对耳目需求更加迫切。因为如果有必要的话,他还准备试图栽赃丘神勣!
“其实、其实若只求耳目通达,探人宅秘,还有一法,只是太污秽,恐唐突大王……”
田大生脸上颇有几分迟疑,言语也有几分吞吞吐吐:“早前曾使人入周兴宅邸掏刷溷(hun)池,虽然不能入深宅,但日常来往,贿其仆役,也浅知他宅内隐事,但投书铜匦,却不能伤他……”
李潼听到这话,不免瞪大眼,大叹果然鼠有鼠道。他这里还是一筹莫展,没想到田大生等人已经琢磨出一些道道,且还有所收获。
所谓溷池,即是粪坑。无论什么人,地位是高还是低,吃喝拉撒都是难免。打扫厕所又累又脏,哪怕府下仆役肯定也是能避则避。
这个思路,自然不是李潼的经验阅历能想到的,但若是能执行得好,又远比他那个舟车行铺的思路有效得多。毕竟高门大户都有自家车马备用,即便组织起这样一批人来,无非穿街过巷看个浅表,还是很难深入人庭门内里。
“这种事,好不好安排?能不能直入丘、周等家宅内里?”
李潼又问道,如果能将耳目张设到对方家邸,对于他制定计划无疑更有帮助。
见大王并不厌此污浊卑鄙,田大生也松了一口气,又说道:“此虽贱业,但也颇有得利,城外广有田园庄墅收买粪土。都内坊居人多,各坊都有街头、行首,贸然操业,自然很难。但若是荐用贱力几人,小贿头目,行入指定宅邸,并不困难,人也不会相问为何。”
李潼闻言后,更觉大开眼界,果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掏粪这个行当居然水都不浅:“既然有这一种门路,那就尽快布置起来。都内短时或将横变,届时可为除贼良机。除丘贼、周贼之外,另有刚才所言弓氏几家,也尽量潜伏。人力方面足不足用?”
“闾里卑鄙之众,或是没有技艺谋生,但若只作贱业,都不必求于外人。”
田大生对此很是自信,舟车操御,还有技术的要求,他还有些踟蹰,但掏粪贱业只要一把力气、不怕脏就行,挑选起来自然更简单。
李潼闻言后便点点头,然后又说道:“暂作此业,只是从宜。但既然供事于我,自然不能薄于犒奖。此前所言行铺,一并操持起来,短时不必大规模的铺设,能用多少人力就用多少。所收多少,或奖犒或抚恤,都由坊正来决定。”
虽然田大生等人以义气自标,但李潼也不想只凭此便穷驱他们。行铺既是一个谋利养生的产业,同样也能收采风之效,而且规模若能发展起来,单单这些车夫、舟子本身便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
田大生听到这话,心中也是多有感动,更觉这位大王惠及卑下,值得性命相托。
正在这时候,一道耀眼的光芒由坊里打射上来,应该是一面打磨光滑的铜镜折射的太阳光芒。
这道光线在窗前晃动片刻,李潼便拉着田大生行到窗边,指向光线射来的方位,对田大生说道:“认清楚那处宅院,日后急情传递,或是钱货支用,都到那里去,凭信印自然有人接洽。”
第0122章
枯禾逢甘霖
经营行铺产业,包括反向监视丘神勣与周兴,都是李潼偶然生出的念头。
他今天带田大生到修善坊来,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给对方介绍一下他布置在这坊中的秘密基地。
站在食肆阁楼向下眺望,可以看到那是一处占地七八亩且有着一个简易独立码头的邸店,毗邻伊水河渠,面积不算太大,但在寸土寸金的修善坊中,规模也绝不算小。
这一处据点,就连李潼都是第一次见到,是老太监杨冲进献给他的,用作与禁中急情联络,本身也是一处价值不菲的产业。而且杨冲也表示会持续不断向此输送财货,用作少王活动资金。
李潼倒也不是打秋风上瘾,非要勒索老太监,他王府财货虽然丰沛,但每一笔花销都是要走账的。后世有巨额资金来源不明的贪污罪,而他作为一个宗王,却有巨额资金去向不明的谋乱罪。
所以,拥有一个独立于王府之外的小金库,可以绕开王府监察动用财货,对他来说非常重要。此前之所以敢跟田大生那么豪迈的许诺,背后就是因为有杨冲这个大金主提供资金。
杨冲直案司宫台,还掌握禁中走私渠道,家底丰厚得很,而且年纪也已经不小,腿一蹬钱没花了,这一辈子又是为谁辛苦为谁忙?所以在跟少王勾搭上之后,也是豪迈得很,要钱给钱,要人给人。
除了这一处邸店之外,杨冲还在南市留下两个铺面,一个香行,一个木料店。本身经营便获利颇丰,店铺本身还是一笔不菲的财富。
所以李潼是真的不缺钱,他缺的是那种能够完全信任、帮他花钱的人。眼下还仅仅只是给田大生透露一个邸店,不是不信其心诚,而是为了继续考察其人能力值不值得托以更大事务。
手下乏人可用,是李潼一大制约。他王府一众僚佐,都还需要磨练,田大生市井出身,能够接触的层面又有限。所以未来一段时间里,无论际遇如何,继续苟下去猥琐发育,也是立足于现实的一个考虑。
不多久,杨思勖匆匆返回,附耳低声回禀几句,李潼微微颔首,抬手示意田大生在这里继续记牢方位,然后便站起身来,在杨思勖的带领下行入食肆另一侧的一个房间中。
听到脚步声,门从里面被推开,一个身穿浅蓝圆领袍的中年人站在里面,先是看了一眼杨思勖,然后视线落回李潼身上,便显得有几分激动,叉手弯腰道:“博州贡员苏约,见过大、见过郎君!”
“苏君不必多礼,旧人久言你名,今日一见,确是孤松瘦石,朴质可赏。”
说话间,李潼闪身迈步行入房间中,并不乏歉意道:“本该华堂待客,可惜多有不便,于此匆匆邀见,仓促简寒,还请见谅。”
“怎敢、怎敢!”
名为苏约的中年人躬身垂首,待到李潼落座席具,才又庄重见礼:“阿公入店访我,心中喜极,落拓之人,野蒲俗质,能为郎君奔走,实在愚之大幸。”
这个苏约,便是禁中女官徐氏那名老相好了。李潼并没有直接将之召入王府听用,而是留在修善坊继续经营产业,也算是一招暗棋。一则秉性还不太熟,二则一旦成了他的府佐,便摆在了台面上,行动便不再随意。
待到这个苏约坐定,李潼便随口问起一些旧日经历。
“在下本籍博州,上元三年初解随贡入都,初试而落,憾然归乡。余后数年,几取文解,却都无所成。永淳年后,长居神都,不敢再归乡阻才流进途,唯热血未冷,偶或应制,但也只是贻笑方家……”
苏约短短几句话,便将此前人生经历介绍完毕。但李潼在听完之后,却也颇生唏嘘。
久试不第,往往是失败者的代名词,但其实这也并不尽然。
唐代科举有常科和制科的区别,常科是每年一试,制科则专才特取。这其中,常科应举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学馆生徒,即就是六学二馆学子于本学通过考试后,获得参与科举的资格。另一类便是州县学子,通过州解试,获得文解之后,每年十月随贡入都。
这其中州县贡士每年每州不过二三人而已,且文解有效期只有一年,一年不第到了第二年还要继续参加解试,通过之后才能获得新的文解。
这个苏约能够连续几年都获得州试文解,说明最起码在其本州,学养都应该是名列前茅的。博州乃是河北上州,并非偏远之地,由此可知这个苏约是真的有才学。
但是每年常科应考千余人,天下各州翘楚才流汇集都城,所取不过一二十人而已。当中竞争之大,可想而知,如杜甫一生都没能考取什么正经功名,王维则从太原冒籍京兆,李商隐也是连考数年之久。
而且在初唐还有一个风气那就是重中央而轻地方,开元之前所重唯两监而已,即就是东西两都国子监,国学生徒得中几率更高。许多年景,外州学子所取不过一二人乃至于颗粒无收。
这个苏约自陈屡试不第,不敢再归乡占据珍贵的文解名额,或许是羞于归乡,或许是财力上已经不允许了。毕竟若非什么豪宗大族,家资殷实,每年往返路费便是一笔惊人的开支。
做洛漂很不容易,就连刘幽求这个已经考取进士的人,数年守选都囊中空空,进了王府只献得起两瓮咸菜。更不要说这个苏约了,也难怪其人会沦落为徐氏的面首,毕竟骨气当不了衣食,彼此都是失意人,也能相互慰藉。
如果说时下常科对外州学子而言是地狱难度,那么制科简直就是死亡难度了,笃定必死的考试。
制科是皇帝特诏,专选事才,原则上来说,参加考试的人数可以更广泛,不仅仅只局限于学馆生徒与各州举子,只要自认有此专才,都可参加考试。
可问题是,历届的进士、明经包括在职的官员,也都可以参加啊!
比如原本历史上的刘幽求,虽然已经进士及第,但却守选多年始终没有通过吏部考获得任官,一直等到圣历年间参加制举经邦科得中,才被授予官职。
制科是比常科更高一级的考试,对人才的要求也更高,而且往往是遇事则考、挑选专才,一旦得中,便能授予官职,无需再作守选。因此被许多进士包括在职官员视作获得官身或是越级升迁的机会,竞争要更加激烈的多。
苏约这样一个落第举子,居然跑去参加制科,也真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是真的只剩下一腔热血,只求过过干瘾了。
“国家取士,法不循一。命途或有乖张,但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苏君久挫,仍能保养热血志向,单此守志不弃一项,便胜世道俗流诸多。”
李潼这么说,也并非纯是客气,这一时期什么妖事都有,负面的、正面的都不缺乏。
比如在这一年的制科考试中,便会出现两个大能。神龙五王之一的张柬之,六十四岁高龄参加制举贤良方正科拔得头筹,开元名相张说举词标文苑科第一。
张柬之早年举进士,解褐县丞,之后多年都在底层打转,宦海沉沉,基本上没有特殊的际遇,这一辈子也就这样了。张说虽然号称出身范阳张氏,西晋张华的后裔,但到如今也只是寒族地主人家,弱冠之龄一举成名。
武则天女主当国,传统的政治人才如关陇世族之类对之一直怀有抵触,只有更加扩大人才选拔层面,才能获得不同于传统势力的新型人才。
消极一方面自然是酷吏横行,幸进者无数。但积极的一方面就是促使大量寒族人才加入统治秩序中来,大大摊薄了传统世族所享有的政治资源。
武周一朝虽只十几年,但开设制科却达到将近三十次,频率之高冠绝有唐一代,其中不乏有“才高未达、沉迹下僚”等专门针对才高位卑、不得志人才的科目。
李潼之所以确定孝义能够成为他的一张保护伞,除了基本的人情判断之外,也在于武周制科单单有关“孝悌”一类的科目便有数次之多,由此可见他奶奶是真的很缺爱,需求甚至都上升到国事人才层面。
一个帝王人物本就复杂,功过如何又哪里是能一言以蔽之。
当然,武则天功过如何跟李潼也没啥关系,你对我好自然就是好人,对我不好,该弄你还得弄你。总之,我是不会放弃宫变夺权的准备和权利。
“远游多年,人事俱非,不敢言胜世俗,能守唯不负当时而已。郎君垂怜及我,是枯禾喜逢甘霖!旧年常忿才力不为取,而今幸得赏用,唯倾我所有,证此一身!”
苏约讲到这里,又是起身而拜。
这话也算是心声表达了,不得志之人,世道常有,谁又不想证明自己?
李潼也想试试这个苏约才略如何,想到刚才与田大生商议的问题,便又问起这个苏约,想看看他有没有别的思路。凡事不作一手准备,蹲茅房商讨机密的情况毕竟也是少之又少。
第0123章
兵事再兴
“洛河自汇千年运,天街长出入九重。宁知闾里袍褐客,津桥渡否两世中。”
听到少王提出的问题,苏约短作吟咏,片刻后自觉失态,忙作歉然一笑,然后又叹息道:“虽然同居闾里,但门庭自有深浅之分,低者登于高门,谈何容易。但若遁出俗外,倒也不是没有路径。”
“怎么说?”
李潼见这苏约除了自怨自艾之外,也颇有几分成竹在胸的笃定,便好奇问道。
苏约稍作思绪整理,然后又说道:“深庭者,门禁森严,常情走访,自然难入。但若避开常情,倒也不难。方伎者医卜技艺诸类,僧道之徒,异货豪商,但有非凡,越俗情登门第并不艰难。”
眼见苏约侃侃而谈的姿态,李潼不免感慨,你老小子蹲神都怕不是专心备考吧,这攀龙附凤门道琢磨很深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1/7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