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冕唐皇(校对)第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5/760


杨冲感慨一声,抬手拍拍义子胸膛,而后便在随行宦者搀扶下缓步离开了仁智院。
之后一段时间,三王仍是悠游禁中,仁智院与内教坊两点一线的往返,虽然单调,但也是自得闲趣。
但时局却不像禁中这样的平平淡淡,新年前后,连场典礼,算是维持了一个繁荣祥和的假象。但是一出元月,气氛则就又变得汹涌起来。
二月初,神皇追尊其父武士彟为周忠孝太皇,诸先墓俱尊为陵,并设崇先府配置一应官吏,专管诸陵祭祀。
二月中,肃政大夫李昭德连参春官尚书武三思,武三思免春官尚书职。而之后不久,李昭德便因堂食诞言获罪,贬为振州陵水县尉,即日起行。
二月中人事升贬不只一桩,但最引人惊诧的则是格辅元拜相。
去年年尾,格辅元因受前肃政大夫蹇味道牵连而被免左肃政大夫职,只以左散骑常侍的散阶留省,但在二月中旬,先被任为凤阁侍郎,后又加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而正式拜相。
从一介闲散而得授相位,已经足够夸张了。但是格辅元的咸鱼翻身力度不止于此,就在拜相十天之后,格辅元又被外任西京留守,原西京留守、宰相裴居道返回神都,并加太子少保衔,担任右钤卫大将军。
李潼虽然在禁中咸鱼度日,但是对朝廷大事也都密切关注。如今的他处境大有好转,消息来源也广泛,无需刻意打听,自然有人告诉他这些朝堂大事。
当得知右肃政大夫李昭德接连出击,直接干掉武三思春官尚书职位时,李潼很是高兴了一会儿。说实话,如果不是他奶奶拉偏架,就武家兄弟能力水平,也实在堪忧。
但他这一份喜悦也没有维持多久,胜利的果实是苦涩的,果然李昭德被一脚蹬去了海南。不过李潼也没有为李昭德怎么担心,心知这个大手子还有的折腾。
李潼甚至觉得,相较于后世吹嘘不已的狄仁杰,李昭德这个跳货似乎更有他奶奶武则天心灵密友的资格。
武周前期李武夺嗣,几场硬仗那都是李昭德干下来的,请立皇嗣、杖毙妖人,包括在武承嗣最红的那几年撸掉武承嗣的相位。天授革命这几年,宰相都是成批次的赴死,李昭德这么跳,居然还能挺过这几年,也真的是不服不行。
不过当格辅元拜相且外派留守西京后,李潼便没有心情感怀别人机遇了。
如果说单纯格辅元拜相指向还不明显,那么之后又有一道诏令发出,那就是外贬为万州刺史的欧阳通复召回朝中担任司礼卿,李潼便彻底明白了,他这逼奶奶都是小把戏,他奶奶顺水推舟、翻云覆雨的本领那是真的妙,让人防不胜防。
相对于宰相级别的人事变动,欧阳通回朝不算大事。但哪怕仅仅是集中在宰相层面,格辅元与裴居道的调换,也足以让李潼体会到他奶奶用心之险恶和对机会的把握,这是准备要对宰相们下手了!
格辅元请筑慈乌台,不久被夺职。不久之后,李潼等三王参礼大酺,并凭《万象》大曲狠刷了一波存在感。再之后,格辅元便被提拔为宰相,并留守长安。
这之间已经可以形成一个很明显的逻辑链条,那就是武则天一系列政治行为,她的儿孙并不反对,她们一家和气得很。格辅元因为明见到这一点,因此得到神皇特殊恩赏,成为镇守方面的宰相。
如果这一条逻辑仍很单薄,那么接下来裴居道归朝并且以太子少保的殊荣执掌南衙兵权,便是对这一逻辑的继续加强。
裴居道是什么人?是李潼他大爷李弘的老丈人,他奶奶武则天的亲家!
这一出一入的两个人事变动,会不会让那些对武则天仍存制衡之力的宰相们惊疑不定,我们中出了两个叛徒?他们还敢不敢有什么实际的抵触举动?
对于武则天的政治手腕,李潼已经佩服的有些麻木。他是想到帮他奶奶粉饰一下,但却没想到自己这一露面就给他奶奶争取来这么大的运作空间,直接就瓦解了宰相群体们之间的信任与默契。
有那么一刻,他真觉得自己简直就是社稷罪人,哪想到他奶奶扯皮造势的本领这么高明。可是很快,他就有种被玩了还没收到钱的羞恼。
他身在禁中,并不清楚如今外界对于格辅元拜相与他们家之间的联系,但想想肯定也是猜疑不小。可问题是,他自己心里明白,格辅元拜相与他们一家真是屁的利害关系都没有!
他与格辅元之间,那真的只是一面之缘、几句话的交情都没有。当日李潼腆着脸上前,格辅元的态度也表示出他不太愿意与嗣雍王一家有过于密切的往来。
现在老先生拍拍屁股美滋滋去长安留守了,李潼一家仍然是大内囚徒,没有改变。
想明白这一点,李潼就觉得他奶奶这老娘们儿有点不讲究:“好歹咱祖孙也是搭台唱戏,我也算间接帮你削弱了宰相们之间的信任度,结果你啥都不给我!惟一一个有点用的小乌龟,还派你侄子去玄武城来堵我门!”
当然,也不能说彼此之间一点利害的瓜葛都没有。如果李潼所琢磨出来的这一条逻辑链也为外界所接受,那么他们一家处境变得更危险了!
如丘神勣这类对他家本就满怀恶意的人,李潼仅仅只是小得赞誉,便已经让对方做出甲衣登殿的过激举动。如今在对方看来,格辅元靠着捧雍王一家臭脚,宰相都有得做,雍王一家咸鱼翻身的势头还得了?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李潼心情之恶劣可想而知。他不过只是捡了杨思勖这样一个有些武力值的太监而已,结果在敌方眼中却有了致命的威胁,如果后续没有什么变故,那才真是见鬼了!
后续的变数,没有让李潼等待太久,很快便以一种虽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但却令他难以接受的方式呈现在他的面前。
三月中的一天,女官御正厍狄氏前来仁智院,传达神皇陛下敕旨:嗣雍王等渐已成人,久养禁中,外多不知,酺日之后,外廷群众屡有进谏,宜出阁立业,嗣传家声。永安王庶幼稚年,恐自立艰难,仍收养大内。
“太妃养孤不易,如今大王等终得眷恩,能够自立家业,夸美世道。”
厍狄氏在宣告完神皇敕旨后,又上前对半是惊喜、半是迟疑的太妃房氏道喜。
太妃房氏这会儿也有些发懵,手捧敕书不知该要如何回应。
一家人居在大内,虽然衣食无忧,但却不改被囚禁的本质,房氏自然做梦都想儿子们能够自立于外,因此在听到终于获准出阁,一时间也是惊喜无比。可是少子不被获准出阁,却又让她感到大大的美中不足。
而李潼在听完这份敕书内容后,心情却倍感悲凉。他这几日一直在思考时局的演变与自家境遇之间的利害关系,通过这一份敕书,再次领会到他奶奶的无情!
虽然嘴上不说,但是对于自己能够在近乎绝境的情况下,通过大酺献乐一事获得他奶奶的关注,心中还是颇感得意的。
礼日之后,一切似乎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这更让他确信自己的努力终究是有收获,也对于自己在武周一朝混下去增加了许多的信心。
但事实还是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惊喜,他奶奶终究是他奶奶。
敕书只是提前通知这一件事,让少王有所准备,等到真正出阁时,还会有正式的诏书、告身等宣告。厍狄氏在宣读完敕书后,便要起身告辞。
李潼颓坐在席,心中几番挣扎,终于将牙一咬,起身说道:“御正请留步,守义一言梗喉,敬请御正呈告神皇陛下。此身年齿虽幼,自度才器不逊诸兄,兄等俱得出阁,唯我在养禁中,将使世道笑我无能?恭请陛下体恤劣孙逞强浪性,无使家门横生二桃故事……”
房氏本就心存迟疑,当听到李潼这番话,脸色陡然变得苍白,她陡从席中立起,戟指少子,语调也变得有几分凄厉:“三郎你住口!再多作一言,你、你不再是我儿子!”
李潼嘴角一颤,却连苦笑表情都做不出,他面对房氏大礼拜下,只是沉声道:“求娘娘无弃劣子,容我任性!”
第0100章
不望独活
御正厍狄氏离开了,仁智院中厅内气氛却是凝重无比。
一众宫婢、宦者都被遣出,房间中只剩下几个家人。太妃房氏面墙而坐,背对众人,双眼清泪默默流淌。李潼仍然跪在地上,两侧跪着脸上各存惊疑的两个兄长。
“太妃,郎君等久跪不起……”
郑金恭立一侧,见到郎君神情惨淡的长跪在地,忍不住上前低语道。
“让他跪着!不孝子,不……”
房氏低斥一声,神情又变得激动起来,她转过身来指着少子,一脸沉痛之色:“你要我怎么容你任性?人事催逼,一线生机在你,因你一次任性,家门恐要绝嗣……三郎、三郎,娘娘求你,留在大内,给你亡父留下一线血嗣!”
李潼闻言,连忙以头叩地,涩声道:“求娘娘勿以人情逼我,幸生家门之内,惟求祸福与共,不望独活!”
他是惜命不假,为了活命多有荒诞、狠绝之想,也常常开解自己,名利场中没有对错。但是生而为人,却必须要有是非!
一家人被囚禁大内数年之久,却在眼下这样一个敏感时刻外放出阁,不用想也知这当中蕴藏的险恶。
无非外间那些满怀恶意者因他们一家居在大内,想要构陷也无从下手,才鼓动催促少王出阁。一旦离开禁中,那滔天恶意必会汹涌而来!
应该说武则天还有一份留情,起码是将李潼留在禁中、继续施以庇护。如果李潼愿意接受这样的安排,可以想见纵有再多恶意要构陷他家,也不会波及到他。
准许少王出阁,任由人去攻讦,已经是武则天难得做出的让步。但如果有人还想将这把火烧到禁中,那就是真的在挑战她的底线!
如果只为了活命,这样的结果对李潼而言已经足够了。但他情知后事,终究心障难除。在没有他参与的那个世界,活下来的应该是李守礼这个嗣雍王。
可是现在他一番穷折腾,等于是将李守礼的生机攫取过来。而且他折腾出的这个局面,较之原本的历史其实还要更加险恶。一旦两个兄长出阁而李潼留在禁中,便等于是武则天划出了一条清晰的界线,那两个孙子随便他们折腾,唯禁中这个谁都不能动!
李守礼大大咧咧,李光顺谨慎有余、计谋不足,一旦身入这样的环境中,可以想见必死无疑!甚至就连太妃房氏、良媛张氏只怕都再难活下来。
除了心中的是非拷问让李潼不能接受这样的安排,还在于他心知一旦接受了这样一个看似安逸的安排,余生必将彻底落入他奶奶的指掌之内,由其揉捏、玩弄,人生再难有什么自主。
在他们李家,不是没有这样的人,那就是他三叔李显。李显一生为其母亲阴影所覆盖,哪怕是日后再登皇位,都没能摆脱这一阴影。
但李显起码还有一个皇位可以指望,李潼一旦完全顺从了他奶奶,才是真正的万劫不复,成为一个彻底的玩物!
他情知这一次违抗他奶奶的安排,刚刚培养出的一点祖孙情分只怕所余无几,但在生死之上,他也有自己的底线坚持。
且不说仁智院人心情势,御正厍狄氏返回神皇寝宫便登殿复命,将永安王所言如实转告。
武则天正批阅奏章,听完后提笔勾勒的手臂顿了一顿,脸色微微一寒,闭上眼作深吸状,片刻后才又睁开眼,沉声道:“即刻分付有司,督办少王出阁事宜。”
“那永安王所请……”
“同出。”
牙缝中崩出两字,武则天复又提起笔来,厍狄氏见状便领命退出。然而武则天提笔的手臂只是空悬,一直等到厍狄氏离开殿堂仍然没有勾动。
近侧侍立的韦团儿偷眼发现神皇陛下眸光散漫,斟酌好一会儿才开口轻笑道:“大王才趣灼然,也是少年好胜……”
“一个不安于室的蠢物罢了!”
武则天思绪回转过来,语调多有不满,待低头看到笔锋浅触纸面,已经遗落一团墨渍,神态更加烦躁,提手将这一份奏章甩出,恶声道:“发还凤阁,重作抄录!”
当韦团儿匆忙将那奏章捡起送出,武则天蓦地挥起拳头,重重砸在御案,眉宇之间疲态显露。
她两手撑住御案,过了好一会儿神态才渐趋平静,提笔疾书一份敕书,着令政事堂尽快推荐能够直案公正严明的左右肃政大夫人选。
世道如大网,人皆在囚中,她也只是站位更高一些而已。近来左右肃政台频有请求少王出阁的奏章,这并不是出于她的授意,但她却不得不予以正视。
她能顶住言官压力强留永安王在禁中,已经冒着暴露宪台失守的危险,却没想到那小子看起来恭顺机灵,内里却仍难免浮浪任性,强求出阁。既然如此,那就自求多福吧。
——————
“大酺献乐,足见少王学养有成,怎可久养禁中?格某念旧求荣,人皆有见。但作一二勾引,请出之奏自是繁若雪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5/7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