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冕唐皇(校对)第6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44/760


毕竟唐休璟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边将功臣,还有着一层外戚的身份。若仅仅只是召回朝中虚位荣养起来,则就不免浪费了唐休璟的才力。
如今唐休璟虽然已经是七十多岁的高龄,但李潼心里自然明白其人绝非老不堪用,如果没有自己的干涉,不久之后便会老将发威、再创辉煌,凭着一场大胜威震中外。
虽然眼下大唐君臣要更加进取、国力较之历史上同一时期也要更加强大,并不需要古稀之年的老将再披甲上阵、奋勇杀敌,但既然唐休璟仍有这样的雄心壮力,却因为身为外戚的缘故而就此淡出于时局,李潼心里还是觉得有些可惜。
可如今这种情况,无论将唐休璟召回朝中拜相、还是担任禁卫大将都有些不妥,该要如何继续挖掘出唐休璟的才能与价值,也的确需要斟酌一番。
在经过一番考虑后,李潼决定放弃老将征战决胜疆场的才力,重点挖掘唐休璟这大半生事边的丰富阅历与经验。毕竟战场上的情势瞬间万变,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继续将唐休璟放在与敌交战的最前线,胜则可喜,可若发生什么意外,自己也将难以面对自家娘子。
眼下唐家文武才力不乏,诸多少壮后进也需要磨砺出头的机会。而跟一场战争的胜负相比,唐休璟这样的老将、其经历韬略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所以李潼是希望唐休璟归朝之后,能够将其戎马半生的经历与各种边事谋略整理著书,将丰富的经验转变为扎实的理论,从而继续源源不断的为大唐培养军事上的人才。
“文武二事,国之大计。当中兵者,尤需切实应事,不容虚妄狂言。攻伐守御,古来宗法有传,前人珠玉,诚可细摹。但凡所论事,亦不需一味厚古薄今。武德以来,唐家创业兴治,亦多雄壮不逊古人。虽有史笔计量,但文人用墨轻重,未必能尽述得失……”
既然动了要让唐休璟修书的念头,李潼当然不满足于仅仅只编修一份唐休璟个人的游记,他是想修一部从隋末唐初开始、高祖创业以来的战争史,详细记录大唐从消灭隋末群雄到四方征战周边诸胡的鸿篇巨著。
虽然说相关的大事过程,朝廷自有专门的修史体系负责记录并修编,但这些史官们或许文法精巧、妙笔生花,但终究不是专门的军事人才,对于相关战争的记录与总结并不能做到深入具体。
编修一部专门的战争史,记录下大唐创业的艰难、对外征战的恢弘,让人在看过之后既能为大唐的辉煌强大深感自豪,又能通过具体的战争实例学习到战争中的兵法韬略与博弈技巧,这是李潼很早便有的一个想法。
唐休璟深谙兵法、同时又阅历丰富,而且还有着不俗的经义造诣,毕竟乃是正经的明经出身,无疑是主持此事的最合适人选。
在听到圣人这番构想后,唐休璟一时间也是颇感意动,对于这一部尚存在于构想中、暂命名为《三朝兵典》的兵书已经充满了各种设想,忍不住便向圣人提出各种建议进行完善,丝毫没有将要从位高权重的安西大都护转为修书匠的失落。
当然,这也不是因为唐休璟淡泊名利,而是因为时人的价值观与后世还是有所差异。立德、立功、立言这人生三不朽对人价值观的影响本就颇为深刻。而且唐人对于修史本就有着极高的评价,甚至就连宰相都不能人人得到这一殊荣。
眼见唐休璟积极的发表着自己的看法与建议,李潼也是大感欣慰。当然,唐休璟此番归朝,也不仅仅只是作为一个修书匠,在官爵方面,朝廷也准备了颇高的殊荣待遇。
首先在散官方面,朝廷给予了唐休璟开府仪同三司的从一品殊荣。一品散官基本上是很少授予在世的臣子,甚至就连武氏诸王当权时的武周时期,李昭德要将武承嗣架空出朝堂,朝廷也仅仅只授给了二品的特进。
至于爵位,则就直接拉升到最高一级的国公。所以唐休璟入朝之后,单从官爵而言,可以真正称得上是位极人臣。
当然,地位已经如此尊崇,那么具体的军政事务自然是不能再参与、过问的。
李潼作此安排,倒也不是担心外戚乱政的问题。毕竟如今的他年富力强,且一力平复国中种种内乱,可谓是威望崇高,对朝廷的掌控力也是十足,不要说唐休璟没有这样的想法,就算有,在朝中也根本没有呼风唤雨的空间。
话虽如此,李潼还是不希望朝中有明显的外戚之党存在,从而让朝情局势影响到家庭关系。所以虽然将唐休璟召回朝中,但也安排了一个生人勿进的尊荣位置。
讲完了这一桩事,东方天际已经浅露鱼白,趁着离早朝开始还有一段时间,唐休璟又浅述了一下西域目下的局势。
四镇方面,局势尚算平稳,当地诸邦部包括西突厥十姓部落,基本上还能保持对大唐的恭顺听从。但四镇所在仅仅只是覆及了西域与大唐密切相关的核心区域,而在更外围的地区,由于大唐此前收缩休养的国策,安西大都护府的军队主要集中在四镇,并未对外有所行动,控制力则就稍显不足。
这其中隐患比较大的有两个地方,一个是位于西北侧的拔汗那国,一个则是位于西南侧的小勃律国。
这其中,小勃律国位置比较靠近吐蕃的后藏象雄地区,是吐蕃势力向西域延伸的一个重要通道。数年间吐蕃再次发动对四镇的争夺却被王孝杰击败,之后有一段时期便主力向这个方向寻求突破,至今吐蕃所扶立的十姓可汗阿史那俀子仍在这个区域活动。
只不过眼下吐蕃的重点仍在国中的内斗,显然是没有精力兼顾到这个方面的对外扩张,所以小勃律国方面的不稳定暂时可以不计。
至于拔汗那国,还有一个让人更加熟悉的古称,那就是大宛国。而这个方面所存在的隐患则就更加勾动了李潼的思绪,那就是唐休璟奏告在拔汗那国发现了一些大食人活动的轨迹。
对于这一时期的大食,李潼了解不多,但也深怀警惕。虽然说眼下这个时间点距离历史上的怛罗斯之战仍有几十年的时间,但当听到唐休璟说大食人居然已经在大唐所控制的西域外围地区活动,心里自然生出许多的想法。
不过接下来唐休璟的解释让李潼意识到他是有些疑神疑鬼了,唐休璟久在西域,对于大食国的形势也有一些了解。
眼下的大食国国中动荡不逊于吐蕃,地方上各自为政,即便有进入西域活动的痕迹,但也只是区域方面的一些试探行动,并不是什么举国东侵的信号,尚不足以威胁到大唐在西域的核心利益。
就算大食会有进一步的过激举动,要与大唐发生实际的碰撞,单凭眼下大唐在西域的驻军以及统治基础,也足以挫败此一类的挑衅。
听完唐休璟的解释,李潼暂时放了心,只是提笔将相关事则记录下来,着员收在殿中显眼处,准备之后加强了解。
这时候,早朝时间也已经到来,随着晨鼓声响起,李潼便也站起身来,与唐休璟一起离开内殿,往正殿去接受群臣并诸蕃的朝拜进贺。
第0927章
朕既为君,爱民如子
大明宫,含元殿前,伴随着庄严肃穆的钟鼓礼乐声,群臣并诸蕃宾使们班列有序,鱼贯登殿。
提前被召入内殿面圣的唐休璟这会儿也在中官引领下、返回了朝臣班列之中,许多朝士们见到这一幕,眼中不免都流露出几分羡慕之色,并生出许多的联想。
唐休璟眼下虽然官居安西大都护,但因为久不在朝,因此在朝中存在感并不高,甚至许多朝士们都不知边中还有这样一号人物。
可现在,群臣包括宰相们都在丹凤门外等候朝集,唐休璟却能在大朝开始之前便得到圣人的召见,可见圣眷之深厚。有这样一层皇亲国戚的身份,再加上久事边务,如今大唐与吐蕃之间的关系又急转直下,也让许多朝士们意识到必须要重新并更加郑重的认识唐休璟这一号特殊人物。
且不说外朝群臣们心事变化,圣人在同唐休璟分开后,也并没有直往含元殿而去,而是在两殿之间等候着宫官与内卫将士们护从太皇太后而来。
大朝开始以前,太皇太后与皇后并诸内命妇们便内朝紫宸殿聚集等候,所以这会儿也没让圣人等待太久,很快太皇太后便抵达此处。
眼见太皇太后车驾行来,李潼便拾步入前,探头看了一眼正襟危坐于辇中的太皇太后。
今天的太皇太后,同样身着一袭庄严华贵的礼服,深衣大带、组绶章彩,虽然不如皇帝衮冕那样庄重威严,但在佩饰文彩细节上也远远超过了一般的规制。如今太皇太后的尊号为则天圣母太皇太后,即便没有接下来将要归朝监国的安排,日常起居仪制也都比拟于国初的太上皇李渊。
察觉到皇帝略带询问的视线,太皇太后嘴角翘了一翘、微微颔首,只是神情的转变多多少少还显得有些僵硬。
李潼倒是不怀疑他奶奶会怯场,且不说他奶奶还正式的做过几年皇帝,在还没有正式的代唐之前,所操作与主持的大场面便远远超过了许多帝王。
但人心总是随际遇变化,长达数年深居内宫、不问外事,如今再次有了重返朝堂的机会,武则天的心情想必也是激动得很。
于是他便抬腿登辇,与太皇太后并坐下来,抬手拍了拍他奶奶的手背、以示安慰。但这举动却没有换来他奶奶的温和回应,反而是一个略显羞恼的白眼,对此他也只能呵呵干笑一声,摆手示意仪仗队伍继续前行。
随着礼官导引宣唱,圣人与太皇太后一同登殿,殿中群臣便纷纷作拜见礼,口中高呼道:“臣等叩见圣人、叩见太皇太后……”
新年大朝乃是庄重盛大的典礼,并不存在什么突然的改变。太皇太后将会与圣人一同登殿接受群臣朝拜,这一点礼司官员早已经通告了参礼的群臣。
群臣对此当然是心存疑惑,虽然说过去数年太皇太后也并没有完全的不见外人,但类似的典礼场合通常都是与皇后一起在紫宸殿等候诸外命妇的朝拜。今年却与圣人一同来到了含元殿,如此重大的礼仪改变自然让人心生猜疑。
许多身居要职的朝臣早已经知悉详内并被圣人说服,但这在朝士群体中毕竟只占少数。没有圣人的授意许可,他们自然也不敢将禁中密语私泄于外,所以眼下殿中还是有许多人对此大有不解。
但无论殿中群臣心思想法如何,今日的大朝会毕竟不是一般的场合,特别有诸多外蕃宾使参与典礼,就算有一些臣员已经意识到某种可能,当然也不会在这样的场合中有什么劝谏争执,将大唐国情矛盾暴露于外夷面前。
皇帝与太皇太后并在殿中接受群臣朝拜,礼官立于陛前宣读庆礼制文,制文倒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无非对过去一年的总结、慰劳内外群臣并诸夷宾使,对新一年的展望,祈求天佑大唐、国运昌隆。
一篇制文宣读完毕之后,接下来便是对一些有功臣员的官爵册授晋升。在没有大事兴作的寻常时节,这样的封奖也只是走个过场,无非普授散阶一等或是加荫,并不会给当下的政治格局带来太大的改变。
不过今年的册授流程注定不会寻常,毕竟从去年开始,大唐的国策方针就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年尾时又出现了吐蕃这样一个巨大的变量,因此朝中群臣自然也将新年的册授当作政治格局将会如何变化的信号。
事实也确实如此,接下来殿中所宣达的一系列功臣册授,大多数都与边务军情有关。而这其中,最让人感到惊讶的还是赐给安西大都护唐休璟的一系列殊荣。
唐休璟出班谢恩,不说国中臣员们或惊讶、或羡慕的情绪变化,殿中那些诸蕃宾使们一时间也都变得神情凝重,收起了看热闹的轻松心情。
唐休璟在朝中虽然存在感并不高,但在边中却甚有名声传扬。从辽东到西域,可以说大凡曾与大唐有军事互动的胡部势力,或多或少都听过唐休璟的名号。唐休璟眼下虽然主要在西域活动,但甚至就连奚王李大酺的祖父,都是死在唐休璟的手中。
诸方宾使既然被派遣入唐,当然也是对大唐的章轨制度有着一定的了解,对于唐休璟所享殊荣册授的意义自然也有所认识。哪怕不考虑太多谋略诡变,最朴素的一个道理,想要让马儿负重远行,当然是要喂饱饲料。
如今唐休璟这样一个边臣宿将获得大唐朝廷如此恩遇厚赏,这当中所预示的意义自然显而易见。一时间,殿中群胡也都敛息凝神,皱眉思索起来。
看到殿中的气氛变化,李潼也是微微一笑,唐休璟一人之际遇变化,便能够引发诸胡对大唐国策的思考,这既显示出唐休璟在边中不弱的影响力,同时也通过这一事向诸胡宣告大唐的决策与决心。
国中功臣封授完毕之后,接下来便是诸蕃酋首宾使进贺新年佳节。首先出班的便是新罗王子金隆基,这王子年纪虽然不大,但也算是老成稳重,出班之后递献国书,然后便在殿中蹈舞祝贺起来。
李潼垂眼看着这个蹦跳起舞的新罗王子,心中不免也是思绪略转。眼下边务经略重点虽然不在东北,但如今新罗作为半岛上唯一一个独立政权,也是不容忽略。
对于新罗国这个质子,他也有着不少想法,比如羁縻拉拢、借此在新罗扶植一批亲唐的势力,甚至不排除将之礼送归国、助其争夺王位的设想。毕竟单凭这个名字,就觉得这小子不像一个简单人。
当然这些事务操作都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才能执行,眼下也只是一些浅略的构想。
新罗王子进贺完毕之后,朝廷便也投桃报李,授其太常少卿、员外置。
新罗王子之后,便是西突厥的兴昔亡可汗阿史那献。而等到这位可汗登场的时候,殿内诸胡视线便都被吸引过来。
跟一直蜗居于半岛一地的新罗相比,突厥阿史那家无疑有着更加辉煌的过往,单单殿中诸胡便有超过一半曾经在阿史那家饭盆里讨食吃。所以讲到国际上的影响力,阿史那家也是杠杠的,不是新罗能比的。
阿史那献比新罗王子大了一些,但也年方弱冠,但跟刚刚登场的新罗王子相比,仪容气度上便要稍逊一筹,举手投足间显得有些畏畏缩缩,让许多慕名已久的胡酋们都颇感失望。
李潼对这个傀儡可汗并不算熟悉,看到这前后鲜明对比,也是有些意外。如今的突厥王族虽然是落架的凤凰不如鸡,但这个阿史那献还真不是一般人,在历史上的盛唐时期,也是西域方面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可以说是西突厥阿史那家最后的一点余晖。但现在看来,实在是有些不够精神。
不过阿史那献的不够出色也不是不能理解,其虽出身突厥王族,但少来便家破人亡、杀父仇人甚至还尊坐殿中,被流放多年、归朝之后又经历东都之乱,是亲眼见到那么多的大唐权贵都遭屠戮遇害,心中自然也积攒了深刻的畏惧。
阿史那献草草进贺完毕,朝廷也仅仅只作虚辞抚慰,并没有给予实际的赐封,待遇上同样与新罗王子相差悬殊。
且不说诸胡酋回味这当中的差别,后班胡酋还没有来得及出班进贺,李潼已经抬手打断流程,开口询问道:“新年佳节,诸方入贺,濛池都护何以不至?”
西突厥灭亡之后,大唐朝廷分其地设立昆陵、濛池两大都护府,而这两处都护府的首领便分别是兴昔亡与继往绝两个可汗。兴昔亡可汗阿史那献如今在朝,而继往绝可汗阿史那斛瑟罗则在镇,所担任的正是李潼所问的濛池都护。
听到圣人这一问话,殿中气氛陡然变得凝重起来,诸胡酋并宾使们纷纷快速的左右打量一番,而后便又忙不迭低下头去。
不待继往绝可汗使者出班答话,刚刚受赏完毕的唐休璟已经先一步出班,叩告说道:“濛池都护病卧于镇,虽有入朝之炽念,无奈力不能行,并非失恭不敬……”
在听完唐休璟的奏报之后,李潼脸色稍有缓和,然后便又开口说道:“濛池虽地在远边,但其民奉朕为君,朕亦爱民如子,所以遣员宣命抚慰、存亡救危。然受命之臣,亦朕肱骨心腹,自需怀仁善用,不可苛令强迫。濛池都护既然不适水土,伤病折磨,且召回国中荣养,所任另择事员。”
听到圣人这一番话,殿内诸胡酋宾使们脸色又变了一变。但却有两人脸上则露出明显笑容,一个是回纥首领独解支,另一个则是突骑施的使者。
独解支的笑容尤其欢快,虽然圣人语调尚算温和,但也能猜到那位没有入朝的继往绝可汗必然是要倒霉了。人在倒霉的时候,良言安抚效果不大,唯有看到比自己还要更倒霉的人,才会由衷的欢快起来,幸灾乐祸。
至于突骑施的使者欢容外露,理由则就深刻多了,甚至班次还没轮到自己,便已经抢步出班,大礼参拜并高声呼道:“圣人英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44/7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