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冕唐皇(校对)第63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8/760


当然,眼下大唐的钱粮储备是绝难跟隋世相比,李潼也不太考虑儿孙败不败家的问题,因为他自己就已经饥渴难耐、想要挥霍一番。
虽然说诸州贡赋所收大体如何,早在前一年就会有一定的规划预估,但这当中的变量仍然不小。接下来一年会不会有水旱灾害、盗匪滋扰等等天灾人祸的影响,州县能否按时征缴、钱粮又能不能顺利运抵京畿。总之,只有看到这些钱粮赋税真正进入了官仓,心里才会感觉到踏实。
那么接下来,就是该要考虑怎么把这些钱花出去、从而产生更大的价值。诸种消耗钱粮的方式中,战争无疑是一个最大的销金窟、焚化炉。
在此之前,李潼针对青海已经充满了各种设想,但在钱粮还没有正式到位的情况下,想法再多、心里难免还是多多少少有些发虚,担心变故太猛烈,或许就把握不住。
可是现在,那是真的没什么好怕的了,躁起来!无论是吐蕃赞普,还是海西的钦陵,你们谁留手、谁就是我孙子!
不过人真的是不能太狂,否则便极有可能乐极生悲。很快,李潼便又再次体会了一把这个道理。
“九月中旬,海西钦陵自率三千精卒、秘密离开伏俟城,率部潜入积鱼城外,于彼境伏杀吐谷浑小王莫贺可汗,可汗所部死伤殆尽,可汗本人并赞蒙墀邦公主、亦伏尸积鱼城外……”
青海军使慕容复自海东快马入京,将青海刚刚发生的事情向朝廷进行详细的奏报。
听到钦陵竟然如此胆大妄为,无论是李潼,还是殿中其他臣员,也都忍不住瞪大双眼,倍感惊诧。
李潼当然明白,钦陵这样的英雄人物是绝不甘心束手待毙,所以在同噶尔家族进行积极互动的同时,他也在密切关注着彼方情势发展,对于钦陵会选择如何进行破局充满了好奇,并一再告令海东与陇边文武臣员一定要小心戒备,不要因为噶尔家当下所面对的困境便小觑其威胁。钦陵这样的人物,只要打不死,便随时都有可能暴起伤人。
不过他还是没想到,钦陵选择破局的手段竟然这么激烈,居然率领少量人马直接同其国赞普硬干起来,甚至连王室成员都干掉一个。虽然心中倍感诧异,但听起来却是让人感到快活。
“吐蕃国主气势汹汹而来,正为解决噶尔家,陡然遭此反噬,又做出了怎样的反应?”
李潼连忙又发问道,并且心里已经开始考虑要再向陇边增派多少人马,去凑上这一把热闹。
慕容复讲的虽然是敌国君臣反目内斗的事情,但脸上却没有多少喜色,反而颇为凝重,听到圣人问话之后便又说道:“彼时积鱼城所聚甲兵已有数万之巨,俱吐蕃国中精悍卒众。但当时却并无一卒敢于出城,唯居城内观望。事后赞普亦并未发兵攻讨,唯因其错杀墀邦公主之事令其捐钱赎罪……”
“怎会如此?”
李潼听到这话不免更加的惊诧,怀疑自己听错了,又或者慕容复消息打探有错?
这是什么逻辑?吐蕃赞普憋了数年才憋出这么一个大招,终于要对噶尔家正式下手,李潼这里更是连勺子都准备好了,就打算着等到他们恶斗正酣的时候去舀几勺狗脑子尝尝,结果那赞普居然哑火了?
慕容复也不敢卖关子、让圣人疑惑太久,接着便继续说道:“情况之所以如此,是因钦陵宣称吐谷浑小王大罪叛国,并掌握相关证据,蕃国赞普验证无疑,所以才进行了这样一番处理……”
讲到这里的时候,慕容复又顿了一顿,继而才又开口道:“至于吐谷浑小王所犯罪过,据说是要举部投靠我大唐,臣不知朝廷是否有此计议,但彼方声讯所传确是如此,唯据此以报。”
李潼听到这里的时候,不免又是一愣。慕容复此番归京所奏青海的情势变化,实在是给他带来了太大的惊讶,以至于一时间思路都有些跟不上。
这形势变化实在是太剧烈,完全不按照剧本走。本该掌握主动、咄咄逼人的吐蕃赞普一直引部不前,反倒是处境恶劣、需要被动防守的噶尔家族却主动出击,直接率兵冲到了伏俟城外。
至于所谓的吐谷浑小王,怎么又跟大唐扯上了关系?老实说,李潼还真不知道这家伙是哪根葱,虽然相关奏报中倒也言及此人,但在李潼眼中向来都是背景板一样的存在,区区一个亡国傀儡,也实在难给大局带来什么影响,全面经略青海,终究还是噶尔家为重点。
在听完慕容复的奏报后,李潼先是忍着心中的不解,着人将青海此前相关的情报资讯取来,在仔细翻阅一遍之后,心中顿时便恼怒起来,哪个狗日的在坑老子!
这件事看上去虽然只是吐蕃的君臣斗法,唯一跟大唐有些关系的,就是那个莫须有的吐谷浑小王意图背叛吐蕃、投靠大唐的罪名。但就是这一点关联,却能够让大唐在青海整体的军事布置都陷入被动之中!
首先,吐蕃赞普在不经大唐的许可之下率兵通过西康,大唐反应已经如此激烈,那现在大唐居然策反吐蕃一个重要的邦属首领背叛吐蕃,那吐蕃又会给出怎样的反应?
虽然在大唐方面而言,这件事实在有些莫名其妙,属于完全不明所以就被人扣了一个屎盆子。但想要消除误会,起码也得有点沟通吧?可不久前大唐刚刚表示不再跟吐蕃对话,现在转头上赶着去解释,我大唐圣人不要面子?
其次,大唐在青海方面的经营自有方略布置,那所谓的吐谷浑小王根本就不在计划之中。可是现在吐蕃君臣都认定吐谷浑小王犯此罪过,那其他人又会怎么想、怎么看?
特别是大唐如今在青海所沟通布置的那些原吐谷浑亡民们,他们会不会也觉得这件事是真的?大唐一边在笼络驱使着他们,一边在暗地里发展别的路线!
吐谷浑如今虽然已经亡国,但其分裂情势却是根深蒂固。大唐针对这个问题,自有一系列羁縻安抚的安排,当然不可能轻易的改弦易辙。而这些吐谷浑亡民们之间,也是矛盾深厚、不容调和,甚至勾结境外势力、覆灭自己的国家,都不能容忍对方掌权得势,可想而知是怎样的仇怨。
这时候,李潼才明白慕容复在讲起这件事的时候,为什么神情态度都有些怪异,想必其人心中也是怀疑是否真有此事。这慕容复还算是李潼的潜邸旧员,心态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其他相关人等又会作何猜度!
原本对大唐而言,分外明朗的青海计略,也将会因此而变得情势迷离起来。
第0917章
大事所谋,环环相扣
虽然这件事情当中还有太多曲隐暂未可知,让人不能推论出整体的事件脉络,也不能完全确定大唐是否有边务人员自作主张的去联络吐谷浑小王,又或是那吐谷浑小王自己的突发奇想,还是有人刻意的诱导加害。
但是本着谁最受益、谁就是幕后黑手的原则,李潼基本可以认定这件事就是钦陵操作出来的。
这件事的发生,给噶尔家当下处境所带来的改善可不是一星半点的,甚至可以说是将噶尔家目下被动劣势的处境完全化为主动,拥有了更大的操作空间。若再考虑到钦陵出色的军事才能,言之一定程度的翻盘都不为过。
噶尔家所面对最大的威胁,无疑是来自国中、以赞普为首的一干蕃国权贵对噶尔家不能相容的敌视。赞普突然率兵进入积鱼城,就是已经要对噶尔家正式下手的预兆。
可现在却突然爆出了吐谷浑小王里通外国、背叛吐蕃的惊人大事,甚至还要靠噶尔家出手,才能查发并且解决掉这个叛徒毒瘤。
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赞普再用什么理由去制裁消灭噶尔家,在道义上都会有些站不住脚。除非噶尔家是犯了比吐谷浑小王还要更加严重的罪过,并且赞普已经掌握到确凿的证据,可以说服所有人。
虽然说权力斗争的基调就是血腥残忍,所谓的道义根本不会给实际的行动带来太大的限制,但那也要看所针对的对象是谁。
如今的噶尔家大势虽颓,但只要钦陵仍然在世一天,就不是一个可以轻视的对手。更不要说这一次钦陵更是直接率兵前往积鱼城,结结实实的耀武扬威一番,算是彻底唤醒了蕃国那些敌对权贵们对噶尔家往昔辉煌的记忆,让这些人再次陷入到被噶尔家所支配与震慑的阴影中。
别的不说,赞普气势汹汹而来,面对迎头撞上的钦陵,却完全拿不出任何有效的制裁手段,只能眼巴巴的看着钦陵耍了一把威风。无论是有什么理由,都改变不了赞普在钦陵面前弱势的姿态。
别的不说,单单钦陵只率三千甲伍便敢直冲积鱼城,赞普手握数万人马,却竟然按兵不动,甚至都不敢出城对抗。哪怕是完全没有利益相关的事外之人,在听到这样的事迹之后,也都会觉得钦陵真的是威武至极、骄狂有理。
两军交战,斗的就是一个气势,眼下还没有正式动手,赞普一方已经是锐气丧尽,自然也就很难再一鼓作气的拿下对手。
而在噶尔家方面来说,钦陵这一次行动,既剪除了背叛自己的吐谷浑小王,同时也震慑了其他一些存有类似想法的部属,消除了自身内部的一些隐患。如此在接下来与国中对抗的过程中,自然就收到了此长彼消的效果。
因此这件事虽然并不足以改变蕃国当下已经势同水火、不能两立君臣矛盾,但却给噶尔家争取到了更多的战略空间。起码在短期之内,就算赞普还要一意孤行的发动战争、消灭噶尔家,也很难再营造出此前那种大势所趋、势不可挡的优势局面。
还有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在大唐方面所收取到的效果。
以简单的零和博弈思维来论,钦陵搞出了这样的小动作,摆了大唐一道,大唐是很难再继续同噶尔家心平气和的交涉,双方必然是要撕破脸的。
但事实上,边略问题本就复杂无比,除了真正撕破脸面、必须要付诸一战的情况下,绝大多数时候,局势都是在各作争取与妥协的情况下继续向前发展。
此前在噶尔家处境艰难的情况下,大唐通过与之交涉已经达成了许多对大唐极为有利的共识,诸如在青海开设榷场、以及掌握一些青海区域内的资源地。
这些条件当然不可能随便放弃掉,仍然要继续进行下去,否则大唐此前所进行的一些努力与投入可就真的全打了水漂,甚至会成为愚不可及的资敌行为。
所以,同噶尔家的对话与合作是一定要继续进行下去的,而吐谷浑小王这一事件只是一个小插曲,并没有触及到大唐在青海的核心利益诉求。而且由于噶尔家在海西的局面有所改善,大唐自然也就需要更加的仰重其力。
毕竟噶尔家本来也就是大唐青海战略的重要一环,远不是那完全不在规划中的吐谷浑小王能比的。
钦陵搞这种动作,当然透露出其人对大唐心存不善的态度。但在这个问题上,大哥不说二哥,双方之前的交涉,也是大唐落井下石、步步紧逼才能达成的。
眼下噶尔家的处境虽然有所改善,但根本的矛盾与忧患却没有解决。赞普迫于当下情势,或许会选择暂时隐忍、偃旗息鼓,但心中那股想要除掉噶尔家的欲望必然会更加强烈。
所以噶尔家如果还想继续维持其存在,那么继续维持与大唐之间的互动,对其也是至关重要。甚至钦陵搞出吐谷浑小王投唐这一戏码来进行破局,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加强与大唐的互动,并且提升自身势力在这种互动中的地位与话语权。
大唐想要重新收复青海,这一想法同吐蕃赞普想要除掉噶尔家一样强烈、且不加掩饰。但有一个现实也必须要认清楚,那就是在隋唐最强盛的时候、已经两度攻灭吐谷浑并占有青海,但最终还是不得不放弃实际的占有,转而扶立傀儡,依靠当地人进行羁縻统治。
眼下的大唐,自然也同样不具备实际占有并统治青海的力量,除非愿意放弃其他边事经略,长期的在青海驻扎一支强大的军队。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大唐其他的边事谋略同样极为重要,眼下之所以对青海方面更用心,也仅仅只是因为眼下唯有青海方面是有机可趁,可以获取到突破与发展。
因此在青海方面选择一个长线合作的对象,彼此互相成就,对大唐而言就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此前大唐的选择是多线操作,一方面与噶尔家族进行合作,同时也没有放弃此前的经营路线,积极笼络吐谷浑亲近大唐的人事力量。
可现在却爆发出吐谷浑小王投唐的事件,这对那些亲唐的吐谷浑势力而言,无疑是大唐背叛了他们彼此之间的承诺,心中自然会生出芥蒂与怨情。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大唐还想继续向青海开拓,那么同噶尔家的合作自然是要进行加强,甚至于扶植噶尔家以取代原本吐谷浑王室,都是一个可以预期的选择。
当然,大唐也可以选择不再与噶尔家合作,直接发兵进行攻讨。但如果真的这么做的话,那大唐、吐蕃与噶尔家围绕青海进行博弈的局面中,大唐与吐蕃的位置就发生了互换、此前大唐是乐呵呵的在一边看戏,准备借其他两方斗争的时候坐收渔翁之利,而现在就换成了吐蕃掌握这一主动。
大国之谋不容意气之争,李潼当然不可能因为这样一点嫌隙就改变整个青海战略的基调与节奏。不过他当然也不可能这么简单的便让钦陵达成所愿,忍下这一口恶气。
略作沉吟后,李潼便吩咐道:“明日着青海王慕容万入朝,加其右卫大将军、参京营禁卫事宜,并恩授一子三品。”
吐谷浑这些亡国力量,原本是不必太过在意,他们祸福荣辱、俱在大唐一念之间。而且凭着入附多年所养成的从属惯性,区区一个吐谷浑小王莫须有的投唐传言本也不足以造成太过恶劣的影响。
不过李潼数年前刚刚干掉原青海王慕容忠,已经流露出对吐谷浑遗民势力极为不满的态度。在那些人看来,朝廷抛弃如今的青海王世袭、选择扶植青海当地的吐谷浑首领,似乎也是极有可能。
这一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不独会影响到青海方面的局势变化,甚至会对河曲朔方都带来恶劣影响。须知眼下吐谷浑遗民们还被安置在灵州境内的安乐州,若他们心生惊疑而产生哗噪,自会给眼下尚算安定的朔方局势带来冲击。
须知就在今夏骊山演武的时候,李潼还收拾了一把回纥。虽然说李昭德已经北去处理这一问题,但短时间内,回纥内部必然也是怨情深结,若与那些吐谷浑遗民一拍即合,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可就真的不可测了。
所以说出来混终究是要还的,过往耍过的威风,在未来不知哪里就会埋下一个雷。而这些能在时代中呼风唤雨的风云人物,也实在没有一个是简单的。钦陵在作此构计的时候,必然也会考虑到这一因素给大唐所带来的压力。
安抚吐谷浑人情是应有之义,不过钦陵如果以为李潼就没有反制他的手段,那也把大唐圣人想得太简单。
在做完这一指令后,李潼便又说道:“着令京营李阳率三千京营禁卫直赴陇南,陇南曹仁师配合行事,彻查西山蕃使遇害事宜,西山生羌涉事者敢有抗阻,杀无赦!”
吐谷浑小王叛逃,所以钦陵要诛杀叛徒。那么噶尔家袭杀其国使臣,又该作何处断?噶尔家如果肯乖乖的配合行事,李潼自然犯不上捅破这层窗户纸。
可如果钦陵自以为凭此就可以掌握更大主动权,对于此前的约定执行大打折扣,那李潼也犯不上再对噶尔家留手。吐蕃赞普暂时没有足够的理由对噶尔家下手,那大唐就给他一个!
原来两国之所以误会交恶,是这浓眉大眼内则奸猾的家伙在使坏,杀了你的人,骗了我的货,咱们合伙弄死他!
陇南唐军进入西山区域,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针对西康。吐蕃赞普率军而出,暂时不能对噶尔家下手,极有可能会对西康下手,大唐自然也要做出相应的布置应对。
第0918章
尽力而为,不负此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8/7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