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冕唐皇(校对)第5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1/760


李潼之所以超格且大规模的赏赐则天门前参战诸众,其中一个考量也是为了避免相关的谣言滋生。如果有人想夸大叛军战果去制造什么唐家天命已失、中枢软弱无力的假象,那这几千受赏将士就可以证明、所谓的叛乱不过只是一小撮狂妄弱智之人搞出的一场闹剧。
就连那些参战的诸家奴仆,李潼都给予如此厚赏,那么提前预警灾祸的田少安自然功劳更大。更不要说田少安在城中弄出了不小的声势,不说活人多少,在李潼还没有回到神都前,已经给雍王营造出了极大的存在感。
类似张说等人之所以提前落注、站队雍王,多多少少应该也是受了田少安驻守履信坊西园故业这一行为的启发。如此又给了李潼一个选择,让他能够在归都伊始便能有切入点、对神都时流进行分化瓦解。
听到雍王如此称赞自己,田少安也是乐得合不拢嘴,但他也并没有将功劳完全揽在自己的身上,还是从头开始,原原本本的将他返回神都后的经历讲述一番。
“入守西园故业、收拣街鼓文物,包括察发叛贼阴谋,裴伷先相助良多,殿下如此激赏,仆也实在受之有愧……”
听到田少安的禀告,李潼眉目间嘉赏之色更浓,又拍拍他肩膀示意他入席坐定,然后才说道:“你是我门下亲使,忠勇无私,有此创建,大功应得。至于裴某人,虽参于事,智力有所捐献,这也是他的幸运。若非趁此机缘,必是刀下一鬼。后事如何,无需你再劳计,退下休养,安待功赏。”
眼见雍王殿下对裴伷先态度略有冷漠,田少安不免暗道可惜,但他该说的也已经都说了,既然雍王殿下如此吩咐,便也只能应声告退。
等到田少安退出后,李潼才吩咐将裴伷先引入堂中。裴伷先匆匆行入,不敢抬头仰望,只是顿首深拜并恭声道:“罪民裴伷先,叩见雍王殿下!”
“抬起头来。”
李潼于堂中语调冷漠的说道,等到裴伷先依言抬头,便垂眼打量片刻,对于这个比小强还要命硬的裴炎从子,他心中也是颇有好奇,只是在审视一番后却冷笑起来:“悖逆余种,确是家学不俗!你伯父幸得天皇遗命,托以周召,不思皇恩圣眷,妄拟伊霍!而今你得庐陵用作心腹,结果却悖主求活,莫非真以为宗家血肉性命,是你一门祈禳之资?”
裴伷先听到这话,霎时间额头冷汗直涌,更觉手足冰凉,肩颈一软扑倒在地,张嘴频喘数息,仿佛离水的池鱼,好一会儿才涩声道:“罪民命途乖张,虽有向阳之心,苦憾不能生于平川之地,危崖韧草、伏势蜿蜒,屈伸皆非我意,荣辱亦不由己……残喘至今,生死俱在殿下一意,死则应当,若得活,必不负……微言或不足力证,但、但……炽情难表,唯乞一活!”
第0774章
定乱须勇,国赖英主
雍王陡然间的问责,的确是出乎裴伷先的预料。他原本以为就算雍王对自己乏甚好感,但只凭他所了解的庐陵王北逃始末详情、以及回到神都后的一些智计相助,多多少少对他应稍存抚慰,但却没想到见面伊始便给他扣上了一个足以令他死无葬身之地的罪名。
堂上的李潼在听到裴伷先一番乞活言语之后,也是稍有错愕,片刻后却忍不住笑起来:“余者不论,裴某于惜命一途,确是纯人。今上不能守国,庐陵不能守节,以致内祸丛生,但宗家既然有我,便绝不容许世道强智凶横之流把持宗家人命、邪逞私欲!
裴某智力不俗,又趁邪缘深涉事中,且不以忠直得称,但我并不知你。今以死作吓,裴某不以邪功争命,唯循本性乞活。今日则天门前授首者几千之众,上至勋门巨擘,下至闾里亡命,因我一令,积骸逾丈。但好生之德,我亦有之。”
“以杀去杀、虽杀可也!殿下既持符命,合道定鼎,凡所言行,囊括宇宙。罪民生死,不出此间,所以不敢矫隐心迹,本性袒陈……”
裴伷先深拜在地,继续沉声说道。
短短一番交流,让李潼对裴伷先这个人有了一个更加具体的了解。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他心里对裴伷先真的稍存杀意,与前事纠纷无关,纯粹是因为裴伷先这个人,让他有种莫名的熟悉感,有心机、有手段、且底线不高。
裴炎作为宰相时,与皇太后合谋废掉了庐陵王。但裴伷先却能不受这一点前怨旧仇的困扰,成功接近庐陵王并参与密谋。普通人大概想都想不到,可裴伷先不只想到了,而且还做到了,足见其心机手段之不俗,这难免就让李潼联想到某个唯情活我的家伙。
但裴伷先一番行为对他终究是颇有助益,而李潼也毕竟不是一个视人命如草芥的嗜杀之人,他对裴伷先虽有杀意,但并不坚决,一番强言威吓,也是希望裴伷先的反应能够坚定他的杀心。
不得不说,裴伷先的确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甚至可以说是智慧。在这样一番威逼之下,李潼本以为他会强申功劳、据理力争,只以人性最根本的求生欲乞活。
李潼杀杨嘉本、杀则天门前数千叛军,乃至于之后还要在城中发动血腥清洗,是因为有着足够的理由与动机,所以哪怕血流成河,也能问心无愧。
但要不要杀裴伷先,则就有种人性自我的拷问,人间万种难题,唯是心关难过,特别眼下李潼于神都城中将要拥有近乎全无节制的权力。
沉默了好一会儿,李潼才又开口道:“庐陵一众自山南以来谋计、行止,详细道来。”
裴伷先闻言后不敢怠慢,将思绪稍作整理,便从他蓄意接近庐陵王一家开始讲述起来。
李潼也是听得颇为认真,虽然眼下城中任事当务之急仍是平灭綦连耀叛乱,但这一场叛乱本就是从庐陵王归国一事引发出来,所以了解庐陵王归国始末对于接下来的定乱与清洗都有极大的指导与借鉴价值。
当听到庐陵王一行抵达汝州后,庐陵王分遣嫡长子李重润前往关中,李潼的眉头顿时一皱,抬手叫停并沉声道:“重润走入关中,可有端倪能供追查?”
裴伷先闻言后便摇摇头:“罪民进谏此计,本意是抽身之想,凭此趋投殿下帐前……然当时庐陵大王追从者已经极多,唯拣亲戚几家拱从嫡息,余者俱不知其行止。”
李潼听到这话,不免又暗叹一声,裴伷先献计时当然不存什么好主意,他三叔遣出儿子的时候只怕也没有详细后计。可现在神都局面已经如此崩坏,还有接下来的河北事务,李潼短期内都很难返回关中,被送走的李重润便成了一个不小的隐患。
他有些烦躁的揉了揉眉心,只觉得他奶奶真是生多了这俩货,正经事情乏甚计谋,败坏祖业个顶个的有想法。
八百里秦川,想要把几个人搜查出来并不容易,而且李重润身份特殊且敏感,并不好大张旗鼓的进行搜索。李潼稍作沉吟后,一边示意裴伷先继续讲述,一边在纸上将此事记录下来,准备让留守关中的他长兄李光顺提高警惕并主持对李重润的搜查。
又过了小半个时辰,裴伷先总算讲到了在洛南香山别业庐陵王与众人分道扬镳、之后便杳无音讯。接着裴伷先便在城中与田少安汇合,后续发生的事情,李潼也已经听田少安讲述过,便不再浪费时间,示意裴伷先可以停下来了。
裴伷先的一通陈述,让李潼对于神都城的动乱有了一个更全面的了解,但同时也生出了极大的疑问,那就是庐陵王究竟去了哪里?
毫无疑问,庐陵王此番归国意在大位、而在正式发动之前又抛弃神都城中人事,应该是打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主意。
可现在城中已经大乱,就连皇帝都被北衙军众劫走,甚至连此前的同谋部伍都正式造反了,这只小黄雀无论如何也该要动弹一下。然而直到现在,城中都全无庐陵王声迹存在。
如此诡异的局面,饶是李潼穷极思索,都完全梳理不出一个脉络出来。一个比较大的可能,就是他三叔应该也已经玩崩了。
李潼归都不久,对于城中局面掌控仍然不够全面、深入。既然没有头绪,索性不再耗费脑力的深思。
他视线重新落在了裴伷先的身上,并正色道:“好生之德,可以垂于裴某。然此前事迹,却不可凭之跃然于世。给你两个选择,或行出此门后,前尘勾销、永为黔首,或罪名实录,刑令之内领受黜陟。”
裴伷先闻言后再作长拜:“此身乖张狼狈,能活已是天恩垂怜,王道之内,荣辱俱循一途,岂敢再作私计妄图!”
听到裴伷先这一回答,李潼对他真的是生出几分欣赏,忍不住感慨道:“智力岂随年齿、势位,裴某确是命不该绝。分寸长守,世道自能容你。性命既然给我,我便笑纳。唯是此间此刻,无你出头之地。今日且赐一字,来年若能持此再献,唐家名爵,绝不薄你一人!”
说话间,他提笔缓书一个“李”字,着人递入裴伷先手中。裴伷先两手捧住雍王亲笔,霎时间已是热泪盈眶,再拜哽咽道:“罪、仆必铭记殿下恩赐,余生绝不负此恩义,必以忠勤自守、来年再拜阙下,恭乞新生!”
望着感激涕零的裴伷先,李潼心中也是颇有感触。他入世多年,特别是在执掌行台分陕之后,掌握了不小的人事权,对人才的发掘也都颇为注意,但真正让他感到惊喜的却不多。
虽然开元名相姚宋之类都在麾下,但这些人在原本的历史上才能已有验证彰显,现在凡所职任虽然也尽责尽力,但不得不说距离李潼对他们各自的期待还有不小的差距。
像郭达之类真正的亲信,李潼也都给他们许多机会,但在才能上还是有着不小的短板,不能担当方面之用。
眼前的裴伷先,则就给了李潼不小的惊喜。抛开别的不谈,单单一番交流下来,李潼从杀意隐有到生出爱才之心,足见裴伷先之不俗。
所以他也愿意给裴伷先一个机会,对于一些让他犹豫迟疑的因素,交给时间去验证,若未来数年乃至十数年间,裴伷先能够通过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才大可用、秉性不失恪守,他自然也会不吝名爵赐给。
眼下裴伷先还是庐陵王一事中的关键证人,在结束了谈话之后,李潼便着人将之暂时收监在皇城内,明日交给张说继续进行审问。
至于眼下仍被监押在履信坊故业的李重福这个庐陵王庶长子,李潼也着令郭达即刻前往履信坊将之押入皇城中秘密安置下来。
交待完这些之后,时间也已经到了午夜时分。从前夜接到田少安的急报,一夜疾行抵达神都,接着便是则天门前一场激战,到现在一直没有合眼,李潼也是略感疲倦,便在政事堂中伏案小憩片刻。
过了一会儿,同样一身甲胄的杨思勖趋行登堂,入前低声禀告道:“禀殿下,奴向上阳宫告信,上阳宫防一切安好,食料也已经补给。皇太后陛下着奴转告殿下,一应定乱事则,殿下唯循本心,不需顾虑其他。即便、即便宗家二长仍有阻事,殿下循宜即可,纵然有伤伦情,皇太后陛下一身当之……”
“知道了!”
睡眼惺忪的李潼听到杨思勖的回禀,稍作沉默,然后才点头说道,接着又吩咐道:“回告皇太后,诸事缠身,近日不暇登殿拜望,待到乱局初定,再往请安请罪。另,明早之后,凡在驻上阳宫诸勋爵、朝士人家,悉令归邸,不得再滋扰宫苑清静!”
杨思勖闻言后便点头应是,见殿下没有了别的吩咐,便又退出、匆匆往上阳宫行去。
杨思勖离开后,李潼继续伏案浅睡,半醒半梦间,时间悄然流逝,很快东方便霞云升腾、天色破晓。
过去这一夜,神都城中仍然骚乱难免,但绝大多数都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没有蔓延开来。当阳光重临大地时,满城闹乱疮痍虽然仍是触目惊心,但空旷清静的街道还是让人情绪略有安定。
这时候,雍王归都的消息已经在全城传开,偶尔纵马驰行经过的甲卒们也宣告着城中秩序业已逐渐恢复。
皇城政事堂里,在经过了短暂的休息后,李潼也打起了精神,开始正式处理定乱事宜。首先要做的便是履行昨夜的约定,李潼亲自登上皇城端门,为巡城之后陆续返回的各营人马签署赐官的告身。
这样的场面自然是人心振奋、其乐融融,凡所受赏者无不欢欣感激、叩谢连连,端门前也不断的爆发出雷鸣般的喝彩声。唯一有些不足的,就是这一场封赏持续的时间有点长,足足几千份告身文书,都要由雍王亲笔签署,效率自然不高。
这一点不足,对于受赏诸众而言自然算不上什么,这一次官身赐给,让他们身份有了脱胎换骨的提升改变,哪怕等上几天几夜也不会感觉疲惫。
但端门前不断爆发出来的谢恩喝彩声,则就多多少少给一些事外之人带来不小的震撼与触动。
眼下天津桥仍被封锁着,而皇城西侧的上阳宫里则不断的有此前驻守宫苑的时流被遣出。神都城眼下的动乱自然不会维持长久,而想要参与到后续的秩序重建中来,当然要前往皇城中拜见雍王殿下,或作表态、或作献策。
可是现在端门前一群甲兵聚立,士气高昂的排队领赏,让这些时流们一时间全都无从接近雍王,各自心中也都不免杂念丛生、进退失据。
天津桥南北时流或还有困于不能入前亲近,但从昨日便进入皇城的那十几家时流门户族人们则就更感局促尴尬。眼前受赏的这些士卒们,原本是他们各家奴仆,现在统统被雍王收编且殊恩普给,只看群众欢欣鼓舞的样子,怕是早已经将他们这群故主抛在了脑后,内心里已经将雍王奉为唯一明主。
除了各自私计之外,在场也有人看出了雍王如此大张旗鼓封赏士卒的一层深意。
得列端门前观礼的朝士田归道便忍不住感叹道:“向年朝廷挟名义大者、屡有钳制雍王之举,如今朝势大崩,需仰雍王归国定乱,权柄拱手奉之,凡在朝人士俱无能之辈,所以雍王殿下并不急切于召见朝士、访问计略。今恩泽施及庶人,可知殿下胸有定计,只需扩力以用。杨嘉本所以获刑,以其昏昏、说于昭昭,确是罪有应得啊……”
田归道的感慨,李潼倒是没有听到。不过他搞出这样一个场面,也的确是有些打脸兼造势的想法,但除此之外还有更加重要的一个意图,那就是拖延时间。
他现在无论声势搞的怎么漂亮,其实都有几分唱空城计的意思,硬实力不足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就算是完全收编了这一批卒伍,眼下所掌握的力量仍然不足以发动覆及全城的追查与清洗。
昨日的动乱,主要集中在皇城中,虚实如何外界并不深知。再加上街鼓震慑、夜色掩盖下的甲兵巡城,可以让他的实力不至于完全暴露出来。
可是今天天亮后,如果再没有实际的定乱举动,就会让人心生猜疑了。所以他亲临端门,一份一份的签署告身并发授,继续造势并掩饰实力的不足。
终于,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头顶的太阳逐渐向西偏移的时候,神都城西的郊野中再次响起了马蹄奔腾之声,那是陕州的后路部队正在快速向神都城赶来。
此时,端门前将士们的封赏也已经进程过半,当后路援军旌旗已经依稀可见时,李潼终于松了一口气,起身活动一下有些酸涩的手脚,旋即便召来张说与赵长兴吩咐道:“即刻审定逆贼名录,张贴城门并诸坊之间,全城搜捕,无漏一人!敢有抵抗,就地格杀!”
两人恭声领命,然后便出城点兵、入坊捉拿叛贼。
陕州后路人马的到来,极大的补充了李潼的力量。除了搜捕叛贼开始施行之外,其他各种定乱令式随后也都陆续颁行。
人马充足后,接下来要做的便是控制钱粮。李湛等后路人马入城之后,即刻便被派驻立德坊新潭,神都漕渠即刻落栅截流,不准舟车出城。与此同时,两市也重新掌控起来,一应物料俱受管制。
接着便是诸朝士悉数归邸待召,三召而不至,即刻褫夺官职。坊曲百姓,一户一丁,南门聚丁,北门给粮,量丁给补,东门受理讼案,西门收抚流亡。昼夜宵禁,若无使令,士民俱不得出街浪行。
神都城的动乱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所造成的伤害却大,特别是钱粮方面的损失。动乱还未爆发前,便因为朝廷出兵河东,整个都畿几乎都被刮地三尺,接下来整座城池又陷入无序状态,戾气横生、抢掠无算。
所以尽管两市并诸官仓陆续纳入管控,但所收得的谷米储备仍然少的可怜。就算是扩搜坊曲,诸权贵高户储蓄仍然不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1/7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