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冕唐皇(校对)第4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0/760


苏约连忙恭声领命,将要退出时,又低声说道:“那蕃国公主,秉性气力俱不同我大唐女子,忿然搏技很是不俗,殿下之后若加召见,不可不作防备,勿为其姿容所惑,犹忌犯险独处……”
“去做你的事!”
李潼听到这忠告一时间还没反应过来,片刻后顿感羞恼,直接摆手将之斥退。
苏约见状,再也不敢多说什么,忙不迭拱手退出。
虽然迁怒训斥苏约,但李潼也明白,发生这样的情况,原因也只在他。终究是因为他自己对蕃国公主入京之事不够正视,再加上眼下大行台事务繁忙,属员们也就因此各生轻重缓急的判断,倒也不是他们玩忽职守。
但无论该不该重视都好,人家抛家舍业、远行万里的入投大唐,而且即便不说那尚存争议的川西地域,其名下总还寄有吐蕃的半个孙波茹献给大唐。结果自己非但长久不见,人家逛个街居然还逛进了县狱里,这终归是有些不地道。
心中暗惭之际,李潼也不由得庆幸当年他幸好没有投往敌国,否则眼下境遇只怕还要比这位吐蕃公主凄惨得多。
苏约离去不久,杨思勖匆匆归邸,登堂说道:“禀殿下,吐蕃公主众随员已经送回了宣阳坊邸,公主本人也已经招至王邸前堂,是否即刻召见?”
李潼先是点点头,然后又询问道:“那公主情绪如何?”
杨思勖闻言后略作沉吟,然后才说道:“总是面带戚容,算不上好,但倒也不至于失态。”
李潼听是如此才又点了点头,他本打算那公主如果情绪过于激动、不能自制,就先让内庭两娘子出面稍作安抚。虽然苏约说这蕃国公主身手不俗,但总不会让她在王邸中反了天,更何况自家娘子唐灵舒那也不是善茬。
不过听杨思勖说这公主还能保持理智,李潼不免对之评价又高了几分。凭心而论,如果换了他遭受这样一番无妄之灾的波折,那必然是难以忍耐,武家几个死鬼早年可没少因此吃什么苦头。
“我亲自去迎请这位公主吧。”
略作思忖后,李潼起身说道,瞧了瞧杨思勖后又吩咐道:“你且负甲跟随。”
他倒不是怕了那蕃国公主,毕竟自己虽然事务繁忙,但也没有断了操练,但又何必冒险呢,总是有备无患,更何况又不是没有这条件。
等待杨思勖退出着甲又过了小半刻钟,之后李潼才在杨思勖并诸亲事的拱从下直赴前堂。
此时,叶阿黎端坐于王邸前堂中,心情自是复杂无比,半是凄楚半是忿怨,更有一些懊悔并期待掺杂其中。自行程抵达打箭炉至今,入唐已有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废了许多波折,如今终于能见到大唐真正的顶层权贵,但达成这一愿望的方式,却又让她对今次见面不敢报以太大乐观。
这段时间以来,大唐的繁荣、唐人的傲慢,她都深有领教。唐国的汉王同行千数里,竟然连见都不屑见她。长安行台的官僚们,对她也只是一味敷衍。甚至就连街曲间那些唐人平民,对她都是满满的恶意。
长安虽好,终非故乡。这繁荣与她全无干系,就算她想融入其中都困难重重。即便见了那位雍王殿下,又能对她处境有什么扭转?她这次入唐的决定,究竟是对还是错?
心中杂念频生,等待也变得漫长起来。时间一分分流逝,突然堂外响起王府仆役唱礼声:“雍王殿下到!”
听到这喊声,叶阿黎连忙摒除脑海中那些杂念并收拾心情,起身趋行直至堂下,垂首恭立。
刚刚立定,便听到一连串的脚步声在廊左响起,她抬头去望,首先看到的便是一队威武贲士,当中一名锦袍身影缓步而行,想来就是镇国雍王。
叶阿黎不敢失礼细窥,再次低下头去,直至眼帘中出现那缺胯锦袍的衣摆,才更作垂首并轻声道:“蕃女叶黎,见过镇国雍王殿下。”
“公主不必多礼,远行入我国中,小王本当亲迎,因念公主旅途劳累、礼繁人厌,特着属员妥善安置,待公主疲尘洗去再作邀见。不意杂情相扰,错会今日,失礼之处,还请公主见谅。”
李潼脸上摆出一副彬彬有礼的假笑,行至这蕃国公主身前丈外顿足,抬眼望去,只见这蕃国公主身着一袭唐人装扮的石榴裙,因其垂首致礼难睹面目,但身高五尺有加、体态窈窕,倒看不出什么出身蛮夷的鄙陋之气。
“殿下言重了,蕃女冒昧入国求庇,本就滋扰在先。殿下权重势威,想必事务繁忙,不敢贪求亲近照顾,能容一身寄活京邑,已经感激不尽。”
说话间,叶阿黎才缓缓的抬起了头,尽量让自己神情显得平静一些,只当视线平视前方,得见面前唐王尊荣,眼神自是为之一滞,片刻后才下意识转望向别处。
李潼这会儿也正打量着那蕃国公主,见其素面无施粉黛,细眉鼻挺,五官姣好,脸庞并唇线并不似寻常女子的柔缓圆润,如雕如刻,自有一股英秀飒爽的气质,确是令人一见难忘、印象深刻。
及见蕃国公主视线游移回避,他便又笑语道:“前堂人声杂乱,并非话事所在,请公主随我入中堂议事。”
说话间,他左行一步,侧身而立,请这蕃国公主随其同行。
叶阿黎颔首低应,缓步入前,与这位唐国雍王保持着半丈距离,亦步亦趋的跟随于后,动作姿态略显拘泥僵硬。
待入中堂,分别入座,李潼也不讳言前事,开口说道:“蕃国与我大唐久作争斗,民间也因此积忿颇深。此前又有新战于青海,坊里因此不失警惕,民众也并非蓄意迫害公主。
我大唐民风勇健豁达,不失包容,四方夷人游众,多能于此安居乐业。公主入京这段时间,想也有见。发生这样的误会,终究还是在事者失于照顾,及后我会着涉事员佐登邸请罪,打罚俱由公主,只盼公主不要因此而久积忿气。”
叶阿黎这会儿心态已经平和下来,起码是能在这位雍王殿下面前平静应答,闻言后只说道:“王政昌明,所以民情义勇。初时受厄,确是难免悲愤,但及后又想到我亦将沐此昌明浩大王恩之中,与闾里义勇久为邻居。如此生人大幸,自能化解些许薄忿,殿下无需为此更作人事的处断,蕃女纵有拙劣狭量,但也能略晓大义,渴慕名王教化。”
跟情商高的人谈起话来,总是很愉快的。听到蕃国公主这么说,李潼倒是不免对其颇生好感,于是便又说道:“此前郭参军归京述事,便盛赞公主诸种。如今亲见,确是端庄不俗。
京中本有礼待蕃宾的邸堂,但此前诸司事务劳碌,不暇整理,恐唐突贵宾,所以暂就坊中安置。如今邸堂也专为公主清理出来,或不及故业起居顺心,但地傍皇城,诸事需求都可及时传告行台,明日便请公主迁入新居,届时我再携家人前往贺乔迁之喜,务必使公主能感盛情,宾至如归。”
第0671章
王眷赴宴,如临敌阵
有了雍王殿下的亲自过问,行台再处理起蕃国公主有关事宜便效率得多,用了半天时间便将城中光禄坊一座原本隶属鸿胪寺、专给外夷宾客居住的宅院收拾出来,用作蕃国公主迁居。
这宅院未必比得上宣阳坊宅居广阔,但光禄坊直当皇城朱雀门,位于皇城宿卫护卫范围之内,地理位置自然远非宣阳坊可比。
当然,对于长安城中权贵人家而言,太过靠近皇城的坊居虽然位置出众,但规矩同样森严,居住其间约束有加,反倒不如城中别的坊居住起来舒适。
毕竟长安城格局如此,不像神都洛阳还有一道洛水将皇城与城中坊居分隔开。因此朱雀大街傍近皇城的几座坊居,通常不会有什么显贵人物居住,多是各官廨外设机构以及各色课役番上所居。
真要有什么权贵人物被安排在这样的坊区里,那就需要注意检讨一下了,是不是有哪些方面已经让君王警惕,所以才将人安排在眼皮子底下。
李潼将这蕃国公主安排在光禄坊,也有此类的心思。宣阳坊发生的事情虽然是一桩误会,但会不会脑海中突然哪根弦搭错、给你提了个醒?还是老老实实蹲在皇城附近,安生过活吧。
见过雍王殿下之后,蕃国公主在长安的处境也一改此前的无人问津。仿佛整个长安城突然意识到有这么一位来自外邦的贵族让雍王殿下颇感兴趣,当天下午宣阳坊邸中访客便骤然增多了起来。
甚至就连入京后就杳无音讯的郭元振,也再次出现在宣阳坊邸中,询问公主乔迁新居有什么需要准备的。当然也不是郭元振硬赶上来凑热闹,光禄坊隶属长安县管辖,他身为长安县主簿,本就职责之内。
叶阿黎历透人情冷暖,即便再次见到郭元振,也没有斥问对方何以此前音讯绝无、对她不闻不问,仍是礼数周全的接待。只是在与郭元振交谈的时候,心中积事欲问,但总是欲言又止,反复思量之后,最终也只是吞声自忍。
因有行台官佐热心张罗,第二天午后,叶阿黎便搬入行台为之提供的新住所。姑且不论院舍宽阔与否,单单内里陈设并诸配给器物,就远比此前邸居奢华了数倍。
与此同时,邸中早有西大内所调出的宫婢、仆佣等等,在杨思勖的义兄、宦官杨绪的张罗下忙碌的筹备着之后雍王殿下登邸来访的宴席。
早在蕃国中时,叶阿黎见识过大论钦陵的庄园环境并宴客场面,当时已经颇感震撼,只觉得哪怕就算是唐国最顶层的权贵,无论再如何奢华铺张,也就无非如此了。
可是当她真正受到大唐优厚礼待的时候,才意识到当时自己想法还是少见多怪。唐人真正顶层的奢华,也是她无从想象的。
这一座新邸,入门来便是一堵汉白玉影壁,打磨的圆润无比,光可鉴人。转入前庭,诸奇花异柱植满两侧的花栏。虽然早已经错过了花期,但信步行过,哪怕单单只是植株都有香气扑鼻,更胜最顶级的熏香。
游廊横栏漆色精美,工艺之巧甚至还远远超过了蕃国权贵使人重金收购的蜀中漆器。楼宇样式奇丽,檐兽栩栩如生。厅堂内虽有帐幕垂设,但却并不是蕃人惯用的厚毡,织锦罗纨随风而动,哪怕只是当堂闲坐,自有色影迷人。
中堂里连扇的玉屏,镂空雕琢着各类精巧的图案,两尊数尺高的博山炉香烟袅袅,让整座厅堂都沐浴在沁人心脾的香风中。更有各类玉雕金铸、镶嵌珠石的精致伴手玩物,就那么随意摆设在席案之间。
叶阿黎虽然心志坚定、少受外物的引诱迷惑,但步入如此华贵的厅堂后,行动都变得小心翼翼起来,唯恐一时大意破坏了当中的陈设。
此时再想起昨日拜见那位雍王殿下,其人笑称要让她能感盛情、宾至如归,心中自有一份温暖的感激油然而生,此前多日心内积存的怨忿也荡然无存,更不再怀疑自己入唐的决定对错与否。
杨绪垂首跟随在这位蕃国公主身后,一边听从吩咐,一边暗窥这公主神情,心里则默念着殿下的嘱令,务必要让这位蕃国公主享受到大唐第一流的权贵享受用度,要让她入奢之后再难从简,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为了维持这样的生活而倾尽囊资。
这样的气派铺张,哪怕雍王邸中都不常设,两尊博山炉里所焚烧的龙涎香,每时每刻都是在烧钱。
如此待遇行台自然不可能为之长久维持报销,后续想要继续享用也很简单,只要能出得起价钱,长安市面上还没有什么买不到的奇珍异货。
虽然接触不多,但李潼能够感觉到这位蕃国公主是一位极有主见、韧性的女子。
川西的主权问题,他虽然还要用来跟朝廷进行扯皮,但未来想要完全解决掉吐蕃这个边患,川西也是需要重点经营的区域之一,即便不需要像陇右那样做高规格的军事储备,一些其他的方略手段也要应用起来。
想要深入去经略川西,这位蕃国公主也是一个颇为关键的元素。一旦主观能动性太强,则就不利于加以操控。瓦解其心防,怠惰其志力,稍作尝试也是惠而不费。
叶阿黎自不知刚刚见了一面,那位俊美无俦的雍王殿下看起来待她和气有加,但已经在用糖衣炮弹对她进行轰炸。
眼下的她,只觉得雍王殿下果然不愧其国人诸般盛誉,虽身具高位但却并不傲慢骄横,待人彬彬有礼,气度优雅、襟怀广阔,此前虽然耽于事务繁忙无暇见她,可一旦相见便如春风沐人、对她关照有加。
当然她也明白,这一份关怀背后必然是存在着一些功利因素,但她对此也并不排斥。从小便生活在尔虞我诈的环境中,从没感受过与人真心实意的相处,对她而言,人与人之间最和谐融洽的关系就是能够等价交换。
如今受到行台如此的礼遇款待,她心里甚至暗觉惶恐,并思索自己究竟有怎样的价值,能够配得上那位雍王殿下这般礼遇?
这个问题还没有思考出一个头绪,很快便又有访客络绎不绝的登门。这些宾客自然无需叶阿黎出面接待,她也根本不懂得该要如何与这些唐国权贵进行接触交流,只在内堂由内苑宫女们帮忙精心打扮。
登门来访的宾客们虽然对这位蕃国公主也确有好奇,但更多还是雍王殿下的缘故。
随着蕃国公主入京的事迹传扬开,其人奉蕃国王命要和亲大唐雍王殿下的这一层缘由、或还没有传播到街知巷闻的程度,但在一些权贵圈子里也不成秘密。
与雍王有关,哪怕再小的事情也值得重视,更不要说还是这种大事。所以从昨天到今日前来造访的宾客,除了想要见识一下那蕃国公主风采如何,更重要的还是想要探听雍王殿下究竟是何态度。
所以宾客登门后,尽管没有主人接待,他们也都不甚在意,而是各自拉住于此安排事宜的行台官员们谈论不休。
光禄坊中已经是车水马龙,极为热闹,但直至天色擦黑,街鼓声响起,仍然不见雍王登门。一些客人久候无果,只能讪讪离去。
毕竟大行台宵禁严格,两县官吏又执法严苛,没有什么特殊的理由,哪怕权贵之家也一律不需触犯夜禁,一旦犯禁被执于街中,有的麻烦。
李潼倒也不是仍要放蕃国公主的鸽子,傍晚时他便处理完毕行台今日事宜,归邸准备携带娘子们前往道贺。可两位娘子精心装扮起来,浑不觉时间流逝,以至于在内堂等候的李潼都忍不住打起了瞌睡,伏案小憩起来。
“这一件披帛,是今秋神都风气最尚,但花色还是轻佻了一些,庭中闲扮没什么,但此行要见蕃邦的公主,穿戴去见,会不会让那公主误以为王邸风气轻佻?”
杨丽手持一件银罗纱的披帛,转头询问坐在床边的唐灵舒,其手边木架上早已经搭了十几件各色各样的披帛,屡作挑选,仍是纠结。
唐灵舒装扮倒简单,一袭修身的月白长裙,外罩一件羽氅样式的筒衫,闻言后随手一望,便答道:“那件貂绒的紫披本就不错。”
“若用这紫披,又不配今日的发饰。唉,殿下也是的,要迎见番邦的贵宾,外府员佐跟随即可,又何必扰动到内庭。”
杨丽闻言后便作薄嗔,唐灵舒听到这话则笑起来:“殿下若不携我们,杨娘子更有话说。最近你都在庭内闲言几日,要我说寻常装扮即可,蕃女未必有这样的细致品味,用心也未必放在我们身上。瞧瞧我这犀角的小刀,她如果真像府里传言那么悍气,稍后在席我就要亮给她瞧一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0/7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