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冕唐皇(校对)第4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8/760


当然这只是戏言了,但在正常的君臣关系中,君王气度如何的确是能决定臣子的最终成就。卫霍之流若生在桓灵之世,怕也难以铸就那般丰功伟绩。
郭元振本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这一点李潼早就了解,虽不至于完全的纵容,但也不会用寻常的标准约束。君臣关系本就是一个动态的磨合过程,若麾下所用千人一面,且不说这本就没有可能,首先阵营的成长性便被锁死。
“先讲一讲你此行经历,那蕃国公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抛开心头这些杂想,李潼又开口说道。
郭元振闻言后便连忙讲述起来,不仅仅只是单纯的述事,更将自己的一些感悟看法一并讲来。比如唐蕃商贸的背后缘由,川西土羌人情形势,以及蕃国权贵内斗的脉络。
郭元振言之翔实,兼佐以感悟,李潼在认真倾听一番后,不啻于自己也亲行一遭,对蕃国以及唐蕃民间事宜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知。
郭元振的一些看法,李潼也颇为赞同。一样的表象,不同格局、不同禀赋的人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当听到郭元振在大藏地区通过流言去鼓动蕃军打击那些民间的商贾,李潼也不由得感慨,他对郭元振另眼相待,也不仅仅只是其人青史留名,彼此之间对于一些事物的看法乃至于处理方式都颇为契合。
往年狄仁杰出巡江南,整顿民生颇有建树,武则天对此还评价不高。但直到其人大力摧毁江南淫祠,才盛赞其人有宰相之才。这并不是说武则天罔顾民生、心无仁念,而是相对于民生,意识形态的统合无疑是更高一级的标准。
郭元振这行为当然达不到那种高度,但其人能够善用环境资源,正事不荒的前提下收取别的效果,这种作风让李潼很欣赏。
不过他对郭元振此行已经给了不低的夸赞,也就不再专就此事进行表扬,免得这家伙小尾巴再摆呀摆。
“仆之所以能内结蕃国琛氏女、即就是如今的东域赤尊公主,多出附国土王所谋。其人与蕃国诸权门联谊深刻,贿结求活……”
讲到这里,郭元振还是忍不住耍了一点小心机,当然他说的也的确是实情,如果不是附国土王这家伙极力推荐琛氏女可拉拢,他又去哪里知道蕃国还有这样的奇货可居。
其实如果不是临行前自己这张破嘴啥都敢说,事情做成这样子,郭元振本也不必忐忑。和亲与否,那是蕃国自己的谋计,与他郭元振又有什么关系,他的责任就是了解蕃国内情并挑拨蕃国内讧,本来就完成的不错。
可他偏偏自己大嘴巴,说要为雍王殿下访聘蕃女,如今一语成谶,反而又需要极力证明自己绝非刻意。
对于郭元振的这一点小纠结,李潼倒是不怎么在意,别管蕃国还是土羌,最终还是都要融入中央帝国这个大家庭中来。什么样的出身并不是问题,关键是要看这人物能够发挥出什么价值。当然,他也并没有什么扩张领土顺便扩展后宫的打算。
本身并没有这样的想法,对于蕃国是公主来投还是王子来投,对他而言也都区别不大。如果郭元振能把吐蕃王母没庐氏都拐带入唐,那自然更好,不就是和亲吗,赞普这个孙子他认了。
不过当听到郭元振将这蕃国公主身份稍作讲述后,李潼倒是不免略生感慨,只觉得这身世与自己倒是依稀相似,对这个所谓的吐蕃公主倒是产生了一些兴趣。
能够在那样一种四面皆敌、孤立无援的情况下煎熬出来的人,想来也知必然不是俗类。对于其人选择投唐,李潼倒是深表理解。
当周遭所有人包括整体大环境都对你恶意满满的时候,人就容易产生一种悲观自毁的想法,投唐未必就能比留在国中际遇更好,但起码对那些心怀恶意的人是一种报复。
话说李潼当年在深宫大内都还算计着要去突厥耍耍,只可惜突厥太不争气,没给自己营造这种机会,让他不得不一步步煎熬、成为大唐如今的分陕权臣,并且还算计着彻底搞死突厥。
接着,郭元振又小心翼翼将他两头和尚、各自念经的想法稍作陈述,表示即便蕃女来投是身负和亲名义,只要稍微进行一些操作,也绝不会给殿下清誉带来什么影响。
李潼本就没有就此责怪郭元振的想法,他关注更多还是蕃国钦陵在这件事情当中所持有的态度,稍作沉吟后,便又继续说道:“这么说,那蕃女将旧领拱手让给钦陵,钦陵竟然不收,且与蕃国王室协作此计要滋扰于我?”
“实情仆亦难以探得,但据眼下所知、包括赤尊公主自身所度,应是如此。”
郭元振闻言后便作答道,不敢太过笃言自己的看法,毕竟雍王殿下自有判断。
“呵,海东一战看来是不足消其凶焰,这老小子看来是决意要继续在青海死顶。”
对于郭元振针对吐蕃王室的后计畅想,李潼是不怎么放在心上,那毕竟还太远。眼下大行台切切实实面对的敌人,终究还是留守吐谷浑故地的钦陵。
“蕃国以此为扰,必然会有后计铺陈,陇边或将刀兵再劳。这终归是那蕃女带来的麻烦,那她入国究竟有什么实利傍身?”
李潼这段时间都在考虑着该怎么跟朝廷耍穷横,对外虽然不畏惧战争,但眼下大行台这对战形势也的确是能免则免。
那蕃女入国,如果钦陵趁此再在青海兴兵闹乱,别的骚操作且不提,李潼真打算直接将这蕃女派往青海,别吵吵、你家公主自己带回去。老子啥时候想收拾你那是老子的事,才不会因为一个女人跟你急赤白脸。
至于面子什么的,真要干掉钦陵、擒杀赞普、献俘乾陵,自然有面子,顺便嘲笑一下他四叔,你就啥都不是,唐家基业发扬光大还得靠我,让位晚了都收拾你。至于别的,都是虚的。
“蕃国以康延川以东境域为东域赤尊公主汤沐邑,人物版籍俱随主入国。但川西境域沟岭纵横,诸土羌、生蛮散乱杂居,想要切实应用起来,仍需一番长计。”
听到殿下如此发问,郭元振又连忙说道。
李潼听到这话,不免更加不满:“川西蛮土羌民,本就是我大唐羁縻之属。蕃国以我资产欲作贿结,岂有此理!我当据此奏告朝廷,索图明辨川西究竟是何归属,若真确定是我大唐领疆,朝廷自当遣使训斥,大行台亦需修整刀甲,以备兵问!”
蕃国公主究竟是和亲还是其他目的,这是一桩小事,不值一提。但蕃国竟大言不惭将川西领土圈划私授,这我忍不了,就看朝廷是个什么意思。
李潼倒不担心朝廷会顺势指令大行台出兵宣示主权,反正他本就没打算跟吐蕃好好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也是应有之义。只要能把今秋贡赋稍留周转,别的都好说。
“那蕃国公主,殿下还见不见?”
郭元振刚刚归国,对于大行台具体处境还不了解,眼见殿下因此大动肝火,不免有些莫名其妙,连忙再次请示道。
“择日安排入京,先见上一见。若朝廷就此争执难决,适时送其入都。”
李潼闻言后略作沉吟,然后便说道。他所考虑重点还是秋赋问题,如果朝廷还是一味的专图钱粮、掏空大行台,余者不问,那他就要用这蕃国公主把事情搞大,让朝廷按压不住舆情。
郭元振虽然不清楚行台所困,但听到殿下根本就不纠结这蕃国公主入唐的名义问题,人物事机从容使用,讲到颠倒黑白、混淆重点,自己跟殿下相比终究还是技逊一筹啊。
第0668章
鹰苑豹坊,内外编军
由于雍王殿下还要借吐蕃公主所谓的汤沐邑问题向朝廷进行奏报请示,或者说是纠缠,所以蕃国公主入京也就没有安排什么迎接的仪仗,仅仅只是一路甲兵引领兼护送入城。
入城后,行台也并没有为这位蕃国公主安排什么官邸安置,只是在长安城东选择了一处此前抄家没官的闲邸给其居住。
如此低调的处理,以至于除了一些行台显职要员,长安城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长安城有这样一位身份不凡的蕃国显贵到来。
这倒也谈不上怠慢,且不说雍王殿下还打算就此事借题发挥,吐蕃如今与大唐邦交本就马马虎虎。甚至就连皇太后武则天那么爱夸耀威严的一个人,早年革命之际吐蕃遣使来贺,都没有做什么大肆的宣扬。
吐蕃公主入城坊居之后,存在感就变得更加薄弱,除了驻邸保护兼看守的一路甲兵之外,大行台仿佛彻底忘了这样一个人的存在。甚至就连引之入朝的郭元振,都彻底没了踪迹。
郭元振之所以不来访问,除了避嫌之外,也的确是因为没有时间。回到长安之后,他便获得了一个新的职位,即就是长安县主簿。
对于这一任命,郭元振也颇感诧异。他本以为按照他的仕途履历,以及雍王殿下对他的遣用看来,他接下来要么继续留任蜀中,要么便转往陇右投身戎旅,却没想到被直接留在了长安担任主簿。
当然无论郭元振本身是什么想法,雍王殿下既然有此任命,他自然也就只有领受的份。更何况,长安县作为京畿县治,这一任命本身就是超格的提拔。
除了有些怀念在吐蕃境中带着蕃兵去打蕃部的金戈铁马的生涯之外,郭元振对此自无半分不满,一俟领命便美滋滋的上任。长安县事务本就杂多,眼下又适逢秋季租调入库的繁忙时节,一旦入事,自然便再也没有时间与精力去过问其他。
更何况,关于如何处理那吐蕃公主,雍王殿下自有主见,郭元振再怎么想不开,自也不会再去妄作过问。
李潼虽然表态说要先见一见那蕃国公主,可一旦忙起来,这件事就被抛在了脑后。
且不说与朝廷交涉的问题,各种军政事务的处理,就已经让他忙得不可开交,甚至就连迎接兄长入京都需要提前调配事务、抽出时间。
而且行台眼下还有一项颇为重要的事情需要他亲自处理,乃至于全程关注,那就是诸路边军选送入长安宿卫的甲伍已经陆续入京。
这是一支直接归属于他统领的卫队武装,李潼甚至都不想让行台干涉太多,诸事都要亲力亲为。大到营伍编制的组建,小到每一匹战马、每一领战甲,几乎都要亲自验看。
诸甲士虽然都是出身边镇行伍之中,但眼下大唐还未形成盛唐时期那么鲜明的边军武装团体,未来李潼也不打算任由此类趋势发展。
府兵制度虽然已经名存实亡,但其番代宿卫的传统却仍值得保留下来,所以对于这一支未来极有可能会成为真正中央禁卫力量的军队,他也自然希望能够在方方面面都留下自己的个人烙印。
为此李潼甚至没有沿袭唐军原本的营伍组织,而是借鉴后世陆军的连营编制,将士伍进行更加细致的整编与配给。
当然并不是说后世的组织结构就一定好,毕竟作战环境、作战方式和武装水平都有着极大的差别,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中央宿卫军队虽然职责很重要,但其军事活动与作战环境却很单一。尤其各种仪仗行动占用了大量的宿卫时间,李潼历事南北两衙,对此自有深刻感触,再精锐悍勇的甲士,如果长期只是如此,战斗力也实在是无从保证。
而且禁军由于长期接近权力中心,特别容易受到权势的影响,尤其是在中层将校中存在着更多的不确定因素。
中宗朝节愍太子李重俊,景龙年间发动政变,尽管拉拢了一批禁军高层将领诸如李多祚、李思冲,包括宗室中的成王李千里,但最终还是折戟于玄武门前。
而在中宗驾崩的唐隆年间,策划政变的李隆基便充分利用禁军中层的力量,甚至就连钟绍京这个不属于禁军体系的宫苑总监都发动太监、宫女们参与政变。韦后尽管安排了其韦氏子弟占据了两衙禁军大量位置,但还是被以下克上的搞定。
有鉴如此,李潼并不打算给他所组建的这支卫队组建太大的作战单位。
各边督军使各选千人入京,这一万人的边军精锐,便是长安城卫最核心的力量,这一万人被浅分为四军,称为中四军。在这中四军的基础上,李潼又设内卫四营。
除了各边军伍入卫长安之外,还有关内诸州团练,也要在今冬之前于长安城集甲两万进行演武,这一部分兵力,则就编为外八军。
诸军虽然各设军主,但只负责军士集散、日常操练等营伍。凡内外拱从,主要以营为单位进行调度。
至于内卫四营,则就更加细致,营中分设左右营主为左右驾,合契典兵,两驾之下设有八班,每班十六人,从兵长到营卒,番期俱为三个月。
这所谓的班,倒也不是直抄后世的编制单位,而是源出于亲王亲事府执仗亲事十六人,执乘亲事十六人。十六人为一班,便是内卫四营的基本战斗编制。雍王每入宿或出行,四营各抽两班分左右驾,或宿卫、或拱从。
当然,好锁难防恶贼,李潼也并不觉得如此细化编制就能防住所有隐患。除了细节上加以严防,也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制度挑选和培养出一批忠勇兼备的将领。
除了内卫四营与中外十二军之外,李潼还在皇城内设置了两个新的配套场所,一名鹰苑、一名豹坊。鹰苑讲解韬略兵经,豹坊则演练弓马搏杀技艺。内外将士凡入苑坊修业,考课得优,即能增资进格,大行台兵部优先选授。
内外军制拟定完毕后,李潼便又有了新的事情要做,那就是长安城卫诸军甲械器物的供应问题,甚至也包括整个陕西道大行台所辖诸边军队的军械供应。
高祖武德年间,朝中设有武器监,但不久即废,诸事分由少府、太府并兵部所辖诸司分管。眼下大行台与朝廷的关系,明显是不能指望朝廷继续提供军械的,需要本身进行制造。
李潼早有创设西京军器监的想法,但此前却一直被各种事务忙碌耽搁了。一直到了现在,才有精力处理这一问题。
创设军器监也不只是一纸书令这么简单,原料、匠人以及制式标准等等,事情琐碎又庞杂。但好在这些事情都不需要李潼去亲自处理,在行台例会上提出这一设想,并署注加急办理,自有行台相关人员进行督办。
雍王想法迭出,也让行台一干在事者颇感苦不堪言,每个人案头几乎都诸事堆积。但他们同样也见到雍王忙碌起来同样是废寝忘食,也实在无从抱怨。
倒是姚元崇在见到雍王着人拟定、准备发给朝廷、有关川西归属的奏表时,脸色忍不住便是一苦,叹声道:“殿下,奏章能不能延后再递入神都?眼下冬集在即,诸州选举人纷纷入都,若此时与朝廷……恐才士西行之路受阻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8/7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