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冕唐皇(校对)第3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3/760


“皇道伟大,无物不覆!说的是天下万众万物,全都要顺应王命,一旦有悖王命,就是大罪,就要遭刑!雍王革命,仁恩普施!讲的是雍王殿下锄奸匡正,使天下重归正道,天下归正了,小民也要受惠,所以你们虽然犯了法,但雍王殿下却并不杀你们,而是给你们一个改正的机会……”
营地里,正有军卒站在台上宣说道理,台下则围坐着众多衣衫褴褛的民众,抬头眼巴巴望着台上,眸子里不乏希冀。
军卒讲完一遍后,随手一指台下一个年轻人,说道:“你来宣讲一遍号令。”
“皇道伟大,无物不覆!雍王革命,仁恩普施!”
那个被点名的人站起身来,略显拘谨的高声大喊口号。
“不错、不错,那刚才讲的道理你明白没有?”
台上军士又开口问道。
“明、不、明白了!雍王殿下在神都杀了大贼,天下又归了唐家,所以赦免犯人罪过……”
那人眨着眼仔细思索,并认真回答道。
军士闻言后点点头,算是认可了这人的理解,然后又说道:“乡义有智仁勇三德,你觉得你有哪一德可称?”
此类的问话已经不是第一次,那被审问的人也早有准备,闻言后忙不迭说道:“前年冬里,有大虫蹿出山林,小民伙同乡人追踪几日,在麻河沟落网打死了大虫!”
“居然还是一位壮士,你叫什么名字,乡籍何处?”
“小民名朱九陇,岐州郿县汤峪乡人。”
听到这人回答,军士又喊道:“在场有无这朱九陇乡人,能为其人所言作证?”
话音刚落,又有数人起身,表示愿为同乡作证。
“朱九陇归入勇字营,因其逐杀凶兽、庇护乡土而称勇,余者乡党归入仁字营,力行作证、以言致活,可称仁。入营后谨守故德,若再违禁犯错,罪加一定!”
台上军士说完后,便有几人入场,将那几人引往其他营地安置。周遭其他人见状后,各自脸上都流露出羡慕之色。智仁勇三营,那是甄选出来的乱民良善,这些人入营后,衣食各有保障,勤于用工的话,还会连失散在乡野的亲人们都引入营中供养起来。
“是不是过于草率了一些?”
姚元崇入了长安城后,便一直忙于案头事务,今天还是第一次入营查看,眼见到这一幕,不免开口说道。
同行的李潼还没来得及说话,台上的军士已经继续对在场民众们宣讲道:“雍王殿下是社稷功臣,唐家仁王,难道不知如此审辨,不能杜绝你们乡徒奸徒互保的邪念?为什么还要这么做?
知耻为勇,知惧为智,求生为仁,这就是乡德!无论你们事迹是真是假,但只要还有求活之心,就是仁义不失,哪怕用奸藏恶,起码已知日前闹乱是可耻罪行,能够安在营中,等待拣选,已经有了顺从归治的明智。
这就是王道的教化,就连六夷慕我华夏者,朝廷都愿赐给一地安生!凡我中国子民,只要专心求活,就有活计可待!这不是滋养你们的奸计狡诈,而是要唤醒你们的仁义良心!旧年乡恶夺取的生计,如今雍王殿下再次赐给你们,如果你们还怀奸行邪,那就是自取死路!”
“这、这一番言论,是宋参军所拟?”
姚元崇听到这里,对军士那番虽然听来奇异、但细品之下却不乏道理的宣讲顿时好奇起来。
这时候,宋璟得知雍王殿下入营,也匆匆至此,听到姚元崇所问,便也点头说道:“只是卑职的一点感触体悟,或未必能及殿下胸怀仁义的精髓,但用来宣教小民,盼能唤起他们心中的良善。这些小民可悲可悯,天人加害而行差踏错,殿下能活之,卑职总要告诉他们因何而活!”
第0542章
乍闻故衣,姚崇震惊
让宋璟管理一个乱民营,真是有些屈才了。
看看营中迎风招展的字幡,耳边听着营卒们的念叨,最后李潼的视线落在一脸认真的宋璟身上,心中如此感慨道。
乱民营这里的赈抚章程,他倒是看过一遍,但也一直没有时间实地巡察一番。如今看来,宋璟是真的用了心。只是如此大规模的在营中宣扬雍王,会不会造成这些客民们只知雍王而不知皇嗣?
当然要这样做了!否则他老老实实呆在神都继续搞权斗就好了,又巴巴跑来神都干什么?
“做的不错!”
尽管心里非常满意,但李潼脸上也只是一副淡然且稍具欣慰的表情,一边说着一边对宋璟点了点头。
宋璟闻言后只是微笑道:“卑职不敢夸功,若非殿下框架高树,岂有卑职用功之地。”
说话间,他便引着雍王一行往营中军帐行去,一边走着一边介绍营内目下的情况:“诸营合收八万六千余众,其中将近七万人都是京郊客民。眼下抚定已近两万之数,乱民已经逐渐适治,之后招抚只会越来越快……”
李潼一边听着一边满意的点头,对于这样的效率还是比较满意的。他的底线是在开春之前将乱民完全抚定,并尽快编入生产序列中去。现在还有将近两个月的时间,算起来还算是比较充分的。
姚元崇在听到这里后,又忍不住说道:“抚民如此迅速,想必招用野士不少吧?”
宋璟闻言后点点头,并感慨道:“长安不愧关内人物精华所在,教化颇为可观。近日招用民中刀笔事才者,足有五百余员。虽只文墨浅通,但也能应用案牍。若非如此,编籍造册、整束营徒等诸事,也不能如此顺利推进。”
八万个人里边,挑出五百个能够识文断字的初级知识分子,这个比例虽然不高,但也绝不算低。
唐代行政程序其实已经颇为规范,函文格式都已经有了官定的标准,所以对于胥吏人才的标准也不会太高、基本上只要能熟练填写数字和读写一些简单文字,差不多就能胜任。
姚元崇一路行来虽然颇有感触,但也并没有忘记此行的目的,闻言后便继续说道:“那这些吏事者只是专注营事、用完则免,还是另有其他许诺?”
宋璟闻言后有些奇怪的看了一眼雍王殿下,姚元崇则上前一步解释道:“这并不是殿下的疑惑,我只是要提醒宋参军你,营外还有整个长安,长安也并非只有这些闹乱的客民。”
“卑职明白。只是,关中兴治本就亟待才力广事。若只因些许旧劣便将这当中确有庶事长才者弃之不用,反将职用推给不称职的人选,这也不合长治久安的道理啊!”
虽然姚元崇是他的举荐人,但宋璟也并没有放弃掉自己的坚持,只是沉声道:“卑职只是想,只想给这些人争取一个机会。卑职选募这些人员,也是务求周密谨慎,能得授用者,他们各自秉性还是不失恭良,多数都是被裹挟入乱,并非主动闹事……”
说话间,一行人已经走进了军帐里,彼此落座后,宋璟才又继续说道:“西京有乡社名故衣社,于乡野声势颇壮,多为诸折冲府亡户集成。卑职近日便细致探查这乡社诸事,即便殿下不入营来问,也准备入城详禀此事。”
李潼听到这话,眉梢又是一扬,开口微笑道:“这故衣社名号,我也听说过。帐前诸兵长便不乏社徒,说其社号尚义。我本来也存几分好奇,打算入城后招见审问一番,只是忙于他事,一时间倒有忽略了。这么说,宋参军你对这乡社已经了解颇深?”
“殿下居然也听说过故衣社名号?”
宋璟听到这话后,顿时露出几分惊奇,片刻后才又点头道:“殿下听过这社号,倒也并不奇怪。这故衣社捐麻助困,在西京、在关内拥从者都极多,影响颇大。社徒本就多有府兵老卒,有军中将士入社也属正常。”
姚元崇闻言后脸上则流露出几分警惕,并连忙追问道:“这乡社员众多府兵,竟连军中都被渗透?这、这究竟是何人主导?有什么意图?西京今次的闹乱,跟他们又有没有关系?如今营内又有多少他们的社徒?彼此之间如何号令组织?”
眼见姚元崇如此警觉,李潼心里倒是一乐,故衣社的这几个特征,老实说的确是有点敏感。特别长安眼下大乱新定,必然要更加警惕民间的乡社组织。
“这也正是卑职要禀告殿下的,这个故衣社的确是不得不察。单单诸营客民,便有其社众两万余。卑职所选募吏事者,也有近半是出于此社。”
听到宋璟这么说,姚元崇更是蓦地站起身来,脸色也变得严肃沉重:“这乡社竟然如此势众?为什么不早报!怎么能让殿下涉险入营?”
说话间,他一边厉视宋璟,一边就要将雍王殿下拉起来:“客民纠集成势,殿下千金贵躯,实在不宜于营中长作逗留!”
“姚侍郎稍安勿躁,卑职绝非贪功轻率之类。之所以此前不报,就是为了了解更加深刻,担心贸然轻作进言,或会影响幕府判断。”
宋璟见姚元崇如此紧张,忙不迭起身说道:“故衣社乡势已成,其所裹挟乡情更甚西京诸豪室多倍。该要如何处断,也需加倍谨慎。若能约以律令,西京归治事半功倍。但若不能容于王法之内,则关内震荡则必更甚此前!”
“如此大事,岂你一人能决?殿下身系之重,又怎么能……”
姚元崇听到这里,神情更显急躁,望向宋璟的眼神中也带上了几分怒意。
他本以为宋璟仅仅只是在扶助客民的问题上稍显激进、用力过猛,却没想到这家伙不声不响居然在营里还闷了这样一个大雷!
如此重要的事情,居然敢闷声不报、一个人悄悄调查。别的不说,若那故衣社徒们果真心存歹念,殿下今日亲身入营,一旦闹乱起来,后果不堪想象!
看着姚元崇一脸怒色的瞪着自己,宋璟也是满怀苦涩。他真的不是不想报,而是不敢报。
只看眼下刚刚吐露些许资讯,姚元崇便已经紧张成这个样子,可以想见他若直接将故衣社的存在报上去,幕府那些高级员佐们对此会是怎样一个态度。
雍王殿下入京前后,已经跟西京那些勋贵人家颇为交恶,非但引用不到什么助力,反而还要提防那些人喧闹鼓噪。在这时候,若将这个隐在的故衣社挑到明面上来,或许就会直接动摇军心。
一旦城内城外顾此失彼,那么眼下这脆弱的稳定局面将不好维持。
他也不是看不起姚元崇这些上佐们,但这些人久在南省机要,很难深刻了解那个故衣社所拥有的影响与势力。
甚至就连他,都是越了解越心惊,担心这些上佐们过于强硬而激发出这样一股隐藏在民间的力量。毕竟宣抚使窦怀让前车之鉴不远,其人到现在还生死未卜。眼下长安虽然聚集着数万大军,可也未必能够完全控制住内外的局面。
看着两位未来的名相针对自己的暗手所进行的讨论,李潼心里自是暗乐,他一脸镇定的对姚元崇摆手道:“也不必如此紧张,既然已经入营,索性听一听宋参军仔细讲解一番。”
姚元崇闻言后先是点点头,然后又说道:“殿下安危是重,还是先招一部精军营外待命。”
“姚侍郎所言正是,卑职若知殿下今日入营,也一定会早作防备。”
宋璟闻言后也连连点头,他是真没想到雍王殿下突然入营:“虽然据卑职所见,故衣社徒们闹乱起来的可能很小,但殿下入营,实在不可轻慢!”
见两人都这么说,李潼心里忍着笑拟定一道军令,着军士往左近抽调一军三千人马营外待命,然后才又对宋璟说道:“继续说。”
“卑职察知这故衣社,是在城西延平门外大营……”
宋璟将思绪稍作整理,然后便讲起他所了解的故衣社情况。
故衣社在城中集众数万,接着又响应军令大批出营,存在感是极大的。李潼之所以没有主动提及此事,也是在等着属下进行汇报,毕竟他也不好直接跟故衣社搭上线。
“故衣社徒言则宣义,行也不失谨守。其于西京社众数万,只是偏守几坊,并未参与闹乱。此事卑职也多方求证,证实无疑。军命宣达入城之后,其社徒便积极响应入营。若此社也有聚众谋乱之心,恐西京闹乱更甚倍余……”
姚元崇听着宋璟的讲述,神情也在逐渐转变,并沉吟道:“无论是否真的尚义自守,但乡野集成如此声势,终究是一大患!关内失治年久,游食集聚自救,就算情有可悯,但既然如今殿下已经入镇关内,那就决不可再纵之法外!宋参军你既然了解颇深,有没有策略将之归入治中?”
“卑职已经初步接触其主事诸人,若殿下愿意屈尊召见,卑职愿为引见。但究竟该要如何引用,还凭殿下并诸上佐权度。卑职唯有一言,此社士力大有可用,不必以非法视之。若能妥善招抚,则西京定势不远!”
宋璟又抬头望着雍王殿下,一脸认真的说道。
“那就见一见,明日崇仁坊王邸,将人引来。”
李潼先作思索状,然后又点头说道:“此事未有定计前,还是先要保密,以免再生枝节。”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3/7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