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冕唐皇(校对)第3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7/760


眼下阳光已经渐渐偏西,逐渐东斜的关城阴影也已经将要覆盖在他们身上,但仍迟迟不见雍王到来,有些人便忍不住窃窃私语起来,不免担忧雍王或是要借此立威。
“契苾兄,你既与雍王殿下相熟,能不能讲一讲这位殿下秉性如何?”
北面便是大河奔流声,听的久了难免心浮气躁,曹仁师凑到契苾明身边,低声询问道。其他众人也都是闲极无聊,眼见这两人凑在一起,也都下意识的靠了过来。
听到曹仁师发问,契苾明心中不免苦笑一声,他又能跟雍王有什么交情?
永昌年间,雍王出阁受封时,他还在朔方边镇为将,去年倒是有过一段时间南衙共事,但也顶多就是朝会场合之类的点头之交,之后不久他便又以单于都护府镇守使而出巡边地,彼此之间可以说是少有交集。
此前身在代北道营中,为了扭转自身颇为恶劣的处境,不得不如此宣扬,难得那使者张嘉贞机警,也帮他掩饰一番。可他终究跟雍王交情马马虎虎,随后这段时间里,也常有同僚以此相问,他也不敢轻率作答。
此时再听曹仁师如此发问,他只是摇头摆手,并低声道:“擅议主将,终究不妥,曹将军还是不要为难我了。”
听到契苾明仍是这一番说辞,众人包括曹仁师在内,不免都颇感失望。他们眼下前程未定,又没有事功傍身,乍作新用,若是不能合于主将心意,前景将要更加不妙。
可是他们对于这位雍王殿下,了解实在不多,即便深察其事迹,无非一个豪勇能搏的宗室少壮。少年得意者,往往性格张扬,未必好相处。
这么想着,终于东面略有军旗招展,众将连忙命人入前查看,确定正是雍王行军前路人马。众将闻言后这才各自上马,东行里许终于听到迎面马蹄声雷动,陆陆续续有骑兵驰行入前。
众将站在道旁坡地上,眼见骑兵队伍行过将近两千之数,才总算见到了中军大纛帅旗正向此而来。他们也不敢轻易入前相阻,又派使者入军中通传,大半刻钟后,才终于被引入了军中。
行军途中,李潼并没有披挂那一身骚气夸张的贴金明光甲,只是穿着一身朴素的圆领袍,外罩一件覆及半身的犀皮轻甲。
及见契苾明等一行被引入军中,李潼便勒马顿住,之后契苾明等一行人便趋行入前抱拳作礼:“末将等恭迎大总管。”
“道左说话!”
李潼抬手一指道路南侧的坡地,并在亲卫们的簇拥下脱离了仍在保持前行的大军。
眼下虽然距离天黑还有一个多时辰,但大军前路五千人马并驮力、辎重在贴近黄河的这条道路上前后绵延十几里,想要在天黑之前完全进入潼关,也是不容耽搁。也就是内陆行军尚有关城可以投靠,若是巡伐边远,此刻大军早已经需要寻找宿地、扎营设灶了。
“有劳久候了,新掌大军,人事陌生,众将军各自入前简介吧。”
登上道左土坡后,李潼下马一边活动着长时间骑行颠簸而有些酸痛麻痹的腰胯,一边对众人说道。
他对众将各自资历倒是已经熟记心中,但当面认人还是做不到对号入座,毕竟朝廷内外有名有号的将领便有几百乃至于近千之众,他此前又没有深入的掌控军事,能够认识且熟悉的实在不多。
眼见雍王殿下言谈语气不失温和,众人心里也都暗暗松了一口气,开始入前各作自陈。李潼一边听着众人介绍,一边点头回应。
前来迎接的将领有十一人,其中三个是就近虢州、商州与华州的集募军使。这又是一个临时新加的使职,召集各州折冲府将士并访募健儿从军。剩下的八个,则全都是远代北道的行军总管们。
代北道大军六万有余,南来有五万之数,朝廷召入神都两万充任宿卫,剩下的基本就被李潼包了下来,归入他关内道所统辖。
至于那些统军的将领们,基本也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担任禁卫将领,另一部分则留给了李潼。代北道行军,本有十八路总管,抛开一个充数的武攸宜,眼下站在李潼面前的,就有八人之多。
这么算起来,在高级人才的竞争力上,自己居然能跟朝廷平分秋色。
当然李潼也明白,这些人之所以留下来,原因也是有很多,有的是身上武周痕迹太浓厚,担心遭到清算,有的是朝中乏于援助,根本就没有被召回朝堂。
站在队伍前方的契苾明与曹仁师,恰好便是这两种情况的代表。
契苾明之父契苾何力乃是贞观时期著名蕃将,因其功盛,不独娶了李唐宗室女,嫡子契苾明也在襁褓之中便授勋上柱国、得封县公。
契苾明虽然不及其父功壮,但人生履历却基本复制了其父的过程,深得圣皇武则天的信重,其母与其妻俱赐姓武,嫡子垂髫便得授三品。在一众蕃将中,所得殊荣恩宠也是名列前茅。
只不过宰相李昭德对于蕃将向来不怎么感冒,此前斗败了武承嗣而上位之后,便把契苾明从南衙大将发配到漠南镇守。如今李昭德权势更是独冠朝堂,契苾明即便归朝也没啥好果子吃,索性留在军中托庇于雍王。
至于另一个曹仁师,虽然也是出身将门,但家世门第并不算高,也不入原本的勋贵圈子,是圣皇武则天当国之后才得到提拔的寒门将领。此前朝廷在商议召代北道将领入朝时,其人名讳根本就没有被提及,毕竟朝里有人才好做官。
当曹仁师入前介绍自己时,还不忘追加一句:“末将旧年充职府将,曾有幸追随故清河公入定江南贼乱,如今名列幕府,自当为大总管再效犬马之劳!”
李潼听到这话,倒是忍不住多看其人两眼,他嫡母房氏之父房先忠旧封清河郡公,高宗年间曾经担任过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并负责平灭江南的叛乱。但这都是几十年前的旧事了,难为这曹仁师还记起这样的陈年旧事。
于是他便也微笑道:“将军名门英种,戎行壮迹我亦有闻,如今府内分席,盼能并志创勋!”
这些蛛丝瓜葛的牵连,李潼倒是不清楚,但却知道曹仁师曾今跟随丘神勣前往博州平灭李唐宗室的叛乱。但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既然这个曹仁师肯用心琢磨,也就没必要再说这些旧事,暂且留用麾下,观其后行。
听到雍王语气不失嘉许,曹仁师脸上也流露笑容,颇有几分沾沾自喜的退回队伍中。
已经先一步自报家门的契苾明见他这模样,心中不免薄有暗怨,你这老小子刚一见面就卖好拉关系不通知我,枉我还把你当做祸福与共的好兄弟!你跟雍王能扯上关系,我难道就差了?我老丈人还跟雍王他老子一起谋反呢!
不过之后诸将陆续上前自陈,契苾明也不好再上前补充,只是低头腹诽曹仁师不讲义气。
此番与诸将见面,虽然场合有些简陋,但氛围还是不错的。起码没有什么不长眼的家伙觉得雍王少不更事,想要显摆一下自己的老资历,态度也都是恭谨有加。
类似曹仁师这种硬跟雍王扯关系的也不少,毕竟大唐权贵圈子就这么大,李潼自己虽然在世道耕耘尚浅,但他老子多啊,只要用心琢磨,多多少少都能够跟雍王一家扯上一点关系。
当然扯关系也只是之后交流的一个契机,无非表达一个恭服的态度,倒并不足以影响李潼之后的人事安排。眼下这些人,他基本还是属于在考察阶段,接下来该要怎么用,仍须斟酌。
彼此见面后,一行人再次上马,簇拥着雍王殿下直往潼关关城而去。一路上,李潼也在与诸将交谈,想要听一听他们对于此次西京定乱的看法与策略,这同样也是考察的一部分。
如果说本身乏甚主见,或者说所表达出的态度与他相悖,那也没有必要加以重用,先给个冷板凳坐坐,等到完全接手原代北道军众们之后,再找个机会踢出队伍。
说话间,一行人已经抵达了潼关关城前,李潼摆手拒绝了入关休息的提议,而是准备实地考察一下潼关关塞。接下来无论是关门打狗、收拾关陇勋贵们,还是经营关中、与朝廷分庭抗礼,潼关都是重中之重。
第0520章
关中帝宅,且镇且抚
潼关作为畿内首险、东西咽喉,其重要性自不待言。
所以在朝廷商讨西行定乱的时候,围绕潼关也进行了一番颇为激烈的讨论,讨论潼关究竟该要何属。究竟是要如往年那般由朝廷直接进行管理,还是一并划入关内道总管府进行管辖。
这个话题实在是过于敏感,所以一直等到李潼离开神都、率军西进,都没有争论出一个结果。没有结果当然就是维持旧态,仍然由朝廷直接派遣将士进行驻守。
但在李潼看来,道理不该这么讲。皇嗣授钺之际都已经说了,从此以后,上至青天、下至黄泉,都由他节制,总不能出尔反尔,因为一个潼关跟我瞎掰饬。
所以他心里一早就有了决定,一俟入关,便由关内道总管府接手潼关防务,反正你也没说不让我占,而潼关本身就在关内道境内。要是不让我占潼关,乾陵老子特么也不去了,反正埋的是你爸爸。
如今的潼关,乃是在天授年间所筑的新关。
黄河水位常年下切,在原本的关城与河岸之间露出了大片的河滩,车马都可以在关外畅行无阻,使得潼关不再具备泥丸可塞的险峻地势。再加上永昌年间,潼关所在的华州又发生了一次规模不小的地震,这也极大损伤了原本的关防。
所以在天授年间,武则天决定另筑关城,将潼关关城从陂塬顶部挪到了塬下裸露的河滩处。毕竟她也担心会有什么复唐义军从关中冲出来动摇她的统治,所以这座新的潼关关城也修筑得雄壮无比。
潼关周边地理环境很简单,北面是波涛滚滚的黄河,南侧则是高高的陂塬,人马登顶非常困难,临河的潼关关城便成了左近唯一的通道。
李潼去年从西京返回神都的时候,潼关关城还并没有完全修建好,到现在关城虽然已经筑好,但各类配套建筑仍在进行修建。
李潼近关不入,现在关城外游览一番,然后又在诸将陪伴下,登上了潼关南侧的塬顶。塬名麟趾塬,地势险绝,易守难攻,两侧各有沟壑阻隔,直通秦岭余脉,在东为远望沟,在西为禁沟。所以收关则必守沟,特别是西侧的禁沟如果不守,潼关天险也只是形同虚设。
“禁沟人马绝行,各依地势兴筑连坞,至今已筑城十余座,南北守望……”
潼关守将有一个让李潼颇觉耳熟的名字,叫做田归农,以至于李潼看到他后就颇感亲切。田归农年近四十,本来还在关城中筹措食料、安排营地,得知雍王殿下登塬后,忙不迭匆匆出陪,作为向导,为雍王讲解潼关周边地势并关隘防务。
李潼一边听着,一边在塬上观望地形。麟趾塬上种植着大片的槐柳桑柘并果木,眼下虽然还是草木凋零,但也可以想见到了盛夏时节,必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
按照田归农的讲述,这些林木都是潼关守卒们守关之余栽种起来,寻常时节既可以蓄养土壤,长成之后还能各种收成贴补军用。
听到这里,李潼也不免感慨古人在水土保持上,倒也并非全无概念。虽然受限于时代,没有后世那种成系统的先进技术,但也能因地制宜,做到一举多得。
兴致所至,李潼又问了这个田归农几个问题,发现其人果然不负其名,虽然身为关将,但是对农林事务却颇为精通,各种相关的知识与技术随口说来,起码是满足了一把李潼的求知欲。
李潼本身虽然并不属于这个时代,但老实说对于各种农桑技术的了解也真是马马虎虎。毕竟后世物质资源更加丰富,人的分工也更加明确,他本身又没啥田园牧歌的情调,除了种过几盆仙人掌,对于农桑事务了解的真是不多。
察觉到田归农有此艺能,李潼便不免认真打听一下这个田归农的履历,才知其人可以称得上是老潼关了。生长于斯,任事于斯,前前后后十几年之久,一直到去年老将入朝,便被就地提拔为潼关镇将。
此行前往关中,本就是打算长期的经营,所以李潼对于各类农牧人才也都有着极大的需求。原本他是打算占住潼关之后,把镇将直接打发回朝,但在了解到这个田归农才不限于一用之后,心里便动了招揽想法。
“田将军久任关要,职内已经无缺,难得才不拘一,有触类旁通之巧,实在让人颇有遗才之感。”
想到这里,李潼便对田归农微笑说道。
田归农闻言后,脸上也流露出几分由衷的笑容,抱拳道:“殿下言重了,卑职生长于斯,国恩授用之外,更有一份乡情牵扯,事中惟求周全,实在不敢妄称才器过人。”
“有情才能专注,用心自有所得!”
李潼听到这话后,又微笑说道,眼见天色已晚,便不再逗留于外,让亲从们牵过马来,策马向塬下行去,并特意吩咐田归农跟随自己身后,以备询问。
其余众将眼见雍王殿下毫不掩饰对这个关将田归农的赏识,一时间也是不免犯了迷糊,搞不清楚雍王择才任人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并也暗暗对这个田归农留了心,想要搞清楚其人身上究竟有什么特质与自己有相通之处。
当一行人返回塬下潼关关城的时候,天色已经彻底黑了下来,将士们虽然已经入关,但关城前仍有辎重车队正在排队入城。
此时关城内守卒们也已经备好了餐饮食料,众人入城便可就食。当然能够享受这一待遇的主要还是将校军官,则仍然需要自治餐食。
军队加上随军力役足有七八千众,牛马畜力更多,后路大军还要陆续赶来,真要完全由潼关供应,再多的储备也不够。毕竟潼关也是畿内正经的关防,不是什么招待所。
行军途中,餐食不求精致,简便用餐之后,李潼便开始听诸军汇报军情。
契苾明等今次南来,率领了六千军众,以骑兵为主。
至于后路人马,也在向蒲州进行转移,届时将从蒲津直接渡河,进入关中的同州,即就是故称三辅之地的左冯翊,届时便可与河南西进入关的大军将西京长安南北合围。
李潼对此也没有什么意见,毕竟关中并非边远险地,此番定乱意在宣威,倒也不必强求什么奇兵险谋,中规中矩的行军即可。
他之所以率领前路军众先行一步,主要还是担心遥控操作玩的太骚,或会发生什么不可控的变数。他所率前军,也主要是以骑兵为主,即就是原本北衙的千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7/7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