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冕唐皇(校对)第3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9/760


张嘉贞入营不久,又有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突厥可汗阿史那骨笃禄不久前暴毙,漠南黑沙城之所以空虚,正是因为镇守此处的默啜率众前往牙帐争夺可汗之位!
消息入营之后,诸将自然不乏惋惜,若他们早知骨笃禄身死,就该放胆直入漠南,哪怕不能痛击突厥主力,摧毁黑沙城这一南牙所在也是大功一桩!
与此同时,另有一种氛围在军中弥漫开,须知他们此次行军,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方士进言骨笃禄必亡于今年。原本诸将对此不甚在意,可现在事实却突然应验,这是否意味着圣皇陛下天眷未失?
第0507章
中军议事,诸将思归
“不卒禄、真的死了?”
本部营帐中,听到中军军使来告,张松龄有些难以置信的追问一句。
军使闻言后便点点头,并不乏遗憾的说道:“今次出军,若仍循故道朔方,想能更早得到消息,大军雄出或可直捣突厥牙帐!”
听到军使这么说,张松龄一时间也是默然。朝情局势暂且不提,但身为戍边大将,谁又没有勒石燕山、横扫虏庭的想法。
虽然他心里也明白,眼下的边境形势并不足以支撑大军远征突厥牙帐,但如果能够抓住突厥内乱的时机而直攻其主力所在,也一定能给对方造成重创,同样是一桩足以名垂史册的大功!
“目下诸军总管已经前往中军大帐,建安大王特使卑职入请总管入帐议事。”
很快军使下一句话便将张松龄从横扫大漠的畅想中拉回了现实,听到这话后,张松龄下意识点点头,并又问道:“后军于总管处,可有传达?”
“消息正是后军探得,于总管已经身在帐中。”
两人所言于总管名于敏直,乃是西魏八柱国之一于谨的后人,从辈分论乃是张松龄的姑父。得知于敏直已经前往中军大帐,张松龄心里暗松了一口气,于是便也率领几十名亲兵,跟随军使往中军大帐而去。
当张松龄到来时,诸路总管大半已经聚集在此,席末还有一个昨日入营的使者张嘉贞。张松龄入帐后,对众人稍作致意,然后便坐在了姑父于敏直一侧。
这是在薛怀义伏诛之后,诸路总管们第一次聚的这么整齐。坐在帅案后的武攸宜以及近处契苾明等人看到诸总管们陆续到来,心中也是不免松了一口气。
此前诸总管各存猜忌,又没有一个强力人物坐掌中军,根本就召集不起来,使得大军只能僵持在此。现在虽然彼此之间猜忌仍未彻底消除,但起码是能聚在同一场合商讨事务。
张嘉贞虽然陪坐末席,但诸总管入帐后也都对他不乏友好的点点头,这也让他松了一口气。昨夜入营之际,他已经见识到如今军势是如何崩坏,这样的局面对此番出使无疑是非常不利的。
现在诸将能够齐聚一堂,张嘉贞也明白这跟他入营关系不大,主要还是漠北传来的消息所致。
神都政变后,无论皇嗣还是雍王,其权威一时间都不能完全震慑住远边这些悍将,而圣皇的权威也因政变而大大受损。
可是突厥可汗不卒禄突然暴毙,这无疑又给圣皇覆上一层神秘光环,凭着圣皇余威又能将这些将领们重新拉回同一场合。
抛开这些神秘因素的影响,漠北局势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朝廷对此态度如何,也是众将迫切关心的一个问题。代北道大军是抓住机会继续征讨,还是撤回国中进行休养,这也关系到众将各自前程。
“漠北之事,想必众将军已知。此番代北道行军,竟错失这样一个天赐良机,也真是让人思之扼腕!”
等到众人到齐,主持会议的武攸宜首先开口,一边讲着,视线一边瞥向坐在席中的苏宏晖,意思不言而喻,抛开薛怀义这个挂名大总管,苏宏晖乃是主要负责营务的行军总管,大军北进后趋于保守,以至于没能抓住时机痛击黑沙城,苏宏晖这个实际负责人实在难辞其咎。
苏宏晖闻言后便低下头去不作回应,他的确是有几分理亏,刚才赶来中军大帐途中,已经不乏总管言语呛他。
代北道大军沦落到眼下这种局面,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此行徒劳无功。如果他们真的建立了什么确凿功勋,有此傍身,即便朝廷发生什么动荡,各自也都不必过于忧计。
听到武攸宜这么说,张嘉贞不免微微皱眉,心里对武攸宜略存不满。倒不是为苏宏晖打抱不平,而是诸将本身就隔阂深重,好不容易聚在一起,你不赶紧抓住时机达成一定共识,还在这里翻旧账又有什么意思?
不过眼下所论还是大军军伍,张嘉贞纵有不满,一时间也不便贸然开口。毕竟武攸宜废是废,但要对代北道大军重新整合,还离不开其人的配合。
但张嘉贞不方便开口,契苾明则开口说道:“惊闻此事,才知贼僧怀义着实该死!其人领受恩命,授以大用,但北行以来,竟日游猎,荒废军务,以致贻误战机,使我大军徒劳无功……”
听到契苾明这么说,诸将也都纷纷开口附和,贻误战机,苏宏晖虽然责任不小,但朝廷如果要深入追究的话,他们这些行军总管也要负上一定的连带责任。那么还不如将最大的黑锅扣在薛怀义头上,反正死人又不会反驳。
中军总管曹仁师也说道:“错失良机,诚是可憾。但事已至此,穷究无益。既然眼下使者已经入军,还是先听一听朝廷对我代北道大军后续如何安排。”
众人闻言后,也都纷纷望向末席的张嘉贞,张嘉贞闻言后便长身而起,对众将拱手道:“卑职受命北行,此前也并不知漠北之事,于此实在不敢轻易置喙,只能转述宣抚使前命……”
他所说的,无非是大军徐徐内撤,然后以武攸宜为首诸总管们前往武兴县迎见苏味道一行,拜受朝廷的最新指令。至于说漠北汗位更迭,这种大事想必就连苏味道也不能轻作决定,需要即刻快马回告朝廷。
“我等众将,虽然受命用外,但眼下内外都有变革,也实在不可轻率行动。既然宣抚使已经入境,那我便先往迎见,诸将各率本部徐行于后,以待朝廷最新敕命。”
等到张嘉贞讲完,武攸宜便急不可耐的表态道。
此前他之所以匆匆入军,想要夺取大军军权,可眼下不知愿望落空,自己还被软禁在了军中。
得见张嘉贞所呈雍王亲笔信,知道雍王肯保下他,生命安全有了保障后,便再也不想与这群悍将们混在一起,觉得还是赶紧退到后方更安全。
武攸宜这里话音刚落,苏宏晖也忙不迭表态道:“卑职愿引本部护从大王先行一步!”
虽然武攸宜要翻旧账、拿话刺挠他,但苏宏晖并不打算计较,他也想早一步见到苏味道,从而确保自身的安全。
而且苏宏晖想得更深一层,朝廷对于漠北的变故还不知是什么样的态度,如果有强硬派不想放弃这个良机,想要抓住这个机会继续出击突厥,那么代北道大军便是现成的选择。
可是,突厥有没有因为争夺汗位而产生混乱还不好说,神都政变所造成的混乱却是一个铁一般的事实。虽然大唐整体国力要远胜于复国未久的突厥,但是这种劳师远征,稍有不慎便有可能满盘皆输。
更何况大军久使于外,已经疲敝不堪,将士都思归心切。在这样的情况下,越靠近神都中枢、远离边境,自然也就越安全,不会被强行加派这样的苦差事。
这两人先后表态后,其余众将也都纷纷发声,各自言语中都毫不掩饰那归心似箭的心情。
倒不是说他们全都胆怯如鸡,惧与突厥一战,而是因为如今国内形势的确不稳,完全不足以支撑一场声势浩大的远征。
他们眼下虽然远离朝堂,但最近这几天对时局的变幻莫测也都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大军刚刚撤到并州北境,各式各样的流言已经扩散入军中,堵都堵不住,这本身就是朝廷内派系斗争的外延。
在这样的情况下,谁又敢傻呵呵的率军出征突厥,胜负暂且不论,单单后背如此,便让人不能专心于军事。
当然,这其中还有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他们这些人无论出身如何,立场上普遍都是偏向于圣皇,否则圣皇也不会使派他们掌军出征。
哪怕是出身关陇的张松龄,他的一个女儿还是武家子府中孺人,本身在关陇已经相对的被边缘化,心里对能否免于被清算也是很没谱的。
眼见众将俱都表态争归,张嘉贞也是心情复杂。从自身所负担的使命而言,这样的局面当然是他所乐见的。
但他年未而立,正是富于书生意气的年纪,生人以来耳濡目染便是大唐强军横扫诸夷的壮阔事迹,眼见到众将全都怯于巡边,难免是感到有些失落。
不过众将如此,也实在无可厚非,朝廷眼下也的确不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后顾无忧的征战环境。世道实在渴于一个能够强势定鼎于内、虎视眈眈于外的雄主,但张嘉贞虽然还不够资格参与到最高层次的博弈,却从内心里不觉得皇嗣会是这样一个人选。
此番宣抚河东道,最恶劣的局面就是代北道诸将或与乡势勾结、直接留守当地以隐拒皇命,对雍王而言最恶劣的局面则是军中实权总管们绕过宣抚使而直接与朝廷某一派系进行沟通联结。
现在诸将争归,最恶劣的两种局面都没有出现,虽然不能抓住骨笃禄暴毙的时机痛击突厥实在有些遗憾,但骨笃禄之死对于朝廷政变之后的秩序恢复无疑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0508章
豺狼之国,不可不防
周历正月,本来是朝廷商议改元正朔的最早日期,可是眼下这种内忧外困的局面,再加上礼部官员有意的拖延,典礼只能延期。
李潼身在孟津,第一时间收到了来自河东道的消息,得知苏味道一行已经初步稳定住了代北道大军事宜,心里也是长长的松了一口气。
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局面就一派安好,像张嘉贞心中所言袁恕己等人所搞的小动作,就是存在于朝中的隐患。而突厥可汗骨笃禄暴毙,默啜继承汗位,那就是直接的外患威胁了。
对于后突厥的发展历史,李潼了解的倒不是很清楚。但他却知道,默啜相对于其兄骨笃禄,是一个更加奸猾狡诈且更难对付的对手。
李潼心里虽然一早就埋下了要跟他四叔较量一番的想法,但也并非全无底线,并不乏叔侄阋于墙内而外御其侮的节操。天下终究是老子们的,我连我叔叔都容不下,能容忍你们这些突厥余孽趁火打劫?
所以在得到河东道传来的消息之后,李潼第一时间返回神都,商讨代北道大军安置以及抗御突厥等一系列问题。
上阳宫观风殿,随着王美畅被扫出朝堂,议事的氛围一时间倒是规矩起来,人员上则就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当看到宣抚使苏味道所呈报朝廷的奏书,以及武攸宜代表代北道诸总管上表愿意服从朝廷的敕命安排,参议群臣不免都松了一口气,各自脸上也都露出笑容。
朝廷分遣十道宣抚使,到如今已经过去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各自也都有了初步的反馈,消息则有好有坏。像河南、淮南、江南等地,全都表态服从朝廷政令。
但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也都大体不出朝廷的预料。比如山南道,便有土蛮作乱、寇掠江汉之间,河北道辽西一代,也多有蕃胡为乱。
但这些地方上的骚乱,基本上也都是长久以来的问题,并不是由神都政变所引发。毕竟这些地区,朝廷政令所影响本就薄弱,而且消息的传递也并不会太快,只要宣抚使与地方州县官员能够精诚合作,应该能够将骚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继续扩大的几率很小。
所以代北道大军,便是朝廷眼下所面对最大的隐患。当得知代北道大总管薛怀义已经被收斩,而且大军如今正驻扎在并州与汾州之间,等待朝廷进行招抚,这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利好消息。
当然,苏味道虽然妥善处理了代北道大军的问题,但手段则有待商榷。其人居然在武兴县武氏祖陵招见诸路总管,这不免有几分开倒车的意味。
眼下朝廷正急于肃清武氏在朝中的影响力,将武氏祖陵降格废除已经在议,可代北道大军居然直接驻守彼境,这不免让朝廷接下来的行动也要慎重权衡取舍。
不过,群臣也都知苏味道是雍王力荐、同时又得圣皇首肯的人选,就算心里薄有微词,但也并不将此事直接摆在台面上讨论。
其实李潼对苏味道这么做也有几分不爽,他本身对他奶奶的影响力既有依仗、也有限制的需求。虽然谈不上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如果他奶奶的影响力如果还过于鲜明的体现出来,那么政变的意义也将大打折扣。
但他也明白苏味道自有其无奈之处,所承担的使命才是正事,可李潼又不能给他提供一个全无掣肘、可以从容发挥的局面,为了避免耽误大事,那也只能稍作取巧。
想到这里,李潼便将视线转向了狄仁杰,这个山西佬儿如果存心搞事的话,张嘉贞途行所遭遇的那些刁难,凭其名号在并州之境是绝对能做得到的。
狄仁杰也感受到雍王频频目视,但是由于苏味道所呈报的奏书中并没有细说使者团队中的纷争,他也有些不明所以,视线相对,目露询问之色。
狄仁杰如此表情,倒让李潼有些狐疑。倒不是觉得狄仁杰就完全没有了嫌疑,毕竟这些立朝的老狐狸控制面部表情,那都是基本技能。
不过在想了想之后,李潼也觉得狄仁杰作为第一主使的嫌疑并不大。
毕竟狄仁杰眼下的位置,一谋一动都是要立足整体大局,如今宰相班子虽然多达十人,但公认能够主持大局、行使宰相权威的,只有李昭德与狄仁杰二人而已。
如果是狄仁杰搞了这种小动作,不独李潼会不爽,李昭德也会大大不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9/7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