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冕唐皇(校对)第2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9/760


如果李潼有绝对的话语权,自然不必担心这些,勇力者奖赏、羸弱者训诫。可是现在,他甚至都不能直接态度鲜明的褒扬那几个表现优异者,否则便容易被人参奏典树私恩。
尽管心中暗悔,他还是召来赵长兴、杨放等几人,进行了一番表扬。至于几个表现拙劣的千牛备身,也并没有放过,其中就包括引出今日此事的裴光庭。
几个千牛备身被招至座前,神情自然自然是不好看,李潼看着他们,只是说道:“知耻为勇,你等此身领受,并非凭空得来,父辈积事积功,忠勤为国,传承至此,不要因为自己的懈怠斩于此世。弓马器用,卫府都是常设,但肯稍作勤勉,不至于曝丑此时。”
几人听到这话,不免愣了一愣,本以为代王殿下会借此大作发挥,对他们狠厉敲打,没想到只是这样几句苦口良言。错愕之后,忙不迭各自拱手告罪,表示之后一定要勤加操练。
摆手放退几人,李潼单独留下了裴光庭,示意他坐入侧席,并问道:“肩背跌损有无大碍?”
裴光庭年方十五,长得瘦高,直接在射场上跌下马来,这会儿一身的灰尘,眼眶还是红红,闻言后便垂首道:“在庭时慈亲爱养,只学诗书,无操骑射,今日见辱射场,卑职自知丑陋……”
“既然如此,何必强作备身?”
看这小子还算有几分自知之明,李潼语调略有缓和。
“求大将军勿逐卑职于外!”
裴光庭听到这话,双肩顿时一颤,忙不迭从席中翻跪起来:“慈亲入事禁中,久隔难见,唯入拱之际,能匆匆入瞥一眼……”
李潼听到这话,先是愣了一愣,然后才反应过来,没想到这小子还是一个妈宝,担任千牛备身只是为了能时常入宫看他妈一眼。
不过也不得不说这个裴家真的阔,不知多少权贵子弟想为千牛备身而不得,裴光庭为了这样一个理由居然就能搞到一个。这样的牛,就连李潼都不敢吹。
不过李潼也明白,单凭其父裴行俭还是做不到这一步,裴光庭能够担任千牛备身,主要应该还是他妈厍狄氏的缘故。
禁中女官诸多,早在数年之前,厍狄氏便是最高级别的御正。李潼一家旧居仁智院,还承蒙几分关照。未来武三思之所以选中裴光庭做其女婿,肯定也是这方面的原因居多。
但李潼也不得不承认,这小子除了发育的挺好,真的就是一无是处,甚至就连基本的马术都不熟练,或许真如自己所言,只学诗书、不学骑射,真是看不到一点他老子裴行俭的风采。
虽然李潼也不认识裴行俭,但毫不夸张的说,不算那些功名早成于贞观时期旧臣的话,裴行俭可谓是高宗朝第一名臣,如果连骑马都腿肚子打转,又怎么成就那些功业?
尽管李潼也要顾及厍狄氏的面子,但并不觉得把裴光庭继续留在千牛卫就是一个好选择。千牛备身们已经挺烂了,裴光庭在其中居然还是一个老鼠屎一般的存在,可见这个小妈宝是硬实力的废。
当然,人的才能多种多样,弓马不行也不至于一无是处。起码未来裴光庭在开元时期担任宰相,改革铨选的循资格,李潼是比较欣赏的。无论这法子弊病多少,但能够极大程度抵消掉铨选中的灰色操作空间,使得权归中枢,就有正面的价值。
略作沉吟后,李潼便又说道:“若只是如此,不是没有别的方便可循。我不是厌恶裴郎,但生人禀赋各不相同,强留此中,也只是荒废了你自己的才智,玷污了长辈的名声。”
“大将军典军严格,卑职自知不堪,但、但实在……”
裴光庭听到这话,眼眶里居然蓄起了泪水。
李潼看到这一幕,不免更觉头疼,这小子估计没断奶父亲就病逝,全凭母亲照顾,长成一个妈宝也在情理之中。结果没几年,母亲也被召入禁中待制,虽然门庭显贵,但却近乎怙恃全无,真是变得内向敏感,跟他长兄李光顺有得一比。
“起身吧,我旧居禁中,多承华阳夫人关照。如今长成入事,也不能全然无顾旧惠,害她舐犊之情。你且留在卫府,专心操练,不要再偷闲计弄杂芜,即便不望弓马为事,常习此技,也能强健体魄。”
李潼又举手说道:“稍后我会帮你筹计一番,给你安排一个更合适的职事。”
身体这么差,别老想着娶媳妇,跟着好人能学好,跟着坏人不止要学坏,还有一顶小绿帽要戴一戴。
裴光庭闻言后又连连道谢,然后才起身离开。
虽然李潼没有更作吩咐,但在一场小考结束后,还是有许多备身们留在了射堂、校场之间,开始操练各种军技。
看到这一幕,李潼也满意的点点头,你们就是得练啊,如果不练,军器怎么折损,没有折损替换,我怎么偷出去武装敢战士?
退回衙堂后,他稍作思忖,又安排乐高前往司宫台,请示今晚想入大内他奶奶那里蹭饭。韦团儿离宫之后,他便没有了直接能在他奶奶面前递上话的渠道。
不过好在,他奶奶心里还是有他的,傍晚封衙之后,自有宫官前来导引,李潼赶着饭点进了宫。入宫之后,便见到他姑姑太平公主也在席中。
“慎之你是权位越高、越显倨傲啊,日前我跟你说过你表弟跟幼娘论婚事,你是怎么表态?结果之后一直留衙,根本就找寻不见!”
太平公主见到李潼行入,登时便有些不悦道。
李潼闻言后便苦笑道:“姑母实在是误会我了,长辈训告,怎么敢忘?实在衙堂无人能作分劳,为公务计,只能先将家事延后。”
这时候,殿上的武则天也微笑道:“入座进餐,她事外之人,能知几分用事者辛苦?儿女论婚,自有亲长主持,何须劳我大将?”
“偌大一个左千牛卫,居然无人能作分劳?”
太平公主听到这话,有些狐疑道:“朝廷已经如此乏士可用?怕是你们祖孙欺我无知罢?”
李潼入席坐定,看了他奶奶一眼,然后才将缘由仔细解释一番,待见他姑姑眸光略有闪烁,心中已有了然,这是看上了他千牛卫几个位置,所以才抓住这个话题不放。
“眼下庭私闲话,我倒想请问姑母可有才荐?虽然不敢自言劳苦,但我连家门风物都有淡忘,也实在思情深刻啊。”
对于他姑姑用心,李潼也是支持,他被架在这左千牛卫里须臾不能离开,正希望有人进来缓解一下自己的窘迫。
“这是说得什么话?眼下还只是值宿,若是戍边,不知还有多少怨言,还忍用你?”
武则天闻言后笑斥一句,神态语气都很轻松。
太平公主见状后则受到了鼓励:“话也不可这么说,慎之的事才是有目共睹,但野中同样不乏才士待用。我家侄子困扰诉我,当然不能无顾。若是别个,还要仔细权度。但若止此,张口即来!”
武则天听到这话,脸上流露几分好奇:“哦?说来听一听,我也想知你这娘子真有长才长进?”
第0382章
太平荐才,姑侄渐远
不独武则天,李潼也挺好奇他姑姑会举荐什么人选。左千牛卫作为近卫军,势位高低还在其次,是真正的心腹之选。一旦居此,便是圣眷浓厚的直接证明。
太平公主也没有让两人好奇太久,接着便开口说道:“中山公豆卢贞松,世为国亲,屡任宿卫,如今赋闲于邸,闲养志趣。其人才力忠义不需细表,既然千牛卫缺员分劳,这难道不正是良选?”
说完后,她微笑着望向李潼,暗示李潼助她发声。
听到太平公主的举荐人选,李潼心中一叹,他自己忙碌着组织班底,看来他姑姑也没有闲着。
豆卢贞松是豆卢钦望的堂弟,都是芮国公豆卢宽的孙子。此前不久,李潼还跟他姑姑一起宴请豆卢钦望,当时他姑姑便对豆卢钦望流露出不小的热情。
由于李潼跟弘农杨氏的论婚被他奶奶插手破坏,豆卢钦望也不再对李潼表露太多热情。现在看来,倒是他姑姑将这一层关系维持了下去,且还有了新的发展。
李潼对豆卢家谈不上什么好感,倒也没有什么恶感,不过既然他姑姑表露意图,不妨助言一二。
所以他便起身望着武则天说道:“孙儿与中山公少有往来,但既然是姑母力荐,又是国戚仁长,想必有才器可称。如今卫府诸事的确乏用,若能引入推选,补益于事,小臣强用也能稍得喘息。”
太平公主听到李潼发声,脸带笑意的对他点了点头,神态间颇为满意。
武则天却没有第一时间答话,沉吟了一会儿,才指着殿中两人微笑道:“这些非分的言语,也只在庭私小叙,不要在外浪言惹谤。”
言语中虽在告诫这两人并无举荐大臣的资格,但也并没有禁止他们私下里讨论。尽管没有明确回答,但李潼也能猜到这件事应是八九不离十了。
看着他姑姑眉眼之间掩饰不住的喜意,李潼心里暗叹一声。老实说,政治人物真不该把人情作为一个衡量标准。他奶奶大多时候做得都不错,该杀就杀,绝不手软,但其实也并没有完全的免于人情的影响。
李潼同样也是如此,如果不是他姑姑出面举荐,他其实并不乐意让豆卢贞松进入左千牛卫。豆卢家是关陇大宗,一旦豆卢贞松进入左千牛卫,无论主观意愿如何,都会摊薄他在卫府中的威望。
这一点还是其次,另一个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豆卢贞松的老婆正是窦家人。眼下正是打击窦家等关陇人家的关键时刻,豆卢贞松入事千牛卫,难免会让在事者对这一目标产生动摇。
关陇勋贵之所以难除,就在于这种盘根错节的关系,他们与李唐皇室可谓是相依共存。哪怕强如武则天,能够做到武周代唐,仍然做不到完全根除这些关陇勋贵。
或者说她还不够狠,没能把儿女全干掉,这给了关陇勋贵们渗透新朝、乃至于逆风翻盘留下了余地。但儿女们既是她更进一步的掣肘,也是她能走到这一步的一个铺垫。
更让李潼心生感触的,是通过太平公主举荐豆卢贞松这一件事,察觉到他姑姑已经在有意识的去推动李武合流。
李武合流是武周后期政治大趋势,奠定了从武周回归李唐的一个基调,标志性事件便是李显回归、然后李武两家明堂盟誓。
后世不乏考据党论证太平公主有没有参与盟誓,这也实在是无聊。无论太平公主有没有参加盟誓,她的特殊身份与处境便决定了她是李武合流的主要缔造者与推动者。
现在太平公主已经在尝试通过自己的影响,让武则天与关陇勋贵们之间达成一定程度的和解。
或许她本人还不能清醒认识到这条道路在以后会达成什么样的局面,但李潼却很清楚,一旦他姑姑以此为目标继续前进,那么他跟他姑姑之间,根本立场就发生了矛盾。
李武合流并不是说两家人坐下来吃吃饭喝喝酒,捐弃前嫌就能携手并进。其本质是要在当下时局中打造一个政治同盟的小圈子,咱们这些人资源共享、权位共享。类似关陇勋贵们,无论你是姓杨的,还是姓李的,只要在位上是咱们的人,一切都好说。
为什么神龙五王无一善终?因为他们不是自己人。甚至包括开元名相姚崇与宋璟,名气是极大,但两人执政时间加起来都不如李林甫的一半,开元盛世是我们的盛世,与你们无关!
甚至玄宗晚年避祸蜀中时,还给了宋璟一个卖直取名的刻薄评价。你们只是工具人,不是自己人。
太平公主当然是有资格左右逢源,能够从容游走于各方势力之间,一旦李武合流达成,她的地位会变得异常超然。
但这对李潼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他虽然是姓李的,如今也改姓武,但事实上无论李武哪一派跟他都不沾,或者说不能触及到这两派核心利益。他只是靠着硬舔他奶奶上位的非常时期的一个非常人物,一旦李武合流达成,他一定会被边缘化。
当然,凭他眼下拥有的政治资本,如果肯加入其中某一方,混成一个中坚人物并不难。毕竟眼下还是长寿年间,李武合流想要达成还有的磨合。
但是老子为什么要搞这些?既然是有能够更进一步的可能,为什么要跟你们这群废物一起抱团取暖?甚至就连武承嗣都被气死了,他如果接受这样一个和稀泥的结果,那是连武承嗣的气性都不如!
真正让李潼心生警惕的,还不是他姑姑所流露出来的意图,而是他奶奶的态度。
从武攸宜出任并州长史的时候,李潼便意识到他奶奶是有留手的打算,如今再有意让窦家女婿出任千牛卫,这意图无疑更加明显,再联想到西京案事迟迟没有突破性进展,事情下一步的发展也实在让人无从判断。
大势方面,李潼还是比较被动,顾虑多多,眼下还是要从细节上下功夫。
用餐完毕后,他便主动讲起了今日在卫府中考核群僚的事情,讲到众千牛备身们弓马技艺多么不堪,也并没有隐瞒,如实道来。
武则天对于这个话题也很感兴趣,毕竟关乎她个人安危,听李潼讲述完毕后,脸色便有些不好看,冷哼道:“古言君子之泽、五世而斩,那些千牛备身,一个个也都是权门贵第所出,竟然如此不堪?宸居安危,便付此辈手中?”
李潼叹息一声,并作请罪状:“臣偶作闲戏,不想是这样一个结果,心中实在惶恐。诸千牛备身所以入选宿卫,所重还非弓马诸技,而是各家冠缨门第的忠义传承。但这一点施量取舍,下僚未必能尽知,如今共在一场校演,优劣如此逆转,诸卫士难免愤懑。臣自知孟浪草率,今日入宫,请罪之外,也是想请教陛下该要如何善后修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9/7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