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冕唐皇(校对)第2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1/760

第0312章
本钱自收,一本万利
唐代的公廨本钱,自然就是官营的高利贷,官府拣选一部分治下高户发放本钱,逐月收利,一般是六分或者七分利。这一部分收入,一般作为官员们的福利如月料、课钱进行发放。
高利贷本就是暴利的行业,而且还是官营,则就更加的一本万利,完全没有什么风险。但即便是这样,许多地方包括在京百司,都往往有盈收不足乃至于本钱都亏空的现象发生。
出现这种现象,无非几种情况,要么经事官员中饱私囊,要么官府与富户勾结,那些受前富户们作为中间商,将本钱强派给贫户,那些贫户所仰无非耕织薄收,本身便负担着租庸调等诸多重担,再被强行加派,自然破产。
无论哪一种情况,都反应出官营高利贷是有其制度上的缺陷。那么可不可以直接废了?
还真废不了,一则这一部分收入是政府正常赋税所收之外的重要补充部分,二则官府也可借此钳制治下的富户,第三高利贷在眼下的确具有其存在的基础,即便官府退出这一市场,自然会有权贵、豪室、寺庙等等加入进来争抢市场。
当然还有一个根本的原因,那就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外快享受已经成为习惯,而且利益关乎整个官僚集团,想要直接废除掉,谈何容易。
李潼将视线落在官府公廨本钱上也非一时,从很早开始便有了这样的想法。一则这件事本身就属于军政大事之外的杂事,二则所涉财货、人事诸多,大有可操作的余地,三则这还关乎他奶奶的一桩心事。
公廨本钱虽然渊源已久,但却并非常置。早在高宗永徽年间便曾一度叫停,但是不久之后,随着高宗攻略边地加上营造东都,对于这一部分额外的开支也应付无力,只能放弃管制,而且其间还由原本的在京百司向地方快速扩散。
高宗后期的仪凤年间,病情越来越严重,当时还为天后的武则天也越来越有了专权的趋势,并与太子李贤的矛盾越来越深。
在这样的情况下,武则天便对公廨本钱下手,转以加征户税的方式进行支付,目的自然是将这一部分事权集中在手中。想要让人听话,当然要先抓住他们的钱袋子。
但是这样的情况也并没有持续多久,随着徐敬业与越王李贞接连作乱,加上代唐革命的步伐越来越急促,为了稳定住人心局面,既要薄民赋、又要对百官加赏俸料、杂钱,同时还要大作兴造以及举行典礼,只能将这禁令再放开。
所以当李潼提出可以将公廨本钱纳入朝廷统管,武则天才如此有兴趣,甚至摆出一副不耻下问的态度。她虽然贵为天下之主,但目下也为钱所困,很有几分要剁手的烦躁。
“诸州县本钱各置,自几十至千数缗不等,各自量虽不大,但若汇总观之,则有百数万缗之巨。若不审远近,直纳中枢,诸州脚力所耗还要倍增!”
武则天闻言后便点点头,同时眸子也亮起来。
如今天下所置本钱,内外还有不同,两京之间官署多,所以公廨本钱量大,足有二十余万缗。
具体到地方上,官廨分散、并不集中,而且除了公廨本钱之外,还有其他各种本钱,舟车、桥梁、赈济等等,遇事则置。
少王所估百数万缗,其实还是保守,若论公钱总量,三百万缗怕都止不住。而朝廷周年所收租庸调数,不过堪堪两百万缗出头。近年虽然新增输资抵课,诸色役可以交钱代役,但所收不过百万缗之间。
数量虽然很大,但是因为遍及天下,运输实在困难,想要进行统筹管理,难度之大甚至还要高过她女主为尊。
可是现在少王创设的这个飞钱汇票,却能够将运费抵消到忽略不计。各州虽然钱财不必出境,但朝廷却凭这一张纸,将他们对这些钱的管理权给剥夺。
武则天虽然不具备太超前的金融理念,但也绝不是死盯着钱财实物的寻常人,如果能够以律令形式剥夺各州对本钱的管理权,她还怕各州阳奉阴违、仍然私自放贷?
当然,钱不出境也需要考虑该要如何进行管理营收,原本这些事权都在各州县之中,如果为了这件事再专门搭建一套班底,且不说效率如何,用人成本也是一个让人伤脑筋的问题。
不过她也并没有急着发问,而是饶有兴致的盯着少王。
“飞钱汇数,本身脱离钱本。若想胜用其力,则就必须以物为载。诸州所设之常平仓,足当此用。”
李潼语调缓慢,因为一边说着,一边还要整理思路。飞钱汇票根本就是有票必须要有对应的钱或物,如果没有,那就是废纸一张。
至于信用货币,在当下这个时代,无论是统治技术、商品经济包括基本的生产力发展,都太过超前。不要说拿纸当钱,就算是高宗年间所造的新钱都因为简陋粗糙而不能流通。
飞钱汇票与信用货币,本身就是两种概念,所以必须要有实物的支撑。重新搭建一个网络,耗费巨大且收效不可预期。但是常平仓制度由来已久,如果将二者并行操作,那么票行天下就有了物质基础。
武则天听到这里,也忍不住拍掌赞叹道:“妙,实在是妙!”
这就妙了?汇票与常平仓结合起来,还仅仅只是解决了一个基本的汇兑问题。虽然常平仓是相对独立于地方官府的管辖之外,但本身并不是一个盈利的机构,而且实际上也没有根本解决钱、粮仍在地方的事实。
“钱、物之用,可附诸州土贡输入京畿,随都邑时价而作加额。州以贡物行牒于上,朝廷则以飞钱汇票落符于下。”
时下金融行为,不可脱离实物载体。所谓土贡,便是常税之外地方上各自贡献的土特产,这些特产在乡或为贱物,在外则为奇珍。
如果用都中时价让地方进奉,作为上缴的公廨本钱,能够最大程度的抵消地方官员们的抵触心理。
这就相当于他们只需要实际拿出几千乃至更少的钱,就能在朝廷这里兑到几万钱的票,但前提是你要听话,否则的话,你连一根毛都拿不到。
武则天听到这里,眉头先是微微一皱,片刻后又舒展开来。她终究不是数米度日的市井妇人,相对于财货的多寡,其实还要更加看重通过这番交流,对那些地方官们心理上形成的把持。
但她还是又忍不住问道:“所言诸种,虽可称善,但终究未涉营利根本。诸州所设本钱,关乎群僚衣食切用,若无足利酬之,何以应付百官需求?”
李潼听到这个问题自然不怵,继续笑语道:“朝廷所设这本钱专署,自然不能只收不营。诸州抵钱所献土贡,大可市易卖之。虽然只是时价入手,但本钱已经收得,凭此所积巨财,大可从容营作。”
“继续说。”
武则天眸光透亮,一脸好奇的举手催促道。
各州的本钱通过这样一番周折收取上来,李潼并不打算将这些本钱直接投入市场买卖活动中。一方面数量实在太大,不好操作,另一方面本身就有着官营的背景,又兼资本雄厚,一旦与那些市场上的商贾争利,用不了多久,就会百业萧条。
“之后营收,臣有几点所计,是否可行,还需陛下斧正。”
他先是谦虚一句,因为接下来要说的是得罪人的话:“在京百司,职事之余更有诸多事外余惠。诸如驾部诸厩所饲群马,病死之马虽然皮入司府寺,肉则自易于市,不入官用。百司年计勾检,诸库余残剩不知所踪。地方刑司追赃平赃,为求自匿治中,而量刑有轻。桩桩种种,不可计数。”
李潼所言这些,都是时下官场上的积弊。古人从来也不傻,千数年来官场上的一些小勾当早就琢磨通透。像是年终审计突击花销预算之类,玩的都挺溜。
唐律规定,赃款超过一定数额才需要上缴中央,一定数额之内,则留地方自用。自然就有人钻这样的律令漏洞,在估赃的时候刻意压低价值,既能将犯人罪责减轻,还能将赃物留用地方。
“若将这些事外余惠俱置本钱司,所谓集腋成裘,周年盈余必有大长,而且还能让吏治廉洁……”
手里掌握这么多钱,欺负老百姓不叫本事,要搞就搞官府。
武则天听到这里,脸上笑容已经大盛,指着少王连连点头,可见满意至极。过了好一会儿,她才又说道:“最近这段时间,且居内苑,闲来与你祖母畅论人事。外间诸事,无需你操心,也无需你过问!”
第0313章
慈爱如春风温暖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李潼便住在禁中闲苑,算是深刻感受到了他奶奶春天般的慈爱关怀。每天早晚赐食,并嘱令宫婢每天起居勤奉,那都基本操作。
同时武则天本人对这个孙子也是非常上心,每天退朝归苑,若不召集宰相公议事务,必定召少王入殿,哪怕处理政务的时候也不例外。有时候遇到一些可堪咂摸的章奏事务,甚至直接将奏章推给少王,并询问少王对此的意见。
祖孙之间讨论最多的,自然还是有关百司诸州公廨本钱缴公处理的问题。在这方面,李潼的许多看法,都能深得他奶奶心意。
像李潼所主张的百司事外余惠进行归纳统筹的处理,武则天除了深表赞同之外,甚至已经开始讨论具体的细节问题。
其实有关这方面的问题,朝廷也并非视而不见,只是管理的力度一直不够高。
像是李潼眼中所涉的诸司库余、回残等等名目,其实早在垂拱初年颁布的《勾帐式》就有所涉及,最主要的内容就是确立了四柱记帐法的应用。
原本朝廷所采用的三柱记账法,只有收、支、余三项内容。而四柱法则新增了旧账余这一项内容,将旧库剩余也纳入了统计之中。
但这样的改革,仅仅只是在勾检审计上进行管理。至于具体的管理操作,则就一直延续到开元、天宝时期,在宇文融、杨慎矜这些理财能臣的努力下,才成为政府行政的一部分,并扩展成为一项新的财政收入。
回残、库余名目虽然不算好听,但却不可小看当中的利润之高。
像是李潼在西京时,他丈人唐修忠曾经向他引荐陇右马王张万岁的儿子张克己。李潼与之谈论马事,其中便涉及到有关陇右诸厩税草与死马处理的问题。
陇右马事繁荣,诸厩饲马几十万匹之多,这当中所牵涉的物用之繁可想而知。
像是每年的税草出入,往往每年季末的时候,诸厩仓邸中还会残留着多少不一的旧季剩草并食料,但是新的税草又需要接收入库,于是这些旧的只能压价处理给当地牧民。
张克己本身便拥有着规模颇大的私人马场,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每年单单通过这一项买卖,便能节省成本数万缗。
还有就是那些病马死马的处理,朝廷只是规定马皮要上缴司府寺备用,但是马的肉骨胶等材料,则就由地方各厩自己处理。
每匹马这些材料加起来,能得几十、上百钱不等,单独来看不算多,可是数量一旦大起来,竟年所出,绝对是一个惊人数字。而这些所得,既不入账,朝廷也就无从勾检。
张克己还仅仅只是陇上一个私人马场主,所论也仅仅只是马事一桩,言语中所透露出来的朝廷各种虚耗流出,每年就已经有十几万缗之巨。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如果朝廷能够有一个专门负责此事的机构统筹处理,那么每年额外的收入,必定惊人。
事实也的确如此,开元、天宝年间,仅仅只是关西马事围绕这些回残进行的剩利经营,在不考虑朝廷所增加的成本投入情况下,便直接将马政规模又扩大数分。
至于将常平仓作为飞钱汇票的物质基础,李潼主要意图也不是贪此便利。常平仓的基本操作是贱买贵卖,以平抑物价,防止谷贱伤农。
但在天宝年间之前,诸州常平仓各自为政,只是负责自己的一摊事务,不独盈利有限,甚至就连基本的维持都很困难。特别是在一些产粮的大州,更是每年都需要耗费朝廷大量的钱财贴补才能维持。
不过安史之乱后,名臣刘晏改革常平法,将各州常平仓进行统筹管理,采取贸迁制度,常平买卖不再只局限于谷米,万货入法,仅仅常平盐一桩,便为朝廷创收巨万。
甚至由此延伸出一个专门的使职,那就是盐铁转运使,并在唐中后期包括北宋前期,成为财政大臣三司使重要的职能部分。
时下虽然以农为本,但是各地物产多少不均却是一个天然的问题,互通有无也是必须要进行的,商业行为作为社会行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有其存在的意义。
李潼的整体构想是,以官府公廨本钱作为成本,统筹包揽各项行政冗余和虚耗,借助常平仓这本来就已经具有的仓储系统,打造一个国营的商业体,或者可以干脆直接说,就是国营的供销社。
当然,设想这些的时候,李潼的目的也并不纯粹,因为这涉及到这对朝廷百司包括各州县职权方方面面的侵害。
比如清点各方库余、回残,涉及到财政勾检审计,这本来是秋官刑部下属比部的职权范围。而常平仓,本来隶属于司农寺。至于诸州土贡的收储并支用,则就隶属于司府寺与少府尚方监。
正因为涉及到方方面的事权与利益分配问题,所以才要拿诸司公廨本钱作为运营成本。因为这关乎到官僚集团整体利益,你敢瞪眼抵触,伤害的是大家的钱包。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消弭各个方面的抵触与阻力。至于最终完成度如何,那就要看具体的操作实施了。
如此一个计划,武则天的兴趣之大可笑而知,最近这段时间,脑海里几乎一直在思考着这件事情。同时,对于提出这样一个构想的少王也是欣赏到了极点。
这一天,祖孙二人又讨论到了深夜时分,待到少王退殿休息,突然风雨来袭,气温骤降,武则天本来已经登榻休息,听到暴雨拍打门窗的急促声音,便又睁开眼问道:“闲苑中帷帐可曾加设?”
旁边奉寝的宫官上前,小声禀告道:“日间还秋燥未消,不想寒气转眼来袭,大王入住的闲苑不常使用,还没有来得及加挂帐幕。”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1/7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