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冕唐皇(校对)第1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4/760


高宗旧年离开长安、前往洛阳的时候,在长安还是留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行政班底。后来高宗病逝于洛阳,皇位几经废立,但当时还有重臣刘仁轨坐镇长安。
随着时局继续发展,女皇权柄越盛,留守西京长安的官属也几经裁撤。到如今,除了西京留守武攸宜并所配府佐之外,仅仅只在两大内留下一些宫监内侍留守闲苑,至于其他司曹则几乎裁尽。这也是武攸宜能够在西京可劲折腾的原因之一,几乎没有什么监管与掣肘存在。
今日来迎少王的官员,主要便是长安、万年这两县衙官。除了万年尉徐坚,其他众人李潼接触的不多,但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长安县令房融。
这个房融,如果硬攀关系的话,李潼还要叫一声表兄,因为与他嫡母房氏乃是同宗。房太妃的祖父房仁裕乃是贞观名相房玄龄的族叔,而这个房融则是房玄龄的族孙。
不过这种大家族房支众多,这么疏远的亲缘也仅仅只是见面能有话聊,平日里各有各的交际圈子,基本上也不会频繁走动。
但这个房融倒是一个例外,少王入住西京不久便登门拜见,更叙亲谊,对房太妃以姑母相称。过去一段时间,日常也偶有往来,倒是让这一份已经寡淡入水的亲谊显得更浓厚几分。
今日房融同样非常热情,曲池坊虽然不在其治下,但也亲自带领一班衙役前来助阵,帮助维持秩序。
一番人事交际后,少王与一众宾客们才落座帐幕中。
当中一座大帐阔达十余丈,四周围屏架设,可以遮挡骄阳、烟尘,大帐中铺设着竹席,让人足不沾土,一侧架设着数量众多的器乐,另一侧则摆放着许多装着表演服装、道具的箱笼。
少王旧年府中常备音声,但服丧的时候自然不好舞乐并置,只带了亲近几人,整部音声人则都留在神都闲养。杨思勖此前往来神都,也将这些音声人一并带来长安,此刻正在场地上调试器乐,准备献艺。
趁着李潼与众人寒暄的时候,李守礼悄悄溜进这些音声人当中,不久之后失魂落魄的返回,坐在席中闷闷不乐。
见他如此模样,李潼不免好奇问了一句,李守礼顿时一脸感慨状,拍着李潼肩膀叹息道:“劝告三郎,戏子伶人最是无情,闲弄调情就好了,千万不要用心惦记。”
另一侧偷听谈话的乐人米白珠闻言后上前跪倒,一脸忿忿道:“那娼儿浪荡薄行,错伤大王心情,奴转后便将她打逐出府!”
李潼听到这里才明白,原来是李守礼这家伙对米白珠的闺女米大蛮念念不忘,好不容易等到佳人到来,忍不住上前叙旧,才知胡姬早已为人妇,且很是能生养,两年抱仨。
见李守礼一脸怅然若失状,李潼不免哈哈大笑。教坊音声例属贱籍,不与诸色通婚,本身生活环境也难免闭塞,因此生活作风上也就失于检点,并妻共夫之事常有,不与外间伦常相同。
李潼虽然常与这些音声乐人往来,但也止于声艺,私生活上既不过问,也不混淆。虽然其中常有佳色,但这世上漂亮的人多了,无谓劳神于此。
李守礼旧年在内教坊初见胡姬便神魂颠倒,之后更念念不忘,但因为有嫡母房氏盯着,是真的不敢戏弄伶人,如今花期错失,自然有一股怅然失落,拍案大吼道:“快让伶乐登场,今天我要不醉不归!”
“一个胡姬失情,值得情怀大伤?稍后贵霜声馆群伎到来,我为大王引见,一个个色艺绝佳,嫩滑弹手,能不如教坊音声动人?”
独孤琼对将成自己妹婿的雍王也很关心,见其伤怀,自有安慰,凑在一起细言片刻,神情语调亵意浓厚,不久之后更是勾肩搭背的离开,不知溜去了哪里。
帐幕中声乐试演,同时也不断的有访客入前拜望。今天场面初设,倒也没有什么大的娱乐项目,主要还是人情走动交流。
一身胡服装扮的杨丽引着多名平康坊伎馆的馆主们入前拜望大王,其中就包括那名声技出众而让李潼印象颇深的莫大家。
“平康群伎得承大王赏识,有幸并作雅事,馆里高案常设以待贵宾,盼能声色呈现、优劣细品。只可惜馆陋人拙,贵人无赏,眼下更是心怀忐忑,恐失雅意,席下拜问请教,该要如何戏弄?”
平康坊这些馆主们男女皆有,其中一名身穿青色圆领袍的中年人作为代表,上前恭声请教。
“我有戏弄的热心,却憾于精神短缺无顾,让诸位彷徨,是要道歉一声。”
李潼虽然倡议雅集,但接下来诸多杂务系怀,也实在没有精力诸事过问,真正热心于此的,还是那些于此相关的人众。至于他所设想群伎各自设台竟演,武攸宜那里还在加紧收囤麻货,是要再等几天将气氛继续太高才好上演。
“杂事铺张,自有庶役操弄,怎么敢轻扰大王。”
杨丽在一边笑语道:“诸馆冒昧请问的,是声趣戏演少有定场之中。大王旧章确是称美,但今天既然是喜乐新事,群众自然也渴于新声。”
一边说着,她一边半是忐忑半是期待的凝望着少王,本身就爱极了少王辞章,做梦都想亲自上前邀约一篇,如今梦想成真,心情自然激动得很。
不过随着助事王邸,特别是堂兄杨显宗的缘故,杨丽虽然还不知许多内情,但也能看出来少王绝不是一味沉湎风月之人,最直观的就是入京以来一次平康坊都没有入过。
虽然不清楚少王究竟思谋什么大计,但杨丽也看出来少王意不在此,提出这个请求后,既期待少王又有惊艳华章,又担心大王趣才告急、不能成篇。
第0260章
分头入洞房
雅集文抄,才色风流,本来都是应有之义。李潼既然入此,也有自己的准备。
不过眼下他也并不急于拿出自己的新作,只是望着这些伎馆馆主们笑语道“今日曲江人物汇聚,珠才并集,雅趣群助才是大乐,你们诸位在事者想必也有访求诸类,可否呈来一观?”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李潼也没想将这次聚会操弄成自己的独奏会。只有群众参与,人人都在其中感受到乐趣,接下来才会持续不断的热情投入,如果只是一味的对着某人喊六,不久便要乏味。
提出先看一看这些伎馆邀访的诗词篇章,就是为了看一看那些才流们参与度如何。如果不高,就需要想点别的法子推动一下。
几名伎馆馆主只道少王一时趣短,想要兼采助兴,倒也并不推辞,各自呈上一些诗稿,那名作为代表的中年馆主还不忘捧抬一下少王“所约诸篇,虽然各有才表,但是讲到提领风流,却仍欠才情气象。尤其大王旧篇《洛阳女儿行》,新雅艳丽,令人神往,平康坊群众实在憾于不能得此定场典辞!”
李潼闻言后便笑一笑,他此前虽然抛出两首柳永的词篇,但曲子词在时下本来就是不章之诗的小技,才趣闲弄,难称大雅,就算是有什么富丽之趣,评价仍然不高。
这些伎馆馆主们志气倒是不小,直接瞄准了《洛阳女儿行》那种档次标准的诗作。
这首王维的才情之作,在时下而言是有着开革诗文新气象的大意义,少王诗才能为主流士人所欣赏乃至于推崇,于此关系极大。饶是李潼满腹华篇,再想专捡一首能够媲美且唱扬平康伎的名篇,同样也要慎重挑选。
略过这点不谈,接过这些伎馆馆主们呈上的篇章,李潼仔细阅读起来。
平康坊众人对于这一次的雅集也是极为用心,搜罗来的诗词篇章少说都有几百上千份,抛开一些太过粗鄙或是亵味太浓的戏作之后再作精选,如今呈送到少王案上的,则都是自觉得精益求精的上佳之作,是准备在接下来声色演艺中一博众彩。
李潼翻看的速度并不快,有的时候还要停下来细品慢吟。他自家知自家事,无论才誉多高,但若真想惊艳时流,还是要借力古人,并非自己才情所致。
不过若是讲到对诗文的赏评,他绝对属于宗师级别,本身看过的诗词名篇就多,再加上积累了许多前人的观点。
特别明清之际,虽然在诗歌领域开创不多,但是各类诗文选本、名家点评则就多得数不胜数,各种刁钻角度、刻薄评语,可谓是应有尽有。
毕竟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评价措辞越激烈,标准越苛刻刁钻,刊印起来销量就更高,原创不够、那就臧否来凑,这个道理古今皆同。
但就算是清人所编的《唐诗》,哪怕辑录唐诗近五万首,所涉诗人两千余众,但较之唐诗庞大体量,仍然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唐朝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有关诗文的创作规模之大、延续时间之长,以及取得的艺术成就之高,可以说是人类有史以来屈指可数的文化盛事翘楚之一。
就算以李潼的标准,在其中翻看,偶尔都有拾珠惊喜,发现一些佳作,但再看署名作者,则就比较陌生。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没有《春江花月夜》流传于后,张若虚在一众盛唐诗人当中泯然众人,也是分分钟的事。
眼见少王专心赏评,众人也都不敢打扰,如此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大半个时辰。
李潼也终于将案头上这些诗稿翻看完毕,其中能入他眼的有十多首之多,余者返回各家,他则拍着那些挑选出来的诗稿笑语道“这些诗词新篇,各有妙趣横生,虽然只是我一家之趣,但想必也能感动及众,不舍俗调协之、俗人演之。暂且放在这里,你们各馆推选律才入此,与我府中诸工并定曲律,来日大会择伎艺优者登台再演。”
那些伎馆馆主们听到这话,各因心胸、眼界不同,也都喜忧不同,但大王既然已经说了,他们自然也没有反对的余地。
李潼也不是强取他们各自访来的佳篇,继续说道“近日曲江弄雅众乐之外,我也有意挑选各馆伎才优者,来日扩弄燕乐大曲,群伎并演,再作应时的典范。”
他要新作大曲拍他奶奶马屁,虽然目的还没有说得透彻明白,但在场这些人闻言后,一时间也都是喜形于色。
世道总是攀趋强势,少王出身贵极,若能有机会出入其人门下,对于他们这些娼籍弄人而言,绝对是人生不可多得的高光时刻。
别的不说,在场便有两个最好的例子,一个是那个蜀商女子杨丽,一个便是同为平康伎的莫大家。特别是这个莫大家,之所以能在平康坊享有超然地位,主要就是因为旧年以民艺入选随从封禅,也是平康坊诸多伶人的偶像。
听到少王这么说,各家馆主不免争表自家伎艺特色,以求能入少王高眼。
正在这时候,李守礼与独孤琼又从外界走进帐幕中,眉眼之间兼有欢愉疲色,不见了此前的那种颓丧。
抬眼看到诸伎馆馆主们正在三弟席前争表色艺,李守礼不免好奇,拉住杨思勖便问道“可是错过了什么好戏?”
“诸家色艺优劣,且付群议。稍后章程事则,自由留守遣员遍告。至于眼下,还请你们诸位允我方寸清静,且拟新辞。”
众人听到这话便纷纷噤声,不敢打扰大王才思。
李守礼从杨思勖那里打听出了缘由,嬉笑入席,凑近李潼嘿嘿说道“三郎要拣取民伎入府弄乐?这个真是好,我告诉你啊,野味自有妙境不同家生……”
李潼没好气的乜斜他一眼,再看了看同样尽兴归来的独孤琼,心里倒是有了一点思路,摆手推开李守礼并落笔缓书起来“忆昔嬉游伴,多陪欢宴场……”
他要下手的对象又是白居易,至于这首诗诗名很长,索性直拟成《平康游》,应时应景又应趣。本身乃是五十韵的五言长篇,前半部分极尽浓艳戏乐,后半部分则阔言离愁追思。
李潼则只取前半部分描写平康戏乐的三十韵,并加上一些自己的修改调整,过了小半个时辰,一篇华章便落笔完成。
结伴归深院,分头入洞房。索镜收花钿,邀人解袷裆。
白居易这一首诗,处处也都洋溢着品如的味道,但是因为名字太复杂,意趣不算太高,虽然比不上《长恨歌》那种以诗为史的名篇,但水平也无须质疑,写尽了少年玩伴平康戏游的旖旎风光。
距离少王坐席最近的独孤琼看完篇后,不免有些狐疑的望向李守礼“大王是将咱们戏游光景,都细诉河东大王?”
说话间,他又一副懊恼表情拍膝说道“描摹入骨,具体细微,不是欢宴资深客,哪得如此深刻笔力?旧日直到大王不喜坊曲游戏才没有力邀,早知大王深情独弄,拖辔随行,坊曲名馆厅堂哪一个不能直入!”
一边说话间,他一边有些嫌弃的看了一眼李守礼,更觉得长辈眼光有差,一个庭门之内生养的兄弟俩,差别实在太大。李守礼这个家伙只会诳他使钱,可若是河东王的话,单凭这一份才情,何色罗衫不能解,不需浪使金与珠啊!
听到独孤琼的感慨,李潼心中一动,再拿起笔来在那《平康游》的诗题下加了一个副标题闻兄等诸友畅言平康风月,提韵戏赠兄并独孤郎。
加上这段说明,倒不是为了表明他出淤泥而不染,正如独孤琼所言,白居易这首诗写得实在太骚了,不是欢场老客写不出来,可他连平康坊都还没怎么去过,总要有个说法。
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眼见李守礼这家伙小马达将要开动起来了,未免日后亲家之间因此闹得不愉快,先作一点防备。以后就算独孤家上门问责,还能甩出旧作倒打一耙我家兄弟所以不堪,是被你们家的败类带坏的!
且不说李潼这点小心思,那些伎馆馆主们在帷帐中久立,眼见到少王落笔便是长诗而不再以小调曲子词敷衍打发,心中已经一喜。
等到这一篇长律写就之后,得到允许争相传看,一时间更是眉飞色舞,欣喜不已。
他们所看重倒不是诗文中的才趣,也未必能够品味得出与少王旧题有什么优劣差别,但见字里行间那些文字描写,都是日常经历的寻常,但被少王写出之后,却显得极富绮丽。
整篇长诗通读下来,的确是深切诗题,将平康坊风俗描写得淋漓尽致。哪怕还没有协律作唱,可单单诗文的描写已经足够引人入胜!
众人传阅完毕,不待少王发言指示,已经开始争抢该由何人戏唱,一个个争得脸红脖子粗,各不相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4/7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