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冕唐皇(校对)第1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9/760


婢女嬉笑着捂胸推开,自入内室取出衫裙。
不多时,杨丽除袍换裙,整个人更显娇艳,坐在堂中端茶慢饮,指着婢女问道:“阿姜阿姜,你阿耶老姜回来没有?”
婢女被主人改了名字,脸上写满不高兴,只是嘟囔道:“哪有那么快!几十车的财货要倒运!这些西京女子也真贵重,只是使用一次,就要花费那么多钱财。娘子不惜物,也该惜力啊。”
主婢二人还在闲话,门仆走告言是有访客至此,杨丽起身至廊下迎接宾客。
客人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见到杨丽在廊下等待,疾行两步上前拱手道:“四娘子好啊。”
“刚与家人说起要往府上拜望,不意世兄已经先来,真是失礼。”
杨丽虽是女子待客,但却并无拘泥,抬手请客人登堂,各自落座后便笑道:“世兄今日从游名王,想是倍受青睐,让人称羡。”
“还是比不得四娘子手笔豪迈,真是让人大吃一惊啊!”
年轻人名皇甫端,正是今日追从少王入城的勋贵子弟之一,若非其人传讯,杨丽纵有巨货备用,也不可能如此清楚掌握少王行程。
“一点拙计见笑,幸在没有弄巧成拙。只是听说大王与留守似有和解,如此局面不知西京人众满意与否?”
杨丽闻言后举手自谦,她对那莫大家虽然言不尽实,但讲出来的却没有多少隐瞒。
其家确是蜀中商户,并不是两京之间的显贵门庭。但能够在这么短时间里筹措使用这么大数量的财货,自然也不是寻常商贾。
其家居蜀中成都,商途往来下及南诏诸蛮,上达关内诸州,西京长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经营地,且与关陇诸勋贵门庭都不乏生意上的往来。
但就算是家境豪富,毕竟也只是在野的商贾,并没有什么官场上的声势。杨丽今次北上西京,也是因为家业经营遇到了困境,被乡人借官势打压,不得已而北上寻找援助。
可是区区一介商贾,而且还是一个女子,哪怕厚礼敬拜勋贵门庭,受到的冷落与轻视可想而知。真正愿意帮忙的没有几个,漫言其他的却是不少。
这一次她狠用重货,遍邀平康诸伎搞出这么大的阵仗欢迎少王,原因也有很多。
其中一个原因未尝不是凭着抬高少王声誉稍挫西京留守武攸宜的气焰,这种层次的勾心斗角,自然不是她一介商贾之女能够轻涉的,其中比较重要的用意就是投那些关陇勋贵心意所好。
她当然也明白得罪武攸宜风险很大,但且不说对方身具高位、未必会在意她区区一个商贾的小动作,而且她家乡仇门户身后还隐隐站着神都武家人的影子,更关键的是她家商事与一众关陇勋贵门庭联系比较密切,很难改换门庭。
对那些关陇勋贵而言,与她家的商事往来仅仅只是一桩闲财进项,可是对她家而言,博取这些人家的更大支持,则是熬过难关的重要助力。
选择这么做,杨丽内心里未尝没有直接攀交河东王的念想,但自忖这种可能很微小。那位大王出身高贵,才情卓然,怎么会留心在意远在蜀中的一户商贾人家?
听到杨丽这么发问,皇甫端苦笑摇头:“不瞒四娘子,家父逝于宦途后,门庭冷落日久。故识人家,多不走动,如果不是近日四娘子多作相助,今次骥从名王都恐不能。不能言有助事,实在惭愧。”
“世兄不必因此怀疚,助事与否,不损两家旧义。故府君不因家父乡野寒陋折节下交,即便先人俱都魂远,后人也要珍惜这一份故情。世兄你名门高质,所困不过眼前一时,但作阔行进取,显途只在足下。”
虽然皇甫端这里没有打听到什么有用的讯息,杨丽还是善解人意的稍作安慰。
她家如今也是艰难,父亲横死安南,户中没有成丁。上一辈虽有孔怀几人,但多不能守家举业,反倒对家财分割念念不忘,以至于乡人欺其家门无人,勤作压迫。
在这样的情况下,她北进求援,在权在势者漠不关心,能够互通讯息的,如眼前这个皇甫端又帮不上什么忙。
但就算是这样,她也不敢小觑对方。势力虽然不再,但人脉还有,哪年再获赏识,显达可期。即便无助眼前,只当为日后积攒福报了。
“是了,世兄从游大王竟日,可见什么立业转机?我听说,河东大王与留守商约雅事,这当中可有什么庶力进用的余地?”
皇甫端闻言后摇头叹息,并说道:“虽然从游短日,但所见让人失望,只能说名王美称、誉过于实。嗣雍王放诞享乐,且贪好物利,邀集名门诸家,不论世道疾弊,反而阔论商事贱业。我、我不是意指四娘子,你家蜀中乡宅,田事所出不足养,难免要贩货兴业,世道逼害,也是没有办法……”
杨丽听到这话,眸光微微闪烁,脸上仍是笑容堆砌:“故义情长,世兄不必辩言。但世兄既然有意整顿家业,从游贵子,借势补缺也是权宜智计,若是欠缺钱本,我这里倒是可以……”
“不必、不必!家道中落,本来已经多受冷眼,我若再弄贱业,则更污父祖清白!”
听到皇甫端这么说,旁侧小婢女便张嘴欲言,却被杨丽横眼制止,只是笑道:“世兄能守淳朴,实在让人佩服。”
皇甫端闻言后也颇有几分自矜,又作叹息道:“只是不辱先人罢了,无补人事。”
讲到这里,他又作欲言又止状,有些羞涩的说道:“今日来见四娘子,是为辞行。嗣雍王贪享货利,河东王迷于风月,广汉王离群情冷,都不是能够让人心折的宗枝表率。我欲东进神都另觅出路,离别在即,难免伤情,请问四娘子肯否随往神都、也能关照彼此……”
“世兄情挚相邀,实在是让我感激,只是家业困我,不能从容,只能憾辞邀请。世兄何日离京,还请使人走告,届时另具行资,虽不表意,也在情中。”
说话间,她手在裙后给婢女打了一个手势,婢女见状便忙不迭拍手道:“娘子、娘子,险些忘了,后舍还有急务待你!”
皇甫端见状,眉头顿时一皱:“四娘子诸般事好,唯门仪稍欠修整。如此恶婢,何必再恩留身畔!”
“让世兄见笑!”
杨丽从席中站起来,歉言几声送客,待到送离皇甫端,返回厅堂后她已经是咬牙切齿、两手握拳,指着婢女恶声道:“当时怎么不递刀来,让我活劈了这蠢物!”
“娘子真的敢?可以让我阿耶今夜入坊传户,他活不到明天!”
婢女阿归也是一脸忿忿之态。
杨丽闻言后,脸色转为讪讪,指着皇甫端刚才坐过的席具:“给我将这些张设烧了,灰扬庭外,多看一眼都生厌!”
“那还送不送他行资?”婢女又问道。
“送罢、送罢,无谓一时伤情结怨,让他人后谤我。本就高庭难入,若再让他言我蜀人悭吝,更伤人事。”
杨丽一脸不耐烦的摆手说道。
第0237章
当街陈戈,后院操兵
崇仁坊王邸中,李潼闲坐空庭,看着仆役们忙碌的洒扫整理,状似悠闲,心里则盘算着许多念头。
长安城格局宏大,崇仁坊又是城内大坊,紧傍西内即就是太极宫皇城。这座王邸面积也不小,占地半顷有余,因为大部分家人还留在城外庄园里,显得有些空旷。
这种状态倒与整个长安城的现状有些类似,朱雀门天街不许行人随意上街走动,整座城池中唯一可称热闹的地带便是金光门与春明门之间的这条横街并两侧坊区。
眼下武周代唐,长安城距离其真正的繁荣顶点还有几十年之久,眼下又失去了政治中心的位置,难免冷落。
老实说,时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其实并不太需要长安城这种规模的大聚居点。包括神都洛阳在内,居住在城中的人,其实泰半都是达官显贵与围绕这一群体而进行活动的人群,还并没有一个相对可观的市民群体出现。
无论是活跃在坊市之间的各方豪商,还有为官府与权贵提供各种服务的各色番户,他们在城镇人口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当权力中心转移,这些人自然也就随之而去。
身为一个业余的历史爱好者,李潼对长安是怀有一种特殊情怀的,这座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着汉、唐这两个高光时刻。因此在看到长安城如今的落寞,心里多少有些不是滋味。
此前他决定短居长安城,除了要躲避神都政治风潮与这一份情怀之外,心里其实还没有一个具体的计划。今天入城经历诸种事情,倒让他的思路逐渐确定下来。
首先自然还是故衣社的经营,抛开台面上那不太靠谱的大唐或者大周宗王的身份,这才是他在这个世道安身立命根本所在。
故衣社眼下虽然仍是缺人缺物,但基本的构架已经夯实,只需要将他所能网罗到的人、物陆续往里面填充即可。
要增强一个组织的凝聚力,一是钱粮、二是武力、三是意识形态的灌输。关于这几点,李潼都有计划在进行,眼下则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路。
接着便是搞掉武攸宜了,不仅仅只是为了给收复安西四镇提供一个可靠保证,也是因为未来西京长安将是他手中人力、物力所集聚的一个中心。一个武家子坐镇此地,实在让他不能踏实。
现在看来,凭武攸宜的能力体现,这个目标困难似乎不大。不过李潼也清楚,这件事最终决定权还是在他奶奶武则天,想要影响武则天的决定,单凭自己下折腾包括心腹几人进言还是远远不够的。
眼下他奶奶思路癫狂得很,只有冷却下来,才能深刻的权衡利弊,做出相对正确的决定。这一点,李潼心里也有了一个腹案,只是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引发,这就需要得到神都朝堂的配合。
第三自然就是在西京长安的布局,李潼也是希望既能壮大自己,又能刺激一下长安眼下相对低迷的氛围,渐渐恢复活力。
眼下武周新立,时局焦点都在神都,各方人马角逐其中,西京长安则处于一个空窗期。这对李潼而言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若非如此,凭他根基浅薄的现状,想在长安这个关陇长久以来的核心地带兴风作浪谈何容易。
傍晚时分,刘幽求快马入京,匆匆行入王邸,见到大王后,举手便道:“大王要与留守共谋曲江雅集?这会不会影响到后续计划?”
“不会,一切照旧即可。”
李潼抬手示意刘幽求坐在廊下旁侧胡床,并让仆役们俱都退出,然后才继续吩咐道:“眼下秦雍行社还有多少财货在仓?扣除入陇卒用之后,剩下的都先集京郊,我另有用。”
“大王是要典买曲江园业?”
刘幽求闻言后很快就反应过来,有些迟疑道:“这未尝不是长计,可是曲江周边地值虚高,若世道再知大王兴雅于此,怕要更加寸土难求。即便典买入手,也是长久缓收,但故衣社春秋巨耗,怕是不能待时。”
“不是曲江畔,武攸宜这个蠢物,真是不足谋事!”
李潼本来不是没有这种炒地的想法,可是现在自然做不成了,武攸宜那里倒是拍胸脯保证,但会给自己一个怎样交代,李潼也不清楚。
眼下他能动用的财货太少,各方消耗又是惊人,自然不会再一股脑去跟人争抢热地,所以在武攸宜离开后,便一直思忖该从别处打开局面。
“曲江那里将要人物汇集,暂不必理会。我要在西南几处闲坊并购邸业,把那里作为故衣社在京枢纽。”
相对而言,长安城东北位置最是繁华,西南方向则有些荒凉。
这其中还有一个历史原因,那就是贞观时期,为了控制都外诸州,唐太宗李世民命人在长安城西侧延平门南北几处坊中兴建州邸,让各州派遣使者常驻长安,承领制敕。
随着国势蒸蒸日上,这种形式上的控制渐渐无关紧要。特别女皇临朝之后,长安城连基本的政治中心职能都丧失,这些州邸便也就彻底的闲置不用。
安史之乱后,各地藩镇割据,这种州使常驻京畿的现象再次兴盛起来。不过那时候可就不是中央控制朝廷了,而是藩镇借此窥探京畿中枢详密。
那些藩镇们兵强马壮,自然也不会老老实实蹲在朝廷给他们分配的邸居中,而是自由的在长安选择邸居,便主要集中在三大内、即就是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之间的坊区中,如崇仁坊、平康坊等等,称作进奏院或者留后院之类。
这些驻京使者们窥探朝廷机密,抄送归藩,由此衍生出来邸报这种报纸。有时候朝廷担心藩镇抗拒政令,也要通过进奏院提前进行征询沟通。
更严重的时候,驻京使者甚至当街袭杀大臣。比如中唐时期悍藩李师道刺杀宰相武元衡、并刺伤裴度,就是通过进奏院藏匿刺客。
当然眼下这些都是没影的事情,李潼放弃曲江圈地之后,很快注意力便放在了这些闲置的州邸上。如今长安城阔人空,留守武攸宜甚至守聚游食流民,干脆就在坊间垦荒耕种,地在西南角落的几处闲坊自然不会引起太大的的注意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9/7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