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冕唐皇(校对)第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760


稍作沉吟之后,李潼便又说道:“我是愿意与人为善,可是掌直却无视我的善意,这实在让人情难堪。”
徐氏听到这话,不免更加欲哭无泪,她虽然一直心心念念要搞雍王一家的黑材料,可是毕竟还没有正式发动。但在入直仁智院第一天,便被这位大王当众斥骂羞辱并残羹泼身,到如今更是直接要诬告她谋反,她可没有感受到丝毫要与人为善的意思啊!
不过眼下小命都被对方捏住,徐氏自然不敢申辩,只能顺着话头连连泣诉言是自己也崇慕大王,恨不能掏心掏肺。
“闲话不多讲,我倒好奇掌直究竟怎样将禁中珍器转移出宫,速速道来,饶你不死!”
李潼最后这一声断喝,更是吓得徐氏骤然一颤,眼下她是完全被李潼惊吓住,丝毫不敢违背。而且跟谋逆大罪相比,这也只是小事,当即不敢隐瞒,竹筒倒豆子一般悉数讲出。
李潼在听完之后,不免大叹世风之乖异还要超出自己的想象。原来宫人虽然在禁中,但也并非完全断绝与宫外的联系,甚至禁中就有专人做这桩买卖,每次收取一定费用,不用想,能做这种买卖的肯定背景深厚。
至于这个徐氏贪取珍货,也只有一小部分送归家中,而大头则另有去处,居然是送给了她旧年在宫外的相好面首。
听到这里,李潼才发现这个徐氏居然还是一个多情之人,哪怕再回禁中数年,居然还忘不了老情人。但接下来徐氏的解释,却让他明白自己还是误解了。
“家人在洛,自有职事家业,且门户杂居,人多口杂,送归宫财太多,反而不安全。苏郎与我情挚相知,久试不名无以成家,我今日资他也是盼往后福报。即便今世难享,希望能凭此余财供养佛事,龙门凿得一窟使佛陀爱我,来生投得善缘。”
原来妇人财货分配还有这一层考虑,很明显将财货送回家中,丈夫家人又有泄密的危险,而且还有子女教养、家业维持的需求,不会将她财货布施沙门。
至于她那个相好的,则是久试不第的落魄贡生,没有太多人事牵涉,为了继续能在徐氏这里得到资助,想必也不会违背她的安排。
李潼原本还因为自己设下这一圈套引诱徐氏入彀而沾沾自喜,可是在听到徐氏讲述财货去向后,顿时感觉索然无味,转而佩服起那些沙门僧佛,这才是真正好手段啊!
徐氏这么泼辣贪婪一个人,冒着极大的凶险在宫里抠搜一些财货,自己舍不得享用却要供奉佛事,在龙门开凿一个石窟供佛。且不说来生能不能收得福报,最起码当世的钱是欺敛过来。
僧佛泥胎假慈悲,诈得世人尽破财。武周时期沙门大昌,武则天女主崇之只是一方面,在后世特别是敦煌出土一些资料中也显示,不少供养人往往都是女子,她们或娼或伶,一生悲苦娱人,为求来生福报而今生虔诚供佛,金身皮肉塑。
这种行为究竟愚蠢又或智慧,外人不好置喙,对于她们各自而言,或许正因为这一点信仰的寄托,才能在此生的悲苦中稍得慰藉,不至于凄苦于身前,绝望于身后。
徐氏这种信念,李潼无从评价。
他只是想更加稳妥的控制住对方,在听徐氏讲完之后又屡屡频繁发问,让对方不假思索的回答出来,确定所言不虚且已经没有隐情之后,他才满意的点点头并在徐氏面前将那张纸卷烧掉,又说道:“家门横祸,只求安生,我是希望能与世道相安无事,只求掌直此心如我。你也不要觉得受我胁迫,只要日后侍奉周全,我又何苦为难你?”
徐氏这会儿涕泪途面,闻言后只是喏喏点头,突然又听到李潼发问道:“最近几日,记载不少我家劣端吧?取来我瞧一瞧。”
徐氏闻言后悚然一惊,抬头又见李潼视线转为冷厉,不敢欺骗,忙不迭将自己那小本本取出来呈于案上,又忐忑道:“妾所录事宜,纯是职责所在,并无丝毫刁难大王之意,且此卷一直收在私内,并无示于二人。”
李潼不置可否点点头,他讨要这一份监视卷宗,一则是继续踏破徐氏底线,二则也是想看看在外人监视中,自家什么样的行为可以算作罪状记载。
翻看一遍后,李潼心中不乏感慨,随手将之投入香炉引燃烧成灰烬,然后又对徐氏说道:“既然职责所在,我也不强阻掌直尽责,只盼此心能持正,勿作罗织构陷。毕竟,我安则你生,我罪则你死,彼此逼陷,各自落伤。”
徐氏口中哪敢说出一个不字,就算李潼烧掉了构陷她的那份纸卷,可是她取货的底册还留在尚工局籍上呢,而且近来她取货频密,李潼将货单烧掉,反倒让她无从回忆是否还有此类隐患而做出补救。
更不要说她连自己的私密都告诉了李潼,就算对方日后再遭遇不测,存心拉她下水的话,她是活不成的。
眼下也只能寄望日后小心供奉,不再触怒对方,最起码保证雍王一家就算日后遭殃也不是因为自己,以此寄望永安王能够心存仁念,不要临死攀咬构陷。
“既然事情了结,我也就不打扰掌直。阴云厚积,总有霁时,日后若能得脱囹圄,定不忘掌直今日惠我,余泽厚报,且待来年。”
李潼并没有因为抓住了徐氏的把柄便对她颐指气使,态度较之此前反而更加和蔼几分。他好歹也是正经的大唐郡王,折辱一个底层女官并不足给他带来快感,如果不是这个徐氏对自家满怀恶念,他也不会多此一举。
只是在即将离开之前,他才又想起来一事,转头又吩咐道:“此前我家大兄所嘱寻找失婢珠娘,希望掌直能够上心少许。我兄弟虽然落难,但情义不失,凡能与我同舟渡厄者,绝不背弃!”
徐氏这会儿哪敢再作推辞,连连点头表示一定不负大王所托。老实说,事情能够这样告一段落,于她已是万幸。说到底,她也仅仅只是禁中寻常一女官而已,此前因积怨深重而所念偏激,如今想来,就算雍王一家真的遭难而万劫不复,她又能收到多少好处?
至于永安王所言之余泽厚报,徐氏是不敢多想。
一则出于她们这些宫人对太后陛下那浸透入骨子里的敬畏与崇拜,故太子李贤与太后母子关系之恶劣,她们都有眼所见,并不认为太后对儿子都那样凶残,却会对孙子网开一面。
二则永安王这次手段凌厉的收拾了她,也让她满怀忌惮,从内心里抵触再与永安王有什么接触往来。
只能说,自己此前也真是无知者无畏,只看到雍王一家窘迫现状,却忘了他们身上也流淌着太后陛下的血,特别永安王不愧是太后的亲孙子,一旦手段施出,让她根本就无从招架。
眼下徐氏是没有了再争胜斗气的想法,但小人物同样不乏恶趣味,她倒是想看一看当永安王面对太后时,又是怎样一种光景。
不过这想法在脑海中也只是一闪而逝,太后威重,久慑天下,又哪里是一个永安王能比。况且那种层次的勾心斗角,也根本不是她一个卑品女官能够想象的。
针对掌直徐氏的这番敲打,李潼并没有告诉家人,一则事情已经完成,没有必要再徒增他们的烦忧,二则效果究竟如何,还有待检验。
这检验的时间,也并没有让李潼等待太久。
作为久在禁宫行走的老人,徐氏自然也知要将真实心迹掩藏起来,不可坦然示人,因此在日常起居方面也并没有即刻就做出改变以释放善意,甚至包括吩咐宫婢监视雍王一家都一如往常。
当然,所见所闻是不敢再随意记录在纸,以免永安王起意抽查。
当然她也并非什么都不做,在收到永安王指令后,总算是正视寻找失婢这件事情。
在用自己人脉稍作打听之后,便打听到乐安王李光顺那名失婢已经被安排进了尚寝局司苑处,司苑司掌园御花木瓜果种植,并兼洒扫修缮,素来都是禁宫中最繁劳所在,对于宫役人力一直紧缺又来者不拒。
既然知道了对方下落那就好办了,虽然眼下徐氏也属于被贬女官,但安排一两个底层宫役也不是多困难的事情。因是很快便将人从司苑处讨要过来,并亲自送入仁智院前舍。
第0021章
少王不寿诗家悲
李光顺眼见婢女终于平安返回,情绪激动之下以至于喜极而泣。他幼遭生母遗弃,之后在家中也是格格不入,这婢女珠娘便是他身边最亲近者,言之相依为命都不为过。
正因彼此情挚,这段时间才像丢了魂一样逢人便问下落。
他虽然不知珠娘返回背后深层缘由,但也知那掌直徐氏绝对不会好心到无缘无故便帮他这样一个大忙。至于家人中,嫡母房氏素来对他多有冷淡,二弟李守礼则根本就指望不上能帮忙,小妹幼娘尚且懵懂。
算来算去,如果背后真有什么人帮手,肯定便是归来后便性情大变的三弟李守义。虽然李光顺也不知李潼做了什么,但对李潼的感激却是溢于言表,带着侍女珠娘前往李潼居舍连连道谢。
李潼并没有因为李光顺生母的缘故便对这个大兄疏远冷淡,一方面李光顺是李光顺,他母亲是他母亲,离弃之后便是两不相干。
另一方面他也并不觉得那妇人明哲保身有什么错,如今这个诡异世道,母亲对儿子尚且如此心狠,又怎么奢望夫妻不离不弃?
更何况,李贤也并非专宠李光顺母亲一人,既然不能提供安稳的生存环境,妇人选择离开,纵然情感上无法接受,但这也不是什么不可理喻的选择。
李潼要谋生于这样一个世道中,一腔孤勇讲起来很带感,但实际上却是无比困难。
眼下他能够团结到的,无非身边这些血脉家人们,虽然眼下看不出具体用处,但若连家门之内都失和不亲,又怎么奢望不相干的他人给予提携帮助?
对于李光顺的真挚道谢,李潼并不推辞,只是又望着那略有憔悴的珠娘说道:“此前珠娘你走失在外,大兄为寻你可是劳累许多。既然平安归来,当思这一份主仆情义的深厚,相守勿悖。”
珠娘作为庭内旧人,对于永安王自然不陌生,可是眼下的李潼与她记忆中却已经大不相同。
当然眼下不是追究这些的时候,她被分配在司苑处多日,每天劳作辛苦之外,对李光顺这个少主也是思念入骨,免不了以泪洗面,见李光顺对永安王频频道谢,她便也叩首谢恩。
李潼又对李光顺说道:“既然珠娘已经回来,不妨把院中膳食交给她打理。日夜取食于外,实在太有不便,也不像一个家的样子。”
做出这个提议,李潼一方面是想争取更多家门私密空间,另一方面也是想借此让李光顺更加融入家庭之中。
嫡母房氏对这个庶长子冷落已久,长年心结不是短期内能够化解,李潼也不愿为这些家长里短费神劳心,只要能够真切感受到李光顺也在积极参与到家庭事务中,又哪有什么深仇难以化解。
随着珠娘归来,如今的李潼在李光顺心目中已有几分神通广大的意味,对于这一提议自然不会拒绝,便代珠娘答应了下来,他也希望身边人包括自己被嫡母并家人们所接纳。
送走了李光顺之后,李潼又沉思起来。
徐氏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此前的敲打还是有效的,这一个近在身畔的小隐患暂时算是得以解决,这位掌直仁智院的女官是不敢再继续刁难他们一家人的生活。
不过徐氏亲自送来珠娘,但却没有来见李潼,可见心中仍是稍存些许抵触,不愿与他有更多的接触,或是担心他得寸进尺,提出更加过分的要求。
对此,李潼也并不在意。只要徐氏不主动找麻烦或者暗里弄手段,他的目的便算达到了,乐得相安无事。况且就算徐氏肯全心全意助他,凭其层次能够做到的也实在有限。
而且欲令智昏,这妇人贪婪,李潼也不愿与其保持什么更深的互动往来,以免被牵连到,眼下这种浅层默契算是恰到好处。
除此之外,徐氏对他而言也算是一个消息来源。眼下的他身在禁宫之中,可谓耳聋目盲,尽管有着一点熟知大势的优势,但时代中具体的细节仍是所知不多,需要这么一个消息的来源以权衡是该继续潜伏又或争取机会。
眼下一家人虽然仍被软禁,生死由人,但这一次与那掌直徐氏的碰触,也给李潼带来了最珍贵的信心,不复起初那种茫然无措。
幽禁深宫虽然不自由,但从另一方面而言,于他未尝不是一种保护。
眼下是688年的六月份,武则天正式称帝于690年的十月份,在这前后数年时间中,正是武周革命最敏感、时局动荡最激烈的时期。
特别在两个多月后,便会发生唐宗室作乱这件大事,甚至就连太平公主的丈夫薛绍都被牵连,饿死狱中。
李潼所以来到这个时代,正因为一家人被牵连进宗室谋乱的风潮中。
很明显武则天也不相信他们一家有什么与外勾结的罪实,只是惯常敲打,所以在发生李潼死而复生并献《慈乌诗》这件事后,才会这么轻易放过他们。
因此在下半年一系列政治风潮中,只要李潼一家能够小心谨慎,不被外朝牵连到,便会有很大几率平安渡过。
说到底,他们一家只是此前风潮的余孽,时局中的漏子,算不上最显眼的目标,自然也不会登上第一波的肃清名单。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家就安全了,这一时期酷吏风行,当台面上的目标被清理完毕后,那些凭着构陷罗织而得宠幸的酷吏们想要继续扩大战果,视线便会落在次一级的目标上。
因此,在天授元年即690年便发生了李光顺被鞭杀的惨剧。
这一时期的武则天为了逆天履极,可谓是六亲不认,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正需要利用酷吏来树立她改朝换代的权威。
李潼可以笃定,如果局面仍不发生改变,他家必然逃不过后续的酷吏风波,李守礼这个大宝贝凭其嗣王身份或能活下来传承香火,但他和李光顺这对难兄难弟,想要活下来的可能实在微乎其微。
能够对时局有一个通盘的认识,且对后续的形势发展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是李潼的一个优势。对眼下的他而言,活下去实在是一个力有不逮的大目标。
他又不甘心坐以待毙,便需要将这个大目标分拆成为不同的小目标,且看自己能够做到哪一步。每进一步便有一步的欣喜,一步的强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7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