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做帝师(校对)第4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81/642

第723章
李广难封(下)
  楚宁出海,并不像三宝太监一样,是纯粹的官方行为,他船队里跟随这大量的民间商船,一路走来,大明海贸似乎一夜之间就从一株无人关注的小草,成为一棵苍天大树!
  沿海百姓现在大多都从事与海贸有关的营生,对于朝中的担忧,很多人都觉得百姓不种地产粮,国家就不不稳,可问题是,楚宁后手更吓人!
  官绅一体纳粮,此招一处,大明的钱粮不仅没有减少,甚至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而且,像占城这种地方,每年都有大量的粮食运到大明,价格便宜的吓人,就连安南这样心怀不轨的藩国,也没有放过这个机会,大量向大明出口粮食。
  如果你担心大明粮食长此以往下去,会受制于人,那就大错特错了。
  首先,楚宁推动朝廷作出决定,在湖广、江浙、四川、关中、南北直隶、山东,甚至是辽东,划出一块块红线,红线之内,只允许重视粮食!
  其次,朝廷为了鼓励百姓种粮,大幅度减少了红线内赋税的额度,像辽东之地,对新开垦的土地不仅提供免费的种子,更是直接免税五年!
  然后,在各地兴建粮仓,强行规定,每地粮仓,要保证本地百姓一年食用的数量。
  至于占城和安南以及暹罗等地运来的粮食,就算再多,也根本满足不了大明日益增长的需要!
  况且,朝廷对这些地方的粮食进口量,还有这限制,根据他们对大明的忠诚度,每个地方的向大明出口粮食的数量有很大的区别。
  比如,占城,因为一直对大明这个宗主国谦卑有礼,他们每年能向大明出口两百万石的优质稻米。暹罗,因为和大明关系一般,每年只有五十万石的额度。
  至于安南,虽然同为大明藩国,但是因为他反复无常,还经常给大明制造麻烦,所以,他每年只能向大明出口二十万石的粮食!
  这也是这次安南参与举世攻明的一个借口,对待藩国不公!
  并且,按照现在的走势来说,别的不敢确定,安南这个产量地,重回大明怀抱的日子不会太远了!
  除此之外,楚宁在江南富庶之地推行各种变法,不仅仅是海贸,鼓励经商,鼓励保护私产,只要是你照章纳税,你就算横着走也没人管你。
  湖广虽然不沿海,但是现在已经成为大明重要的产量地,现在江南已经形成了一个个经济专区。
  比如湖广的粮食、江西的瓷器、江浙的丝绸、四川的粮食和蜀锦、两广的海贸,整个江南一片欣欣向荣。
  朝廷的税收也是逐渐递增,而且,大明似乎一夜之间就解决了缺铜的困扰。
  铜,作为铸造钱币,几乎就是硬通货,是朝廷严格把控的,而且因为大明铸造的钱币精美,质量上乘,无论是周边藩国,还是海外客商,都愿意接受。
  原本大家还担心,随着海贸的繁荣,原本就缺铜的大明,会更加捉襟见肘,一旦出现这种局面,势必会影响大明的稳定!
  可就在这时,吕宋的海外领地传来好消息,那里发现大量的铜矿,整个吕宋岛可以说是躺在铜板之上,一时间,往来于大明和吕宋运输铜锭的船只络绎不绝。
  大明缺铜的问题,就这么意外地解决了!
  西北之地,那个原本大家都认为是苦厉边疆,准备放弃的地方,现在楚宁去了,面对六十万外敌,赢了!
  所有人都不会怀疑楚宁再创造一个奇迹之地。
  而现在看来,似乎印证了他们的‘担忧’。
  战报上说,楚宁正在和高原的宗教首领们商讨归顺事宜,他已经将西北之地能抽调的官员,抽调的差不多了,现在继续朝廷派遣跟多的官员和教员前往。
  这是要把高原变成另外一个辽东!
  现在整个内阁一片愁云,大家都看来西北的战报,可接下来怎么做,确实让他们有些茫然无措。
  首先是对楚宁这个大功臣如何封赏,如何处置!
  现在楚宁并没有班师回朝的意思,那就是说,楚宁现在的功劳还会继续增加!
  问题是就算现在楚宁班师回朝,他的封赏都是一个超级的大难题,再有功劳,怎么封赏啊!
  封王?!
  不可能,大明还没有活着的异姓王!
  就算是张辅这个已经快要入土的,最多也就是个追封!
  楚宁?三十岁的异姓王?
  开玩笑,这个先河不能开!
  召他回师?更不可能!
  谁也不愿意做大明朝的‘秦桧’,朱祁镇更不是赵构!
  朱祁镇现在对开疆拓土有着强烈的执着,这可是要写在功德碑上,能拿到太庙显摆的大功绩!
  尤其是朱祁镇曾经有过那段差点被俘的经历,就让他对这种事有着更加强烈的渴望。
  好吧,就算不是如此,谁又会在这种时候,召回楚宁呢!
  问题是,这位大爷再这么搞下去,真的没办法给他封赏了!
  自污?
  开玩笑,现在除了造反,楚宁根本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可楚宁会造反吗?
  或者说,如果楚宁造反,大明有谁能挡得住吗?!
  这个虽然难受,但是毕竟这不是他们能最终决定的,毕竟这种级别的封赏,怎么也要等着朱祁镇回京之后,才能最终敲定
  现在最让众人头疼的是楚宁要人的事!
  以前,不论是朝中的官员,还是民间的读书人,都觉得现在大明可以算是文华盛世,读书人在大明不是不够,而是太多了。
  从每年的科举就能看出来,经过层层选拔,过最优秀的几千学子,争夺最终的三百个进士名额,虽然是每三年一次,但每次都能被说成盛世繁华。
  可现在呢?!
  随着大明疆土的不断扩大,楚宁一直强调的文化同宗,就紧跟着进行了
  所谓的文化同宗,就是向各地派遣读书人,教授大明的学问,一开始楚宁是开出高额的报酬,才勉强带走了一些读书人。
  可是现在,朝廷也发现这个办法好用,一开始还是一些举人,后来是秀才,现在内阁十分头疼的是,是不是要把那些童生都派出去!
  现在大明的科举已经出现参考人数不足的现象了,这让他们既高兴又失落。
  高兴的是,这种人数不足,不是因为读书人少了,反而是因为大量的读书人参与到为国开疆上去了。
  失落的是,他们这些千辛万苦参加科举,过五关斩六将,千军万马都独木桥的官员们,甚至没有人间那些秀才取得的成就高!
  这不是开玩笑,就拿望海城来说,最早到那里教书的秀才们,现在已经成为当地仅次于官府的权威人士,好多时候,他们是能直接给朝廷些奏折的!
第724章
有了答案
  要知道,在大明,很多知府都没有直奏朝廷的权限的!
  可效果确实明显,就拿当初楚宁从安南那拿回来的土地来说,随着大量移民的进入,那里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反复!
  要知道,终太宗一朝,安南反复不定,已经成为朝廷的一块大心病了。
  而且,不仅如此,楚宁还鼓励向各地移民,并且给出大量的优惠,鼓励大明的百姓移民海外领地,移民到大明的新地。
  比如,直隶、山东、河南等地,就有大量的百姓,移民辽东、塞北,这次朱祁镇出征塞北,就已经准备了五十万山西、山西、河南的百姓,准备向草原移民!
  西北本来人就不多,现在楚宁又把高原那么一大片地方纳入版图,这下好了,内阁大体估算了一下,仅仅是一个高原,就需要两百万以上的百姓!
  当然,不仅仅是从陕甘,四川也可以出一部分百姓,可问题是,那里的百姓走了,陕甘本就人丁不多,要是再移民出去,那陕甘怎么办!
  四川,现在虽然人口倒是可以移民一部分,但是也根本达不到要求啊!
  云南,想都不要想!
  安南、占城,都等着云贵和两广的人去充实呢,哪有多余的人口迁移高原。
  倒是现在整个大明都在推行移民,可问题是大明现在也没有达到人口过剩的时候啊,各地这么移民下去,好多地方都空了!
  凡此种种,这让整个内阁现在是一片愁云惨淡,你总不能把将士们浴血厮杀拼出来的土地,放任不管吧,不和你要钱粮补给,不和你要援兵物资,就要一些人,你难道还不给!
  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别的不说,单单是超爷上下的吐沫,就能把他们活活淹死。
  “哈哈哈,诸位你们也收到西北的战报了吧!”
  朱见深哈哈大笑着走进内阁,他收到西北战报后,先是在御书房又哭又笑地折腾了半天,然后跑到后宫,向孙太后和张皇后禀报。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告诉一下楚倾云,话说,现在楚倾云几乎就住在皇宫,平日里除了跟着孙太后和张皇后,也会到御书房照顾一下朱见深。
  这让朱见深喜出望外。
  从后宫回来之后,他立刻就赶到内阁,准备安排一下,告知天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81/64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