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做帝师(校对)第40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3/642

  况且,因为楚宁出现的时候比较合适,三宝船队的很对余泽,无论是水手,舵手,甚至是桨手都有很多人在世,这就省去了不少麻烦。
  也正因为如此,大明的舰队现如今就是这个星球上无敌的存在。
  张懋这次带着出海的就是刚刚组建的,专门用于大明维持海外领地安全的南海舰队,虽然这支舰队刚刚组建,大部分官兵也都是新手。
  但是因为大明的海军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机制,况且,正因为是新组建的用于外海作战的舰队,战船也是最新型的,装备也其他两支舰队相差无几。
  “赶紧把这些杂碎收拾了,好尽快出海,老子倒要看看是哪个不长眼的,竟然敢对大明的海外领地动手!”
  黎邦基站在海岸的高台上,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积攒的舰队,眼泪已经抑制不住地流下来了。
  自从被朱祁钰一顿收拾之后,黎邦基签订了黎朝有史以来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割让了黎朝和大明交界的四府七州的土地。
  虽然黎朝通过之后不断向西蚕食,侵吞了老挝国不少土地,但是依然让黎邦基这个‘有志向’的安南国王受不了。
  况且看着大明海外领地的富庶,黎邦基早就垂涎已久了,所以这些年,黎邦基就没闲着,他悄悄地招兵买马,暗中还组建了一支舰队。
  他的目标不仅仅是夺回割出去的四府七州的土地,就连大明建立的望海城,他觉得也是他的囊中之物。
  所以郑晨良的使者来到之后,黎邦基几乎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了,不过他这次的作战还是有些调整,因为暹罗也出兵了,为了在暹罗之前拿下望海城,自己就算是白忙活了。
  自己的想要称霸的目的也就落空了,因此,黎邦基征集了全国三十万大军,其中十万大军向北攻击,配合所谓的举世攻明,当然也是为了夺回安南原本的四府七州之地。
  而他自己则是率领水陆大军二十万,直奔占城而去。
  黎邦基也是玩了一个暗度陈仓,他当初答应郑晨良出兵十五万,也是为了迷惑一下郑晨良,好趁机多占领一些好处,所以把自己出兵的数量少说了一半。
  占城原本就是安南准备吞并的一个国家,但是因为明军的出现,占城‘毫无尊严’地依附到大明的羽翼之下,明军在那里还建立了军港!
  大明的南海舰队的一个分舰队,就停靠在那里,现在黎邦基就是要利用这次举世攻明的机会,偷袭掉明军的这支分舰队,然后乘势拿下占城,再以占城为跳板夺取望海城。
  计划是不错,但是黎邦基却高估了自己,也低估了明军。
  他的大军一路上倒是势如破竹,很快就打到了占城腹地,在临近大明军港的时候,他辛辛苦苦组建的舰队,两万人的大军,竟然不到一个上午,就被大明的分舰队给消灭干净了!
  黎邦基恨得牙根直痒,但是却有无可奈何。
  不是他的海军不尽全力,而是明军的战舰太变态,他都会议是不是明军早就知道消息,把自己的主力舰队派来了!
  黎邦基还真猜对了!
  明军确实早就接到了举世攻明的消息,这支舰队也确实是大明南海舰队的主力!
  张懋自然知道安南这个不安分,但是他从来没把安南作为自己的主要对手,不是他自大,而是因为朝廷从一开始制定的方略上就没把安南作为此次作战的主要对手!
  只不过是这次黎邦基运气太差,张懋这次到军港只是为了补充一些给养,然后兵出望海城,去剿灭那些敢对大明海外领地龇牙的人。
  至于他们是真正的海盗,还是说某个国家海军假扮的,已经不重要了!
  可是张懋刚刚进入军港,给养还没补充完,就听到安南的舰队要进攻军港。
  张懋差点没笑出声来,真是想睡觉就有人送枕头啊。
  自己手下这些人,虽然是训练有素,但是却有很多人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战斗,这次正好拿这些安南人练练手。
  况且根据目前的情报看,这次安南是派出了两万海军!
  张懋简直不要太高兴,安南上次虽然被朱祁钰和他收拾了一顿,但是毕竟是这个地区的大国,他们的海军没有参战,所以保存还很完整。
  现在看来,那个小国王应该是扩充了不少,不然一个小小的安南怎么会突然变出两万海军来!
第604章
郁闷的陈怀
  可是让张懋没想到的是,原本以为是个不错的练兵对象,现在看来让他有点奔溃,这就不能被称之为战斗,跟一个强壮的成年人欺负一个小子一样。
  大明的战船甚至没有开炮的机会,所谓的两万海军,就是数百条大小不一的渔船,当然这是张懋对安南海军的定义。
  明军的战舰只需要站在甲板上,把偶尔飞上来的绵软无力的火箭踩灭,剩下的就更简单了,战舰朝着对方船只密集的地方开过去,就全都解决了。
  如果不是突然出现的大雨,这些安南的海军一艘都回不去。
  张懋索然无味地擦了擦脸上的雨水,指挥大军回港,还是去西洋看看,有没有值得他动手的军队吧。
  和张懋的轻松不同的是,陈怀此时正在郁闷的想哭。
  当初参加宁王平叛之后,陈怀就被朝廷安排到了西南,配合黔国公对西南地区进行了一次大整顿。
  陈怀这些年就没有消停过,机会天天都在打仗,那些当地的土司,今天你叛乱,明天他造反,把陈怀搞得的晕头转向。
  不知道往兵部发了多少回奏折,得到答复就一句话,就地练兵。
  而黔国公那边也没办法全力配合陈怀,倒不是沐家阳奉阴违,而是朝廷安排了另外一项重任给他,那就是组织当地百姓迁居安南的北方四府七州。
  朝廷为此还派给了他每年上百人的读书人!
  虽然很苦,但是效果却很明显,这才短短的几年时间,安南的四府七州之地,对大明的认同感就急剧飙升,这些现任黔国公沐斌忙的可谓是脚不沾地。
  虽然很累,但是沐斌却觉得成就感十足。
  曾经朝廷倾注大量心血,到最后被迫放弃的安南,在他的任期内,竟然把安南北方最重要四府七州给收服了!
  不过沐斌也没闲着,楚宁通过兵部多次提醒沐斌,小心防范安南的反扑,最好的办法就是推行大明户籍制度,同时训练新军。
  朝廷往这里派出了不少皇家军事学院的学生,沐斌这些年也是尽心竭力,他把自己的长子沐琮送到皇家军事学院,养子沐冕送到皇家书院,学习三年之后。
  两人回来,迅速成为沐斌治理云南乃至安南的左膀右臂,不然沐斌估计早就累死了。
  陈怀也因此变得‘孤苦无依’,简直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如果不是后来楚宁实在看不下去,给他出了个招,估计陈怀早就活活累死了。
  这些西南的土司,仗着是本地人,对地形熟悉,只要朝廷大军以来,他们就往山里一躲,你一走他就跳出来,杀人越货,着实让人头疼。
  楚宁让陈怀,先是固守城池,然后用半年的时间,以他带去的军队为骨干,从当地招募可用之人组建西南新军。
  新军训练完毕之后,以城池为依托,稳步推进,同时楚宁派出自己的学生陈广义,在西南地区实行变法。
  楚宁借鉴后世王朝的改土归流,在西南地区废除土司制度,改由朝廷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
  采用恩威并施的方法,让土司主动接受实施改土归流,同时辅助以武力震慑,在废除土司世袭制度时,对土司本人,根据他们的态度给以不同的处理。
  对主动交印的,进行赏赐,或给一些可以世袭的勋爵,又或者给现任武职。对抗拒者加以惩处,没收财产,并将其迁徙到上述六省以外的省份,另给田房安排生活。
  在设立府县的同时,添设军事机构,有点类似于大明卫所制度和戍边制度的结合。
  在楚宁的建议下,朝廷并没有对云贵地区的官员改土归流进行时间上的限制,并且给他们出了一个非常不错的办法,那就是‘稳扎稳打,步步推进’。
  以现有朝廷实际控制的城池为依托,不断蚕食推进,刚开始的时候,当地的百姓在那些土司的煽动胁迫下,十分抵触。
  无论是朝廷,还是楚宁,都支持陈怀强力镇压,一顿大棒下来,那些百姓虽然心里还不服气,但是迫于无奈只好勉强接受了。
  但是随着改土归流的推行,百姓们发现,这比原先土司统管他们的时候好了何止十倍百倍。
  土司又称"土官",是由朝廷任命和分封的地方官,他最大的特点及时世袭的统治权,那些土司对辖区土地有世袭的所有权,而对附着在土地上的百姓的世袭统治权。
  他们虽然每年也回想朝廷缴纳税赋,但是这些税赋既不是根据他们的土地数目,也不是根据辖区的人口数量,完全是由大明建立之初确定下来的数额缴纳。
  而土司本人在自己的辖区内享有征税的权力,至于征税的数额,就完全取决于土司的人品了。
  而且,土司一般都是由首领世袭担任,很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并且土司之间为争地盘还会经常发生战争。
  他们对自己的部民百姓,也根本谈不上好,有些甚至还是处于原始状态的奴隶主和奴隶的从属关系。
  可是随着改土归流的推行,他们拥有了正式的大明户籍,他们按照自己拥有土地的数量,占有山林的面积,缴纳赋税,同时朝廷会保护他们对土地和山林的所有权。
  如此一来,那些原本因为不明所以而抵触改土归流的百姓,迅速成为改土归流最大的支持者。
  这几年下来,整个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进展迅速,已经从湘西推进到了广西和贵州北部,至于云南则差不多完成了改土归流。
  那些土司们已经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他们知道,随着改土归流推行的时间越长,他们的‘好日子’也就越短。
  虽说朝廷会给一些勋爵,但是那都是有名无实的虚衔,不仅没有多少权力,就算是分给一些土地,也还要按照朝廷的规定交税。
  好吧,你说你不要勋爵,要现任武职,对不起,这是不能世袭的,也就是说,你这一辈能做到千户,指挥使这种位置,但是你儿子,想要继续,除了参军立功别无他法。
  当然,如果你自信心足,可以去京城的皇家军事学院学习,那样你出来之后,就直接是一名大明的将领,虽然只是什长一类的低阶武官。
  而且,作为现任武职,你很有可能因为调防,被调到别的地方去。
  他们不是不明白朝廷的‘险恶用心’,而是干着急没办法。
  当初他们因为所谓的‘情义’,其实就是郑晨良出价足够高而叛乱,已经被陈怀收拾掉一部分了,就是现在,陈怀那该死的稳扎稳打,加上强悍的军队,让他们就算有心反抗,也很难有那个胆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3/64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