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做帝师(校对)第3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2/642

  要知道,当时大明还没有完全开放海禁,还没有推行新法,作为以皇家为名的书院,竟然将商贾之学定为一种专门的学问!
  此消息一出,让整个书院两年内没招到一个学生!
  那些商贾倒是很支持,先是大量地向书院捐赠,可是书院并没有要他们的一个铜板。
  不过,倒是有不少商人,冒着得罪官府的风险,在两年后,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书院读书,不为别的,就为了表示一下对书院,对朱祁镇的支持!
  当书院第一批,也有可能是最后一批毕业生进入到衙门的时候,虽然他们有自己身份上的加持,也受到了不少刁难。
  可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纨绔不仅没有因为自己受到的刁难感到委屈,也没有因为自己‘官二代’的身份飞扬跋扈。
  反而虚心请教,大胆提议,短短半年,这群所有人都不看好的纨绔,就用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让所有人惊掉了下巴。
  比如张辅的孙子张泰,就带了一个书童,半年的时间,把黄河下游走了个遍,提出了许多既好又实用的建议,对就是建议。
  他没有用自己的正五品的荫官职位去压迫当地官员,也没有用大明勋贵第一人孙子的身份去获得特权,就这么朴实无华地走,就这么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在他的参与下,黄河的治理效果显著,这几年都没有发生大的泛滥。
  张泰虽然非常优秀,但却只是那几十名书院毕业生的一个代表,他们这群人,按照当初陈循的名单,全都进入到他们擅长的衙门。
  有像张泰一样进入工部的,有学习商贾之学进入户部的,有专门研读圣人经典进入太学的。
  这些人不管是在什么地方,都给那些原本死气沉沉的衙门带来了一股清澈的暖流!
  也让朝廷,上到朱祁镇,下到文武百官,对书院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书院的学生,可能是收到楚宁的影响,不喜欢什么华丽的辞藻,更喜欢用数据说话。
  他们很少轻易做出判断,在作出决断之前,他们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搜集所谓的数据,可一旦他们作出决断,拿出建议,就很难被反驳。
  毕竟相比较与之前,百官更喜欢用华丽的辞藻陈述一件事,书院学生的数据,更能让决策者有直观的认识,虽然不能身临其境,但也好似身在其中。
  从那以后,朝廷,或者说是百官,对书院的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书院的学生,从被他们瞧不起,到现在大家都想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去读书。
  这就是最大变化!
  当然,这一切的背后,除了陈循呕心沥血之外,也离不开大量金钱的支持。
  毕竟,无论是读书,还是游历,做学问这种事,历来等候室费钱的。
  可是楚宁却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名义给书院出资,因为他是皇家书院!
  如果有人,用任何名义给书院捐钱,那都应该让锦衣卫好好查查,如果有必要,完全可以对这个人,甚至他的家族进行最严酷的打击!
  如果有人胆敢向皇家军事学院捐款,没说的,直接抄家,人也要发配边疆戍边!
  楚宁也是说到做到,虽然他这些年,给两所书院投入了巨量的钱财,却都是经过朱祁镇的手,都是以朱祁镇的名义完成的。
  他自己,甚至没有去过皇家军事学院!
  就连皇家书院,他也仅仅是在京城的时候,偶尔去过几次,讲过几堂课,仅此而已。
第521章
被当做礼物的楚宁
  至于两所书院需要的钱粮,楚宁说过,这是皇家书院,就算出钱也应该由朱祁镇这个院长出。
  当时朱祁镇并不富裕,甚至可以说很穷,因为宣府一战的抚恤大部分都是他自己私人拿的,没办法,楚宁把阵亡抚恤定的很高,远远超出了朝廷的规定范围。
  朱祁镇也是个狠人,既然当初自己在宣府答应了将士们,他将宫中用度削减了三分之二,才凑齐了那笔抚恤金。
  不过就在他这个时候,楚宁出手了,他悄悄地给朱祁镇送来了一大笔钱,说是他振兴集团赚的。
  他一个光棍,除了那些护卫,他没有用钱的地方,知道朱祁镇缺钱,既然是朱祁镇的老师,就不能不伸出援助之手。
  况且,这是为了办书院,还有当时正在筹备的皇家军事学院,每一样都需要大量的钱粮。
  最让朱祁镇感动的是,楚宁说,只要是为了这两所书院,花多少钱,朱祁镇只管开口,他楚宁别的本事没有,就是有点石成金的本事!
  并且,严令朱祁镇将这件事传出去,就算是张皇后和朱见深也不行!
  因为两所书院是以皇家为名,不能有任何其他私人掺杂其中,就算是他楚宁也不行!
  其实一开始,朱祁镇答应建这两所书院,完全是为了楚宁,他觉得,楚宁既然提出来,他肯定要尽最大可能满足,因为楚宁并没有得到他应得的奖赏。
  况且,楚宁这么做也完全是一片好心。
  可是他却没有想到,楚宁虽然表面上大大咧咧,对朝廷毫不关心,但却是真心为了大明!
  数万家资说拿就拿出来了,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朱祁镇虽然不知道楚宁到底有多少钱,但是一个刚到京城的边陲秀才,一个刚刚封爵伯爵的人,能有多少钱!
  可他就这么拿出来了,并且不是以他自己的名义,一摞银票摆在朱祁镇面前,数额都不大,但是很多,朱祁镇知道,这是楚宁为了方便她派人去取钱。
  毕竟皇宫里的人在京城的银号里大量提取现银,还是很惹人眼球的。
  楚宁一再强调,这是借给朱祁镇的,他要还!
  可是这些年下来,别人不知道,朱祁镇却心中有本极其清楚的账,楚宁这些年整下的钱粮,绝大部分都投到这两所书院了!
  最主要的是,楚宁从来没有用他个人的名义给两家书院捐过一个铜板!
  哪怕是那些家境并不宽裕的学生,楚宁也都是帮他们申请书院的奖学金,也从来不会拿出一文钱去帮助那个学生,对外的宣称就是要留着钱养老婆孩子!
  所以,现在有很多人,都在背后说楚宁就是貔貅转世,只进不出。
  要知道,楚宁这些年不说别的,单单是振兴集团和江南集团的分红,就是一个可怕的数字!
  虽然没有人知道楚宁到底有多少钱,但是如果有一天楚宁蹦出来说自己的钱比国库还多,没有一个人会怀疑!
  因为楚宁在普通人眼中,他最厉害的地方不是带兵征战沙场,不是把大明扬威万里,更不是他对皇帝的不敬,而是他点石成金的点金手这个本事!
  振兴集团刚刚成立之时,楚宁的第一桶金,就是别人看不上眼的小买卖,可就是那些小买卖,最终让振兴集团,这个名字乖乖的买卖,成为大明最大的买卖!
  况且,楚宁这些年征战四方,得到的奖赏,战斗力得到的战利品,更是一个谜中之谜。
  但是朱祁镇知道,从来没有什么不良嗜好的楚宁,虽然对美食有着近乎偏执的狂热,但是一般情况下,在家里都是一般饭食,也就是比一般的富户好一些。
  他这些年就没有在京城,或者说大明住上几天,除了振兴集团和江南集团,他就只有京城的一座国公府,还有外城刚刚和朱祁镇要的一大块空地,就只有应天徐家那栋别院了。
  楚宁家里人口也很简单,在带回那个女真夫人秀凝之前,就只有徐又蕊一个夫人,还有楚倾云和楚博彦两个孩子,根本没有多少花钱的地方。
  当然,就算是和徐又蕊成亲之后,楚宁依然会把大量的钱财交给朱祁镇,让他投入到两所书院的建设上。
  朱祁镇现在对楚宁,对徐又蕊都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激,因为就算他们成亲之后,楚宁也丝毫没有降低对两所书院的支持。
  所以,两所书院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是大明乃至全天下最好的!
  就连西方那个雄霸一方的苏丹默罕默德二世,在看到书院的第一时间,都忍不住发出,“先知果然说的没错,知识远在东方也要前来。”的感慨。
  朱祁镇在这件事上,并没有听楚宁的,他已经把这件事告诉了朱见深,他要让自己的接班人知道,楚宁,这个被许多人误会的人,为大明到底付出了多少!
  在楚宁成亲后不久,朱祁镇就把这个原本准备等到他驾崩之前再告诉朱见深的秘密,提前告诉了朱见深,因为他觉得,楚宁自己就没有做到。
  楚宁每年将家中大量的银钱交到他手里,甚至在楚宁出征海外的这段时间,都是徐又蕊经手的,那徐又蕊肯定知道,所以他也出于‘对等’原则,把这件事告诉了朱见深。
  “记住,先生这么做,不是为了博得朕的好感,因为他根本不需要,他这么做完全是为了大明,为了你父皇我,甚至是为了你做铺垫!”
  “父皇,儿臣记下了,只是不明白,父皇为何对师公评价如此之高?”
  “高?!不!是太低了!你现在知道,先生无论是学识还是能力,都是上天赐给我大明最好的礼物,但是你却不知道,这两所书院,对大明意味着什么!
  如果真的按照先生所说的,不,甚至是直达的先生说的一半,那唐太宗那句天‘下英雄尽在吾斛中’的豪言,将在咱们父子,身上实现!”
  这还是当初朱见深刚刚和楚倾云‘定亲’的时候,朱祁镇和他的一段对话。
  朱见深以前或许不明白朱祁镇的意思,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朱见深越来越懂得朱祁镇当初这么说的意思了。
  楚宁,这个师公,果然是上天赐给他们老朱家,赐给大明最好的礼物!
第522章
事大了
  朱祁镇也曾经因为自己对楚宁的怀疑,感到羞愧难当,尤其是楚宁在辽东以身犯险,用自己还没过门的夫人,代替朱见深,给朱见深创造逃生机会的时候。
  朱祁镇因为这件事,后悔的差点自杀!
  当楚宁深陷草原的消息传回京城的时候,朱祁镇差点再次御驾亲征,如果不是曹鼐张辅等人拦住,朱祁镇早就带兵杀到草原了。
  在楚宁的众多改革中,书院这一项可谓是最成功的的一项。
  因为只有这一项改革,甚至称不上改革,因为不论是皇家书院,还是皇家军事学院,自从建立以来,就没有向朝廷要过任何优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2/64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