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做帝师(校对)第2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4/642

  他自己则一路出海,登上战船,直奔辽东而去。
  与此同时,京城与边疆之间的轮训也正在开展,数以万计的大军朝着大明九边而去。
  修武侯沈荣这次的目标是辽东,他带的人马并不多,只有一万大军,其中骑兵和步兵各有五千,他们此次的目标就辽东。
  “你回去跟陛下说,他要是真觉得不好意思,就答应我的条件,放我归隐山林,不用这么假惺惺地说些客气话。”楚宁对着来人说道。
  “奴婢一定将侯爷的话带到,只是陛下肯定不会应允。”成敬老实地说道。
  虽然现在皇宫好几年没有新的宦官入宫,但事皇家毕竟是有传统的,有些事还是交给宦官比较放心一些。
  只是因为楚宁的原因,朱祁镇对宦官进行了极大的约束,作为现在大内总管的成敬,原本是永乐二十二年进士,被派山西晋王府任职。
  后来因为晋王朱济熺勾结朱高勋造反,作为晋王属官的成敬收到牵连,当时他可以选择充军边疆,但是他怕连累后人,依然选择腐刑入宫。
  因为是进士出身,加上他为人谦和低调,所以深得朱祁镇重用,可成敬却从来不揽权,也不是骄纵,一直低调行事,原本历史中,成敬是朱祁钰提拔重用的。
  后来随着朱祁镇的回归,他们兄弟之间为了皇权归属,近乎泯灭人性地对坑,让成敬这个受儒家教育多年的人,不堪重负,早早过世。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首先随着宫中的宦官日益减少,成敬虽然低调,但是才能却不容掩盖,很快就成为朱祁镇以为臂膀的存在。
  他现在的任务也简单,就是侍候一下朱祁镇批阅奏章,至于奏章内容,成敬从来不关心,他秉承在其位谋其政的原则,有时还会给朱祁镇一些好的建议。
  但从来不越权,不仅是朱祁镇,就连楚宁对他都很敬重。毕竟是历史上,尤其是明朝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好太监。
  这次,成敬就是封了朱祁镇的密旨,悄悄出宫,应楚宁的要求,在北方舰队抽调三艘战舰,在黄河口等待楚宁。
  不过楚宁虽然敬重成敬,但是却没有破坏‘规矩’,登船后一句话就说的明明白白,成敬的任务完成了,可以回京城复命了。
  成敬自然知道楚宁的意思,却丝毫没有生气,更没有一点不满。
  原本就是文官出身的他,虽然是迫于无奈进宫,但是丝毫不影响他一直保持文官的清高,比如对宦官干政的厌恶,虽然他现在就是大明最高级别的宦官。
  尤其是楚宁的出现,将原本大明的政体几乎进行了彻底的改革,虽然机构还是那些机构,但是现在大明的政体明显比以往更加高效,也更加完美,起码在成敬看来是这样。
  内阁阁臣增设为固定的九人,六部堂官也进行了扩充,首先是兵部,当时楚宁以军改需要为由,硬生生将兵部的官职增加了数倍。
  除了兵部尚书和原本的左右侍郎,增设侍郎四人,兵部就形成了尚书总管全部事务,六位侍郎各自分管一摊,看起来官职臃肿了些,但是极大增强了兵部的效率。
  兵部成功之后,被内阁推广到其他五部,使得大明朝廷的效率得到巨大的提升。
  成敬不止一次在背地里表达对楚宁的钦佩,称楚宁才是真正的治国良才,大巧似拙的高手。
  “就知道你和他是一伙的,你们这些人,每一个好东西,当心那天老子一生气,真的离开大明。”楚宁继续重复这不只知道重复了多少遍的‘威胁’。
  成敬也仅仅是报以一个微笑。
第392章
不容忽视
  “先生真是这么说的?”朱祁镇听到成敬的回报之后,有点紧张地站起身问道。
  “镇海侯确实是这么说,不过老奴举得他玩笑的成分更大一些。”成敬也算是忠人之事,当初答应楚宁的原原本本转述,果然一字不差地转述给了朱祁镇。
  不过,楚宁如果在现场的话,肯定会和成敬翻脸,因为成敬后边这句话几乎就是戳穿楚宁的节奏。
  可是朱祁镇却不这么认为。
  因为朱祁镇觉得自己是整个大明最了解楚宁的人,从宣府到现在,自己也是和楚宁接触最深的人。
  虽然他自己也清楚,楚宁总是拿离开大明‘要挟’自己,但是他不敢赌,因为楚宁这种人,作为皇帝来说,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用,要么杀。
  杀,是肯定不行的。
  别说自己开始布置这件事,就算是有这种想法,朱祁镇都不能保证楚宁不会真的作出什么来。
  毕竟以朱祁镇对楚宁了解,如果真的出现那种情形,楚宁或许会出于对大明的爱,选择离开,可还有一种可能,朱祁镇想都不敢想下去。
  加上楚宁确实一直都是为了大明考虑,他从来没有计较过自己的得失,虽然楚宁经常表现得很贪财,但是像他这样常年漂泊在外,金钱真的很重要吗!
  显然不是。
  “先生有什么要求吗?”朱祁镇轻声问道。
  “这是镇海侯让奴婢带来的。”成敬说着拿出一封信。
  是的,虽然自从楚宁西征开始,楚宁就很少待在京城,但是楚宁和朱祁镇之间的书信却从来没有断过。
  当然,整个大明,敢给朱祁镇写信,能给朱祁镇写信的人,屈指可数。
  毕竟作为大明最高的统治者,就算是那些年高德召的老臣名儒,给朱祁镇写的也是奏折,所以朱祁镇自从登基以来,就从来没有接到过任何人的一封信。
  而最让朱祁镇感到暖心的就是楚宁这一点,楚宁给朱祁镇写信,说明楚宁没有把他当皇帝,当然也没有把他当成徒弟,虽然两人明面上和实际中也确实有师徒关系。
  楚宁给他写信,完全是从一个朋友的角度,并且楚宁在实施一些事的时候,从来没有用任何一种命令的口吻,而是举例子,列数据,最后提建议。
  这也是让朱祁镇最暖心的地方。
  虽然有些时候,楚宁在人前会表现的很彪悍,甚至是很无礼,但是朱祁镇知道,那完全是不想和那些文官纠缠下去。
  楚宁曾经说过,他知道的历朝历代的皇帝之中,真正高效率的皇帝,就只有太祖一人。
  这不是楚宁派老朱和小朱的马屁,而是楚宁真的觉得朱元璋务实高效。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当初礼部尚书茹太素因为奏折太长,被老朱打板子的事。
  在那些儒生文官看来,这简直就是有辱斯文,虽然他们不敢这么说,但是他们内心就是这么鄙视这个乞丐、和尚出身的皇帝。
  可在楚宁这个现代人看来,如果大明能把老朱的这个作风一直沿用下去,国祚起码能延长五十年。
  正是因为随着大明国家越来越稳定,儒学文化越来越发达,所以大家都开始追求一种所谓雅致的境界,而忽视了奏折最本质的作用,那就是叙事!
  这一点,楚宁在自己上书给朱祁镇为数不多的奏折中,就体现的淋漓尽致。
  楚宁的奏折从来都是这样,论点、论据、论证,典型的议论文体系。几乎没有任何辞藻修饰,所用的词语也都是大白话。
  和老朱差不多,那些文官没少在背后鄙视楚宁,不过也是因为楚宁的彪悍,从来没人指责过楚宁这一点。
  而楚宁写给朱祁镇的信就不一样,他的信也很简短,但是信中如果涉及到什么具体的事的时候,楚宁会罗列很多数据,然后即使举例子,往往正反两面各一个,最后才是自己的建议。
  这让朱祁镇就算是事先不知道楚宁所说的事,也能很快滴掌握事情的大概,并且根据楚宁罗列的数据,进行一个初步的判断。
  最后根据楚宁举得例子结合楚宁的建议,作出最终的决定,这也是楚宁在后世学到的企业文化。
  显然朱祁镇很喜欢这种交流方式,他甚至把楚宁给的信都亲手装订成册,除了自己时常翻看,还会拿给朱见深看。
  这次也是一样,不同之处在于,楚宁这次的信有点厚,可见楚宁对这件事很重视,楚宁在信中大体的意思就是,我这次借机北上,就是想要解决我大明东北最大的隐患。
  在我看来,不论是鞑靼还是瓦剌,都已经日薄西山。
  瓦剌稍强一些,毕竟他们还有一个也先,这家伙有野心,有能力,确实是我大明的一个巨大威胁,但是近几年,不管是大明还是草原,都算得上是风调雨顺。
  而且经过宣府之战后,也先在瓦剌之中不论是地位,还是势力都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所以这几年也先才会老老实实不动。
  他在积蓄力量,重新统一瓦剌,甚至是将瓦剌和鞑靼全都统一,然后再跃马南下。
  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与游牧民族作战,大明本来就处在劣势,就算想霍去病当年一样,也只能将现在的蒙元残余驱逐,但很快就会有新的游牧民族出现在那里。
  成为大明新的隐患,所以要一劳永逸解决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就需要找到双方利益的契合点,楚宁现在正在思考这件事,并且已经开始着手布置。
  一但做好了这件事,那北方游牧将不再是大明的威胁,反而成为大明的藩篱。
  东北地区,自打老朱父子以来,虽然设置了奴儿干都司,但是大明却从来没有对那些地区的有效统治,甚至对哪里的统治都比不上西南地区。
  毕竟西南地区,由对老朱赤胆忠心的沐英一系镇守云南,就算是彻底将大明的边界固定在了云南一线,至于贵州广西等地,已经成为了大明的内院!
  可是东北不一样,在那里,大明的话语权甚至比不上高丽的一个官员,或者一个部落的首领!
  要知道,东北可不是简单的地方,那里曾经出现过横扫东亚两大强国,契丹和北宋的强者,金国!
第393章
伟大的人
  楚宁这可不是危言耸听,他列举了许多数据,比如金国和现在东北地区女真人的数据对比。
  比如双方的生存环境,包括生活条件对比,都是一样的恶劣,虽然这让女真人生活艰难,同时也让他们更加彪悍勇猛。
  再比如他们周边都有强大的邻居,金国当时的邻居有契丹、高丽,双方对他们都很不友好,都把他们当做可以随意宰割的羔羊。
  现在的女真,周围则是一直活在蒙元荣光下的鞑靼和瓦剌,当然还有高丽。
  这些都预示着,女真人除非消亡,不然早晚有一天,他们会积蓄起足够的力量,成为大明的隐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4/64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