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做帝师(校对)第19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7/642

  自从隋唐开创科举制度以来,官神历来都是受到优待的一批人,他们享有免税的特权已经有千年之久,楚宁这么做,无异是挑战千年传统。
  楚宁还在京城的时候,就和朱祁镇、曹鼐等人研究过,曹鼐的意思,步子不要迈的太大,毕竟江南是大明官绅的聚集区,这样做不亚于和整个官神集团作对。
  如果这么做,会把很大一部分官神逼到江南那些大家族一边,给变法徒增难度。
  朱祁镇也是这个意思,他也觉得楚宁这么做有点冒险,一个搞不好,江南就会大乱。
  可楚宁接下来的话,却让他们最终决定支持楚宁。
  楚宁当是就说,自从商鞅变法以来,历朝历代的造反主体都是农民,这才有了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的俗语。
  不是说读书人不会造反,而是读书人牵挂太多,所以不管是哪个时代的造反,主力都是农民,再说的直接一点,就是失去土地、失去活下去希望的农民。
  楚宁说,华夏的百姓是最善良,最纯粹的百姓,只要统治者不把他们生活的希望剥夺干净,他们就会温顺地接受统治。
  江南虽然官绅众多,但相同的是,百姓受到的盘剥也是最终的,大明制定的税赋是固定的,也就是不管土地增加还是减少,这个区域内的税赋都不会减少。
  随着官绅集团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官绅占据,或者直接占有,或者挂名占据,不管是哪一种,都是一种变相的逃税。
  但是在经过十几二十年的时间,随着官绅的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那些原本只是挂名的土地,很多都会被官绅真正占据。
  这就造成了有地农户成为失地百姓,他们不仅要承担土地上的税赋,还要支付更高数额的田租,风调雨顺还好,一旦有什么旱灾水患,那些百姓就彻底沦为白民!
第283章
江南五法(下)
  这样虽然给城市、商业带来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但是因为大明的工商业还没有发达到可以容纳这么多人,所以就会出现大量的失地百姓。
  而大明的户籍制度又十分严苛,使得大量的失地百姓只能在一定的区域内活动,没有土地种植,没有做工机会,他们彻底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
  官绅一体纳粮,则是给了人数最多,负担最重的江南百姓一道希望之光。
  当然,这其中也有风险,毕竟在这个皇权不下乡的年代,官绅对乡间的统治力甚至超过官府。一旦官绅们煽动百姓,那些不明所以的百姓,就会成为他们的挡箭牌。
  不过,楚宁对此不怎么担心,他有办法把百姓们拉到自己这一边来。
  楚宁这次就是要在江南推行官绅一体纳粮,最主要的原因是江南是大明最大的官绅聚集,这里如果解决了,那其他地方就不会翻出什么浪花来了。
  而且楚宁在江南变法最大的底气,就是不怕江南乱了!
  这话说起来有些绕口,可朱祁镇和曹鼐却知道,楚宁说的是什么意思。
  江南,历来都是大明的财赋重地,所以只要他们做的不是很过分,朝廷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那里是支撑大明朝廷运转最重要的财源之地。
  一旦江南发生什么变故,那给大明带来的损害将是巨大且不可逆转的。
  现在不一样了,振兴集团的发展,让北方首次出现了可以和江南比拟的财赋来源。更何况,随着海禁的开放,海贸一项的收入,就已经让朝野上下惊讶到了极点。
  所以,就算江南乱了,只要时间不是太久,三五年之内对大明的影响无非就是发展上缓慢一些。
  这才是朱祁镇和内阁支持楚宁变法的根本原因所在,因为一旦江南变法成功,不仅可以解决日益突出的土地矛盾,也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土地,这个困扰了所有王朝的巨大难题。
  除此之外,还有第四条放宽户籍制度。严苛的户籍制度,为大明初期的稳定,创造了极大的帮助,但是随着形势逐渐稳定,严苛的户籍制度,大大制约了大明的发展。
  百姓们被束缚在当地,束缚在土地之上,不能从事其他的行业,尤其是老朱开创性的将户籍制度变成了终身制。
  就是你是农民,那你的子子孙孙都是农民,你是军户,那你的子子孙孙都要成为军户。
  农户还有科举的希望,但是军户、商户则因为户籍的限制,失去了其他发展的方向,极大地制约了社会的发展。
  楚宁这次就是要打破常规,首先之前的军改已经让军户制度名存实亡,现在大明已经很少有军户存在了,但是想要当兵,也可以,只不过现在是募兵制。
  当兵和做工一样,到时候领饷,而且作为军人还有许多优待的条件,比如作战勇敢、因战致残的士兵,在退伍之后,可以在原籍或者军队驻扎地获得衙门里捕快的职务。
  军改已经推行了三年多,效果很是明显。
  第五项是海贸,凡是进出大明的商船,不管你是大明的船只,还是藩国的货船,只要进入大明的港口,就要缴纳税金,缴纳金额,按照货物的类型、数量计算。
  在应天设立江南市舶总司,下辖南直隶市舶司、江浙市舶司、福建市舶司、广东市舶司、广西市舶司、云南市舶司、望海城市舶司。
  市舶司专事海贸管理,货物厘定,税金收取,除了望海城之外,其他市舶司都是收取一次,货物即可在大明境内销售。
  当然,一般货物在到达一个港口后,会就地出售货物,毕竟海外货物如果想要运到大明境内,还需要更加繁琐的手续。
  比如连续五年无违反大明律法的情况,有大明商人担保其只是从事商业活动,否则不仅番邦商人,作为担保的大明商人,也要承担相同的责任,等等诸多的限制。
  望海城收取的税金只是初步税金,是船只进入大明海域的通行费,因为楚宁此次远航在大洋上建立了许多港口城池,每个城池都会对停靠船只收取税金。
  税金是按照分段收取的,比如你在位于波斯珍珠城缴纳的税金,如果你不在沿途但港口停留,就只需要在望海城缴纳税金就可以了。
  当然,海外城池的税金都比较低,就是防止层层收税,阻断了货物的流通。
  各省的市舶司根据自己的情况,在港口设立市舶司分属衙门,而所有的省级市舶司,最终将税金直接押解到应天江南市舶总司,有市舶总司统计收拢后,每三个月向京城押送一次。
  同时,大明船只出海贸易,按照货物的种类、数量、目的地在当地市舶司备案,否则大明海外港口将不予接收。
  这个被后世称为正统五法的变法已经公布,就引起了轩然大波。
  这五条法令,几乎将整个江南都涵盖进来。
  上至官绅,下到平民,无一例外,都在变法范围之内。
  应天城,作为所有事情的起始点一时间成立整个江南,乃至大明的焦点存在。
  可应天城的百姓,现在更关心的是明天是否真的有粮船运到!
  “郑老怎么样了?”徐庭等人看到大夫出来,赶紧围拢上去,焦急地问道。
  “年岁大了,情绪激动,怒火攻心,按照药方抓药,没有什么大碍。”大夫刚说完,就看到张纯的艳梅竖起来了。
  “郑老苏醒了没有?!”张纯走到前面问道。
  “暂时没有,服药之后,明日就可转醒。”张纯作为应天本地的豪族大家,而且是出了名的凶狠,大夫只好老老实实地回答道。
  “废物,就不能快点转醒吗?”张纯怒目而视道。
  “多谢诸位叔伯关心,张叔父别难为他了,祖父这几天一直操心,没有休息好。”郑淮的长孙郑晨良开口说道。
  郑晨良是郑淮一心培养的接班人,他的父亲郑博山,是京城太常寺卿,也算是身居高位,只是因为楚宁的原因,这次也被软禁起来了。
  而郑晨良自幼聪慧,早年间就跟着郑淮在京城,后来郑淮致仕,他就跟着回到应天,侍奉左右,他现在是举人身份,郑淮原本想着让他在自己身边待上几年。
  磨砺的差不多了,就可以参加秋闱入仕了。
  “少爷,官府出告示了!”此时管家急匆匆跑了进来。
第284章
又一个馊主意
  “福叔,祖父需要休息,什么事咱们前边说。”郑晨良挥手示意大家去前院。
  “福叔,发生什么事了?”郑晨良来到前院,站在主位之上问道。
  徐庭等人见状也是佩服不已,不愧是郑淮调教出来的接班人,举手投足都透着一股子上位者的气息。
  不过现在不是想这些的时候,现在距离官府宣布有粮食才刚刚过去半天的时间,就又出告示,看管家的样子,肯定不是粮食的事。
  “衙门贴出了变法的告示,这时誊样。”说着管家拿出一张纸递了过去。
  这时,不管是郑晨良还是徐庭,众人赶紧围拢上来。
  “岂有此理,姓楚的简直就是得寸进尺,欺人太甚!”张纯第一个跳了起来。
  不由得他不激动,楚宁这一手太狠了,这简直就是往绝路上逼他们。
  这五条变法一出,对他们的打击简直就是彻底的。
  首先是对于像安陆陆家、应天郑家和张家、浙江钱家、淞沪徐家这种有不少土地的人家来说,仅仅是土地变法这一项,就足以让他妈损失惨重。
  本来他们就有大量的资金被套在粮食上面,楚宁接跟着就推行变法,因为粮食危机,百姓们对他们这些大家族就已经怨声载道了。
  现在楚宁来这么一手,就算楚宁在百姓心中不咋地,但是和七大家族比起来,起码楚宁没有趁人之危地巧取豪夺。
  如果时间长一点,他们也许还能忽悠百姓对抗朝廷,可现在百姓心中的怒气正好因为朝廷粮食的运达,处在最高峰,就算他们说出花来,也没有人会相信。
  而对他们打击最大的就是市舶司的建立,这个全新的部门,对他们这种中海贸起家的家族来说,简直就是釜底抽薪。
  他们可以想象,市舶司的官员,绝大部分都是楚宁或者朝廷的人,他们不会倾向自己的。
  虽然大明的海禁已经开放,但是主要的海贸还是控制在这些大家族手中,毕竟出海贸易需要的货物,大部分都是他们的产业,或者是合作多年的合作伙伴。
  可现在这条法令一出,就给了更多人出海的机会,尤其是那些供货商,完全可以跳过他们,直接和海外商客交易,那些小散户更加有了机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7/64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