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做帝师(校对)第181部分在线阅读
大明自立国以来,和蒙元就势不两立,蒙元在被赶出中原之后,不管是出于对昔日荣光的追忆,还是为生活所迫,但是始终对大明的边界骚扰不断。
也就是这几年,大明军改之后,战力飙升,让蒙元的那些残余不敢轻易犯边。
但是也仅仅限于大规模的犯边,零星的小部落偷袭边境还是时有发生的。
作为大明军方的精神领袖一般存在的楚宁,他们这么对付楚宁,到了九边还能有什么好果子吃!
说不定就有人假冒瓦剌或者鞑靼,把他们砍了,到时候最多也就是一个护卫不力的问责,不痛不痒,而他们就彻底凉凉了!
楚宁果然不一样,不出手则以,一出手就是杀招啊。
这下所有的人都不淡定了,就在他们准备出言发对的时候,朱祁镇坐在龙椅上发话了,“准奏!”
虽然经过前几年的改革,朱祁镇在朝堂上不能一言而定,但是作为大明皇帝,他在朝堂上发的话,就是对某一件事的意见。
也就是说这样一来,就会出现程序上的倒置,皇帝先行朱批,然后交给内阁讨论。
现在好了,就算是有人反对楚宁的提议也来不及了,朱祁镇都答应了,那他们反对的唯一机会就是内阁的审议了。
可谁不知道,内阁首辅曹鼐是铁杆的‘楚党’,就算内阁审议很难通过,但是接下来的廷议估计也是没有悬念的。
楚宁的反击果然不同凡响。
第257章
第二道奏折
以徐有贞未收到的众人,现在是彻底慌了。
虽然他们官高职重,但是因为这次楚宁的提议涉及到他们,尤其是徐有贞,更是江南各大家族在京城势力的联络人!
如果遇到什么大事,比如这次动议江南变法,王文或许是出于对变法的恐惧,但没有徐有贞等人的支持,王文一个才入阁的辅臣,根本没有那么大的实力。
而现在不一样了,以徐有贞为首的江南实力有投票权的几乎被一网打尽,这下能为他们说话的人真的不好找了。
不仅如此,楚宁道破了他们的身份,那原先的盟友,此时肯定不会为了他们趟这趟浑水,毕竟得罪楚宁这个杀神,日子会很难过的。
可楚宁并不打算就此罢休,楚宁见此事定下来了,从袖中又拿出一封奏折。
这下不仅大殿中的大臣们,就连朱祁镇都有些意外,毕竟当初在皇宫之中,楚宁安排王贵等人,把江南那些大家族的势力查出来之后,就没有了后续安排。
难道说楚宁事后发现什么,还安排了其他布置?
楚宁对着御座上的朱祁镇深施一礼,然后缓缓转过身,看着大殿中的大臣。
“我真是服了你们了,还真是满嘴的仁义道德,你们一个个有几个真的做到了为国为民。
当初开海禁的时候,你们差点把老子弹成筛子,现在看到海贸的好处,削尖了脑袋想分一杯羹。
要只是这样,我才懒得搭理你们,毕竟谁赚钱不是赚,只要你们守规矩就行,可你们看看你们的所作所为,竟然和那些江南大家族达成那种协议!
你们是真傻还是装糊涂,人家才是一直从事海贸的老手,你们想从他们手里分到好处,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你们觉得,如果我被圈禁,或者杀了他们会怎么样?会和你们联手共同富裕?开玩笑,你们这些北方人,对大海了解多少!
现在想着能得到一些好处,你们也不想想,强龙不压地头蛇,你们怎么能在那些百年间从事海贸的人的对手!你们啊,就是短视。
我在这给你们一个承诺,江南变法成功之后,我会在北方推行新的产业,虽然比不上海贸收获丰厚,但没哟生命危险,只要你们老老实实的,谁斗有机会!”
楚宁这话一说完,大殿瞬间沸腾了。
他们会或许觉得楚宁飞扬跋扈,或许觉得楚宁目空一切,但谁都不会怀疑楚宁创造财富的能力!楚宁点金手的名头不是白来的。
京城乃至整个大明最赚钱的事,没有一样不是和楚宁有关的。
在楚宁去应天之前,整个大明最挣钱的买卖是振兴集团,楚宁去了应天之后,出海贸易又迅速崛起。
也正是因为如此,许多人才会眼红沿海那些人,人家几乎就是躺着就把钱给挣了。
要知道在这事前,沿海地区的代名词就是贫瘠,落后,野蛮,现在谁也不这么认为了,东南沿海地区甚至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一些港口甚至成为周围地区的经济中心,无数的百姓向着那里聚集,一排繁荣气象,甚至有人开始质疑当初是不是不该迁都京城。
应天多好,六朝古都,形胜之地。何况朱元璋将那里修建的可谓是固若金汤,最重要的是应天就身处江南腹地,现在更是在处在海贸的中心位置。
当然这仅仅是有一部分传说而已,不过也证明现在已经有人开始对京城的发起挑战了。
朱祁镇为此也是焦头烂额,作为太宗朱棣的子孙,不管是出游什么原因,都不能允许这种言论的出现。
当初不管朱棣是出于巩固北方防线也好,还是离开建文帝的影响范围也罢,京城作为大明的都城已经几十年了,朱祁镇都不可能允许迁都的事情发生。
迁都不是小事,况且他们这一支从朱棣开始,就生活在北方,最重要的是江南地方,在大明建立这一百年的时间里,已经恢复的差不多了。
那里宗族、派系林立,对于整个大明的统治很不利。
楚宁也说过,如果迁都应天,不超过五十年,那大明就将有失去黄河以北土地的风险。
朱祁镇对楚宁的判断有着莫名的信任,虽然他当时不知道楚宁为什么这么说,但还是选择了相信。
在楚宁出海的这段时间里,朱祁镇就专门找张辅问过此事,张辅的回答和楚宁一样。
大明到现在,虽然经济命脉在江南地区,但真正的根基却在北方。
虽然这里距离边界很近,但也正因为如此,大明才能在军力走下坡路的时候,还能坚持到现在。
如果迁都回应天,那到时候北方就会失去现在这样的全力支持,就像当初的南宋一样,其实当时南宋是完全有机会收复失地的。
但是阻力却突然出现,而且阻力不是来自于官场的争斗,而是因为民间的反对!
没错,就是民间!
那些没有经历过流离失所的江南百姓,因为对自己日子的满意,不希望因为国家收复失地而背负上沉重的赋税。
后世许多人都在宣扬南宋的经济水平如何强,城市化程度如何高,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现状的固化。
他们不希望出现任何变数,改变他们的生活状态,更不希望为了和自己毫不相干的人付出代价,所以民间对于收复北方故土不仅没有热情,甚至对此还极力反对。
朱祁镇觉得张辅说的很有道理,身为君王的他,自然知道许多外人无法接触到的东西,其中就包括许多前朝的实录档案。
其中就有关于南宋几位君王和大臣们商议收复北方失地的谈话,其中还真的提到了这些。
只是自己一时间没有想起来,不成想,张辅能在没有这些资料的情况下说出这么一番话来。
张辅接着说的就是从纯粹的军事角度,那就是随着都城的转移,朝廷对北方也将会越来越不关心,毕竟北方从物产,到经济,都无法和富庶的南方相比。
而南方失去北方强悍的保护之后,就算能顶住一时半刻,时间常客,也将在和北方草原民族的对抗中露出不足。
第258章
故人相见
朱祁镇当场就想张辅询问了一些细节,张辅也是从军事角度,给朱祁镇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因为补给线的增长,北方防线会对朝廷的需求就要来越高。
倒时候,北方防线将会成为朝廷沉重的负担,别看现在的负担一点不小,但因为京城的存在,为了保护京城,付出多大的代价,朝廷都不会犹豫。
而且,迁都江南之后,即使丢失了北方防线,江南还可以依靠淮河防线,阻挡游牧民族的进攻,淮河防线失守了,还有万里长江横亘在那。
当初被称为弱宋的南宋,就是这样在和金朝以及蒙元的对抗中存活下来的原因。
可一旦是那样,除非有奇迹发生,不然大明随时都有步南宋后尘的可能。
朱祁镇虽然知道自己不是什么英明神武的皇帝,但是也绝对不会允许大明在自己手中重蹈南宋的覆辙。
可他接下来再问的时候,张辅倒是实在,他说他就是一个武将,就算是刚刚说的那些,也有不少是跟楚宁学的,至于其他的,什么国计民生,这些他根本不懂。
完全是将楚宁和自己说的那些转述,当然,这仅仅是楚宁跟他说的一小部分,另外一大部分因为和军事无关,张辅觉得自己年纪大了,没必要记这些。
朱祁镇当时就冲到张辅的近前,手指在张辅的眼前晃了又晃,最后还是无力地放下了,没办法,这也不怪张辅,可关键人物楚宁出海了。
楚宁这一走还不知道猴年马月回来呢,他只能按下心中的疑惑,开始顺着楚宁说的方向自己研究下去。
还别说,还真让他研究出了个方向,那就是一旦迁都应天,那接下来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北方就会越来越成为朝廷的负担,到时候别说民间,就是朝廷也会逐渐产生厌弃的心思。
而后来的皇帝,也会因为生长在南方,对北方的感情越来越淡,直到后来,就会发展成朝廷对北方的漠视。
那是极其危险的,楚宁曾经和他说过,北方虽然比南方要穷,但是北方承担这大明的脊梁,如果脊梁没了,那大明就会和南宋一样,任由帝国践踏。
所以,当楚宁在朝堂之上说出,要给北方建立一个不亚于海贸的经济支柱的时候,朱祁镇登时就来了精神。
可楚宁说了,这一切都要等到他从应天回来再说。
但是有人却从楚宁的话里听出了不一样的味道,那就是楚宁似乎对此次江南执行充满了信心!
难道他真的就这么有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