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9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91/1227

  宁夏前卫,后卫,榆林和怀远堡,恰好处在白城子的周边左右,四路齐出,四个箭头直指白城子,最后于白城子会师。
  “四路之中,最远两百余里,最短的,从怀远堡出发的不过一百里,但是谨慎小心,行军快速,将沃尔都司的主力大军包拢在白城子,还是完全有可能的。”
  “四路之外,再请土默特出骑兵一万,出现在沃尔都司人的后方,如此,五面齐攻,就算到时候白城子没有能坚守住,被沃尔都司人攻破,下官也有把握将沃尔都司的主力,全歼灭于白城子!”孙传庭道。
  朱慈烺静静听着,已经在脑子里面谋划里无数遍的计划,更加的清晰了起来……
  “至于白城子的守卫。”
  孙传庭的手又指向了白城子:“老实说,下官也是有忧虑的,为求一战歼灭的最好效果,我四路大军秘密出塞的时候,不能早,也不能晚,必须掐在沃尔都司蒙古的主力大军全部出现在白城子之后。而沃尔都司对白城子的攻击,不会一次性的就将所有主力都投进去,一定是在猛攻不得的情况下,才会依次增兵,时间长短,下官现在无法判断,但常理判断,最少需要一到两个月,也就是说,闯营最少需要坚守一到两个月。”
  “闯营能否有这样的能力。下官不敢说。”
  “好消息是,闯营残余多是老兵,照李岩所绘的白城子图来看,白城子虽然荒废千年,但仍旧有一定的防守能力,蒙古人善于骑战,但却不善于攻城,如果闯营真有死战之心,守卫白城子,并非不可能。”
  孙传庭道。
  李邦华皱着眉头摇头:“此战要想成功,闯营是关键,如果闯营的战力不能确定,尚在摇摆,眼前的大谋划,怕都是空高兴一场啊。”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崇祯十一年时,各路流贼不是被杀,都是归顺朝廷,但不想到了十三年,又忽然纷纷反叛,杀了大明朝廷一个措手不及,熊文灿也因此被斩首,从那以后,朝廷的剿匪之策,就把剿抚并重,改成了以剿为主,官员们对于流贼的态度,也都是深恶痛绝,对流贼的忠心和战力,都抱持否定的态度。
  现在闯营已经被打的只剩下两千人不到,他们有这样的忠心,这样的战力守住白城子吗?
  不止李邦华,其他人对闯营能否坚持,也都是有怀疑的。
  不止怀疑闯营归顺的诚意,也怀疑闯营的战力,
  朝廷谋划了这么多,浪费众多的钱粮,但如果最后闯营不堪一击,被蒙古人轻易击破,那一切不都是白搭吗?弄不好还会被闯营出卖,出关的兵马被蒙古人伏击,那就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了。
  “为了因应意外,下官的计划也有微调,如果沃尔都司的主力并没有全部出现在白城子,但闯营已经是支持不住,那我大军还是要出击,能包围多少就包围多少,能能歼灭多少,就歼灭多少。就算不能一战平定河套,也可以让沃尔都司蒙古元气大伤,数年之内,不能犯边。”
  孙传庭道。
  对于李邦华所说,他已经考虑到了,并且降低了作战的目标。
  殿中静寂。
  众人并不是太满意。
  朱慈烺面色沉思,面对具体的军议之论,并不干涉,只静静倾听。
  这时,一人忽然拱手:“下官倒以为,流贼未必就没有战力,关键是如何使用?”
  众人一看,原来是高斗枢。
  高斗枢是原郧阳巡抚,孤军镇守郧阳,数年不失,抗贼有功,因而成为军机。
  “下官在郧阳时,郧阳总兵王光恩就是出身流贼,然王光恩勇猛善战,每战必突前,遇十倍敌人也从来不皱一下眉头,下官能守卫郧阳不失,王光恩以及他麾下的兄弟乡亲,功不可没,而他们都是出身流贼。在下官看来,王光恩所部的战力,强过左良玉数倍,是真正的死战精兵!”
  “因此,流贼并非不可战!”
  “刚刚,下官详细研读了李岩的书信,如果李岩在信中没有虚言,臣以为,李过此人,倒是可用,并且是可以激励的。”
  高斗枢说完退下了。
  众人小声议论。
  这时,又有一年轻臣子站出:“是啊,两千残兵,孤守一座早已经废弃了的千年城堡,在茫茫草原,蒙古人的猛攻之下,他们又能坚持多久呢?一旦闯营坚守不住,我们现在所有的谋划不但都是白费功夫,而且还会浪费大量的钱粮。不过,正是在常理看来,闯营不可能在白城子坚守,再放出消息,秦军移往辽东,蒙古人才有可能放松警惕,继而大举围攻白城子……这正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所在啊。”
  “因此下官以为,秦督的计划可行,胜了是大胜,即便有所不利,没有达到预定目标,但只要小心谨慎,以沃尔都司蒙古全部上下也不过两万人的兵马,想要吃掉我秦军六万和一万土默特骑兵也是不可能的。勿要患得患失,计划应该立刻施行,以免夜长梦多,河套形势出现变化!”
  却是军机行走杨尔铭。
  杨尔铭少年中进士,今年刚不过二十七岁,正是年轻,血气正足,对于杀伐之事,向来果断。
  众人议论更多,总体上,在孙传庭的影响下,都渐渐趋于支持。同时的,议论的也不再只是大战略,很多已经转到小的战术和粮草运输的配给之上了。
  秦军营中现在有两个月的军粮,但军机处以为是不够的,户部需要在一个月之内,再向陕西紧急输运军粮一百万石——现在是二月份,正是青黄不接,粮食最为困难之际,军机几臣盘算了一下,四川湖广加上陕西本地的粮仓,连同一些原本要北上运往京师的粮食,全部从徐州准运,运往陕西,勒紧裤腰带,盘整一下,还是能凑出来的。
  最后,一直没有吭气的陈奇瑜也终于说话,他拱手:“收复河套,那是利国利民的千秋大策,朝廷非是执行不可,然对于闯营的使用,仍需要谨慎,不可太过轻信……”
  当初陈奇瑜在车厢峡被众流贼贿赂所骗,大好形势毁于一旦,自己也被愤怒的崇祯帝投入诏狱,差点就没有了性命,这个教训可不敢忘,对于流贼的投诚,他内心里始终抱持警惕,因为如此,他对李岩和孙传庭的计划,心中其实是抱持怀疑的,军机处五臣中,他最能揣摩隆武帝的心思,对隆武帝收复河套的想法,最为支持,但今日因为流贼诈降的阴影,他对使用闯营之事,却不敢过于支持,只恐一个不慎,又重蹈了以前的覆辙。
  议论的差不多了,结论也很明确,负责记录的两个书记官,更是写了重重的一叠实录,于是众臣的目光都看向了隆武帝。
  众人的注视中,朱慈烺向前一步,来到沙盘边,环视众人,缓缓说道:“闯营能否坚守白城子,完全不在朝廷的掌控中,就这一点来说,此次计划,确有冒险之处。但朕以为,这个险,值得冒!”
  “不止是因为计划一旦成功的巨大利益,更因为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任何事情,是百分百一定能成功的,如果害怕失败,就不去尝试,那我们永远都不可能取得任何一场战事的胜利。”
  “辽东如此,河套也是如此。”
  “只要每一次战事都经过详细的讨论,利弊得失,其间可能的风险和收益,全部列出来,各部按照执行,即便失败了,众人也没有罪,有罪的只是朕和军机处。”
  听陛下如此说,众臣都是躬身。
  朱慈烺继续道:“刚才有人提到土默特,朕以为想的极其周到,土默特虽然归顺我大明,善巴也即将成为朕的老丈人,但他们毕竟是蒙古部落,和沃尔都司系出同源,此番袭取沃尔都司,保密最为重要,因此……刘爱卿。”
  说着,看向军机刘永祚。
  “臣在。”刘永祚拱手。
  “朕任命你为朕的特使,即可动身,前往土默特,督促善巴尽快调集兵马,等待命令,所需粮草,从宣府就近调运,但是命令到达,土默特要立刻出击,其间,绝不能走漏消息,不论是出击之前,还是出击之中,你都要跟在善巴身边,不使他有任何疏忽!”
  “臣明白。”
  朱慈烺再看向众人:“土默特之外,我大明骑兵的运用也是关键,为保胜利,从现在起,大同骑兵暂时归三边总督孙传庭节制,待到战后,再归还原处。”
  孙传庭躬身:“谢陛下。”
第一千一百六十四章
辽东消息
  礼部和司礼监迎接土默特公主的队伍,浩浩荡荡,将近一千人的队伍,于正月二十出发,此时已经迎到了娜仁公主,正在返程中。
  ……黄金两百两、白银十万两,金茶器一具,银茶器二具,银盆二具,各色缎千匹、全副鞍辔二十具,棉布瓷器,小玩意,小物件,各种精美的奢侈品,不计其数。
  此外还有火绳枪八百,燧发枪一百。
  全部折合,大明皇帝给娜仁的聘礼,价值将近五十万两银子。
  有朝臣以为彩礼重了,但隆武帝却笑,说千金买骨,一点都不重。
  “兹册土默特娜仁为贵妃,命卿等持节奉册宝,行奉迎礼。”
  虽然不是皇后,也不是皇贵妃,但有正式的册封诏书,而且大明派出的迎接队伍极其隆重,彩礼更是丰厚,算是给了土默特人一些安慰——在很多土默特人看来,草原的月亮,最美丽的娜仁公主,应该被封为皇贵妃才对,而不是是一个贵妃,这令他们有点不满,但大明皇帝隆重的迎接队伍和丰厚的礼金,令他们的不满消泯了很多。
  而善巴也算是大方。
  不但陪嫁了五千匹良马,一万头羊,羊毛羊皮无数,还有两百名的土默特勇士作为娜仁公主的护卫,也一同来到大明。
  都说新婚燕尔,虽然说娜仁还没有到北京,没有正式成为隆武帝的贵妃,但大明和土默特蒙古的关系,却已经是进入了实际上的蜜月期,这种情况下,请土默特出兵,掏击沃尔都司的后路,收复河套,土默特不会拒绝,但谨慎起见,为保计划的成功,朱慈烺还是要派刘永祚去坐镇,如此他才能放心。
  收复河套的计划定下,军机处就一些具体的细节又和孙传庭连续探讨。这中间,军机处和孙传庭都同意,调拨更多的武器甲胄给闯营。
  而在武器甲胄之外,另一个关键是时间,因此孙传庭不能在京师久留,明日就得离开京师,返回陕西,坐镇指挥——眼见这位明末良帅刚到京师,马上就得离开,朱慈烺有点不舍,但军情如火,容不得耽搁,他只能抓紧孙传庭在京的每一分时间,多向孙传庭讨教。
  中午,朱慈烺令御膳房将准备好的饭食送入武英殿,他和孙传庭,以及军机处五臣共进。
  四菜一汤,主食是玉米饼。
  一边吃,一边继续谈论军机。
  军机五臣已经习惯,孙传庭却是第一次,心中不禁感动——陛下饭食简单,有先帝遗风,但平易近臣之风,却是胜过先帝,言谈表情更是没有先帝的焦灼和催逼,只有自信和信人的眼神,坐在这样的君主下面,他没有面对先帝时的战战兢兢和诚惶诚恐,只有一种如沐春风、可以畅所欲言的感动。
  在这之前,对于此次觐见,孙传庭心中其实是有忐忑的,虽然陛下继位已经一年多,和他奏疏往来连续不断,他对陛下振奋国事军事,敢于用人的心思,已经有所了解,但终究是帝心难测。要知道,先帝继位之初,扫除阉党,革新除弊,那时所掀起的大风潮,可一点都不比今上低啊。
  但今日,他终于是放心了。
  “卿在陕西大力清理军屯,朕以为,卿做的好。我大明各地的督抚如果都能如陕西一样,各地驻军的粮饷问题能缓解很多。”
  在朱慈烺看来,孙传庭在陕西两大功绩,一是操练秦兵,二就是清理军屯。
  军屯是朱元璋所创,最初不但为大明朝廷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廉价士兵,而且供应了大军所需的粮草,朱元璋才会得意的说,他用最少的钱粮,供养了最多的兵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军屯制度的弊端就渐渐显现出来,到了中后期,就更是弊病丛生,难以支撑,在军户大量逃亡,已经难以为国家提供充足的兵员之后,他们留下的军田都为士绅和既得利益者所侵占,朝廷不但不能从军屯里获取粮食和军士,连田赋都收不到,军屯制名存实亡。
  其间弊事,朝廷并非不知道,也屡次下令,要求各地督抚清查军屯,重新整饬,但效果甚微。
  并非是督抚们不努力,实在是军屯牵扯利益太多,一个不慎就会激发民变,因此没有人敢真正碰触,
  前世里,孙传庭在粮饷困难、朝廷难以拨付的情况下,将目标对向了军屯,对于侵占军田的士绅和权贵,该抓就抓,该杀就杀,毫不手软,在他大决断、大魄力的严厉整饬之下,不但在陕西清出了百万亩的军田,增加了军屯的收入,更为朝廷节省了大量的粮饷。除了最初建军时候崇祯帝所给的六万两银子,其后秦军大部分的军饷,几乎全部都是靠孙传庭在陕西的自筹。
  但孙传庭的雷霆手段,却也是将陕西士绅得罪了一个精光,他们恨孙传庭恨的咬牙切齿,弹劾孙传庭的奏疏雪片般的往京师飞,崇祯帝催促孙传庭出陕剿匪,一来中原形势危急,秦军不出,不但中原,就是保定也危急了。二来,陕西“民情激愤”,再不把孙传庭调离,说不定真会激起民变。
  孙传庭仓促出陕,连续取胜之后,却遇上连续的大雨,后勤粮饷不继,最终大败。
  这一世,从太子之时起,朱慈烺对孙传庭清理军屯之策就大力支持,继位后,更对孙传庭公开嘉奖,并要天下督抚都向孙传庭学习,今日说起,仍对孙传庭的魄力,表示赞赏和钦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91/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