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97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79/1227

  跟在他身后的吴国贵同样也口称死罪。
  隆武帝却是温和,对战败的吴三桂和吴国贵并没有多加责怪,他温言安慰,详细询问整个战事的经过,对吴三桂的撤退指挥、当机立断的千里转进,表示肯定——若不是吴三桂毅然决定,没有丝毫的迟疑,他们肯定是要被全部包饺子,这时不是变成建虏的阶下囚,就是变成累累白骨了。
  从这一点上来说,吴三桂的将才是毋庸置疑的。
  最后,隆武帝询问吴三桂,下一步他有什么打算?
  吓的吴三桂连连叩首,直说听从朝廷责罚,赴汤蹈火,将功赎罪。
  朱慈烺微微笑,某种意义上讲,吴三桂虽然有雄心,但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抱负和野心,他所有的一切,其实都可以用四个字概括,那就是“随波逐流”,如果没有甲申之变,李自成入主京师,吴三桂就绝不会打开山海关,如果没有康熙削藩,他也绝不会反清,吴三桂一生的所有作为,其实都是为了保全自己,不论开放山海关还是反叛清廷,事先他都没有太多的准备,都是仓促而为。
  这样的人,或许不是忠臣,但除非是逼到极点,否则他也不会轻易改变立场。
  “如果朕给你足够的粮饷和战马,你要多长时间,能练出一支如关宁铁骑的精锐骑兵来?”
  朱慈烺问。
  明末各个总兵的主力,大部分都是自己豢养的家丁,家丁不在大明朝正常的官兵编列之中,只随主将而走,而损耗在插汗河套的两千关宁骑兵,大部分都是吴三桂的家丁,一部分是山海关副总兵胡国柱的家丁,但胡国柱已经在插汗河套阵亡,所以也就不提了。
  “……慢则三年,快则两年。”
  知道隆武陛下睿智,又多次带兵统兵,不是可以哄弄的人,因此吴三桂不敢欺瞒,老老实实地回答。
  “既如此,吴三桂,朕令你在京畿,参照京营的建军之法,在三千营之外,再建一个骑兵营,你为主将,吴国贵为副将,营的名字嘛……就叫宁远营。”朱慈烺道。
  听到这道旨意,吴三桂和吴国贵两人心中都微微一凉,两人辽西出身,久在辽东,他们的亲朋和故旧,也大部分都在辽西,辽西是他们的根,在他们的意愿里,排第一的还是返回宁远,继续领兵为将,哪怕是降一级他们也愿意。
  但现在陛下圣令已出,他们不敢违抗,只能高声领旨谢恩。
  隆武帝清朗的声音在殿中回荡:“吴三桂,吴国贵,粮饷战马朕会保证,两年以后,朕要见到宁远营成军的滚滚铁骑!”
  ……
  为什么要把吴三桂留在京畿练兵,而不是令他返回宁远,继续守卫宁远呢?
  一来,是削弱辽西军伍集团的影响力,这其中尤其是吴三桂的影响。
  一人能决定打开山海关,一人又能决定跟随建虏,南下征讨南明,最后又勒死永历帝,多年之后,又能一人决定,举起反清大旗,反叛建虏,从始至终,吴三桂一人就决定了整个关宁集团的方向,其间竟没有任何将领反对,这不能不承认吴三桂的巨大影响力和对关宁军的完全掌控力。
  虽然这一世大明中兴可待,吴三桂不会有前世的机会和机遇,也不敢有那样的野心,但朱慈烺却也不能不防。
  调走吴三桂,令刘肇基率领两千精武营为山海关总兵,等于是在辽西掺沙子,同为辽西军伍集团的马科,无论影响力和个人实力都不如吴三桂,令他为宁远总兵,虽然出击不足,但稳守还是没有问题的。
  第二,增加京畿周边的机动队伍。
  从这一次乌克尓河和墙子岭战役看,大明缺乏骑兵和优秀的骑兵将领,同时的,京师周边的长城防线,依然不能保证百分百的安全,在不能处处增兵的情况下,在京畿周围设置更多的机动部队,随时救援,就成了必然的一个选择。
  另外,乌克尓河之战后,建虏在蒙古草原的影响力大大削弱,下一步,哈刺慎喀喇沁蒙古即将变成大明一边拉拢,一边打击的对象,要想打击他们,非有骑兵不可,虽然张家口塞外三部和宣府骑兵,但草原茫茫,只靠这些骑兵,怕不不够,更何况,以后还要远征辽东,因此,在京畿蓟州等地,训练、增加可以随时出击的骑兵,一直都在军机处的谋划中,现在吴三桂兵败,正可借机将其从宁远调出,派驻京畿周围练兵。
  ……
  吴府。
  回到家中的吴三桂一身疲惫。
  吴府上下也都黯然。
  “可惜咱吴家在辽西多年的经营,一下子就没有了,唉,以后又得从头再来了。”
  深夜,吴家父子三人相对而坐,吴襄叹息。
  这一战,不但损害了吴家多年豢养起来的精锐家丁,更重要的是,丢了宁远总兵的帽子和地盘,他们吴家在辽西的利益,比如大片的田地,以后就未必能保住了。
  弟弟吴三辅还没有完全灰心,他说道:“宁远形势复杂,马科未必能镇住,但是有乱,还得哥哥出马!”
  “你知道什么?”吴襄没好气的瞪他一眼:“这一次陛下除了将你哥哥调回来,听说蓟辽总督范志完也即将被召回京师,以后辽西宁远这一片,就以辽东巡抚黎玉田为首,朝廷不再派辽东经略或者是蓟辽总督了。那个黎玉田和你哥哥素来不对付,只要他为辽东巡抚,怕就不会欢迎你哥哥回去。”
  “啊,范制台要回来了吗?这什么意思?”吴三辅惊:“难道朝廷不打算收复辽东了吗?”
  吴襄叹息:“是啊,我也搞不明白。”
  吴三桂沉吟许久,本不想说,但见老爹和弟弟依然还在云雾之中,不明白陛下的意思,为了全家的安全,他不得不抬起头,解释道:“爹。其实也不难理解,今上雄才大略,短短几年,就平息了贼乱,辽东肯定是要收复的,不过其战术战法,还有他的个人脾性,却和先帝完全不同,今上做事不着急,喜欢谋定而后动,对于辽东,也没有先帝之时,一寸一厘也不能丢失的执念,放弃杏山塔山就是明证。这两年,朝廷招募新兵,修缮长城,组建水师,军费年年升高,但辽东军费却一两银子也没有增加,究其原因,除了陛下短期之内,不打算在辽东用兵之外,顾忌辽东辽西将门世家,担心担心辽西成为藩镇,也是原因之一啊,”说到这,吴三桂微微苦笑:“所以重视京营,令孩儿留在京畿练兵,也就不奇怪了。”
  吴襄似有所悟,捻着胡须:“藩镇?这怎么可能?辽西将门绝不敢有这样的心思啊。”
  “虽然我们没有,但陛下却不得不防。”吴三桂道。
  吴襄似有明白,一时默然,良久轻声呢喃道:“……如此一来,我吴家岂不是没有翻身的那一天了?”
  “倒也未必。”
  吴三桂摇头:“陛下既然用我为宁远营的主将,许我粮饷战马,说明依然看重我,只是要我用京营之法练兵,明显就是在提醒我,不可再豢养家丁了,只要孩儿改了家丁之法,陛下依然会重用我。”
  吴襄迟疑:“但如果没有家丁,又有谁肯奋死?”
  “是啊,孩儿也怀疑,只是三千营的虎大威,精武营的刘肇基,两人都没有家丁,但三千营和精武营的战力并不弱,由此可知,但是朝廷的粮饷及时发放,家丁并非不可弃。”吴三桂道。
  “家丁可弃,主将自然也可弃。”吴襄叹道:“如果真成了,我等豢养家丁的将门,没有以前那般重要了,李大帅传下来的用兵之法,怕是要失传啊。”
  吴三桂默默不语。
  吴襄摆手:“去睡吧。”
  吴三桂起身向行礼:“儿告退。”
  “去吧。”
  吴襄好像也累了,靠在椅背里:“你也不要多想,没有了宁远的产业,咱吴家也饿不死,我吴家的人脉还在,依然还能帮你练兵。”
  吴三桂点点头,去了。
  ……
第一千一百五十二章
徐标上疏
  初五日,隆武帝朱慈烺在紫光阁先后接见了西班牙国王派来的使者,东印度公司和佛郎机人(葡萄牙)在京师代表,以及以汤若望为首的一群传教士,和他们同贺大明新年。
  ——前年,西班牙人不敌荷兰人的进攻,被迫退出了台湾,现在的台湾已经全数为荷兰人占领,西班牙人心中不忿,于是他们的国王派遣使者,不远万里来到大明,想要和大明拉近关系,进而共同打击荷兰人,以保护西班牙在东方的最后一个据点,吕宋岛以及整个菲律宾。
  但现在的大明和荷兰人的关系正是和睦,荷兰人的东印度公司先后租借三桅战舰和大批的新式战船给大明,并派出大量的教官和水手,以帮助大明组建现代化的天津水师,这段时间,遵照朱慈烺的旨意,兵部和东印度公司正在谈判,以求东印度公司帮助大明在天津港修建一座造船厂,以修缮租借的大小战船。
  换句话说,大明想要“技术转让”,哪怕不是全部,只是一部分也好。
  但战船建造和修缮,是荷兰这个以战舰起家,雄霸海上的立国根本,这种最高机密,他们是不会轻易传授给大明的,双方谈论了好几次了,讨价还价,始终不能达成。
  因此,今日面见东印度公司的代表,朱慈烺也是想要施加压力,以逼使荷兰人低头,同意在天津修建造船厂。
  在完全学习和掌握船舰技术之前,大明没有和荷兰人翻脸的理由。
  在朱慈烺心中,和荷兰人翻脸的唯一理由,一定就是台湾。
  但现在还不是时候。
  “我大明愿意和西班牙交好,请贵使转达朕对贵国国王的问候。”
  身为皇帝,朱慈烺和西班牙使者的见面,只是仪式,真正要谈实际的问题,西班牙人还得找内阁,找首辅。
  ……
  在会见汤若望等传教士,听汤若望报告,去年一年又翻译了六本西洋基础科学的教材之后,朱慈烺说道:“感谢神父的辛劳。”
  “朕即位之初,就已经明发天下,对于传播福音之事,各地官府不得阻扰和刁难,违者必究。诸位神父只要遵守我大明的法律,就都可以安心的在我大明传教。”
  “良善的牧师、上进的科学家、遵纪守法的商人,优良农作物的种子,各种手艺匠人和先进技术,对于这些人和事,我大明永远欢迎,永远保护他们在大明的利益。望诸位神父,广泛告知。”
  “阿门,上帝保佑陛下!”身材瘦高、蓝色眼珠的汤若望不住的在胸口划着十字,眼神叹服,对于年轻的大明皇帝,他是越来越钦佩,越来越想要将他收在天主的怀抱里了。
  同样的,朱慈烺对于汤若望的做事能力和态度,也是非常欣赏的,到现在为止,他交给汤若望的任务,汤若望全部都完成了,尤其是号召那些有学识和现代科学启蒙的传教士,不远万里,到大明来传教之事,汤若望更是不遗余力,孜孜不倦的一直在进行,而经过军情司的调查,远渡重洋,来到大明的传教士,九成以上就是经过汤若望的挑选,有一定学识,正是朱慈烺所要求的各个学科的人才。
  数学,几何,物理,冶金,医疗,建筑……很多已经在欧洲萌芽的学科,正在大明的感召下,陆续不绝往东方而来。
  而在朝廷改革殿试,增加数学和农业,以后有可能再增加其他学科之后,大明士子对于新鲜学科的包容度和学习性,都大大提高。
  这都是科学的种子,总有一天他们会长成参天大树的。
  ……
  也就在这场会见中,朱慈烺和汤若望敲定了组建外文学堂之事。
  ——中外要想交往,非有大量的翻译人才不可,但中文繁琐复杂,外国人很难学习,即便是汤若望这样的天才,也是花费了将近五年的时间,才念出了一口流利的汉文,相比之下,汉人学习外语更容易一些,而且只有自己国家的翻译,才是最可靠和最可信的,因此,外文学堂非是建立不可。
  不但学习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也要学习不久之后即将崛起的英格兰语,而在学习外文之外,更要知晓西方各国的风俗,以此促进中外交流,使大明对于大洋彼岸的国家,有更多的了解,继而增加更多的交往。
  ——如果是过去,这样的事情根本不可能在大明实现,但经过这两年的潜移默化,从首辅蒋德璟以下,所有朝臣对隆武皇帝开放、进取、锐意改革、不拘泥过往的性子,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虽然朝中仍然有很多的顽固派,私下里对于皇帝的做法,十分的不满,但内阁五臣和军机五臣,却基本都是皇帝的支持者,因此,开设外文学堂之事,在朱慈烺一言而断的情况下,不会有什么阻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79/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