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9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63/1227

  ——虽然对外以勇猛著称,但鳌拜的心思却一点都不笨拙,他清楚知道,如果刚才那一次进攻能一鼓作气,他或许能击溃陈永福的密云兵,挽回一点颜面,但现在机会已失,明军援兵已经临近,在明军坚守的情况下,继续缠斗下去,除了增加白甲兵和蒙古人的伤亡,再没有其他任何的意义,即便他战死在这里,对大局也没有任何帮助,既如此,不如撤回,最起码可以保存身边这四百名镶黄旗的精锐白甲兵,日后但是两白旗有什么动作,两黄旗也足以抗衡和压制。
  ——虽然小主子已经继位,但尚在年幼,多尔衮又是辅政王,独掌朝纲,鳌拜心中的警惕,一点都没有放松。
  穆里玛惊愕不已,但望着鳌拜不容抗拒的血脸,最后还是哭着拱手:“嗻!”
  鳌拜转过身来,忽然一个踉跄,倒在地上,原来他失血过多,晕过去了。
  “章京!”
  白甲兵都是大喊。
  ……
  “呼哬~~”
  鳌拜虽然下了撤退的命令,但为了掩护撤退,蒙古兵还是发动了一次进攻,他们呼哬着,将所有的大雪球一股脑的向明军推滚而来。同时向明军猛烈的倾泻箭雨。
  “建虏要跑了!”
  陈永福放下千里镜,微有惊喜。
  “父亲何以见得?”陈德也是惊喜。
  “蒙虏已经在收敛尸体了,如不是撤退,他们断不会这么做!”陈永福道。
  “父亲,我们追击吧。”陈德跳起来。
  陈永福望着皑皑白雪和连绵的群山,肃然摇头:“不,建虏虽退,但兵马依然多于我军,大雪和山势又都不利于追击,击退鳌拜已经是大功了,不可再贪功。”
  ……
  建虏和蒙古兵牵马上山,急急撤走,也就是他们上山的同时,两千精武营杀到了,军旗之下,领兵的乃是精武营第四镇都司徐文朴。
  对于长城防务和建虏蒙古人可能对京畿的骚扰,军机处事先有计划,平常有操练,特别是几处极易被建虏突破的地点,大明纵深防御,在长城之内又设置了第一第二的两个屯兵点,为了就是在长城失守之后,大明能够就近救援,发挥拦截的功能,以为后续大军的到来争取时间。
  今日,陈永福是第一道,徐文朴是第二道,因为徐文朴负责救援的范围更广,驻防之地也更远,因此他来的比陈永福慢了很多。
  而此时此刻,天色已经渐渐暗了下来,虽然时辰还早,但因为天气的原因,天地早早地蒙上了黑幕,黑幕之下,却是染红的皑皑白雪和一具具被蒙古人遗弃,来不及带走的尸体。冷风吹过,白雪扬起,一具具尸体很快就都被掩埋……
第一千一百三十七章
李定国的判断
  墙子岭战事结束,在陈永福张勇等人的血战之下,大明有惊无险的击退了鳌拜的偷袭,其中,陈永福折兵一半,张勇更是身负重伤,带着最后剩余的十几个兄弟滚下山坡,方才逃过一劫。此战参战人数虽少,但惨烈程度却是近年少有,建虏蒙古联军乘兴而来,最后却在墙子岭山下碰了一个头破血流,连满洲第一勇士鳌拜负了重伤,被射瞎了右眼,全军从墙子岭出关时,士气极为低落。
  此战的胜利,再一次的印证了墙子岭为建虏的不祥之地,连不信邪的鳌拜都栽了跟头,此后,建虏再不敢向,或者说已经无力再向密云长城兴兵了。
  ……
  “加!加!”
  官道之上,马蹄急急,报价的塘兵拼力策马,胯下战马如同离弦之箭,向京师狂奔而去。
  墙子岭胜利的消息传到京师,留守京师的内阁辅臣以及军机处的两位军辅李邦华和堵胤锡都是大喜,几人急急向隆武帝报捷。
  ……
  乌克尓河。
  大雪飘扬,气温极冷,河岸两边陷入沉寂,彼此都在等待大雪的结束。
  中军大帐。
  此时的隆武帝朱慈烺,正深深沉思和愧疚。
  吴三桂袭击建虏粮道失败,为建虏所败,下落不明,这意味着跟随吴三桂兵出喜峰口的关宁铁骑,怕是十不存一,很有可能已经全数为建虏击溃了——关宁铁骑,大明最精锐的骑兵队伍,在朱慈烺的谋划里,未来会有更重要的任务要交给他们去担负,但想不到今日一个不慎,他们竟然都折在蒙古草原了。
  可惜啊。
  朱慈烺心痛,愧疚,为自己小看了多尔衮,没有提前做出预防而后悔不已。
  而墙子岭遭到建虏蒙古联军突袭的消息,更是令他警醒——多尔衮果然不是容易对付的,如今,大明已经将全部的骑兵都集结在了乌克尓河,京畿地区已经没有骑兵可用,如果说,吴三桂袭击粮道失败,只是损失了关宁铁骑,在令朱慈烺心痛的时候,还不至于决定整个战局的胜负,但建虏对墙子岭的攻击,却是实实在在,有可能威胁到此次大明卫护张家口塞外三部的大计。
  如果墙子岭守卫不利,救援不及,被建虏破了长城,继而直杀了京畿,那对大明的民心士气,必然会造成重大的影响,他隆武帝的威望,也必然会遭受到重大的挫折。
  ——朱慈烺在乎的并不是一战的胜败,他清楚知道击败建虏不是一次两次,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以建虏的实力和多尔衮多铎的用兵之术,要想彻底解决辽东问题,非得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不可。
  朱慈烺在乎的是,建虏兵马出现在京畿的巨大后遗症。
  一直以来,他只所以能屡屡做出违背祖制的旨意,对大明根深蒂固的顽疾进行改制,强力推行各种开明的改革政策,靠的就是内内外外不断的胜利和日渐被推高的声望,一旦建虏出现在京师,劫掠京畿,重演己巳之变的旧事,他的声望必然会受到重大影响,那些被他压制的保守势力和保守思想一定会抬头,虽然还至于影响到他的皇权,但他想要像过去那样顺利的推行改革,却是不可能了。
  ……
  军机处的众臣围着火炉,激烈争论,那就是是否要派兵回撤,以救援京畿?
  “陛下,京畿重地,不可没有骑兵的防卫,臣以为,为防万一,应该立刻令三千营和保定骑兵冒雪回撤京师,此地留宣府骑兵即可!”陈奇瑜用兵较为小心,或者说,几年的诏狱囚徒,令他对失败充满了恐惧,乌克尓河胜利了不过是小功,但如果京城有失,那却是大过,到时首先要承担责任的就是他这个军机处的二辅。
  三千营加上保定营,一共有骑兵五千余人,虎大威和王汝成又都是猛将,如果回援,一定能极大的加强京畿一代的防卫。
  “不然,京畿形势尚没有明了,蒋阁老和李阁老也没有告急奏疏发来,多尔衮一面和我大军僵持对峙,一面派人袭击墙子岭,明显就是要诱我分兵,我军不可上当。”高斗枢双手拢在袖中,沉思道。
  作为善守之臣,又多年在地方,高斗枢的政治敏感度,不如陈奇瑜。
  “一旦有警,那就来不及了!”陈奇瑜不理会高斗枢,继续看着隆武帝:“土默特人归附我大明,骑兵已经足够,令三千营和保定骑兵回京,无碍我军实力……”
  “但却影响军心!”高斗枢道:“土默特人新附,人心未定,一旦我大明露出惊慌畏惧,说不得他们会摇摆反悔。即便不反悔,也会影响他们的取胜之心。”
  说着,向朱慈烺拱手:“陛下,除了墙子岭的守卫,密云总兵陈永福和精武营第四镇徐文朴,一个在三十里,一个在五十里之外,但是得到警讯,他们两人立刻就会驰援,陈永福和徐文朴都是朝廷勇将,麾下也都是精锐,以他们之能,加上镇鲁营,石匣营,建虏兵马想要轻易突破墙子岭,进入京畿,绝不是容易!”
  “此外,京营留在京师的人马,足有五万余人,加上京师中的十万义务兵,京师兵马一共有十五万,蒋阁老和李阁老又都是知兵之人,马德仁董琦也都是善战之将,密云,怀柔,顺义,平谷等地的守卫这两年中也得到了极大的加强,除非是建虏有十万大军从墙子岭入塞,否则,以我大明在京畿一代的防备,足以将他们抵御。”
  “因此,一动不如一静,此时此刻,我大军专心对付多尔衮,才是上策!”
  “料敌从宽,御敌从严。战场胜败,可不是看纸面数字和防守人马就能决定的!”陈奇瑜看向高斗枢,以长官的口吻说道:“建虏来的急,又都是骑兵,万一陈永福和徐文朴一个救援不及,被建虏突破,又或者建虏兵马众多,该如何是好?难道真要让他们兵临京师城下再派兵回援吗?”
  ……
  “不要说了!”
  一直在沉思的隆武帝朱慈烺终于是做了决定,他抬起头,看向帐中众臣:“此时大雪,兵马难行,七百里的路程,纵使现在就回援,抵达京师怕也是十天以后了,即如此,倒不如留在此地,和建虏决战。”
  ——朱慈烺认同高斗枢的推断,建虏不可能有十万大军,除非建虏将沈阳和锦州都搬空,而这是不可能的,以军情司的情报综合判断,建虏突袭墙子岭的人马,最多不会超过三万人,以大明在京畿地区的防卫,应该可以抵御他们。
  蒋德璟,李邦华,堵胤锡,陈永福,徐文朴……对于他们,朱慈烺还是有一定信心的。
  “陛下,万一……”陈永福忧虑。
  朱慈烺摇头:“卿的意思朕明白,朕已经想明白了,有得必有失,今日关键在乌克尓河,在于对面的蒙古联军主力,只要能击溃他们,即便被建虏攻破一些小地方,也不影响整个大局。”
  陈奇瑜不再说,他再一次知道,陛下不同于先帝,对于面子两字,看的极轻,如果是先帝,哪怕是放弃乌克尓河,也要保证京畿的安全,以免被历史耻笑,但陛下却不,陛下更看重实际的利益。
  ……
  圣谕一出,军机处的争论立刻划上句号,然后全力进入击溃对岸敌人的推演和讨论之中。
  “李定国,你随朕来。”
  朱慈烺披着大氅带着雪帽,走出大帐。临出帐前,他召李定国跟随。
  田守信和于海一左一右,举着油布伞为隆武帝遮挡风雪。宗俊泰金世俊等人于周边护卫。
  上到营中的高台,远望对面的建虏蒙古联军大营,朱慈烺举着千里镜,于风雪之中,徐徐扫视。
  刚是下午申时,距离天黑还早的很,但风雪之中,对岸的建虏蒙古大营竟然是有点看不清了,只有军旗被吹的飘起。
  朱慈烺放下千里镜,递给站在身边的李定国。
  李定国行礼,眼神微有激动,但动作却是不卑不亢,他双手接过千里镜,举起来,向对面观望。
  这中间,朱慈烺静静看着他的侧脸,老实说,在朱慈烺的内心里非常想要知道,李定国这个在明末清初这一段天崩地裂的历史里留下忠名的大英雄,此时此刻,对于未来是否有什么远景?或者说,有多大的企图心?
  李定国这样的人,肯定是不甘心在军机处做一辈子的小参谋的,但朱慈烺却不能确定他对功名的追逐心,究竟有多强烈?虽然锦衣卫密探每日都在暗中监测李定国,并日日都有报告,但李定国的生活起居太简单了,又不和他人接触,锦衣卫的密报,很难剥析他的心理。
  朱慈烺为什么对李定国的功名心这么在意?原因就是他想要对李定国委以更多的重任。
  没有功名心,肯定不会是一个好将军,但如果功名心再重,却也难成为一代名将。
  而看着李定国,朱慈烺不由就想到了李湘云。
  入宫已经一年了,但李湘云始终不愿意见他,每日在宫中练武射箭,将储秀宫的一处偏院变成了演武场。
  唯一欣慰的是,虽然李湘云不愿意见他,但却见了颜皇后。
  从唐亮那里了解,李湘云和颜灵素两人相谈甚欢,一点都没有芥蒂,也不知道颜皇后用了什么办法,竟然是将李湘云说的连连微笑,入宫一来的冰冷,在那一刻,一扫而光。其后,颜皇后每日都会召李湘云却坤宁宫,而李湘云每日都是欢欢喜喜,连武艺都不练了。
  因为每次谈论,颜皇后都会支开身边所有人,所以朱慈烺也不能知道,她和李湘云究竟都谈了什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63/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