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9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10/1227

  “并非先帝不努力,也并非群臣不尽责,实乃是大明病了,而且不是小病,是大病!”
  “那么,病从何来呢?”
  说到此,朱慈烺停住了。
  殿中雅雀无声,无人敢回答。
  “人吃五谷杂粮,都会有病,而一个王朝,每到两百年之后,也都会疲病缠身,如果应对不当,一朝覆灭,也不是不可能,强汉盛唐,当年是何等的辉煌?但最终都没有逃过这个命运,究其原因,就是国家创立之初,君王和臣子都是奋力进去和开拓,学习先进知识,创造盛世,但到了中后期,一个个就开始安于现状,只知享乐,即便国家已经有了疾病,却不敢大刀阔斧的医治,一拖再拖,最终走入了历史的废墟!”
  “简单讲,王朝之病,就是不思改进,固守成见,这样的朝,不亡也难!”
  “我大明洪武皇帝开国,到现在已经享过两百七十余年,算日子,也已经是到了疲病的时间了……。”
  听到此,殿中群臣的脸色终于是微微一变。
  皇帝说朝廷病了,而且隐隐暗喻,大明要重蹈强汉和盛唐的覆辙,他们如何能不变色?
  而新科进士们一个个更是惊恐,在这之前,他们根本不知道,当今皇帝,说话竟然如此直接。
  “那么病在哪呢,一言以蔽之,就是财税,就是银子!”
  隆武帝清朗的声音,继续在殿中回荡。
  “王朝末期,土地兼并严重,国家财税减少,库中无钱无粮,一旦天灾人祸,国家无力赈济,流民就会揭竿而起,王朝就会灭亡。”
  “那如何改财税之病呢?”
  “朕以为,要改财税,先的改选人。”
  “圣人云,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如果不能救世,就算你学富五车,又有什么用呢?这样的人才,国家选来做官,岂不是误国误己?”
  “那么什么才是救世之学呢?”
  “四个字,经世致用!”
  听到此,新科状元王夫之微微一颤——成为新科状元,他激动的心情一直都没有平静下来,站在这文华殿中,面对着隆武帝,他脑子里轰轰轰地,不过当陛下说到王朝疾病,尤其是说到“经世致用”四个字之时,他再一次的激动起来,这些正是他在南京之时,和黄宗羲顾炎武日夜讨论,相互都赞同的议题啊。
  “这正是朕改制殿试、增加农政和数学的原因。”
  “农政是国家根本,不知农政,难为我大明好官。”
  “数学不止是计算数目,也是基本的逻辑与推理训练,没有逻辑和推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四书五经读的再好,也不过是糊涂人,糊涂官。”
  “重名节而轻实务,是文人的通病,做文人可以轻实务,但做官员却不可以!”
  “总之一句话,圣人之学,仁义道德,是天下之根本,不可丢弃。但官员所学,却不能限在圣人之学之内。四书五经,八股文读的再好,能够收复辽东,剿灭流贼吗?能改变流民千里、国家积弊丛生、财税入不敷出的困局吗?”
  “不能!”
  “先帝于圣人之学最为重视,常常想要恢复古道,教导臣子,令臣子都成为春秋里的大义,但结果是失败的。”
  “朕不会重蹈覆辙。”
  “建虏人靠的是铁甲弓箭,我们要收复辽东,也只能依靠铁甲弓箭。流贼亦是如此。”
  “而要铁甲坚固,弓箭火器犀利,靠四书五经和八股文是改进不了的,只有采矿、冶金、铸造、火药、数学等相关技术一起前进,我大明才能造出威力更大、射程更远的大炮来,也只有如此,才能收复辽东,击败蒙古,还我大明一个郎朗太平和煌煌盛世!”
  “现在掌握这些学科的,都是西洋人,朕希望有一天,精通这些学科,发扬光大的,能是我大明人!”
  “如果真有那一日,朕一定会开心大笑。”
  一口气说了这么多,说的殿中之人,从群臣到新科进士,一个个都是惊讶震撼,朱慈烺也有点累了,最后,他目光望向新科进士们,缓缓说道:“你们是我隆武朝的新科进士,也是第一次经由农政和数学考出来的大才,朕希望你们能不负所托,放弃墨守成规、偏执偏见的想法,放开眼睛看天下,多学多思,以大明强盛为己任,为百姓造福,为国家谋利!”
  ……
  隆武帝在新科进士面前的演讲,于朝堂之中,形成了不小的轰动,虽然在当日推行殿试改制之时,隆武帝在朝堂上就已经有所解释,但今日面对新科进士,隆武帝说的更为透彻(大胆),虽然没有直接否定圣人之学,但隐隐是要拔高采矿、冶金、铸造、火药、数学等西洋科学的位置,并且鼓励大明学子多加学习的姿态,却已经是毫不掩饰了。
  消息一出,一些内心里坚守圣人之学,对西洋之学一直都有所鄙夷和戒备,认为西洋之学不过是奇技淫巧,没什么大不了,西洋人更是居心叵测的顽固者,忍不住就是担忧。
  但隆武帝声望正隆,自我节俭,襄平内外战事,胸怀坦荡,人格魅力更是折服了朝中上下官员,即便对隆武帝推崇西洋之学有所不满,但一时他们却也不敢直接对抗,只能是接二连三的上疏,对隆武帝予以劝解,从各个方面说明西洋之学的诡异,说,大明华夏,终究还是要施行圣人之学。
  但这些奏疏如泥牛入海,隆武帝回都没有回,甚至看都没有看,直接就扔到了垃圾堆里。
  事后,隆武帝的演讲稿传到江南,一直在蕺山讲学的刘宗周忧虑悲愤,于是颇为罕见的向隆武帝发来奏疏。
  和对其他顽固的老学究不同,隆武帝对刘宗周的奏疏非常重视,认认真真,一字一句的读完之后,脸上的郑重终究还是化成了苦笑,心知刘宗周对西洋之学的偏见是无法更改的,于是提起朱笔回到:“朕知道了,先生辛苦。”
  ……
  新科进士一共两百人,状元榜眼探花在内的前十名,全部进入翰林院。状元王夫之、榜眼傅以渐在内阁行走,探花张煌言在军机处行走,其他进士全部外放,去往各地担任州官或者县官。其他没有通过殿试的贡士以及各省的举人,也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得到了吏部的任命。
  猛将起于卒伍宰相发于州郡,希望他们之中,未来能出良相。
  ……
  大明隆武元年二月二十八日,隆武帝朱慈烺离开京师,率骑兵三千五,往湖广而去。
  三千五百骑兵分别为武襄左右卫,三千营和丰台王允才及通州李国英。王允才和李国英都是左营旧部,有他们两人在身边,现身说法,更容易说服左营众将,更重要的是,两人深知左营虚实,一旦战起,隆武帝可以完全做到知己知彼……
第一千零八十七章
保督徐标
  ……
  离京之前,隆武帝召集内阁和军机处重臣,当众宣布。
  一如预料,对隆武帝离京的决定,内阁五臣除了李邦华默然之外,其他四人都是坚决反对的。倪元璐甚至以去年的定王之乱为例,力劝隆武帝不可离京,若是襄阳果真有乱,派一重臣即可,甚至调派孙传庭问题也不大,因为李自成的残余已经被驱赶追逐到了榆林府一带,覆灭只在旦夕,这种情况下,调走孙传庭,改甘肃巡抚吕大器为三边总督,继续剿灭李自成,也是可以的。
  但朱慈烺意志坚定,除了再次说明自己必须南下的理由之外,又补充一点。
  他手指背后的“敬天法祖”的高高匾额,说道:“卿等心中的忧虑,朕十分明白,为防意外,朕已经密封了一份诏书,就放置在了这敬天法祖的匾额之后,但是有事,可由群臣和司礼监一起取下开启,国事政事,你们心中所担忧之事,朕皆有交代。”
  群臣惊。
  站在隆武帝身后的司礼监大掌印王之心却是老脸平静。
  “此诏乃是朕亲笔所写,非到最后关头,绝不可轻动,违者诛九族!”朱慈烺道。
  圣心坚定,群臣无法阻挡。于是隆武帝率军离开。
  等到都察院和下面的低级京官得到皇帝陛下又出京的消息之时,隆武帝的骑兵大军已经奔出一百余里了。
  “唉,今上习惯领兵,常常御驾,若有闪失,可如何是好?”
  “陛下此次南下,确有些突兀,不过陛下所思所想,却是没有错的,在敬天法祖的匾额后,留下诏书,更是高明。至于左梦庚,阁老不用担心,陛下一向是谋定而后动,身边所带都是精锐,左营又多是乌合之众,绝不会是陛下的对手的。”
  两位内阁重臣,首辅蒋德璟和次辅李邦华,在送行隆武帝离开之后,于城外官道边,小声谈,蒋德璟一脸忧虑,李邦华眉头紧皱,显然两人的心情都不轻松。
  “如果陛下是督抚,我自然高兴,但陛下是一国之君,时时亲征,总非长久之计。另外,陛下不准永王就藩,一心留永王在京,也令我不解,不知道陛下所想为何?”蒋德璟叹。
  “天心难测。”李邦华道:“陛下的用意,老夫也是猜不透,不过永王庶出,内敛平和,除了两位老师,从不与他人往来,即便暂时留在京师,也应该无碍。”
  蒋德璟点点头不再说,但眉宇间的担忧,却始终无法散去。
  ……
  “哒哒哒哒~~”
  马蹄急急,兵马重重,车轮辚辚。
  隆武帝坐在宽大平稳的四轮马车里,掀起车帘,望向官道两边的原野。
  已经是三月初,正是原野翠绿,春意盎然之时,远远望去,只见官道两边的田地之中,农夫正在为春耕而忙碌,一些紧靠官道的田地里,有百姓向着隆武帝的黄罗盖伞下跪——并非是他人命令,自出京之时,隆武帝就下了严旨,大军所过,不得骚扰沿途百姓,违者以重刑论处。因此,百姓们非是强迫,乃是自愿和习惯使然。
  朱慈烺眼露欣慰。
  比起崇祯十五年,他带兵出京,沿途看到的凋敝、凄惨场景,今年已经大大改善。
  虽还不能称繁华,但却已经透出了勃勃生机——大明朝,已经是缓过了崇祯时十七年那一口要命的短气,但使两三年的时间,待玉田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全部推广开来,朝廷改革税制,大明朝迈入盛世繁华,不过是时间问题。
  但欣慰之后,朱慈烺的心情却一点都不敢放松,因为他深知自己所要面对的,是一个多么庞大,多么顽固的力量,一个不慎,就有可能陷入困局,和他们相比,辽东的建虏和陕西的流贼,反倒是好对付。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但要想破“心中贼”,就必须先破了山中贼,如此,才能有破心贼的实力和空间。
  “这一片怎么没人种玉米呢?”车轮辚辚,马车向前之中,朱慈烺忽然发现,和刚才所经道路两边,都有人整田,准备播种玉米不同,这一大片几十里地,除了去冬的小麦,剩下的田地里竟然没有一个农人,如果这个时候不忙着播种,那就说明,他们要种的不是玉米,而是稍晚一点的小米了。
  小米玉米都是农作物,虽然玉米产量高一点,官府大力推广,但并没有禁止播种小米,因此,朱慈烺好奇的不是有人播种小米,而是连续几十里,道边两边,竟然没有一处玉米地。
  没有人能回答。皇帝身边的人,对保定的民情民事,都不甚知晓。
  “陛下,距保定府只有二十里了,今夜是否进城休息?”
  此时,三千营虎大威来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10/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