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87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78/1227

  说完,起身离开。
  “退朝~~”王之心悠扬的声音。
  群臣跪拜送行。
  等隆武帝远去,群臣都站起时,大部分人都对周延儒怒目而视,更有一人走上前去,怒问道:“首辅大人,你也是读圣贤书的,那下官请教,孟子云: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是什么意思?”
  正是吏部右侍郎李建泰。
  李建泰曾为国子监祭酒,相当于是大明最高学府的校长,岂能不明白这话的意思,他不过是借题发挥,当面讽刺周延儒逢迎君王之恶,是一个大奸臣。
  周延儒脸色铁青,拂袖而去。
  但李建泰不罢休,在后面紧追,厉声追问:“首辅大人不知吗?如果不知,下官倒是可以告知一二!”
  有好事者跟在李建泰之后,为他助威。
  “不要走,不要走!”
  一时,周延儒狼狈不堪。
  自都察院之后,周延儒名声扫地,已经难为首辅了,更不用说,前些日子,他的心腹,原吏部文选司郎中吴昌时忽然被锦衣卫拿下,原来是定王的老师杨士聪供出了吴昌时,说在定王某乱之时,他曾经拜会吴昌时,请吴昌时亲近首辅周延儒,以为定王的暗助。
  而严刑之下,吴昌时迅速交代,不但说出了周延儒和定王的眉来眼去,而且还交代了一干贪赃枉法、为周延儒收敛钱财之事。
  消息传出,周延儒惊骇莫名,他再次上疏请罪。
  但却又一次的被驳回。
  不同的是,这一次,传旨的秦方秦公公,带来了陛下的一句口谕……
  听完口谕,
  周延儒这才明白了隆武帝为什么要留下自己?
  更明白,隆武帝知道的恶事,比他想象的还要多。
  而其中任何一件,都足以将他投入大狱,令他永世不得翻身。
  ……
  为了保命,周延儒不得不逢君之“恶”,对隆武帝提出的任何建议,都绝对遵从和第一个响应,什么名声不名声的,他已经不在乎了,他现在只想活着。但吴昌时招供之后,周延儒和原次辅陈演在朝中的大量亲信,都被拿下,轻则贬斥,重责抄家流放,党羽几乎尽去,为了执行隆武帝的政策,周延儒不得不亲自上阵,以首辅之尊,和反对者周旋。
  ——有周延儒挡剑。内阁其他四臣受到的压力,俨然就小了很多。他们可以按照隆武帝的想法,按部就班的执行。
  三日后。
  虽然反对声众多,但首辅周延儒力排众议,坚决支持科举改制,内阁遂做出决议,于隆武元年的恩科之中,添加农政和数学,以为副科,两科加起来,总分第一,即为状元。
  “即刻明发天下!”
  隆武帝迫不及待的通过。
  ……
  圣旨下达,消息传出之后,内外哗然。
  “周延儒,奸佞啊~~”
  “圣人之学乃我辈根本,科举不可改!”
  大批官员上疏反对,奏疏如雪片一般,隆武帝一概不理,官员们不服,继续上疏,妄想用雪片般的奏疏,淹没隆武帝,逼隆武帝就范。但隆武帝可不吃这一套,先是罢免、廷杖了反对最激烈的十几个官员,其中就有吏部右侍郎李建泰,然后又连下两道旨意,第一道圣旨说明增加农业和数学、学以致用的必要,向天下学子喊话;第二道圣旨则是明确表示,明年试行科举新制之事,朕意已决,断不能更改,再有人妄议者,一律贬斥,到辽东前线去为官!
  这一来,立刻就肃静了不少。
  文官们或许不怕廷杖,甚至以廷杖为荣,但如果被发配到辽东前线,面对凶恶的建虏,辛苦不说,很有可能会一去不复返。
  这种风险和收益不成比例的事情,大部分人是不会做的。
  不过也有愣头青。
  国子监李森先、学正王皋,继续上疏反对。
  而隆武帝毫不客气,立刻将两人贬至蓟州长城,为七品仓粮官。
  离开京师,众人送行之时,李森先和王皋意志昂扬,表示为维护圣人之学,连命都不在乎,何况只是一个贬斥?众人都是佩服,但是等车马离了京师,到了蓟州前线之时,面对现场的简陋和辛苦,两人却都是傻了眼,这哪是贬斥,简直就是流放啊。
  世上没有后悔药可吃,李森先和王皋欲哭无泪,只能咬牙坚持。
  消息传回京师,很多人在同情二人的同时,也不免庆幸,幸亏没有跟着上疏,不然现在在蓟州长城风餐露宿,提心吊胆的,就是他们自己了。
  ……
第一千零五十八章
帝心坚定
  明年隆武新科,殿试增加农政和数学之事,很快就传遍天下。
  很多一直苦读八股的读书人听闻,本能的就是反对,他们读八股这么多年了,以为八股是唯一的标准,但想不到,现在在八股之外,又多了两个标准,一个是农政,一个是数学。
  也就是说,八股读的再好,也只是举人和贡士,要想在殿试上有所成就,成为大明最高学历进士以上,非得同时精通这三门不可。
  一时,他们不能接受,所到之处,都是议论纷纷,群情激动。
  不过在江南,有三人听到这个消息,却都是大喜。
  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
  他们是这个时代,最早提出经世致用的人。
  经世:治理世事;
  经济:经国济民;
  致用:尽其所用。
  这三位明末清初的大儒,一直都在这条路上奔走,虽然他们三人年纪尚轻。尚没有后世的影响力,但却人格和学说,却基本已经定型,他们对八股科举的弊端,已经了解的非常清楚,但他们却没有胆子,像当今隆武帝一样,提出农政和数学,用以和八股并驾齐驱。
  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故意安排,朝廷明年试行科举新制的消息传来之时,他们三人恰好都被南京京营参赞张家玉邀请,都在南京做客。
  “陛下圣明啊~~”
  三人都是激动。
  尤其黄宗羲。
  他和隆武帝两年前在京师有一面之缘,当时他就知道,“太子殿下”非是一般人物,大明中兴必在太子殿下,这两年多的一切,都验证了他当初的判断,但即便是他,也没有想到,太子殿下在继位不久,隆武朝第一次科举,就会推出改制。
  陛下的远见卓识,远在他的想象之外。
  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在徽州会馆组织了一次聚会,召集志同道合之人,支持陛下的科举新政。
  因为家世师承的原因,三人虽然都不是进士,但却都已经名声在外,他们三人跳出来支持科举新制,令很多人吃惊,也令很多人恨的咬牙。
  三人卷起的风波很大,以至于很多反对者冲到会馆,要和他们三人论战。
  三人不退却,轮番上阵,一一和对方辩驳。
  因为影响力巨大,每日里观看者甚多。
  张家玉派人将论战的全过程,全部记录下来,连夜排版印刷,在南京城内散发,每日一篇,一篇卖三文钱,日日不断。
  渐渐人称,《三文日报》。
  ……
  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三人的支持,虽然没有能改变大多数读书人对科举新制的不满和反对,但却有相当的意义。
  这意味着很大一大批的年轻读书人,已经意识到了八股之短和八股之害,对科举新制抱持欢迎。
  ——明末不同于清末,明末虽然不是华夏王朝最开放的时期,但却是1600到1900,这三百年间最开放的时期,不但有大量的西洋科学著作在大明出版,更有徐光启这样的中外通才,可以在朝堂为官,出版大量先进书籍,甚至入天主教,崇祯帝为天主教提写匾额,士子学人在保守之外,也还都存有一丝面对新鲜事物的开明……
  一切的一切,都是华夏王朝在即将落后世界前的最后一丝荣光。
  这一世,朱慈烺穿越而来,要将这最后的荣光,变成新世界的曙光,他时间紧迫,不容任何人拖延,摊丁入亩火耗归公等财税政策或可以拖延一两年,但科学的萌芽,实务的推进,却容不得一丝一毫的压制。
  明成祖靖难之役,杀尽南京百官,诛灭方孝孺十族,这样的恶名,明成祖都不怕,他隆武帝还怕背负更多的恶名吗?
  圣心坚定,一切都可为。
  ……
  连日里,除了反对殿试增加农业和数学,一些朝臣转而将攻击的目标,对向了首辅周延儒,于是,弹劾周延儒的奏疏,如雪片一般,从先帝在位时的弄权,到定王之乱的暧昧,甚至松锦之战的失败,将周延儒说的一文不值,变成了大明朝有史以来最大的奸佞首辅。
  连番攻击之下,周延儒终于是坚持不住,他再一次的上疏请辞。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78/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