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7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21/1227

  但几天之后,吴甡发现,各营营中还是有女人,有的甚至是清了出去,但军官又悄悄派人接了回来的。
  这一次,吴甡没有找来左良玉斥责,因为他已经看出来了,对于这几万人马,左良玉也并非完全都能控制。左部原本分前五营、后五营,前五营基本都是左良玉的亲信,乃是左良玉能完全指挥的,后五营是招降纳叛而来,对左良玉并非完全服从,而在釜山之战中,前五营伤亡惨重,左良玉多年积攒的老本,付之一炬,反倒是后五营见事情不妙,提前逃跑,因而保存了实力。
  这一来,左良玉元气大损,前五营补充不上,只能仰仗后五营,但后五营军纪本就不彰,粮饷又不到位,左良玉平常练兵也是连哄带骗,对后五营的将领,拉拢善待,以期他们能为自己卖命,因此,对于军中的“龌龊”,他只能假装不知道,不然真要严肃军纪,后五营怕是剩不了几个人,甚至有可能激起哗变。
  吴甡气的咬牙,如果不是军情紧急,不能误了二十五日会师之期,他是绝对不能容忍,绝对会停下脚步,严厉整顿军纪,杀一批,降一批的,但现在,他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
  “左良玉,言过其实啊……”
  十九日,大军到达应城县城时,从襄阳出发的四万兵马,只有两万人跟随。剩下的两万人,距离不一的拖在后方,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追上来。左良玉脸色涨红,看来也是气的不轻。
  吴甡心中怒,但却也无可奈何。
  大军在应城城外扎营。
  应城知县王良鉴带着汉川的乡绅父老,于城外迎接,并抬着猪羊,慰劳大军。
  从王良鉴口中,吴甡大约知道了汉阳府的最新情况,汉阳府城下的流贼,最少两三万,领头的是一个年轻的流贼将领,好像是张献忠的一个义子,这两三万流贼正在猛攻汉阳府,同时派出兵马,不停的劫掠周围的乡镇和村庄,方圆一百里,所有的市镇都已经被洗劫一空,百姓不是逃散就是被流贼斩杀,连百里之外的应城县也都是闭门自守,若不是吴甡率领左良玉的大军赶到,王良鉴也是不敢开城门的。
  “张献忠的义子?叫什么?是叫李定国吗?”听到是张献忠的义子领军,吴甡立刻就警惕起来。
  原本,他对李定国这个名字,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但太子在给他的书信中,反复提起,说张献忠有一个义子叫李定国,通晓兵法,做战灵活,如果遇上李定国一定要小心提防,同时李定国虽然是张献忠的义子,但其人并非顽固不化,心中仍存忠义,如果遇上了,能够招降一定要尽力招降。
  虽然不明白太子殿下从哪里探听到关于李定国的消息,但吴甡对太子的判断,还是相信的,从开封到建虏入塞,太子殿下看人看事,一向都准确无比,连吴甡都不由不佩服起来,太子如此郑重的提到李定国,一定是有原因,所以他不敢大意。
  “不知。”王良鉴却摇头,距离差不多两百里,应城的消息比较落后,王良鉴并不能知道那个领兵的年轻贼首,是否就是李定国?
  “部堂,流贼行动迅速,飘忽不定,一定要小心啊。”王良鉴又道。
  吴甡点头,但却也没有太过以为然,流贼战术,从崇祯二年到现在,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只不过是更精进,兵马更众多了,只要切断一个“流”字,就可以克制流贼——从这一点上来说,不管出现在汉阳府的贼首是不是李定国,其实都不重要。
  第二日,大军顺着官道,继续向汉阳行进。
  “报~~~”
  马蹄如雷,探骑急急来报:“报部堂,汉阳已经失守,城中浓烟滚滚。”
  吴甡咬牙切齿,晚了一步,流贼实在是可恶!
  而在连续派出探骑之后,吴甡终于得到确切的消息,也大略知道了流贼在汉阳府的部署。
  在汉阳府流窜的年轻贼首,果然是叫李定国,只不过跟随张献忠的姓氏,对外为张定国。
  而李定国率领的人马,大约在四万人左右,现在以汉阳府为中心,四处劫掠,招募青壮,同时派了重兵守卫两座浮桥,吴甡知道,李定国部的主要目的,除了攻下汉阳府,抢掠钱粮之外,亦是作为张献忠主力大军攻打武昌府的屏障,阻挡从西面救援而来的官军,并支援武昌的攻城战。
  汉阳必须立刻夺回来,不然等流贼再在汉阳和汉口之间架设浮桥,将武汉三镇连为一体,二十万流贼随时都可以三地支援,那武昌就危险了!
  吴甡立刻升帐聚将,商议夺回汉阳之策。
  流贼四万,官军两万,如果是浮山之战前,左部是绝对不惧的,过往的战事中,左部遇上李自成,或许战绩不如意,但遇上张献忠,那可是一打一个准,十四年信阳之战时,几乎就杀的张献忠全军覆没,但时过境迁,现在的情势已经不同了,浮山之战,不但折损了左部大部分的精锐,而且对他们的信心,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提起张献忠,他们再不敢像过去那么轻视了。
  因此,左部大部分将官都认为,连日行军疲乏,加上人数又不占优,敌情又不甚明朗,大军应该就地修整,等后续兵马跟上来,再向流贼发动进攻也不迟。
  但吴甡却不能认同,一来战机稍纵即逝,二来,他已经和马士英牛成虎约好了共同进兵的时间,身为主帅,他如果迟到了,岂不是让人笑话?更何况面对的并不是张献忠的大军主力,而只是偏师?
  再者,流贼的战力,他还是有数的,四万流贼,能战的不过几千人,只要官军一鼓作气,完全有可能将这股流贼全歼,他不明白,左部将领为何如此怯懦?这难道就是朝廷一直倚仗的剿匪主力吗?
  “昆山将军,你以为呢?”吴甡脸色沉沉地看向左良玉。
  左良玉一直没有说话,只是低头默默,此时听到吴甡询问,站起抱拳说道:“但听部堂调遣!”
  意思很明显,他也不想打。他也想等后续的部队跟上来,更有把握之后再打。
  吴甡气的要发作,但军无战心,非是一通怒火可以解决的事情,于是他压下怒火,缓缓说道:“大家的心思我明白,但我军疲惫,流贼难道就不疲惫吗?连续围攻汉阳,堪堪攻下,流贼的力气必然已经到了极限,又急于抢掠,其军中必乱,如果等到流贼抢掠完毕,恢复元气,反倒是不好攻了。再者,这只是献贼的偏师,如果我军遇上献贼的偏师都不敢攻,献贼主力来到,我军又当如何?难道是要掉头逃跑吗?”
第九百三十五章
逐鹿图(上)
  听到此言,左良玉立刻涨成大红脸,帐中众将的脸色,也都不是太好看。
  左良玉本是勇将,勇猛曾经仅次于曹文诏,但随着年岁的增长和功劳的增加,他渐渐变的桀骜起来,管你什么督师巡抚,不和老子的脾气,老子一概不理!
  同时的,他性子也变的圆滑起来,遇强则走,遇弱则战,总之,没有胜算的仗,他是绝对不打的,前番在浮山,因为恩公侯恂督师,他不得不硬着头皮打了一张,而浮山一败,成了他永远的痛,想起来他就后悔,吴甡新任督抚,对他的器重远远不如侯恂,所拨钱粮也和他期望甚远,因此他心中甚是不满,他手下的将官就更是不满了,尤其是后五营的惠登相吴学礼等人,每日在他面前说吴甡的坏话,不想为吴甡卖命,这一路而来,掉队的那两万人,一半确实是因为游兵散勇,不经操练,另一半却也是惠登相他们的纵容,故意给吴甡难堪的结果。
  而左良玉虽然没有指使,但却也是默许了。
  同样的,今日的议事,众将都不想出战,虽然也不是他左良玉指使和授意的,但同样也是他默许的。
  现在被吴甡一激,他却也忍不住脸红起来,毕竟,他心中还是存有一些忠勇的。一直以来的私心,某种程度是对文官胡乱指挥的不满和粮饷无继的愤怒,骨子里,他还是想要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
  不止左良玉,王允才马士秀也都有羞臊之色,其他众将,却都已经是死猪不怕开水烫,对吴甡的痛心疾首,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应。
  吴甡环视众将,忽然提高声调:“流贼四万,但能战之兵,不过几千,正是我军一举破之、一雪前耻的大好机会,如果犹豫不决,胆小怕事,错失战机,不但为天下人耻笑,朝廷亦不会放过我们!狭路相逢勇者胜,本督已经下定决定,汉阳是非打不可,而且要在流贼还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快速前行,杀流贼一个措手不及,如果胜了,本督必上疏朝廷,为诸将请功,如果败了,一切责任,皆是我吴甡,绝不拖累诸位!”
  吴甡把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左良玉也不禁微微动容,霍然站起,朝吴甡抱拳躬身:“良玉愿随部堂战!!”
  左良玉没有多说,但他表情和动作就是一种表态。
  于是,帐中众将纷纷站起,表示愿意战。
  吴甡点头,不管怎样,总算是说服左良玉,而左良玉一人表态,全军通过,由此可知,左部剩下的五万人马,依然是牢牢控制在左良玉的手中,左良玉要战便战,如果左良玉不愿意战,帐中怕是没有一人会同意战。
  军阀之相啊。
  吴甡暗暗忧虑。
  众将都愿意战,接下来就是如何战了。经过商议,最后定下了大军左右包抄,派奇兵绕后,截断、烧毁汉阳和武昌之间的两座浮桥,将四万流贼击溃,甚至是全歼的战略。
  吴甡和左良玉坐镇中军,马士秀和惠登相各率五千人,左右包抄,这都没有问题,但派谁为奇兵,截断烧毁两座浮桥却是问题。因为是奇兵,又需要绕后,因此风险相当大,闹不好就会陷入流贼的重重包围之中,就像当日的曹文诏一样,力尽而死。
  猛将王允才站起,愿领本部人马,绕后奇袭流贼架设在武昌白沙洲到汉阳鹦鹉洲的浮桥,但另一座武昌大堤至汉阳南岸嘴的浮桥,却无人认领,众人都看向前五营的李国英,李国英却低下头,汉阳南岸嘴的浮桥比鹦鹉洲的浮桥更危险,更容易陷入流贼的包围之中,即便是李国英,也没有胆气担任这个奇兵。
  一时,帐中沉寂,吴甡和左良玉的脸色都不太好看,以往这种情况,肯定是要左良玉指定一人,但南岸嘴的浮桥至关重要,如果没有一定的实力和相当的胆气,怕是完不成这个任务。
  左良玉皱着眉头,一时拿不定主意,又或者是在等什么?
  吴甡明白左良玉的意思,于是看向左手边,坐在第一顺位的那个将军。
  那将明白吴甡的意思,立刻起身抱拳:“末将愿领!”
  却是三千营主将贺珍。
  众人都是大喜。
  三千营的实力,他们在开封之战都是见识过的,开封之战后,三千营更是补充了一些原本是属于李自成三堵墙的骑兵,整体实力,不降反升,担任这个绕后奇袭的任务,还是合适的,只是三千营乃是吴甡从京师带来的中军护卫骑兵,三千营出击,吴甡的中军可就空了。
  但吴甡却不能不派贺珍,不然只靠左部冲锋陷阵,三千营留在后方,不论左良玉本人或者他的部下,都是不会服气的。
  也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取得此战的胜利。
  战略战术都确定,然后众将立刻执行,虽然左良玉在这之前磨磨蹭蹭,心中多有不满,但一旦确定,他立刻就进入了角色,调兵遣将,亲自披挂,鼓舞士气。
  “今夜突袭,明日清晨到达汉江边,诸君奋勇,杀流贼一个片甲不留,以为浮山死难的兄弟报仇!!待到功成,良玉必不负你们!出击,出击~~”左良玉纵马来去,挥舞手臂。
  于是,官军兵分四路,马士秀和惠登相明进,贺珍和王允才暗潜,向汉阳杀去。
  ……
  汉阳。
  深夜。
  城中浓烟滚滚,火光四起,静静听,似乎能听到城中传来的阵阵哭声……
  城外大营。
  年轻的流贼将领还没有休息,还站在地图前,举着蜡烛,仔细思索。然后转过身来,对站在帐中的几个部下说道:“浮山一败,左良玉已经丧胆,想不到今日还敢来,看来,新任湖广总督吴甡,给他的压力不小啊。”
  “少将军,我们该怎么办?”一个络腮胡须,脸有疤痕的精壮汉子问。
  “看左良玉的下一步了,如果左良玉磨磨蹭蹭最好,彼此默契,井水不犯河水,但如果左良玉挥军疾进,那我们就不得不同他打一场,以为义父攻打武昌争取一些时间了。”年轻将领脸色凝重。
  “浮山一战,左良玉已经没有多少兵了,如果献帅能支援我们几千老营,我们说不定能吃了他!”精壮汉子摩拳擦掌。
  年轻将领摇头:“我们兵马虽然多,但多是不经操练的乌合之众,左良玉却是沙场老将,部下兵马也都是久战之兵,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如果真逼的他们使出拼命的狠劲,我们这四万人,绝不是他们的对手。”
  刚说到这里,就听见脚步声急促,一个丢盔弃甲,脸上带血的流贼小头目闯进大帐,急慌慌地说道:“少将军,左良玉兵分两路,向我军杀来了,蔡店镇二十里之外,有官军侦骑出现!”
  原来,年纪将领在外围布置了多个据点,只要官军大兵逼近汉阳一百里,他立刻就能发现。
  “来的好快!”
  年轻将领微微吃惊,先是奖励了小头目突围而出,带回了这个重要情报,然后在详细听完小头目的回报之后,他冷静思索了一会,说道:“兵分两路,左良玉自领中军,算时间,最快明日清晨就可以到汉阳,看来左良玉胃口不小,想要一口吞下我们啊……传令,全军戒备,做好迎战的准备。再给窦明望传令,令他集结兵马,多设弩箭,严防官军骑兵突袭浮桥!”
  帐中大小掌盘听闻,都一个抱拳,急急出帐去准备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21/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