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68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88/1227

  从皇宫离开,朱慈烺直奔户部,和傅永淳、王鳌永商议,又召集户部各司郎中和主事,就国债和国债券的印制和数目,进行详细探讨。
  “国债能不能成功发行,又能不能筹集到一百万两,一个关键是制度,另一个关键是宣传,制度令百姓商人相信,朝廷明年可以还钱;宣传则是让更多的百姓和商人知道,朝廷发行国债的用意和用途,令他们知道,他们不止是在购买国债,也是在为国分忧……”
  具体细节,朱慈烺不干涉,他只是把中心思想向众官员讲明。
  “臣等明白。”
  有太子坐镇和领衔,傅永淳王鳌永都是心气大增,比起阁员,太子殿下的号召力,显然更强,不说其他,只说京师里的商人,估计就得卖太子殿下的面子……
  “勋贵那边,由本宫负责,官员,由内阁和吏部督导,宣传,则是你户部和顺天府府衙的责任,我不管你们用什么手段,总之,三天之内,京师每一个百姓和商人,都必须了解和知道国债,如果做不到,唯你傅永淳是问!”朱慈烺道。
  “是。”傅永淳拱手,额头却冒出了冷汗。
  “去忙吧,第一张国债券印出来之后,要先送到十王府,本宫要亲自看。”朱慈烺道。
  “是。”
  从户部离开之时,已经是中午了,唐亮问是不是回府,朱慈烺却说去军营,午饭也在军营解决,于是,太子车马出了户部,往德胜门东街的精武营驻地而去。
  经过黄华坊时,唐亮忽然说道:“殿下,那里就是黄华坊。”
  朱慈烺知道他在说什么,点点头,并不多言。
  唐亮却扭着脖子,不住的朝黄华坊观望,口中小声道:“好久没见小宝,怪想他的……”
  颜灵素和他两岁的弟弟颜灵璧就住在黄华坊,平日在京的时候,每隔两天,唐亮就会去看他们一次,但建虏入塞,唐亮跟随太子出征,一别两个多月,昨日回到京师,又忙地团团转,根本没有时间去见他们姐弟,唐亮心中不免想念。
  朱慈烺虽然没有扭头往黄华坊看,但脑海里却不由浮现出颜灵素一袭白衣,一尘不染的倩影,又想到开封之战时,她衣服褴褛,抱着弟弟在荒野求生的坚强,还有那洗去脸上的黑垢,露出雪白容颜的惊艳,心中不禁甚是思念。
  但家国军事,暂时的,他还没有时间见他们。
  另外,今日是张国维吴三桂周遇吉等有功将士离京之日,照朱慈烺的本心,他原本是想要送别一下,以增加双方的感情,不过眼下局势太敏感,他不宜张扬,只能放弃。
  ……
  下午申时(3点),京师九门,连同各个主要街道,都贴出了朝廷的最新告示。
  朝廷要发国债!
  初听到国债,从士子百姓到商人都是惊讶,国债是个什么东西?但看完告示,立刻就恍然。
  “……建虏入塞,运河中断,南方钱粮难以北运,而恰逢年关,百姓流离,陛下甚忧。”
  “太子提议,发行国债,所得金银,全部用于赈济百姓……”
  “一年为期,年息五厘,朝廷到期归还,连本带息,绝不拖欠。”
  “国债券可抵赋税。”
  “望商贾义士、市井贤达,慷慨解囊,购买国债,上解圣忧,下慰百姓。”
  ……
  消息一出,立刻就在京师里面掀起轰动。
  先是太子击退建虏,接着关于太子的流言在京师忽然而起,东厂锦衣卫侦骑四处,喝令不得传播流言,以免中建虏的诡计,而京师百姓还没有回过味来,朝廷却又有发行国债的大消息。
  和崇祯十二年,崇祯帝号召勋贵百官募捐相比,这一次的动静好像更大,上一次崇祯帝只是发了圣旨,影响也只在勋贵和百官之间,但这一次,却是大张旗鼓的张贴告示,直接点名商人巨贾,而且从国债券的票额来看,有十两的小票,明显就是针对一般的小富商家的。
  “朝廷借银子就够新鲜的了,想不到还有利息!”
  “是,隔壁王掌柜去年借人银子,利息五厘,想不到朝廷利息也是五厘。”
  “王掌柜借钱,没人敢不还,但如果朝廷不还,你敢去要吗?到时不但利息,怕是本金也拿不回啊。”
  “是啊是啊,官子两张口,这事咱老百姓还是少参与。”
  “不错,不过就是巧立名目,收刮百姓罢了。”
  百姓议论纷纷,第一直觉都是要离朝廷和官府远一点,免得被殃及。
  不过在纷乱之中,却也有一些不同意见。
  “此事是太子殿下总揽,太子乃是我大明国本,既然说了按期兑现,朝廷到时应该不敢推脱吧?不然太子何以面对天下人?再者,只不过一百万两银子,我大明富有四海,但使建虏不来,朝廷明年拿出一百万两银子,应该能做到吧?”
  “能是能,就怕朝廷到时不肯做。”
  “如果不做,那就是坠了太子的名声,太子爷可是我大明未来的皇帝,金口玉言,难道还没有登基,就要失信于天下的百姓吗?”
  “听你这么一说,倒是可以一试……”
  “算了吧,官员都还没有买,你们着什么急?”
  有商人却已经在打算盘了,年息五厘,这笔借钱生意可以做,唯一担心的是,朝廷会赖账……
  “哎,我听说你和户部的张主事和朋友,不如去打听打听,他在户部,知道的消息,一定比我们多。”
  也有贤达在忧心忡忡:“我大明已经穷到这种地步了吗?连一百万两也要向百姓借?唉,唉,唉!”
  ……
  黄华坊,一间幽静清雅的小院里,一个三岁左右,穿着粗布棉服,小脸冻的通红的孩童穿院而过,跑进西屋的织房里,张着小手,喊道:“姐姐,姐姐~~”
  已经是腊月,穿窗而进的午后阳光一点都不温暖,织布机的后面,一个年轻女子身着素衣,正在织布机后吱吱呀呀的织布,不时呵手,驱赶双手上的寒意,听见弟弟的呼喊,抬起头,微微一笑,阳光照着她的脸,容颜雪白,相貌绝美,微笑时露出一口贝壳般的玉齿。
  “慢点,慢点。”
  孩童身后,一个三十多岁的妇人笑着追了进来,进屋之后,发现温度不对,急忙走到铁炉边,用叉子拨亮了炉火,口中说道:“姑娘你怎么又压住了火?这多冷啊,唐公公要是知道了,非骂死我不可。”
  女子也不说话,只是抱住弟弟笑。用脸贴住弟弟的脸蛋,小声说什么。
  脚步声响,一个眉清目秀的年轻小厮走了进来,进屋就躬身行礼,然后急急说道:“姑娘,打听清楚了,彻底打听清楚了,发行国债确实是太子倡议的,太子号召大家认购,利息五厘,十两银子,明年还十两五钱呢。”
  女子哦了一声,心中立刻做了决定,既然是太子倡议,她就能一定要支持,但她却没有那么多的银子,这一年来,她织布卖钱,满打满算,也不过才赚了一两银子,其他九两,她又向哪里凑去呢?
  妇人和小厮都已经看出了女子的心意,相互一看,妇人上前道:“姑娘,太子殿下号召认购国债,指的是家有余财的人,像普通百姓,哪能有十两银子?姑娘有这心意就可以了,殿下必不会见怪的……”
  小厮也点头:“是啊姑娘,小的也想认购,但小的连半钱银子都没有啊。”
  女子却不说话,而是看向了弟弟的脖颈,在弟弟的脖颈下,贴身的衣物里,有弟弟满月时,父亲请工匠为弟弟打造的银锁,最少价值八两银子,加上积攒的一两多银子,差不多就够了。
  弟弟却不明白姐姐的意思,他只是伸出胖乎乎地小手,抱着姐姐笑。
  姐姐眼中现出坚毅之色,低声说:“弟弟,姐和你商量一件事……”
  ……
  嘉定伯府。
  花厅后面的暖阁中,嘉定伯周奎正在砸核桃吃,他吃的极其仔细,连夹缝里的核桃肉,都要用针一一抠出来,一点都不浪费的送入口中,每吃一次,他老脸上都会露出心满意足的微笑。
  自从去年被那可恶的外孙,一下子敲诈了数万两银子之后,周奎虽然没有病,但却也足足在床上躺了两个月,每日里长吁短叹,对影发呆,心疼自己辛辛苦苦,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数万银两,一下子就化成了乌有——没有穷过,就不知道贫困的艰难,不知道一分钱难死英雄汉,周奎小家小户,商人出身,从小是吃了大苦的,对银子的意义,太了解不过了。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即便女儿成了一国之母,自己还被封为了嘉定伯,以后再不用为生机发愁了,但骨子里的穷酸,却是永远也改不了。
  相比于周奎,国舅爷周镜的脑子还比较清楚的,他认为,都是外面的店铺和那些不长眼的狗腿子,给嘉定伯府惹了祸、招来了风雨,既然经商之事已经被太子发现,且府里也并不缺银子,不如就此斩断,将店铺全部变卖,以后老老实实的做国丈、国舅就可以了。也省得再有什么灾祸。
  但周奎却舍不得,这些店铺都是他一点一点经营起来的,虽然被太子夺去大半,但依然还有不少的产业,就这么交出去,实在不甘心。
  周奎不同意,周镜也无可奈何。
  于是事情就这么拖了下来。
  幸运的是,这一年多来,太子并没有再为难自己的外公,不论是带兵出征,义卖字画,还是招募钱粮,太子一次也没有在嘉定伯府出现过,伯府开在京师的几家店铺,也都是安安稳稳,照常经营,周奎不安的心,渐渐稳定了下来,而随着太子的节节胜利和声望升高,原本对太子颇有微词和不满,认为太子不顾亲情,不是好外孙的周奎,对外孙的印象,也渐渐好了起来——让他出银子,他是不愿意的,但如果只是鼓掌喝彩,他还是很愿意将所有的热情,都灌给自己外孙的。
第九百零六章
相府密谋
  这一次建虏入塞,太子又赢了,声望大涨,而随着太子的胜利,他周家和嘉定伯府的地位,也日渐拔高,不说一般的百姓,就是京师里的勋贵,也对他嘉定伯府高看一眼,对他家的生意多有照顾,周奎心满意足,吃着核桃,嘴里哼唱着家乡小调,只觉得生活是如此的美好。
  “老爷,老爷~~”
  管家忽然急匆匆地跑了过来。
  “慌什么慌?出什么事了?”周奎不屑的撇嘴,大明江山之下,他不觉得有什么事情能威胁到他嘉定伯府。
  “朝廷贴出告示,要发行国债……”管家气喘吁吁。
  “什么国债?”周奎不明白。
  “就是朝廷向商人百姓借钱,分十两,五十两,一百两,你给银子,朝廷给一张国债券,明年还付利息……”管家解释。
  听到此,周奎脸色立刻就变了,手指一松,核桃滚到了桌子上,他脑海里则是立刻就想到了四年前的那一次募捐,那一次好险,他差点也被逼着捐出万两的银子,最后幸好是躲过去了。想不到四年之后,朝廷又一次动了借钱的念头……什么国债券,不过就是一张废纸!
  “告示说,太子殿下领衔处置,并号召勋贵外戚和朝中官员,先行购买国债。”官家继续道。
  “什么?太子领衔?”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88/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