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6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1/1227

  虽然黄太吉已经将大军主力屯于通州,攻打通州之势已经非常明显,但军中上下,对这一决定,却是有异议的,历来,建虏入塞,为的就是抢粮抢钱抢人,现在运河已过,京南乃至整儿山东都在大清的铁蹄之前,可以随意抢劫了,皇上怎么不向前,却要在通州城下停留呢?
  通州虽然有一个明太子,但对普通的建虏士兵来说,俘获一个明太子,远没有到南方抢掠来的更实际。
第八百四十二章
豪格献策
  不愿意攻打通州,想要南下劫掠的,不止是下层的普通士兵,中高层将领也有一些不同的想法,虽然建虏军令森严,命令一下,无人能违抗,但黄太吉还是想就着今晚的军议,统一一下思想,鼓励众将,确定拿下通州的指导原则不动摇。
  明亮的火烛之下,建虏王爷亲贵,随军入塞的各个蒙古王爷,满汉八旗旗主,各旗领大臣,都在黄太吉的中军大帐聚集,分地位尊卑座下,一座大帐,挤得满满当当。
  等人到齐,坐在上首中间的虎皮大椅之上的黄太吉,喘着粗气,微微点头,示意可以开始了。
  首先,由内大臣图尔格总结各部军报,将此战的收获和损失,向在座众人进行了简单汇报。运河之战,不但是击溃了明军,而且缴获颇丰,从粮草帐篷甲胄和火器,应有尽有,更不用说,还有迫死保定总督杨文岳之功,可谓是松山之战后,大清又一次的大胜。
  有功之人,黄太吉一一奖赏。
  这其间,当然少不了对阿济格的夸赞。
  阿济格眉开眼笑,难掩得意。
  豪格却见不到他得意,暗暗撇嘴。
  随后,多尔衮站起,将大军下一步的策略,向众人说明,听到多尔衮说,大军下一步的目标乃是围攻通州城,拿下明太子之后,大帐之中的气氛,从刚才的欢腾变成了安静,等多尔衮坐下后,更是变成了长长地沉默。
  这其中,几个蒙古王爷的表情,最为明显。
  满洲八旗之中,两黄旗和正蓝旗都是黄太吉的嫡系,两白旗听多尔衮多铎兄弟的,因为其主子的原因,他们对攻打通州的决定,是没有任何异议的,虽然下层的普通军士更愿意到南方去抢劫,但上层将领对主子的忠心和拥戴,却是不容置疑,他们对主子做出的决定,无条件的支持。
  但蒙古八旗却不同,虽然也是八旗,但毕竟是新立,他们对建虏的向心力,并不稳固,再者,蒙古人跟随建虏入塞,为的是财物,可不是为了耗费兵力、攻取坚城来的,历次入塞,都奉行的放大攻小,坚城绕过,转掠州县的战略,这一次怎么改变了?
  就算明太子十分重要,但这么多的大军屯于通州城下,每日粮草所耗众多,虽然运河之战缴获了明军不少粮草,但因为入塞以来,明国一直实行坚壁清野的政策,一路入塞,抢掠不多,各部将领和士兵,口袋都是空空,粮草也不富余,明太子又非常人,城中兵马犹有上万,城池坚固,如果强攻不下,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偷鸡不成蚀把米?
  因此,从内心里,蒙古各旗都是不同意攻打通州的,不过被建虏盘了这么久,恩威并施之下,这些蒙古亲贵早已经没有了先祖的冲脾气,在黄太吉面前不敢直接发表反对意见,只是低着头,默默不语,用沉默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
  蒙古人的消极,黄太吉看在眼里,他轻轻咳嗽一声,目光望向礼亲王代善,笑问:“二哥,你以为如何?”
  代善是1583年生人,今年整整六十岁了,这六十年里,他历经风雨,先是看着大哥褚英被努尔哈赤处死,自己被立为继承者,不想,因为妻子和儿子,他同样惹的努尔哈赤大怒,不但是被剥夺了继承的权力,而且还差点丢了小命,若非是他见机的快,亲手杀了自己的偏室,向努尔哈赤认罪,说不得他和褚英是同一个下场。
  经此一次,代善受到极大打击,性情有了很大的改变,变的稳重,内敛,最重要的是,他失去了争夺储位的雄心,因为他知道,在建虏,努尔哈赤的话就是天,既然努尔哈赤已经当着众人的面,夺了他的位置,说他无德无能,不得做建州女真的大汗,那么,他就永远都没有机会了。
  其后的十几年来,代善安心做自己正红旗的旗主,因为努尔哈赤的儿子中,属他最年长,加上众人都知道,他没有夺位的野心,属于永远的中间派,因此,但凡有事,代善就是天然的仲裁者,黄太吉能顺利继位,也是他暗中推了一把的结果,黄太吉继位之后,投桃报李,封为他礼亲王,为众兄弟之首。
  日常有事,黄太吉都会先和他商议,对其极其尊敬,而征战之事,代善原本渐渐不参与了,都交给了儿子们,但去年,他最喜欢的儿子,老七满达海中了明军的埋伏,死于阵中,消息传回沈阳,代善痛心疾首,发誓要为满达海报仇,也因此,今年征明,他才会重新披挂,亲自统领两红旗入塞。
  和军士们一心想要抢劫财物不同,老代善最想的,就是为儿子满达海报仇,两红旗自然也是这个心思,而害死他儿子的罪魁祸首,大明太子,此时就在通州城中,换句话说,即便黄太吉不攻,他两红旗也是不能放过的!
  不过这并不表示,代善会无脑支持攻打通州的决定,如果不打通州,更有利于大清,他未必不会忍痛放弃报仇的机会——在建虏崛起的过程中,不止是有黄太吉和多尔衮,更有代善的巨大功绩,历史上,若非他调和鼎鼐,充当关键中间力量和仲裁者的角色,压住双方的火气,稳大局,多尔衮和豪格,肯定就火拼了,建虏根本不可能入关。
  今日也一样,代善始终不忘自己的角色。
  更何况,代善知道,黄天吉是要利用他的话,安抚蒙古各旗,如果他满口同意,那就没法安抚了。
  于是,代善压住为儿子报仇的念头,向黄太吉一拱手,用老迈的声音回道:“回皇上,如今运河已破,明国腹地已经在我大清面前,保定兵之后,明国在京南已经没有大兵,正是我大清趁势而下,席卷京南山东乃至南直隶的大好时机,但此时此刻,明国太子却驻兵通州,在明明可以逃往明国京师的情况下,按兵不动,怕是有故意吸引我军注意力,以为明国调遣兵马,防御京南和山东,争取时间的用意啊。”
  代善一说,帐中的蒙古亲贵都连连点头,对代善所说,十分的赞同。
  代善继续道:“虽说通州是小城,但明国太子既然敢在通州停留,并在城头挑衅,显然是有所准备,明军虽然在运河败了,但逃了通州的兵马却也不少,我军如果想要攻下,必然要付出相当的代价,一旦攻击受挫,又耽误了南下的时间,说不得就会进退两难。还望皇上再斟酌。”
  “是啊是啊,请天可汗再斟酌……”
  蒙古亲贵们已经忍不住小声的嘀咕了出来,显然,代善所说,正是他们想说的。
  黄太吉不置可否,只把目光看向了多尔衮。
  多尔衮心中发恨,明明黄太吉已经打定主意,要攻打通州,但却不肯亲自出头,而要用他当挡箭牌,得罪蒙古诸公,实在可恶!
  心中可恶,但多尔衮脸上却始终都是毕恭毕敬,向黄太吉点头,又向代善拱手,谦逊的说道:“二哥所虑甚是,明国太子留在通州,明显就是要吸引我们进攻,这一点无可置疑……”
  “既然如此,那我们为什么还要上当呢?”有蒙古王公小声道。
  多尔衮看向说话之处,脸色严肃的说道:“不过这并不表示,我们攻打通州就是上当。明军运河兵败,明太子虽然是收敛残兵,但却已经无法抵挡我大清南下,不得已,狗急跳墙,才想出了这最后一招,我料其城中准备并不完善,火药武器必有短缺,又逢大败,军心士气也必然低落,而我大清此次征明,不但有铁骑十万,而且还携带了大量的火炮,通州小城小地,城中残兵只有一万,我军将大炮摆开了,难道就真的轰不破吗?”
  蒙古王公静了下来,不过却依然低头,对攻打通州,显然还是有保留,虽然攻城一向都是汉军旗的事情,伤亡也都是汉军旗,不过这并不表示蒙古旗可以置身事外,他们虽然不用爬城,但他们的弓箭手也是需要冲到城下,和明军对射的,相比较,还是南下劫掠,更保险,更痛快。
  “你们一定在想,攻破通州,得不到多少财物,但不要忘记了,明太子就是最大的财物啊,虽然明国是一个倔脾气,不会拿银子赎,但擒获明太子对明国军心士气的打击,岂不胜过千万两的银子?明国欺压蒙古百余年,今日岂不正是报仇雪恨的好时机?”
  “再者,你们中间有不少人都参加了去年的征明之战,其间的不顺利,归根到底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明太子,若非他抚军京营,在蓟州谋划,去年征明又岂能不竞全功?”
  “今年也一样,明太子督帅兵马,严守运河,甚有章法,”说到这,多尔衮恭敬的向黄太吉拱手:“若非皇上英明神武,早有谋划,令英亲王率军从昌平绕行,此时此刻,我们依然在运河东岸和他僵持呢,而时间一旦拖延下去,粮草不济,对我军会有巨大的不利。”
  听弟弟提到自己的功绩,阿济格忍不住又得意了一下。
  多尔衮继续道:“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明太子。汉人有句话,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明太子不除,明国必以其兴,下一次我们征明,恐怕会更困难,现在明太子退入通州,正是萨满天神赐给我们的好时机啊,抓住这个机会,一举灭之,然后再南下也不迟。但如果放过这个机会,任由明太子成长,几年之后,我们怕是再难越过运河一步!机会来之不易,决不能错失。因此本王以为,通州应该打,也必须打!”
  多尔衮和缓,但却非常有力的声音在帐中回荡,说完后,多尔衮向黄太吉一拱手,又坐下了。
  帐中先是静寂,接着,蒙古亲贵们开始小声议论,显然,他们被多尔衮说动了不少,不再像刚才那样,一味消极了。
  “睿亲王,我有一事问。”
  一个年轻的蒙古亲王站了起来,却是喀喇沁右翼亲王固鲁思奇布。
  固鲁思奇布乃是苏布之子,喀喇沁归顺建虏之后,黄太吉讲他们分成左右两旗,固鲁思奇布是右翼旗的扎萨克,也就是右翼的亲王。固鲁思奇布还年轻,其他蒙古王爷能忍,他却有点忍不住,终于是站起。
  多尔衮笑:“请问。”
  “攻打通州,我们需要多长时间拿下?长了可不行,一路以来,我们可没有抢到多少粮食,如果久攻不下,我军就被动了。”固鲁思奇布说。
  “怎么?还没有打,你喀喇沁右翼就没有信心了?”多尔衮脸色登时就沉了下来。
  固鲁思奇布脸色一红:“怎么会?只是去年到今年,明国封锁边境,各旗都十分困难,家里的孩子们还等着我们满载而归呢。如果在通州城下耽误的时间过长,勇士们怕不能心安……”
  多尔衮不回答他,只是看向上首中央的黄太吉的,黄太吉轻轻咳嗽一声,喘了一个大口气,说道:“蒙古各旗今年的困难,朕知道,这一次征明,大清没有从蒙古取粮,就是体谅各旗的难处,你放心,通州之战,时间绝对不会长。”
  “那臣就放心了。”
  固鲁思奇布向黄太吉恭谨的一个行礼,然后坐下,心中却是无比后悔,早知道就不站起来了,你看睿亲王的脸色,好像是记恨住自己了。
  “老十二,你以为呢?”
  黄太吉目光看向刚刚立功的阿济格。
  “干!”
  阿济格新立大功,正是雄心勃勃的时候,何况还是自己兄弟多尔衮都支持的事情,他当然更是没有话说了。站起来,摩拳擦掌的赞同。
  黄太吉又看多铎:“老十五?”
  多铎脸色沉沉地点头。
  黄太吉略过豪格,目光再看向代善。
  代善本就同意攻打通州,对用诡计害死儿子的明太子恨之入骨,要剜其心肺,为满达海报仇,刚才之说,不过是走个过场,现在多尔衮说的如此有理,他自然不会反对,于是点头:“两红旗愿打通州!”
  其实代善只是正红旗的旗主,镶红旗旗主乃是岳托之子,他孙子爱新觉罗·罗洛浑,但罗洛浑刚二十,军阵之事尚不能完全应付,因此由代善兼领。
第八百四十三章
明太子的厉害之处
  几位亲王都表了态,阿达礼,罗洛浑,尼堪,这些君王,贝勒和贝子自然就不能落后,纷纷站起来,表态支持,再然后就是满汉众臣,原本还有所保留的蒙古王爷们,也赶紧站起来,一时,攻打通州成了众人的共识,只差没有高喊,不打下通州,绝不回兵了。
  又有人说,明太子被围,明国皇帝着急,一定会派兵救援通州,大清正可以围点打援,将京畿周围的明军,一扫而空。
  但黄太吉多尔衮心中却是清楚,明军援兵怕是不会轻易在通州出现的,运河之战后,杨文岳的保定兵几乎全灭,明国京师的兵马不敢动,现在能救援通州的,只有河西务吴甡、天津路振飞、宣大张国维和顺天潘永图,但这四路人马加起来也不到四万人,面对十几万的大清铁骑,根本没有胜机,以明太子的狡诈,一定不会让他们来送死,虽然不知道明太子会用什么借口、什么方法说服崇祯帝,但黄太吉和多尔衮都相信,明太子一定能做到。
  因此,通州之战怕是没有围点打援的机会。
  也好,大军正可以全力攻城。当通州危急,明太子支持不住的时候,看明军救不救?
  众人统一了思想,黄太吉微微点头,开口说道:“为什么要攻打通州,大家说了很多,现在朕也有两句话要说。”
  大帐肃静,所有目光都齐刷刷地望向黄太吉,等大清皇帝训话。
  黄太吉看向身边的索尼:“让他们呈上来吧。”
  “嗻。”
  索尼摆手。
  很快,两个两黄旗的近卫白甲兵一前一后的走了进来,前一人双手托着木盘,木盘里是一个手掌大小的椭圆形的铁疙瘩;后一人,双手持着一杆鸟铳,并非是建虏军中使用的鸟铳,而是他们刚刚在运河之战中缴获的明军燧发枪。
  “这两样东西,你们都不陌生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1/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