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5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91/1227

  三河。
  中军大纛之下,望着近在咫尺的三河城头。豪格咬牙切齿,脸色铁青。
  已经猛攻了两个时辰了,但三河城防却依然没有动摇的迹象。城下汉军镶红旗的尸体层层叠叠,负责指挥攻城的汉军镶红旗固山额真石廷柱一筹莫展,“不奇怪,因为明太子就在城中,所以他们的抵抗才会这么激烈!”豪格在心里再一次的告诉自己。
  虽然多铎带军离开,原本游离在三河附近的明军白广恩部仓皇逃窜,再没有救援三河的意思,而其他明军更是不见影踪,明显的就是放弃了三河,种种迹象都表明,明太子不在三河,日前看到的一切,怕都是明太子的诡计,但豪格却像是入了魔,说什么也不相信,他发誓一样的一定要攻下三河城,以证实自己心中的想法。
  何洛会等人劝不住,只能督战猛攻。
  两个时辰的攻城,伤亡千余人,但三河城却巍然不动,城头的火器,出奇的猛烈,鸟铳声像是爆竹一般,将攻城的汉军旗士兵打的血肉横飞,矢石齐下,更有一颗颗从天而降的铁疙瘩,爆裂火光之中,蒙着牛皮的盾车,都能被炸成两截,士兵就更是不用说了,即便是披着双重铁甲,在铁疙瘩爆起的火光中,也是只有倒下的份……
  “主子,汉军旗累了,还是缓一下再攻吧。”何洛会拨马到豪格面前,再一次的劝。
  豪格咬牙切齿的望着三河城,正要摇头,忽然听见后方传来一阵喧哗之声,转头怒目而视,却见官道上烟尘大起,一队黄衣黄甲的大清精锐骑兵正疾驰而来。
  豪格心中顿时一凛,他立刻意识到,这队镶黄旗骑兵,一定是来传达皇阿玛最新旨意来的。
  “肃亲王。皇上有令,暂且收兵,不宜再强攻三河。”
  那队镶黄旗骑兵很快就来到了豪格面前,为首将领翻鞍下马,在豪格面前单膝而跪。
  乃是镶黄旗佐领伊成格。
  伊成格是黄太吉的心腹,同时和豪格交好,黄太吉派伊成格来传令,自有心意。
  皇阿玛有令,豪格不敢不从,只能下令停止攻城,再问伊成格:“我皇阿玛走到哪里了?”
  “据此不过三十里,黄昏可到。”伊成格回答。随即又压低声音,小声道:“皇上让奴才转告肃亲王,明太子狡诈,不可轻易被表面现象所欺骗……”
  听到此,豪格脸色登时发白,他忽然明白,皇阿玛和多铎的看法一样,都认为明太子不在三河,估计皇阿玛在内心里也骂他蠢货了吧?面对多铎,他能强力反驳,发誓要证明,但对皇阿玛,他却没有这样的胆气和底蕴,一时,豪格就像是泄了气的皮球,再也说不出话了……
  黄昏时,建虏入塞的主力大军,陆续出现在了三河城下,先是多尔衮率领的中军,继而是黄太吉亲领的后军,旌旗蔽日,长枪如林,人马望不到边,踏起的烟尘滚滚,将落日夕阳都快要淹没了。
  不过却不见两红旗和阿济格,原来入关之后,黄太吉将大军分成了三路,主力大军两黄旗和正白旗在他和多尔衮的统领下,经三河直扑通州,给明国制造压力;英武郡王阿济格率领一部分的蒙古八旗和汉军旗为左翼,先攻取平谷县,再从顺义绕过京师,取怀柔和密云,截断宣大兵可能的勤王道路,其后再绕回明国京师,和主力汇合;
  老代善统领两红旗为右翼,在三河不停留,直扑武清河西务,夺取渡口。
  加上多铎的两万,豪格的前锋正蓝旗,整个建虏大军其实是被分成了五路,五路大军齐头并进,处处点火,令明军防不胜防,这本是建虏入塞的固有伎俩,建虏各级将领也都用的炉火纯青,将所过之处,掳掠一空,不过去年碰了一个鼻青脸肿,今年到现在为止,还算是顺利,虽然没有攻下蓟州,但阿济格攻克了平谷县,老代善统领两红旗也在蓟州城下,击溃了马兰峪等地试图救援蓟州的明军。
  虽然心情沮丧,但豪格还是强打精神,先迎接多尔衮,再去觐见黄太吉。
  多尔衮满脸是笑,对豪格很是客气和亲热,但在豪格看来,他表面上所有的亲热和客气,都掩藏不住其内心的幸灾乐祸。
  当黄太吉的大纛出现,那连绵不断的两黄旗精锐白甲兵,宛如天边晚霞,泛着一片黄光、气势极盛之时,豪格急忙上前,在黄太吉马前噗通跪下,脱帽请罪,他是大军的前锋,担负为大军开路的重任,但却停在了三河城下,迟迟不进,又没有能攻下三河,实乃是大罪。
  两黄旗精锐白甲兵、满清亲贵和满汉群臣的簇拥之中,白白胖胖的黄太吉望着跪在马前的儿子,面无表情,老实说,从心底里他对豪格是失望的,明太子的诡计虽然有一定的迷惑性,但并非不可堪破,豪格在三河城下停留一天是正常,两天三天是愚笨,四天就是愚蠢了,很简单的道理,明太子是明国的国本,如果明太子陷在三河,明国京师的兵马必然疯狂来救,三天不见援兵,城里的兵马也没有试图突围,其间必定有诈,身为大军的统帅,这个时候必须当机立断,履行前锋的职责,而不是继续困在泥淖之中,去追寻那已经微乎其微的希望。
  从这一点上说,多铎就聪明的多,只停留了一天,就迅速带兵离开,不管是功是过,都留给了豪格;而豪格这个痴儿,却陷在活捉明太子的春秋大梦里,不可自拔。若非自己派人命令他,估计他此时此刻,还在猛攻三河呢。
  再者,身为大军的前锋,不思为大军开路,反倒是为了自己的功绩,想要拿下明太子,没有一点大格局,细想之下,实在是小肚鸡肠!
第七百九十六章
黄太吉的不安
  “愚蠢!”黄太吉一脸怒色,在两个黄甲侍卫的帮扶下,翻身下了马,用手里的马鞭在豪格的肩膀上狠狠抽了一下,骂道:“三河是明国顺天巡抚驻节地,城中兵马不少,城池也颇为坚固,岂是你一万人马能攻下的?再者,你忘记了你前锋的职责了吗?”
  作势继续要鞭打。
  在场的建虏亲贵和满汉群臣急忙都是劝阻,呼啦啦跪下一片:“皇上息怒,肃亲王也是立功心切,还请皇上给他戴罪立功的机会。”
  尤其是范文程张存仁等一帮汉臣,表现的最为积极。
  见多尔衮也跪下了,黄太吉这才息怒,冷冷说到:“豪格鲁莽,着罚银五千两!”
  虽然怒,但黄太吉却不能重责豪格,不唯豪格是他的儿子,更因为豪格是他唯一成年的儿子,如果重责豪格,令豪格失了威望,一旦他有一个三长两短,多尔衮兄弟将无人可以遏制。他本人说不定会被拖出来鞭尸,因此他必须保豪格。
  但又不能保的太明显,所以才会有这场戏。
  至于明太子之事,黄太吉提也不提,明太子在三河的几率,微乎其微,提了也是给豪格栽面子,倒不如不提
  “谢皇阿玛……”豪格再磕头。
  建虏亲贵相互一看,都明白黄太吉高高拿下,轻轻放下,其实是在保护豪格,有人悄悄看睿亲王多尔衮,发现多尔衮脸色平静,对豪格被轻放,丝毫没有不满之色。
  “咳咳……”
  因为鞭打豪格太过用力,黄太吉又剧烈的咳嗽起来,一手捂嘴,脸色泛着不健康的潮红,身子摇摇晃晃,两边的亲卫急忙将他扶住,而这时,黄太吉的皇帝行辕,中军大帐已经搭置好了,于是众人恭请他入账。
  “不!”黄太吉却推开,望着前面的三河城,喘息的说道:“带朕先去看三河城。”
  三河城头上,虽然天色尚未大黑,但火把却已经亮了起来,各色日月军旗之下,守军走来走去。看的出,当城下的敌军,忽然增加了差不多十倍,兵马如海之后,城头守军也随着加强了防守。
  黄太吉远远观望,脸色更加凝重。
  看其形而知其势,从城头的严密防守看,想要攻陷三河城,怕不是一件容易得事。
  “潘永图,倒也是一个人才……”
  黄太吉低声呢喃一句,转身咳嗽着返回大帐。
  夜晚,黄太吉在大帐招开军议,随行的亲贵,满汉大臣,一起共商大计。
  多铎的消息已经传回,所有人都已经知道,明军焚烧了运河上的木桥和浮桥,只留了四座四桥,河的那一边,明军沿着河岸摆开,支营寨,竖望楼,俨然是把运河当成长城来防守了,而在武清河西务和通惠河两个水旱渡口,明军更是重兵防守,连通州王家摆这种小渡口,明军都派驻了兵马。
  照这种情况,多铎和代善的人马,都得止步在运河之前,阿济格那一路虽可以突击,但密云怀柔本就不是富庶之地,历史上又多次被他们入塞劫掠,怕是难有大收获。
  “明人动作这么快?”
  满汉群臣都是惊讶。
  算时间,这不过是他们入塞的第四天,照明人过去拖拖拉拉的行事风格,不应该这么雷厉风行的烧毁木桥,起码会慌乱几天,而河这一边的守军,也不应该撤退的这么干净,但明军现在却是做了,所以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明军早有准备和谋划,消息一传来,立刻烧桥,毫不拖泥带水。
  大清善骑,骑兵最怕的就是水,明军封锁运河,独留四座石桥,想要通过,必然要付出代价,满清亲贵和帐中的满汉大臣,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绕行,这本就是他们遇到坚城和困阻的一贯做法。
  当听到明国京师西山一代也有明军防守,攻伐不易,而天津可能不具备绕行的条件后,众人的议论之声不打没有停歇,反而更加激烈。
  不需要多,只需要能阻挡大清十五天到一个月,不但运河后面的各个城池都能疏散百姓,招募乡勇,加固城防,最重要的是,明国各地的勤王兵马,怕也会先后赶到运河,到时大清再想南下,估计就难了。
  所以大清必须抓紧时间,在明军防线稳固,各地勤王兵马赶到之前,突破运河,不然就会陷入被动。
  这是帐中大部分建虏亲贵和满汉群臣的想法。
  为了避免这种被动情况,他们搅动脑汁,纷纷献言献策,不论亲贵,满臣还是汉臣,在黄太吉面前都可以直抒已见,不管是对是错,都不用担心会受到责难,更不会有人怀疑你的出发点,从而将原本的议事搅合成相互攻讦的斗争场——这和大明完全不同。
  不管内心里对汉臣多么鄙夷,或者是心有怀疑,建虏亲贵,包括最鲁莽的阿济格,都不会在公开场合,质疑汉臣的忠心,从这一点上来说,满清上下确实充满了一个新兴政权的朝气。
  也因此,范文程等汉臣才敢直接谏言。
  满汉群臣议论的激烈,坐在上位的黄太吉不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一边咳嗽,一边若有所思。
  “洪承畴预料的果然准确……”
  黄太吉在心里暗暗赞,对明军烧毁木桥,且动作如此迅速,他一点都不意外,就像洪承畴分析的那样,明人果然是沿着运河,修建了第二道防线,而不同于亲王郡王和满汉群臣的焦急,黄太吉心中很淡定,因为南下劫掠,本就不是他的第一目标。
  唯一稍有差池的是,明军迅速的反应,比他预想中快了许多,第二,担任前锋的豪格没有像他期待的那样,在明军展开防线之前,攻占某一个渡口,那一来,大清就彻底掌握战事的主动权,不论是南下,或者是攻击明国京畿地区,都游刃有余,现在,他们却要为渡河或者是绕行烦恼。
  另外,刚刚收到的一个消息,令他心有不安。
  那就是前些时间,保定总兵虎大威率领大批骑兵曾经经过遵化,往东去,在山海关秦皇岛一带聚集,而在秦皇岛,明国刚刚新修建了一座码头,这两个消息都是从一个俘虏的遵化百总口中得知的,联系到多尔衮曾经说过,宁远吴三桂可能已经带兵入关,但遵化兵俘虏却无人知道这一情况,合理推断,吴三桂并没有经过遵化往明国京师,而是也去了秦皇岛,三个情报合在一起分析,黄太吉立刻就意识到了其中可能的危险。
  新修的码头,明国最精锐的骑兵,难道明国是想要乘船渡海攻击吗?
  如果是,那大清的辽东辽南海岸,怕是会遭受重创。
  作为攻击敌后的首创者,黄太吉太知道其中的利害了,于是立刻派了一支千人骑兵,越过广平和抚宁,直驱秦皇岛。现在消息还没有传回,不过黄太吉心中的不安,却是越来越强烈……
  虽然还没有证据表明,但他却已经意识到,这一定是明太子的谋划,也因此,明太子才会先后出现在蓟州和三河。
  如果是提前知道这个信息,黄太吉一定会留一支强兵在辽南,以防备明军的登陆和骚扰,但现在却来不及,虽然他令人速速给留守沈阳的济尔哈朗和辽南海州的天助兵尚可喜传令报警,也令不多的辽南八旗提高戒备,但相隔将近千里,他的命令传到辽南,估计也是半个月以后的事情了,如果明军在这段时间里登陆,辽南绝对是猝不及防的。
  对于明军的渡海攻击,骚扰辽南和辽东,黄太吉并非没有防备,最早就是尚可喜孔有德等原明国将领对辽东辽南沿海进行骚扰攻击的,等到尚可喜孔有德等人“弃暗投明”,先后投降,尤其是孔有德将登州水师的全部,天津水师的一部分船只带到辽东之后,明国水师力量受损严重,再难以发起大规模的渡海登陆,只偶尔会有山海关龙武水师的小规模骚扰,渐渐地,从黄太吉以下,大清对辽南辽东海岸的防御,就有所松弛了。
  想到这,黄太吉心中的不安越发强烈,恨不得肋生双翼,飞到辽南海岸。
  但千里之遥,退兵也是来不及,如今只能希望尚可喜他们能顶住,就算被明军攻陷了一些地方,只要海州不失,广宁安宁,所遭受的损失就在大清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唯一之计,只能拼力完成入塞计划,给明国更加沉重的打击,一来一往,大清还是占便宜的。
  作为枭雄,黄太吉不会患得患失,只会向前看。
  “十四弟,你怎么看?”待群臣商议的差不多了,黄太吉把目光投向了多尔衮。
  帐中满汉群臣,多尔衮和豪格都是亲王,两人爵位最高,地位最尊,豪格因为没有能打下三河,有点垂头丧气,因此一直低头不语,多尔衮岳停渊峙的一直没有发表意见,一来他是亲王,自持身份,二来,他也是在深思,此时听到黄太吉问话,他立刻站起,向黄太吉抱拳,非常谦逊的说道:“皇上,汉人有句话,船到桥头自然直,我们在这里讨论渡河问题,意义不大,不若等到了运河之边,实地探查,再做谈论也不迟,明国京师到天津之间的运河长达三百里,明军不可能处处重兵防守,只要突破一点,我军就可以顺利渡河,因此臣弟以为,一条小小地运河,是挡不住大清铁骑的。”
  黄太吉微微颌首,刚才群臣讨论的激烈,但都有点过于担心,降低了士气,还是多尔衮更通晓大理,深知此时绝不能泄了士气,而是要鼓动军心,不管前面有多少困难,都要一路向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91/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