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3/1227

  接着,朱慈烺在众人簇拥下进入铸炮厂,进门之前他抬头看了眼门上的三个大字。
  镇虏厂。
  虏,指的当然就是建虏。
  明朝上下,对红夷大炮寄予了无比的厚望,但可惜啊,红夷大炮的出现,不但没有帮助到大明,反而加速了危局的临近。
  “殿下,这三字乃是陛下御笔,仗陛下神威,自镇虏厂建立,到到现今已产出红夷大炮四十门,小炮不计其数。”
  魏藻德拍崇祯的马,屁。
  朱慈烺面色冷冷,对这种误国误民的小人,他实在是提不起兴趣。
  魏藻德是何等人精,立刻就知道太子对自己的不喜,心中不禁忐忑,难道是因为今日早朝没有帮太子说话,所以太子对我如此冷淡吗?可我没支持但也没有反对啊?再者,我区区一个工部尚书,六部之中敬陪末座,说话哪有份量?
  朱慈烺看向汤若望:“汤神父,青铜交给你了,铸炮可千万抓紧,我神机营着急用呢。”
  “殿下放心,四十天后,我肯定把十门小炮交给你。”汤若望很有信心。
  朱慈烺笑:“那张草图你看的怎样了?”
  “我中午又仔细的看了两遍,越看越觉得工程师是一天才。愿主保佑,有一天我可以见到他。”
  汤若望虔诚无比的祷告。
  朱慈烺笑,心说不用上帝保佑,其实你已经见到他了。
  魏藻德心里更不是滋味,对我堂堂的工部尚书不假辞色,对一个洋和尚却这么客气,他不就是会铸炮吗,有什么了不起?
  进了炮厂,前导的官员要把朱慈烺领到正堂,朱慈烺冷冷摆手:“不去正堂,本宫要先看铸炮过程。汤神父,麻烦你给我引路。”
  “好的殿下。”
  汤神父轻车熟路。
  镇虏厂在东北亚的规模仅次于澳门铸炮厂,一进入炮厂,耳朵就是嗡嗡嗡的声音,不是近现代的机器转动,而是鼓风机的声音。一眼望过去,匠人们正在忙碌,从制造泥形模具、熔化铁水、浇铸完成、到最后的冷却脱模,一切都井然有序。当朱慈烺出现时,工匠们隔着老远就跪下了,朱慈烺担心影响到生产,赶紧令田守信到前方传令:工匠们各司其职,不必下跪。
  如此才挡住了下跪潮。
  整个铸炮厂共有工匠八百人,每年可铸2000斤的红夷大炮十门,各色小炮三百门。但国库空虚,财政困难,铸炮厂生产受到很大的影响,生产断断续续,十天半个月都不开火,也是常有的事。
  眼中所见,大部分的程序都是人力完成,唯一带一点机械化,让朱慈烺感到惊喜的就是发出巨大声音的水力鼓风机。
第七十章
焦勖赵仲
  其实水力鼓风机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很早,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杜诗出任南阳太守,大力发展农业,他发现人们在铸造农具时,用人力或马力鼓动风箱冶铸,耗时费力却事倍功半。而南阳境内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于是经过一番研究,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水排,也就是最初的一种水力鼓风机。后经过不断的改进,到明朝时,水力鼓风机已经非常完善了。
  金水河从炮厂边流过,一直流到紫禁城前成为护城河,所以水力不是问题。
  有水力鼓风机,就可以有水力锻锤机,通过水力锻锤提高锻造强度,就能得到能够制造板甲的精铁,有了板甲,我大明盔甲不如建虏盔甲,无法对军士提供有效保护的弱点,就可以得到弥补。
  如果改成水力钻孔机,那么,斑鸠铳枪管钻孔的效率,会大大提高。
  解释一下,火枪枪管的制作,大致分四个步骤,卷,接,钻,打。即:铁条打扁成片、折弯、中间加圆柱嵌条、打圆了裹紧、锻打焊接、抽去嵌条、矫正、钻孔、热处理。
  其中钻孔尤为重要,因为打成的枪管内壁是粗糙的,不打磨光滑,也就是所谓的“钻孔”,子弹在枪管里摩擦力太大,就会发生炸膛。一般来说,一个熟练的工匠用钢钻手工钻管,一天只能钻几寸,一根枪管钻下来,最少需要十天。在制枪过程中,钻孔是最耗时最费力的一个步骤,如果能换成水力,那就事半功倍了……快速、大规模的生产鸟铳就不再是问题。
  朱慈烺想了很多,思想飘的很远,以至于那位穿着青袍的六品官员为他讲解了什么,他都没有听见。
  直到官员说到“射程”,他才收回心思,专心听讲。
  “殿下,这是我们镇虏厂新造的一门红夷大炮,重两千斤,射程1500步。”青袍官员摸着刚刚制造完成的一门红夷大炮,脸上满满地都是自豪。
  “不错。”
  朱慈烺点头,这门红夷铸造精良,炮身光滑,一点都不比西洋进口的红夷大炮差。
  青袍官员滔滔不绝,从火炮铸造过程,性能,一直到如何操作,都讲的头头是道。
  朱慈烺心中一动:“你叫什么?”
  “回殿下,臣工部主事焦勖。”青袍官员恭谨回答。
  焦勖?
  朱慈烺想起来了。
  明末还有一本非常著名的火器著作,名字叫《火攻挈要》,是由汤若望授,焦勖和赵仲纂订完成,成书出版的时间是崇祯十六年,也就是明年,因为提前穿越而来,所以《火攻挈要》还没有编纂完成,焦勖和赵仲的名字也还没有被天下人知道。
  朱慈烺笑了,转头看汤若望:“神父,焦勖是你的学生吧?”
  汤若望摇头,很认真的说:“我们都是上帝的信徒。”
  “谁是赵仲?”朱慈烺看陪同的那群官员。
  “臣赵仲参见殿下。”
  赵仲也是一名青袍官员,看样子官职和焦勖差不多,都是工部主事。
  崇祯要汤若望铸炮时,提过一个要求,那就是要将技术传授给工部“军器局”,焦勖和赵仲都是工部官员,显然是工部派来学技术的人,而且看起来两人都是非常优秀的学生,学汤若望的铸炮技术,已经学了个七七八八了。
  因此,才会有《火攻挈要》。
  《火攻挈要》上卷对佛郎机、鸟铳、火箭、喷火筒等火器的制造进行了详细说明。中卷则介绍了火药的制作、贮藏、性能、配方和火铳的试放、安装、教练、搬运等内容。下卷则补充了火器制造中一些应注意的问题和在各种情况下火器的应用。
  此外,《火攻挈要》还介绍了一些西方关于冶铸、机械、化学、力学、数学等方面的知识。结尾更是总结了明军使用火器同后金作战的经验教训。
  焦勖不但会铸炮,而且还是一个新军事技术的传播者。
  我大明,有人才啊。
  朱慈烺心有喜悦,脸上却不动声色。
  在铸炮厂转了一圈,心中有数后,朱慈烺回到铸炮厂的正堂,在中间主位坐了,田守信褚宪章一左一右站在他身后。工部尚书魏藻德、右侍郎宋玫还有铸炮厂官员各依品级在两边坐下,目光齐刷刷看向朱慈烺,等着他的示下。
  太子爷整顿京营之事,早已经传遍了整个京师,今天巡视铸炮厂,显然也是有备而来,巡视一圈后,不知道有没有发现铸炮厂的什么漏洞?如果有,那肯定有人要倒霉了。
  这其中,工部尚书魏藻德尤其期待,虽然他是工部尚书,但却管不到镇虏厂,镇虏厂是汤若望奉旨建立,从规章制度,到人员使用,都是汤若望说了算,他这个工部尚书居然一点插手的机会都没有。而派到镇虏厂的两个工部主事,焦勖和赵仲,好像也受了汤若望的影响,不但加入了劳什子的天主教,平常见了他也是公事公办,很少有其他下属的那种热情,更不用说“雅贿”了。
  所谓雅贿,就是逢年过年,下属给上官的礼钱。
  如果皇太子今天找到了镇虏厂什么弊病,他正好借题发挥,将这两个不识相的主事,清理出去。
  “焦勖,赵仲。”
  “臣在!”焦勖和赵仲都站起来。两人是小官,所座的位子,几乎已经排到大堂门口了。
  “镇虏厂繁忙有序,铸炮精良,你们两人功不可没,我会上表,为你们两人请功。还有汤神父,虽然你不喜朝廷的封赏,不过朝廷却不能不封赏你。”朱慈烺笑。
  汤若望名义上是铸炮厂的最高领导,但近几年来,他更像是炮厂的监制和技术顾问,铸炮厂日常运作,其实都是由焦勖和赵仲负责的。
  “谢殿下。”焦勖和赵仲面露喜色。
  汤若望站起来,点额头和胸口:“一切荣耀归于上帝。”
  对汤若望这种三句不离上帝的口吻,铸炮厂的官员都已经习惯,连朱慈烺也渐渐接受。
  听到朱慈烺非但没有责罚,反而还要奖励焦勖和赵仲,魏藻德有点失望,但面容上始终保持着微笑。
  “不过也有点小遗憾……”朱慈烺收起笑容。
  “请殿下示下。”焦勖和赵仲紧张起来。
第七十一章
风水之说
  “不过也有点小遗憾……”朱慈烺收起笑容。
  “请殿下示下。”焦勖和赵仲紧张起来。
  “镇虏厂太小了,难堪使用,不知道你们是否想过扩建呢?”朱慈烺正色道。
  扩建?焦勖和赵仲相互一看,都是吃惊,用询问的目光看向工部尚书魏藻德。
  扩建建虏厂是大事,他们两个小吏可做不了主。再者太子殿下的问话是什么意思,他们两人也捉不准。
  魏藻德也是吃惊,心想扩建镇虏厂?是陛下的意思吗?不,不可能的,连现在场子的开销朝廷都支撑不下了,拿什么来扩建?不是陛下,那就是太子的个人意思了,但这么大的事情,太子怎么事先也不跟我这个工部尚书商量一下,就冒然在众人面前说起?是临时起意。还是没把我当在眼里啊,一时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因此对焦勖赵仲的探询目光假装没看见,只低头推敲太子话中的意思。
  尚书大人没反应,焦勖只好自己回答,拱手道:“殿下,镇虏厂的产能并不缺乏,甚至是绰绰有余,如果朝廷急需用炮,只要钱粮铁料充足,我镇虏厂的产能翻一倍不是问题。”
  镇虏厂的设计原本是两班倒,二十四小时不停火的,最初的两年也的确是这样生产的,但近几年朝廷财政困难,拨下的银子一年比一年少,铁料煤炭供应不上,因此镇虏厂只白天开火,到了晚上整个厂区就没有人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3/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