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50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00/1227

  太子可不是小打小闹,太子这是要翻天啊。
  尤其是最后,太子居然要在京师推广,饭前饭后洗手,不喝凉水,喝开水,
  夏天饭食隔夜必须加热食用、有疫情发生时,要对人员和地区,立即隔离,还要在京师开展消灭老鼠、苍蝇、蚊子、蟑螂的大扫除运动,尤其灭鼠是第一位,不但提倡百姓们多养猫,用石灰灭鼠,而且还要推广捕鼠器。
  而太子也没有忘记城中的乞丐,照计划书,京师城中的乞丐都要一并归到城东的救济点安置,顺天府要拨出钱粮,按一日一小赈,三日一大赈的方式,保证乞丐们的基本生存。
  周堪庚慢慢合上计划书,坦率的讲,计划书中并没有什么太惊天动地,没有听闻过的大动作,但结合在一起,却是让他惊骇,因为这哪是整饬京师卫生,分明是要再造一个京师啊。不说一些窒碍难行之处,只说需要的钱粮就是无以数计,顺天府根本没有能力施行。
  周堪庚抬眼看向张家玉,捻着胡须,苦笑道:“本府只有两句话,第一句,计划书很好,第二句,可惜,本府无力执行……”
  张家玉却不意外,淡淡笑道:“京兆大人自觉无力,不外乎两个原因,第一无银,第二无人,怕没人力,怕没有人支持?学生说的可对?”
  周堪庚犹豫了一下,点头。
  张家玉笑:“整饬京师卫生,本是顺天府的职责,但如果顺天府向京营发文,京营愿意拿出一些钱粮,派出兵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顺天府提供帮助。”
  周堪庚眼睛一亮:“不知京营能出多少?”
  “但是计划能顺利执行,大额开销都由京营承担,小额由顺天府自筹。”张家玉道。
  周堪庚心中的石头立刻就落了地,他最发愁的就是钱粮,如果太子殿下能承担大部分的钱粮,他顺天府少筹一点,完成京师卫生的整饬计划,并非不可能。不过他还是有点不放心,望着张家玉,试探着问道:“顺天府向京营发文,需通过内阁,如果内阁不同意怎么办呢?”
  “那就请他们为顺天府筹集钱粮。”张家玉回答的干脆。
  周堪庚捻着胡须,沉吟道:“……内外钱粮都是紧缺,不知京营钱粮从何而来?”
  张家玉淡淡道:“这就不是大人应该担心的事情了。大人只要做好本职就好。”
  周堪庚松开胡须,把身子坐直了,肃然道:“那是自然,本府身为顺天府尹,自当竭尽全力。”忽然想到了什么,又道:“不过此事并非顺天府一力能承担的,巡城御史那边也需要打招呼。”
  张家玉点头:“都察院自会配合。”
  周堪庚放心了,重新拿起计划书:“那好,请禀报殿下……下官必竭尽全力。”
  张家玉拱手:“学生告退。”
  转身要走。
  “元子留步~~”周堪庚却喊住了他。
  张家玉字元子。
  张家玉回身。
  周堪庚已经站起来,拱手:“元子少年英俊,器宇不凡,老朽甚是喜欢,不知晚上可有空?老朽略备薄酒……”
  “谢大人好意,学生心领了,京营军中事务繁忙,学生实在没有时间,来日有空,学生必再来拜见大人!”张家玉回礼,然后急匆匆地走了。
  周堪庚站在原地,目送张家玉离开,立刻转身对幕僚:“备笔墨,本府要写奏疏。”
  “大人,你真要向太子求援吗?”幕僚一边研磨,一边问。
  周堪庚点头,在桌边坐下,提笔道:“太子话都说这么明显了,如果本府不照他的意思做,岂不是自取祸害?户部不给钱,事情没有进展,陛下那边再怪罪下来,我这个顺天府尹还做得了吗?我行文给内阁,不管内阁同意不同意,责任都不在我,如此一干两净的事,我为什么不做?”
  ……
  城外大校场。
  自十一月初五,建虏大军从界岭口破关入塞,京畿戒严后,京营每日出城操练取消,现在建虏退去,一切恢复正常,京营重新恢复了出城操练的惯例,今天是第一次,也是年前的最后一次城外操练,朱慈烺急于知道善柳营右柳营和新招募的精武营情况如何,因此出城后就快马加鞭,只一刻钟就敢到了大校场。
  张纯厚申世泰率领众将在营门口迎接。
  巡视一圈后,进入中军大帐,听取两人的简单汇报,然后挥手令两人退下,开始专心致志的抄写《皇明祖训》。
第六百八十九章
郑森来信
  “殿下,萧汉俊来了……”唐亮轻步进入,小声报。
  “让他进来吧。”朱慈烺放下笔,脸色凝重,在这之前,他明着是抄写皇明祖训,其实是在想心事——上午议事之时,父皇的暗示很明显,关于军情司,他必须做一些处置。
  萧汉俊进入,拜见。
  朱慈烺屏退所有人,将自己的意思一说。
  萧汉俊微微惊讶:“暂停在京师的所有活动?”萧汉俊很少有惊讶的时候,但这时,他对太子的决定真的感到很意外。
  朱慈烺脸色凝重的点头:“是的,锦衣卫和东厂已经注意到军情司了,为免不必要的风波,从即日起,军情司只在南京和十三省开展情报搜集,京师让给锦衣卫和东厂,非有特殊情况,军情司不得在京师收集情报!”
  “是。”虽然惊讶,但萧汉俊点头遵令。
  朱慈烺沉吟了一下,补充道:“做出点动静,让锦衣卫和东厂知道,军情司从京师撤人了。”
  “臣明白。”
  “陕西,南直隶,宣大,辽东一代是重点,撤出的人手优先派往这些地区。”
  “是。”
  “去忙吧。”朱慈烺挥手。
  萧汉俊犹豫了一下,拱手:“殿下,如此一来,我们对京师情况恐怕就不能及时掌握了呀。”
  “我知道,但不得不如此。”朱慈烺脸色凝重。
  萧汉俊不再说,退下去执行。
  很快,只一个时辰不到,一些神秘的人就开始离开京师。
  开米铺的贾大福惊讶发现,旁边卖“羊杂汤”,经常吸引对面镇抚司的锦衣卫光临的“王老实”匆匆忙忙地收了摊,不做生意了,甚至一改平常笑嘻嘻地脾气,对着几个想要买羊汤的客人大发雷霆,挑起担子,健步如飞的走了。
  贾大福惊讶,这还是平常走路都走不动的王老实吗?
  太常寺卿李景田家的管家李四发现,自己前些日子收来的那个护院家丁忽然不见了,连铺盖都没有带,忽然就蒸发了,心中惊异,但也不敢多问,只恐老爷追究他一个用人不查的罪名。
  不止这两个,这一个下午,京师消失了不少人。
  百姓们察觉不到,而负责情报侦缉的锦衣卫,到了戌时(晚上八点),终于是感觉情况有点不对了,几个他们怀疑是京营军情司的人忽然都不见了。
  情报汇集到指挥使骆养性那边,骆养性却很冷静,简单的整理一下,入宫觐见崇祯帝。
  锦衣卫得到消息的同时,东厂也察觉了。
  东缉事厂后殿中。
  王德化放下手中的信笺,面白无须的脸庞上,满是忧愁。
  自从上一次被崇祯帝一怒之下,夺了他提督东厂的帽子之后,他就已经是踏上了一条不归路,他也搞不清楚自己是怎么和太子越走越远的?到现在,内廷中人,王之心王承恩等人都已经知道,他这个东厂提督经常在陛下面前汇报对太子不好的消息,以至于王承恩见了他就是冷冷,甚至是怒目而视,但他也没有办法啊,有些消息非是他自愿,是他不得不汇报。一来二去,一不做二不休,他已经无法回头了。
  “李晃,你怎么看?”王德化看向身边的小太监。
  李晃从灯光的阴暗中走出来,躬身:“回干爹,儿子以为,东宫会进一步的做出软姿态,明日一定会向陛下请罪,陛下也一定会原谅,这事就算是过去了,干爹在陛下面前不宜再提此事,不然陛下必然恼怒。”
  王德化连连点头,阴沉着脸叹道:“……东宫能屈能伸,动不动就主动认罪,陛下当时怒,转眼就高兴了,倒是咱家当了中间的这个坏人。”
  李晃不说话,缓步退回黑暗中,烛光照着他的侧脸,他脸庞一半黑,一半白……
  黄昏。
  朱慈烺站在城楼上,迎接京营将士的回城,目光望着入城的将士,心中却想着京师的防疫大计,同时思索明日如何向父皇请罪,将军情司的事情揭过去?前世读史的时候,他就知道崇祯帝是一个固执的脾气,但绝非不明事理,更不是一个昏君,只不过求治心切,加上天灾人祸,以至于乱了分寸,铸成了悲剧。今世穿越而来,对崇祯帝的脾气就更是了解,崇祯帝外冷内热,既是严父,也是慈父,就算自己小有逾越,只要以诚相待,坦诚告知,并主动认错,崇祯帝就应该不会怪罪。
  当然了,事情都有度。
  现在已经不是二月份了。那时刚刚穿越而来的他,还是毛也不懂的深宫少年,现在却掌握着京营的六万大军,声望也随着开封之战和击退建虏的胜利也高涨不少,朝臣们不敢再用少年的眼光看他,父皇应该也是……
  晚间,朱慈烺收到了两份信,一封是田守信写来的,山西不法晋商的财产已经处置的差不多了,陕西巡抚蔡懋德又是一个清官,具体事务已经不需要他再监督,因此他已经在快马加鞭的返程中,预计年三十就可以回到京师。
  第二封是登州水师游击郑森写来的。
  自从六月份和叔叔郑鸿逵两人到登州,但今日已经半年了。这半年里,除了从泉州带来的一千水兵,郑森又在登州本地招募了两千人,其父郑芝龙答应朝廷的十二艘大船已经到位,郑森死缠烂打,多从父亲那里“偷”了四艘大船,一共十六艘大船,虽然比之荷兰人的三桅战舰差的远,但比建虏在辽东水域的水师强多了,十六艘大船聚在一起,正日夜操练,鼓声桨声呐喊声不断,郑森信心十足的表示,再有半年,等到明年秋天,登州水师就能有相当的战力。
  而登州水师前两年的粮饷都由郑芝龙负责,福建船舶司用市舶税做抵押,有儿子和弟弟在,郑芝龙对登州水师倒也是大方的很,水兵待遇、粮饷和一切用具,都等同泉州水师。
  看完郑森的信,朱慈烺脸上露出欣慰的笑,提笔给郑森写了一封回信,信中除了勉励和赞赏,也提出了一些对水师的建设意见,并顺便提了一个人,那就是施琅。
  施琅是水师大才,历史上投降满清,助满清收复了台湾,这一世的这一刻,施琅还只是其叔施福麾下的一个普通将领,虽然已经崭露头角,深得施福的信任,但在郑芝龙水军集团里,却还没有太大的名气。
  施福,又名施天福,字昆玉,乃是施琅的族叔,是郑芝龙的中军都司和心腹。
  郑森在登州组建水军,除了拉来叔叔郑鸿逵担任水军提督,也从泉州拉了不少年轻人,这其中就有施琅。倒不是郑森对施琅多看重,而是进京面圣时,太子亲口向他提过这个人,并且要他想办法将这个人带到登州水师,郑森虽不明白,但对太子的命令却是绝对遵从,回到登州后,就向老爸要人,所以很快的,施琅就成了登州水师的一员。
  “令施琅到京师公干,我想见见此人。”朱慈烺在信中写。
  ……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00/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