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40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6/1227

  说完,朱慈烺叩首在地。
  历朝历代,皇帝在乎的是九州万方,而不是一城一地,只要天下能太平,一城一地的人都死绝,皇帝们也都是愿意的。
  崇祯帝不说话,负手继续踱步,不过脸色却已经和缓了许多,哼了一声,忽然又道:“京惠商行敢把大批的粮米,用五两六两的价钱,赊给河南巡抚衙门,是不是得了你的保证?”
  “是。”朱慈烺回答。
  “你面子大的很啊?”
  “回父皇……其实,儿臣是京惠商行的半个老板。”终究是瞒不住的,朱慈烺决定和盘托出。
  “你哪来的本钱?”崇祯帝冷冷。
  朱慈烺低下头,心虚的道:“儿臣只是少投了一些本金,大部分都是广东商人赵敬之的银子。日常经营也都由他负责,儿臣不参与。所以只是半个。”
  “好嘛,你还当起商人来了。”崇祯帝一点都不惊讶,结合锦衣卫的密报,他早已经猜到了真相。在这之前,他准许朱慈烺经营古玩店,朱慈烺又从古玩店延伸到了京惠商行,事先虽然没有经过他的同意,不过在开封之战中,京惠商行有力的支援了大军粮米,现在又正在运送赈灾粮,劳苦功高,所以他并不打算责太子的罪。
  相反,他心中已经认可了太子经商的行为,若不是太子经商,贩卖古玩,京营这半年来的开销又从何而来?没有京营,又岂能有这一次的开封大胜?没有开封大胜,大明岂不是危矣?
  “父皇恕罪。”朱慈烺只能拜首。
  “既然你是老板,河南巡抚衙门欠你的银子,是不是暂时就不用还了?”崇祯帝板着脸。
  朱慈烺苦笑:“父皇,恐怕是不行。”
  “为什么?”崇祯帝皱眉。你是老板,朝廷欠你的账,难道不能缓缓吗?你虽然从张家口抄了一千一百万两银子,但大明太大了,需要银子的地方太多了,一千一百万两银子,怕也是用不了几天。
  “儿臣虽然是京惠商行的半个老板,但京惠商行本小利薄,到现在为止,京惠商行赊给河南的粮米,已经将近五十万两,如果朝廷欠账不给,京惠商行立刻就会支撑不下去,无法继续买粮运粮,没有了京惠商行,只靠官府运粮,河南的灾情怕是立刻就会生变。”朱慈烺道。
  崇祯帝踱了几步,沉吟道:“但一石六两的价钱实在是有点高……朕不能接受。以四两银子的价钱结算如何?”
  朱慈烺明白了,父皇这是在砍价啊。
  作为一名每天为银子发愁的“穷皇帝”,崇祯帝对价钱最是敏感,三两的米,却卖成六两,他有点不甘心,虽然明知道这其中的利润,被太子赚去不少,肥水不流外人田,肉烂在了锅里,赚取的银子,终究还是会回馈到京营的粮草之中,但他心中就是有点别扭,总觉得自己是被“奸商”欺诈了,哪怕这个奸商就是自己的儿子。
  朱慈烺再苦笑:“回父皇,恐怕也不行。”
  “为什么?”崇祯帝有点恼了,瞪着儿子,像是在问,你是太子,难道你也想要赚朕的银子吗?
  “第一,六两一石的价钱看起来有点高,但京惠商行是赊账供给,为了筹措买粮的银子,京惠商行只能向同行拆借,但拆借银子是要利息的,加上沿途的运输,京惠商行买粮的成本,将近五两;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是,臣只所以强压着京惠商行,令他赊账向河南巡抚衙门提供粮米,为的不止是解救河南的灾民,也是为了竖立一个榜样,千金买骨,令商人们以后敢借钱、肯借钱给朝廷。”朱慈烺回。
  “嗯?”崇祯帝又皱眉,有点不明白。
  “父皇,据儿臣进京前得到的消息,因为京惠商行大规模的向河南提供粮米,已经在中原粮商里掀起一些涟漪,虽然大部分的粮商还是不愿意和朝廷打交道,但却也有一些小粮商,开始接触河南巡抚衙门,想着也照京惠商行的例子和价钱,少量的向河南借赊粮米。他们为什么会转变?原因也简单,他们觉得京惠商行敢这么干,一定是得到了朝廷的承诺,最后一定能拿到银子,他们想要从中分一杯羹,因为数量少,就算朝廷最后反悔,他们的损失也不大。”
  崇祯帝本就是一个聪慧的人,不等太子说完,他就明白太子的意思了。
  “粮商们都做了两手准备,如果朝廷按照承诺,兑现了京惠商行和其他小粮商的欠条,他们必然会加大向河南运粮的力度,其他商人听闻了,也会加入他们的行列,河南的粮米困境会大大缓解,朝廷的压力也就会减少很多。但如果朝廷反悔,或者是折价,不但是损了他们的积极心,更是损了朝廷的声誉,连河南巡抚衙门亲自写的欠条都不算数,他们还能相信什么呢?以后不管朝廷说什么,做什么,他们都不会再相信了。”
  听到此,崇祯帝脸色一变。
  “相反,如果朝廷此次能够信守承诺。不管六两还是五两,都真金白银的兑现,不止是给了商人们鼓励,更是向天下人昭示:我大明朝廷说一不二,是一个守信用的债主,朝廷暂时有困难,不管向商人借钱还是借粮,朝廷都会连本带息的归还!”
  “只要这个典范能够竖立起来,并且长期坚持,不止是河南,整个北方,甚至是全天下的商人都会愿意借钱给朝廷。各地再出现大旱大涝的灾情,朝廷就可以向商人借粮,压力就会减轻不少。朝廷现在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就是国库空虚,没有银子,只要有银子了,渡过了这几年的灾荒,平了流贼,养精蓄锐,厉兵秣马,收复辽东,扫平建虏,都是弹指间的事情!所以儿臣以为,河南巡抚衙门的欠条,绝不能打折,要一厘不少的全部兑现,以昭朝廷的公信!”朱慈烺声音不高,但却很清朗,每一个字都清清楚楚地送入崇祯帝的耳朵里。
  崇祯帝不踱步了,站在那里久久不动,眉头深锁。
第五百八十九章
请抚蓟州
  儿子所说的道理,崇祯帝并非不明白,也知道因为大明中前期的时候,滥发“大明宝钞”,也就是官方版的银票。朝廷不停的印刷大明宝钞,但却不兑现,最终导致朝廷信誉大失,大明宝钞变成擦屁股的张张废纸,商人们再不愿意和朝廷打交道。加上大明的祖制就是打压商人的地位,贱商轻商,因此在大明的灾荒年中,很少出现商人的身影,偶尔出现,也是奸商的模样。
  但问题是,朝廷太缺银子了,如果按照河南巡抚衙门的欠条,全部给付,以八十万石粮米计算,最少需要四百万两银子。差不多晋商抄家的一半就没了,崇祯帝心疼啊,四百万两银子可以做很多很多的事情,就这么交给商人,他有点不甘心,如果以一石三两或者是四两计价,差不多能省下一半的银子,所以他才会想要砍价。
  不过听完太子一席话,他又动摇了。
  风宜长物放眼量。
  是啊,比起银子,朝廷的信誉更重要。
  这笔银子看来是不能省了。
  朱慈烺跪在地上不动。
  作为一个穿越者,朱慈烺对大明贱商轻商的弊病,比任何人都清楚。
  国库空虚,朝廷没有银子,偏偏内外战事不断的情况,满清中后期也遇到了,但因为有胡雪岩等一大批红顶商人,不予余力的支持,最终帮助满清朝廷渡过了财政难关。而红顶商人只所以敢全力支持,甚至是不计成本,就是因为他们知道满清朝廷不会失信于他们。虽然暂时欠他们银子,但终究会还上的,而这其中巨大的利润,是一般商业活动很难有的,所以清中后期的商人,都热衷于和朝廷合作,胡雪岩也因此一举成为富甲天下的商人,还得了三品顶戴。
  对统治者来说,胡雪岩这样的商人越多越好,等于是在国库之外,又多了第二国库。
  如果大明也能有这样的第二国库,国事必不至于到现在。
  这也是朱慈烺穿越以来,一直在谋划的一件大事,大明朝的财政危机,一时半会是不可能缓解的,即便抄没晋商得了一千一百万两现银,加上房产地契,最终会有两千万两银子,但就大明朝庞大的军事和赈灾开销来说,这笔银子只能坚持一到两年,长期来说,改革大明税法,提高商业税,才是唯一的解决之道。但路漫漫其修远兮,改革大明财税体制非一日之功,在这之前,大明朝若想要摆脱无钱可用的财政困窘,只能依靠商人。
  而河南赈灾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
  “再者,儿臣是京惠商行的半个老板,朝廷多付的银子,终究还是可以再回来的。”
  朱慈烺小声补充。
  崇祯帝轻轻叹口气,虽然没有直接说同意,但却也是默认了。回到案后坐下,冷冷问:“你将东宫典玺田守信留在山西是什么意思啊?”
  “原本儿臣只是想让田守信在山西收一些粮食,送到河南去,不过张家口的事情爆发后,儿臣立刻想到,除了张家口,晋商在山西老家的地契和藏银肯定也有不少,山西官吏说不定会有纵放,于是就派人快马去通知他,令他盯紧张家口晋商的一些产业。算时间,他现在应该收到我的消息了。”朱慈烺小心回禀。
  “你倒是想的周到。”崇祯帝冷冷。
  朱慈烺低头不敢说话,他知道父皇在怀疑自己把田守信留在山西的用意。
  “王承恩~~”崇祯帝忽然看向旁边的王承恩:“拟旨,即刻查封张家口罪商在山西的全部产业。”
  “遵旨。”
  崇祯帝想了一下,又看了一眼朱慈烺,补充道:“既然东宫典玺就在山西。那就令他主持办理吧。所查封的银两,全部送往河南巡抚衙门,充当赈灾银。也算是第一批次给商人们的银子,后续的银子,朝廷会陆续拨付。”
  “是。”
  王承恩躬身领命,急急去写圣旨。
  朱慈烺微微苦笑,看来父皇还是舍不得直接给京惠商行银子,而是用了山西脏银这么一个中转,但山西脏银不会有太多,后续的银子,还是需要朝廷拨付。到时,肯定还需要一番口舌。
  好消息是,父皇默认了米价,不再砍价了。另外,他留田守信在山西,原本只是想监督山西官员,免得有人上下其手,从中墨了晋商的财产,但毕竟没有正式的名分,行事必然会有诸多的不便,现在有了这道圣旨,田守信可以光明正大的查抄八大晋商的产业了。
  田守信深知河南灾情的紧急,有他在,京惠商行一定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就收到买粮的银子。
  “时间不早了,你母后该等着急了……”崇祯起身,准备结束对话。
  “父皇,儿臣还有一件要事禀报。”朱慈烺急忙躬身。
  “哦,说。”崇祯帝站住脚步。
  “父皇,中原的流贼虽然暂时平歇,但关外的建虏依然虎视眈眈,如果儿臣料得不错,今冬建虏一定会入塞,算算日子,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了,蓟州辽东地域广阔,可供建虏突破的缺口更是多多,只靠各处总兵怕是难以抵御,所以儿臣想到蓟州抚军,总领蓟州军事,以备今冬的防御。”朱慈烺深鞠请命。
  开封之战后,朱慈烺全部的注意力就已经集中到了应对建虏今冬入塞的策略上。一月的时间,弹指就到,所以朱慈烺一刻也不敢停,刚交了解围开封的令,就想要再领抚军蓟州的命。
  崇祯帝的脸色,猛地就沉了下来。
  关于建虏可能的入塞,朝廷并非没有预防,就此事,崇祯帝已经召集众臣,密议过很几次,并且做了“精心”的准备,先是将蓟辽总督一份为二,改任范志完为辽东督师,任命赵光汴为蓟州总督,又新任了昌平总督,加上保定总督杨文岳,等于是为了应对建虏入塞,一共有四个总督在负责。
  又有宁远、永平、顺天、保定、密云、天津六巡抚。宁远、山海、中协、西协、昌平、通州、天津、保定八总兵。可谓是,星罗棋布,无地不防,为的就是要将建虏拒之于门外,保京畿安宁。
  这么多的文官武将,又布置了这么多的兵马,在崇祯帝看来,足可以保京师无忧,但现在太子却提出到蓟州抚军。怎么地,难道你认为朝廷的这些布置不能保京师平安吗?又或者,你是在质疑朕的布置?
  见崇祯帝脸色不善,朱慈烺心知不好,但形势危急,他也不容后退,于是撩袍跪倒,声音恳切的说道:“父皇,朝廷虽然设了四总督、六巡抚、八总兵,但四个总督各自为防,巡抚总兵更是只管一路,事权不一,缺乏一个总揽之人,加上各总兵的人马空额众多,战力不一,很多都是不经一战,一旦被建虏突破一路,分道南向,就如洪水漫堤,一发不可收拾了。所以儿臣斗胆,请父皇赐儿臣蓟州抚军之权,由儿臣总揽节制诸军,儿臣必将建虏堵截在京师以北!”
  说完,深深叩拜。
  崇祯帝不说话,如果是半年前,如果没有开封之胜,太子刚才的话,他会当成笑话看待,但太子在开封之战中显现出了相当的统帅之能,他不能不考虑。而对于下面各个总兵的战力,崇祯帝心中也是有很大疑问的,只所以布置这么多的总督巡抚和总兵,就是想着用人海战术将建虏抵御在京畿之外,又或者说,这么多人之中,总会有一两个人是管用的吧?
  崇祯帝心中本就不是太踏实,听太子这么一说,就更是有忧虑了。
  从开封之战的过程和结果看,太子确有统帅之能,蓟州京畿本是一体,用太子到蓟州抚军,倒不是不可。
  但朝议结果不是轻易就可以否定的,再者,太子到蓟州抚军是大事,还需要召集内阁重臣一起商议。在朝议没有完成之前,他不能做决断。
  “殿下,徐高又来了。”
  这时,王承恩轻声禀报。
  崇祯帝起身:“抚军之事,容朕再想想。先去坤宁宫吧,你母后肯定已经等急了。”
  迈步向外走。
  朱慈烺不得已,只能起身,心中祈祷父皇不要再犹豫,快点答应吧,照历史记载,建虏入塞的大军,会于十月十五日从沈阳启程,二十九日寇边,时间已经是所剩无几了……
  大约是刚飘了一场小雨的原因,紫禁城的空气清新无比,廊柱下的地砖明亮如镜,阳光挥洒下来,在金碧辉煌的殿宇间泛起着明亮的光泽。行走在其间,有一个天地广阔,心旷神怡的感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6/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