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3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8/1227

  “是!”丁启睿躬身接令,心中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虽然方国安杨德政都是弱兵,但杞县根本不会成为主战场,只要收复了杞县,他丁启睿的功劳就是板上钉钉了,哪怕开封之战溃败了,朝廷也问责不到他的头上。
  中路是杨文岳率领的虎大威、姜名武等保定兵,保定兵有一万六千人,加上左良玉分出的五万弱兵,一共七万人的大军,打太子“代天巡狩”的旗号,目标直指朱仙镇。
  朱仙镇位于河南省开封西南40里处,自唐宋以来,一直是水陆交通要道和商埠之地,是开封唯一的水陆转运码头,也是古代四大名镇之一。官军如果占据朱仙镇,不但可以通过水路运粮,还可以和开封守军形成犄角之势,相互支援。如果一同出击,则也能对围城的流贼形成夹攻之势,且朱仙镇附近地域宽阔,利于大军展开,是一块天设地造的好战场,不论流贼还是官军,都将朱仙镇视为战略要地,因此朱仙镇是非夺不可。
  作为穿越者,朱慈烺知道朱仙镇对官军“不祥”,本能的想要规避。但参谋司三大参谋,吴甡侯恂、丁启睿杨文岳、左良玉等人都以为,要救开封,非先占朱仙镇不可。也怪不得真实历史上,朝廷援兵会直扑朱仙镇,并且在朱仙镇附近和流贼对峙,乃是因为朱仙镇处在水路要冲的关键位置,不夺不行。
  所以最后朱慈烺改变了主意,决定拿下朱仙镇。
  只有拿下朱仙镇,官军才能取得开封之战的绝对主动权。
  但和历史上不一样的是,朱慈烺并没有把绝对的主力放在朱仙镇,而是放在了朱仙镇的西面,也就是历史上,流贼大营的所在地。
  流贼大营在朱仙镇西,官军大营在朱仙镇东,但因为两军的饮用水源,贾鲁河,即传说中楚汉相争中的“鸿沟”,是从西往东流,最后在朱仙镇里转了一圈,又往南流去。也就是说,流贼在上游,官军在下游。真实历史上,双方相互对峙之时,上游的流贼堆起大堤,截断了贾鲁河,导致下游的官军饮水困难,不说普通的军士,就是将官们也喝不上清水。左良玉认为无水不可战,想要撤退,丁启睿却认为应该逆势攻击,双方谈不拢,左良玉也不多说,当天夜里却悄悄撤退,天明时,丁启睿杨文岳虎大威才发现左营已经撤走,大惊之下连忙也要撤退,但却已经晚了。流贼围住他们一顿乱奏,丁启睿等人全军覆没,仅以身免,连崇祯帝赐予的尚方宝剑都扔到路上。
  此番李自成围攻开封,仍然像历史上那样,抱持着“断绝官军水源”,然后趁官军大乱,一举破之的信念。
  也因为如此,李自成才会在开封城下顿兵不去,即使在攻城战中损失惨重,也没有动摇过击败官军的信念,究其原因,不止是因为他自认有了击败官军的实力,更因为他心中有击败官军的妙计。
  而对于如何挫败李自成的毒计,参谋司经过反复讨论,最后制定出了一套战数方案,那就是疑兵出击,先派丁启睿打着“左良玉”的旗号攻击杞县,令李自成惊疑,以为官军的主力会从杞县来,同时的,杨文岳虎大威打着“带天出征”的旗号,带领七万大军猛攻朱仙镇,在李自成的注意力被这两面吸引之时,官军真正的主力,由太子亲率京营的两万人和左良玉军中选出的五万精锐,一共七万人,突然出现在朱仙镇的西面,抢先于闯营之前,在西面扎下营寨,建立堡垒,令流贼想要截断官军水源的计划,不攻自破。
  有人说了,上游的上游还有上游啊,流贼不是还可以截断吗?
  但截断贾鲁河可是一个大工程,历史上,流贼截断贾鲁河,官军只所以无可奈何,乃是因为流贼修建的大堤,处在流贼大营的包裹和保护之中,除非是击破流贼大营,否则不可能疏通河水。
  同理,李自成如果还想要执行“断水”的策略,就必须在朱仙镇更西面的地方建立大营,但那里距离开封太遥远了,如果李自成真这么做了,那开封之围自解,城里城外官军汇合,军心士气都会大振,官军也没有必要在朱仙镇西面设营了,大可以移到朱仙镇,甚至是开封城中,使用井水,李自成的战术等于是彻底失败。
  因此,只要官军先于闯营之前在朱仙镇的西面设立大营,占据贾鲁河的上游,李自成就无可奈何,朱仙镇之战就胜利了一半。
  但事情最大的难点就是,朱仙镇距离开封只有四十五里,闯营一个急行军,半天时间就可以到,骑兵甚至只需要两个多小时。而归德距离朱仙镇却有将近三百里,官军如何才能在悄无声息,不被闯营察觉的情况下,进到朱仙镇西面呢?除了丁启睿和虎大威的两处疑兵,官军能否成功的关键就是进军的速度。
  为了保证进军速度,更为了保证行军的隐蔽性,吴甡对各营的开拔时间和安营扎寨的时间进行了严格的规范。太子亲率的七万主力,军议结束后就造饭休息,今夜子时启营行军,天亮后扎营休息,昼出夜伏,因为归德百里之内的流贼细作和探哨都已经被肃清,不担心被流贼察觉到动向,因此这前面一百里是比较舒坦的,关键是后程两百里的考验。
  而作为掩护的丁启睿和杨文岳则是立刻启程,白天行军,晚上宿营、大张旗鼓的向杞县和朱仙镇进军,以吸引李自成的注意。
  计划能否成功,一在隐蔽,二在速度。
第四百九十九章
朱仙镇之战(1)
  听到太子殿下要亲自率领主力前往朱仙镇西面,丁启睿杨文岳还有帐中诸将都是大吃一惊。
  殿下可是万金之躯,岂能到前线试险?一旦出了意外,在场的人就是诛灭九族也难以赎罪啊。
  但大家都知道,没有太子的钧旨,吴甡和劳什子的参谋部绝对不敢制定这样的计划。
  不等吴甡说完,在丁启睿杨文岳的带领下,帐中的文官武将就哗啦啦跪成了一片,齐声劝道:“殿下,不可啊。”
  “剿灭贼寇,冲锋陷阵乃是臣等职责,殿下坐镇归德即可。”
  “恳请殿下收回成命!开封交给我等即可!”
  除了吴甡侯恂,其他的文官武将全都跪下了。
  朱慈烺不说话,只静静地看着众人,待众人说的差不多,账内静下来之后,他才环视众人,脸色肃然的道:“本宫到河南,是代天出征来的,不是喝茶看戏来的!不到前线,如何能鼓舞前线的将士?再者,难道你们认为,左镇的五万精兵和京营两万兵不足以保护本宫的安全吗?而留在归德就是安全的吗?如果流贼突袭,直达归德怎么办?难道要全军回援放弃开封吗?”
  “……”众人一时无语。
  “都起来吧,本宫心意已决,谁也不能拦阻!”朱慈烺道。
  太子说的坚定,吴甡和侯恂又巍然不动,众人心知肯定是劝不住了,武将还好,丁启睿和杨文岳却都是一脸苦色,一旦太子出了什么意外,他们两个文臣肯定首当其冲的会被朝廷问罪,但太子心意已决,谁也劝不住,只能暗暗叹口气,起身站立,同时默默祈祷,但愿一切顺利,左良玉保护太子无恙,不然他们真的要身死族灭了。
  “少司马,你继续。”朱慈烺向吴甡点头。
  吴甡继续分派任务,归德留六千人马,由左营将领卢光祖负责防守,归德到开封之间的通路,也由左营骑兵保护。丁启睿和杨文岳携带一个月的军粮,太子亲率的主力为了减轻负担,便于行军,只携带十天的军粮,因此太子主力一到朱仙镇西面,留守归德的卢光祖就要迅速向前线运粮……
  分派完任务,吴甡目光炯炯地环视众将:“对于作战计划,诸位可有什么不明白,或者提出意见之处?”
  众将不说话,都悄悄看左良玉。
  左良玉十万人马,参谋司的作战计划却将其一分为二,五万精锐,或者是五万有战斗能力的部队由左良玉亲自统领,随太子绕道通许县,其他的五万弱兵则交给杨文岳充门面,听杨文岳调遣,这等于是剥夺了左良玉一部分的指挥权,对一个武将尤其是明末的武将来说,手下的兵丁就是最大的资本,参谋司这么做,不知道事先有没有经过左良玉的同意?
  如果没有,左良玉说不得会生气。
  众人注视中,长须红脸的左良玉抱拳躬身,恭谨的道:“末将没有意见,但听殿下和少司马调遣!”
  众人惊异。
  聪明人立刻就明白,左良玉显然是知情,并且是同意了的。
  原来,除了和吴甡、侯恂、参谋司的三大参谋反复推敲研究之外,太子还秘密的找了左良玉,将参谋司制定的作战计划讲给他听,同时征求他的意见。听到自己的人马要一分为二,左良玉本来是有点不悦的,不过听完参谋司的整体计划后,他却是同意了,一来太子亲问,他不能拒绝,二来他惊讶的发现,京营参谋司制定的计划,将他所能想到的问题,全部想到了。兵分三路,互为疑兵之策,可保证闯贼在没有得到确切情报之前,无法坚定的派兵,犹豫之间,说不定官军就已经占据了朱仙镇的西面。
  而闯贼可能会截断水源的毒计,是他事先没有想到的,听太子一讲,他才猛然醒悟,然后大汗淋淋。作为一名统军的大将,他比任何人都明白水源对一支大军的重要性,没有水,再是能征善战,骁勇无比的军队也会不战自溃,幸亏太子想到了并做了预防,不然朱仙镇之战非败不可。
  天威、手段、再到谋略,左良玉对太子的敬畏,又提高了一些。
  左良玉没有意见,其他众将就更没有意见了,吴甡将中军的作战计划和要点交给杨文岳,同样叮嘱他小心保管、有变焚毁。
  任务分派完毕,吴甡声音高亢的道:“朱仙镇之西的水源对我二十万大军至关重要,如被闯贼所得,我军将不战自败。因此本官在此提醒诸位,务必遵照战略计划,配合太子殿下的主力,循序渐进,奋勇杀敌,如有顿兵不前,贻误战机者,定斩不赦!”
  “遵令!”众将轰然答应。
  吴甡退到旁边。
  现在该太子讲话了。
  在吴甡分派任务之时,朱慈烺仔细倾听,想着是否有遗漏或者是不恰当之处?
  当吴甡分派完毕,退到一边时,朱慈烺站起来,肃然道:“令参将们都进来吧。”
  “是。”
  铁甲锵然,脚步声声,一直在外待命的参将们列队走进大帐,将大帐挤得满满。二十万大军,总兵副将参将加起来将近一百余人,中军大帐虽然大,但一次却也站不下这么多人,因此只能令参将们在账外听令。因为帐门是掀起的,账内说话的声音也足够大,所以帐内发了什么指令,各个总兵副将又是如何回答的,站在账外的参将们都听得清清楚楚。
  刚才,听到太子要亲率兵马,疾行突袭到朱仙镇西面时,参将们小小骚动了一下。
  虽然大明朝不怕死的督抚文臣有很多,不说刚刚战死在中原战场的傅宗龙和汪乔年,就是眼前的丁启睿和杨文岳也都不是胆小之辈,但太子亲到一线,还是让参将们非常震撼,隐隐地,众人都意识到,此次朱仙镇之战怕是没有退路了,只能拼命向前,保护太子的安全,一旦太子有失,在场所有人都是死罪。
  朱慈烺沉思了一下,抬目环视众将,缓缓道:“众将,自崇祯二年流贼蹿起,但今日已经十三年了,这十三年来,流贼四处肆虐,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母失子,儿哭父,各地百姓被屠戮、被祸害者不计其数!每每想起,本宫就痛彻心扉,恨朝廷没有保护好百姓。然朝廷屡次剿灭,但流贼却又屡屡重起,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没有能斩草除根,给了流贼喘息的机会。今日开封之战场,乃是上天赐给我军的大好时机,开封是中原雄城,流贼虽多,但却难以攻下。风餐露宿,粮草不济二十天,到如今已经是强弩之末,我军却是养精蓄锐一个月,以锐破疲,岂能不胜?”
  “再者,流贼虽多,但不过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只善于打顺风仗,不善于打逆风仗。得利时人人争先,唯恐落在别人身后;失利时人人奔逃,唯恐比别人跑得更慢,只要我军四路围攻,奋勇杀敌,流贼必然是一溃千里!众将,建功立业、流芳百世就在此一举。但在此战中奋勇上前,本宫必亲自上疏陛下,为其请功,若是怯弱畏战,畏缩不前者,本宫必亲斩之!”
  “众将努力,本宫在看着你们,天下百姓也在看着你们!”
  朱慈烺声音不高,但却极具煽动力,一番话讲下来,参将们都已经是热血沸腾。
  “誓死报效朝廷!”
  ……
  脚步踏动,号角声声,就在军议结束后不久,丁启睿杨文岳整理兵马,准备出征之时,一支人马却开进了大营。
  原来是京营临清营的兵马。
  原本,朱慈烺是不打算动用临清营的,毕竟临清营成立的时间不长,操练时间短,甲胄也不齐,他不想将这么一支未来的劲旅,徒自牺牲在开封城下。但在归德驻军一个月,巡视各营,知道各营虚实之后,朱慈烺却不得不动用临清营了,因为二十万官军之中,真正能战的劲旅实在是太少了,左良玉虎大威部还好,方国安和杨德政的兵马实在是不经一战,不但比精武营,比左柳营也差得远,短期之内根本没有整训的可能,所以朱慈烺不得不改变主意,调临清营到归德,以防万一。
  今日临清营押着一批粮草,正好到营。
  “拜见殿下!”
  进账拜见朱慈烺的除了临清营参将董琦、队列操练官韩琛之外,还有一人就是练使张家玉。
  那日到临清,巡视临清营之后,朱慈烺对临清营的气象颇为欣慰,临清营的队列操练已经初见成果,但鸳鸯阵的操练尚没有展开,所以他就将张家玉留在了临清营。
  本来是要上前线,结果却被留在了临清,张大帅哥对此很是憋屈,这一个多月来,他十天就一封报,将临清营鸳鸯阵的进展向太子详细汇报。朱慈烺心知他是想离开临清营,到归德前线来效力,但假装不知,现在调临清营到归德,也算是遂了张家玉的心意。
  大胡子董琦、瘦黑的韩琛、加上三千名临清营将士,朱慈烺对归德的防守和粮草输运安全,有了更多的信心。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功到雄奇即罪名……”
  张家玉进营之时,正是丁启睿杨文岳大军开拔之始,眼见刀枪如林,军容鼎盛,他心情激动,忍不住吟诗一首。但吟着吟着,他忽然就泪流满面。
  朱慈烺心知他又是想起袁某人了,只能轻轻一叹……
  ……
  一个时辰后,丁启睿和杨文岳的大军先后拔营,浩浩荡荡地向开封而去,旌旗招展,将近十万的步兵骑兵,行进在通往开封的官道之上,十万条的人脚马腿,践踏起漫天的烟尘浮土。
  因为要迷惑李自成,所以前锋部队都是各部的最精锐,不但精壮英武,而且盔明甲亮,一副朝廷精锐,大兵压境的模样……
  两万京营和左良玉麾下的五万精兵此时造饭完毕,在军官们的严令之下,开始酣然睡去。
  朱慈烺没有睡,或者说根本睡不着,他一直在等开封的军情塘报。
  每隔一个时辰,关于开封的最新军情就会送到他的面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8/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