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30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8/1227

  六月末正在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候,左良玉征战多年,不管是寒冷的辽东,还是在温热的河南,他都坚持每天清晨卯时起床,打几套拳脚,出一身热汗,精神舒畅之后,才会回帐洗漱更衣,再击鼓升帐。
  今日也不例外。
  天还没有亮,左良玉就起床了。
  昨晚的军议有点出乎他的意料,他没有想到,在众将热烈请战,自己和虎大威都愿意为先锋的情况下,十五岁的小太子居然能不动声色,丝毫没有被众人的情绪所感染,最后冷静的做出了先固守归德,然后再寻机向开封进军的决定。
  这样冷静甚至是有点冷酷的表情,他只在前蓟辽总督洪承畴的脸上看到过。
  想不到十五岁的小太子居然也能有如此城府。
  真让人惊奇。
  怪不得能舌战群臣,抚军京营呢。
  左良玉越发觉得,小太子的睿智超过常人,以后自己行事要更加小心,千万不能被太子抓到马脚,以往那些糊弄督抚的手段,恐怕都得收起来了,所幸这一次官军众多,又有太子的两万京营,只要众将全力配合,对打败李自成,左良玉还是有一定信心的。
  左良玉穿着劲装,下到场中刚要打拳,一名值夜的副将急急跑了过来:“左帅,太子殿下来了!”
  左良玉吃了一惊,忙喊:“快备甲!”
  不等左良玉披挂整齐,皇太子朱慈烺就已经出现在他的中军帐外,左良玉急忙带着几个副将出帐跪倒,心中却是恼怒,守门将是干什么的,怎么能将太子放进来?
  更多的副将正急急向这边赶过来,谁也没有想到,太子殿下天不亮就会出现在营中。
  不待左良玉屈膝,银甲银盔,一脸是笑的皇太子便已经扶住了他,握了握手臂,温言道:“昆山将军切莫多礼,今早到你军中,本宫不过就是随便走走。对了,你切莫责怪守门将,是本宫非要进来的,他也拦不住。”
  皇太子只带了田守信和佟定方两个人,吴甡并不在身边,看起来的确像是随意而来。
  左良玉却不敢这么想,他恭恭敬敬地回道:“臣治军无方,军营混乱,请殿下责罚。”
  “昆山将军哪里话?我瞧左营很是有方,尤其营寨扎得甚是高明,纵使流贼大军来袭,也难以攻破左营大寨!”朱慈烺笑。
  见太子如此说,左良玉微微心安,他营中良莠不齐,精锐是有的,但乱兵弱兵却更多,太子从营门一路而来,想必看到了不少,不过太子并没有生气的样子,果然是天家尊贵血脉,有容人之量。
  “昆山将军陪我走走吧。”
  朱慈烺微微笑,不管左良玉同意不同意,迈步向前走。
  左良玉落后一个身子跟随。
  田守信和佟定方在他们之后。
  左营中的总兵副将们在后面呼啦啦跟随。和左良玉一样,众将心里都有点忐忑,人人都知道太子殿下不会无缘无故的跑到军中来,但对太子殿下的心思,却没有一个人能猜出来。
  其时天还没有完全亮,营中插着的火把都还没有熄灭。燃烧间,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除此之外,太子经过的每个地方都是静寂,士兵都肃立在营帐两边,恭迎太子的检阅。
  围绕在左良玉中军帐周边的都是他营中的精锐,也是他的亲信部队,装备好,粮饷足,虽然太子出现的忽然,不过在小小骚动之后,依然能整齐的列队。一眼望过去,大部分都是精壮的汉子,只有少数的老弱,想必是火兵或者辅兵一类的角色。
  朱慈烺心中有数,对目光所及的每个士兵都微笑点头。
  当他走过去之后,士兵们都微微骚动。
  谁能想到,皇太子居然会向他们微笑?
  一边走,朱慈烺一边向左良玉请教行军作战的一些问题。
  左良玉受宠若惊,倾其所知,解答太子的问题。
  不愧是带兵十几年的老帅,有相当的军略,朱慈烺听了受益颇多。
  不知不觉,天色已经大亮,朱慈烺穿营而过,从左良玉的中军帐,一直走到了左营的右营门口,中军帐周围的精锐还好,但外围的营帐却乱象频出,有士兵衣甲不整,队列乱哄哄,甚至有一处营帐中还传出了女人的声音。朱慈烺皱眉站住了脚步,左良玉窘得脸红脖子粗,命副将金声恒带人搜查,果然从那帐中搜出了一个女人。左良玉大怒,将那名藏匿女人的把总当场斩首、朱慈烺不干涉,只淡淡看着——经过这番巡视,他对左营强弱兵的比例,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左良玉跪拜请罪,朱慈烺简单说了两句场面话,并没有责罚。
  左良玉心中的不安更多。
  出了营门,站在原野之中,朱慈烺眺望远方,忽然问:“昆山将军,你以为,流贼为何屡剿不绝,甚至越来越盛?”
  左良玉眼角微微一跳,心知太子的问题有深意,抱拳小心翼翼地回答道:“天灾不断,饥荒连连,建虏又屡屡入塞,和流贼遥相呼应。不然流贼早灭了。”
  朱慈烺转过身来,清澈的眼神凝望着左良玉:“昆山将军,本宫虽然是太子,但并非一个不知道人间疾苦、政情军事的少年,将军有什么话直说无妨,切不可在我面前隐藏。”
  左良玉惶恐抱拳:“臣不敢。”
  朱慈烺道:“将军在崇祯元年就已经是辽东边军的都司,以兵乱罢,后起复,随曹文诏将军剿灭河南的流贼,但现在已经十年了。这十年中,将军征战不断,战功赫赫。十一年,朝廷招安张献忠等人之时,将军竭力反对,认定流贼是假降,然却没有被朝廷采纳,以至于张献忠之流借招安之机得到喘息,随即祸害更甚,如果当初朝廷能听从将军的建议,坚决剿灭张献忠,或许就不会有现在的困境了。”
  听到此,左良玉连忙跪倒,激动道:“殿下谬赞,臣愧不敢当。”
  “将军的见识,本宫是钦佩的,这些年来,将军的苦衷本宫也是有所了解的,监军和内监掣肘不断,令将军有志难伸,不得不采取一些权宜的手段,为保存实力,一些以肉饲虎的战役,将军不惜违背上峰督抚的命令,宁可被朝廷责罚,也不愿意出兵。具备影响战局的能力,却根本不顾及战局的发展……”朱慈烺道。
  左良玉原本静听,听到这里,脸色骤然大变,急忙叩首:“殿下明鉴,臣绝没有保存实力的私心,几次战役,实在是力不能逮啊……”
  不理会他的辩解,朱慈烺深深望着左良玉,表情凝重,声音清楚而威严:“对将军的选择,本宫有相当的理解,但这并不表示本宫认同将军的做法!本宫不是固执的文官,更非不懂军事的内监,此次代天出征,只要将军所谋合理,本宫绝不会掣肘,更不会让将军以肉饲虎。只要将军在开封奋发,立下大功,本宫在此发誓,将军过往的一些事情,朝廷绝不会再追究!鸟尽弓藏,卸磨杀驴之事,本朝绝不会再有。”
  初期的左良玉是一个忠君的良将,后来却渐渐跋扈自雄。也就是说,左良玉本质还是一个忠臣,只不过被环境改变,渐渐变成了私心颇重的藩镇。古往今来,很多枭雄都是如此,最有名的大枭雄曹操在十常侍之乱和讨伐董卓之时,所抱持都是扶持汉室的忠心,不然也不会在诸侯按兵不动的情况下,独自率兵去追击西凉军,以至于全军覆没,本人都差点身死阵中。更不用说,曹操还曾经只身刺杀过十常侍之一的张让,被护卫发现,曹操手武长戟而退,竟无人能靠近他。在三国演义中,此事被改成了刺杀董卓。不论刺杀董卓还是张让,都需要相当的胆气和忠心,此时的曹操,绝对是汉室的忠臣。
  左良玉比曹操差得远,本人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野心。即使在是弘光元年,带着五十万大军“清君侧”之时,也能被袁继咸一番大义说的满脸羞愧,进退失据,由此可知,左良玉心中还是有忠义的。
  史载,崇祯十七年,听闻京师陷落之后,左良玉吐血大哭,想来也不是虚言。
  也因为如此,朱慈烺今天才决定开诚布公的和左良玉谈一次,祸国的枭雄和卫国的能臣,往往只是一念之差。左良玉手下十万大军,如果能收服他的心,令他真心实意的为国征战,不但能解了开封的危局,大明内外的形势,必然也能缓解很多。
第四百八十八章
用人用心
  左良玉是一个恩怨分明的人,对于提携自己的侯恂和曾经救过他命的丘磊,即使十数年后也仍然铭记于心。他打仗做事最大的一个出发点就是自身利益,谁对其好便涌泉相报,若有构害便是十倍奉还。当初杨嗣昌九檄不至,就是因为他听说杨嗣昌私下里将“平贼将军”许给了贺人龙,因此发怒不救。
  综合左良玉的性格和人生轨迹,朱慈烺决定以恩释之。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看能不能改变他。
  左良玉担心自己没有了兵,朝廷会秋后旧账,拿他下狱,朱慈烺发誓一样的说话,就是为了去除他的疑心。如果是督抚这么说,左良玉未必会信,但当朝太子,未来的皇帝,所说都是金口玉言,左良玉应该是会信几分的。
  “臣不敢……”
  左良玉跪在地上,已经是冷汗淋淋了。
  朱慈烺伸手将左良玉托扶起来,深深望着他眼睛:“本宫素知昆山将军是忠义之人,所以今日才会开诚布公的和将军谈,本宫年幼,或有一些唐突孟浪之话,还请将军不要见怪,但本宫对将军这份心却是赤诚的,本宫是一个直性子的人,只要将军不负本宫,在开封奋勇厮杀,本宫绝不负将军!纵使陛下那边有什么责罚,本宫也会为你担起来。”
  清朝雍正皇帝曾经在名臣田文镜的奏折上批示道: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
  左良玉虽有谋略,但并不识字,又是一个武人,朱慈烺觉得,如果用深奥的话和他讲,他未必能完全明白自己的心意,而雍正的这一句批语正是合适,因此拿了出来。
  “殿下……”
  左良玉眼眶泛红,他并非没有忠义之人,只不过时事使然,文官们不懂装懂、瞎指挥的一些战事,他不能苟同,不能在明知死局的情况,将自己和自己兄弟送入险境,但又不能反对,唯一的办法就是虚掩应付,甚至不听命,不听调,渐渐就成了跋扈。
  朝廷不发粮饷,为了养兵,他只能抢百姓。
  一来二去,他名声坏了,不但百姓痛恨,督抚们也对他非常不满,如此一来,他就更是要保存实力了,因为他清楚知道,一旦没有了兵,朝廷失去了对他的忌惮,不过说这些年的败仗,只说抢劫百姓这一条罪,就足够他死罪了。崇祯二年,己巳之变时,陕西巡抚带兵勤王,因为秦兵在途中抢劫百姓,有御史弹劾。结果陕西巡抚被下狱处死。
  文官巡抚都如此,何况他一个武将?
  前车之鉴,左良玉分外小心。
  但太子一番赤诚之言,却将他沉淀在心中的忠义之情彻底的激发了出来,他情绪激动,一时难以控制。
  古往今来,谁不想做忠臣烈子,流芳百世?他左良玉并非一个不爱惜名声之人,也并非不想做忠臣良将,只不过大势使然,他无法同时兼顾性命和名声。
  左良玉深知自己的罪名,听闻太子带天出征,他第一感觉太子乃是针对自己而来。
  为此他和幕僚密议过好几次,想要在开封要怎么打,才能应付过去,令太子不起疑心?
  不过他万万没有想到,太子居然没有绕弯子,直接就掀开了盖子,将他自保的心思,和这些年来,文官内监的掣肘,清清楚楚地摆在了台面上,并且向他做出了一个承诺:只要你在开封奋发,既往不咎。
  反之,如果他在开封还想着保存实力,像糊弄杨嗣昌一样的糊弄皇太子,皇太子绝对不会饶他。不说皇太子是未来皇帝的身份,只说皇太子带来了两万精兵,就足够他喝一壶的。
  内外两重压力之下,左良玉眼中有泪,身上有汗,他知道自己没有退路了,虽然被皇太子搀扶了起来,但他再次跪倒,慨然道:“臣惭愧。殿下的厚爱和宽容,古今少有,臣就是粉身碎骨,也难报答万一。请殿下放心,不把开封的流贼剿灭干净,臣誓死不收兵!”
  朱慈烺再次扶他起来,目视他眼睛:“昆山请起,本宫相信你!”
  “谢殿下……”
  左良玉脸上水孜孜的,有汗也有泪。
  朱慈烺心中微微送了一口气,心知自己赌对了,左良玉心中还是有些忠义的,这些泪水和汗水,只靠演戏是演不出来的。但左良玉刚刚的表态,只说要在开封死战,但对过往和以后的事情,却只字未提,显然左良玉还是留了一些余地的,毕竟太子不是皇帝,不能一言九鼎的决定他所有,对当今陛下的“薄情寡恩”他还是心有戚戚然的。
  一字不识的左良玉,即使在激动之中,也是有相当城府的。
  望着左良玉的眼睛,朱慈烺“动情”的道:“还有一事,本宫必须要和将军说。当年许州之事,是朝廷对不起将军啊。”
  崇祯十一年十二月,河南巡抚常道立遣左良玉驻防陕州,左良玉的家眷则留在许州,不想因为粮饷不济,驻守许州的官军发生兵变,除了跟在左良玉身边的独子左梦庚,左良玉其他家属尽数被乱兵戕害。
  史书上,关于此事只是寥寥数笔带过,在明末的乱局中,根本不算是什么大事,但对左良玉个人来说,这绝对是刻骨铭心的疼痛,也就是从那时起,左良玉对朝廷旨令择机而从、虚掩应付的情况越来越多。作为一个后世的穿越者,朱慈烺深深知道亲情对一个人的影响,更知道全家死绝对一个人的沉重打击,要想收服左良玉的心,许州事件非提不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8/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