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2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4/1227

  但百姓们却是兴奋,他们黑压压地跪倒,感谢朝廷,感谢太子。
  朱慈烺看得感慨,大明百姓要求并不高,只求一个温饱和安居。谁能为他们做到,谁就是他们心目中的大恩人。
  除了死罪,剩下的流贼都被判以两到八年不等的徒刑。
  血淋淋地人头在前,无人敢不从,尤其听到刑满之后能分到田地,家人也都可以随行、并能挣一点小钱时,流贼们对“法庭”的宣判就更是没有异议了。
  “尔等罪行涛涛,按我大明律本应该是立斩不赦,但太子殿下悲天悯人,特给尔等一次生机,希望尔等能够体察太子殿下的仁厚之心,安心改造,早日成为良民。”冯厚敦高声宣导。
  “我等绝不敢再叛……”
  众流贼都是叩首。
  贼首“没耳朵”没有被斩首,照朝廷规制,他会被押到京师,由朝廷处置。
  宣判之后,官军将缴获的流贼财物,一两银子都不留,全部都分给了刘店镇的百姓。
  对太子这项命令,众将都是惊讶,照惯例,这些财物属于是战利品,官军可以占有,并作为奖励发放给所有的参战士兵,以激励士兵们勇武向前。
  拿出一部分抚恤百姓,并不是不可以,但不应该是全部。
  再者,好像也不应该平分,从六十岁的老者到襁褓中的婴儿,从坐拥宅子的富商,到街头流浪的乞丐,皆是一样的待遇,这和官军过往的做法,完全不同。毕竟这些财物不可能是抢劫于街头的乞丐,大部分都应该是来自有钱有粮的富商之家,这么一均分下去,乞丐是高兴了,但那些富家岂不是要怨声载道?
  众人的疑惑,朱慈烺心知肚明,但并不解释。
  唯有吴甡张家玉等几个聪明人,看出了太子的用意。
  京营是皇帝陛下的亲兵,有着独一无二的显赫地位,又是太子抚军,此番出京平乱,如果和普通官军一样,垂涎于一点的缴获,不肯拿出来分发给百姓,不但是自失身分,也会令天下人失望——太子胸襟不过如此,和总兵们也没什么区别。
  太子此举,不止是赈济了百姓,更是提高了朝廷和太子本身的声望。
  银子不多,却足以令各地百姓知道太子“宽厚仁爱”,是一位“爱民如子”的储君。
  这样的名声,又岂是银子能计算的?
  至于平分,更是为了收获人心。
  天下百姓十之八九都是穷人,富人不过十分之一,用十分之一的财,收获十分之九的心,何乐而不为?
  再者,虽然这些财物都是抢劫于富家,但上面并没有刻名字,很难说清楚究竟是谁家的财物?历来也很少有归还的,基本都是成了将领的私财,现在太子愿意拿出来,按照人头分发,富人们也没什么好说的。
  一项政策,三家满意,太子没有不实施的理由。
  这一夜,太子行营就在刘店镇度过。天黑之后,听到消息的海兴知县急匆匆赶来,被吴甡好一顿训斥。海兴知县又请罪又磕头,吴甡也没太为难他,照太子的命令,将一部分流贼家眷移交给他,并严令不得虐待,要用对待灾民的标准安置。海兴知县一一听命,后提出想要拜见太子,但被吴甡拒绝。
  第二日清晨,太子率军,押着流贼和家属离开。
  刘店镇百姓扶老携幼相送。
  很快,天子代天出征,在沧州附近歼灭一股流贼的消息,就传遍了大江南北。
  “陛下,大捷啊!”
  次日下午,崇祯帝正忧心忡忡在冬暖阁里看奏疏,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断了他的思绪,抬头一看却是王承恩捧着一份奏疏,一脸喜悦的跑了进来。当皇帝这么多年,崇祯帝能听到“大捷”两个字的时候太少太少了,尤其是现在,当太子领军出征后,他对“大捷”两字的期待,就更胜以往了。
  “什么大捷?是太子的大捷吗?”
  崇祯帝猛地一下就站了起来。
  “是!”
  王承恩肯定的点头。
  “啊?”
  崇祯帝兴奋的几乎要手舞足蹈,想不打我儿这么厉害,刚刚出京就击溃了开封的流贼,哈哈……咦,不对啊,我儿出京刚六日,估计都还没有到开封呢,怎么会有开封大捷?
  崇祯帝收住脸上的笑意,恢复皇帝的威严,急急接过王承恩的奏疏,一目十行的看。
  奏疏并不是太子,而是沧州官员发来的,将刘店镇之战,详细的报给朝廷,其间不忘拍太子的马屁,什么千里奇袭,太子出场,雷电闪现,贼惊的坠落马下……虽然知道文官有夸张,但太子在沧州打了一个胜仗的事实,却是结结实实的,崇祯帝看完之后很是欣慰。
  “我儿英武啊……”
  虽然只是一个小胜,且胜的只是一股三千人的小贼,实在算不上什么大功,太子都懒的上奏疏,但在崇祯帝,在一位父亲的眼里,儿子的才华和英武,好像又增添了几分。
  “王承恩,笔墨,朕要为我儿赋诗一首!”崇祯帝笑。
  “是。”
  ……
第四百六十三章
风陵渡
  山西风陵渡。
  风陵渡在山西芮城县西南端,距县城30公里,与河南、陕西省为邻,只隔着一条黄河,一个风陵渡口,一艘摆渡船,就可从山西到河南,亦可到陕西,因为是三省交界,甚至是华北、西北、华中三大交界,因此自古以来,风陵渡就是黄河沿岸最繁忙的一个渡口。
  风陵渡有三绝,分别是:“中条雪案”“风陵晓渡”“黄河春涨”
  即使是冬季,风陵渡都有不错的景观,不过自从陕西匪患以来,朝廷就开始严厉控制风陵渡,在蒲州筑御城,设一千总,管辖包括风陵渡在内的一切关津渡口。所有从渡口经过的行人商贾都会严格检查,严防有流贼奸细过境。
  尤其是五月初,开封被李自成的流贼大军包围之后,风陵渡的检查都更是严格了,向陕西河南摆渡的船只每日限定一船往返,一次只能载十人。
  风陵渡口有一家“王记”茶碗,老板王老实在这里卖茶已经十几年了,是有名的老字号,但这几年的生意越来越差,渡河的人越来越少,周边的乞丐倒是越来越多了,眼看就要支撑不下去,若不是兵荒马乱,他又没有其他门路,他早就改行了。
  “狗日的流贼……”王老实忍不住咒骂。
  相比之下,他对那一位戴着斗笠,每天都到他棚子里喝茶的客人就感激不尽了。
  不但喝茶,那客人还会买他的一点蚕豆花生米,一个人的消费胜过十个人。
  已经一连五天了,客人每天早上准时到来,黄昏准时离开,
  王老实估摸着,客人应该是在等人。
  这一天刚支起棚子,戴斗笠的客人就准时出现了,身材高大,穿着粗布衣衫,草鞋赤脚,背着一大包袱,斗笠沿之下,隐隐看到他满是风霜的脸,还有三绺刚硬的络腮胡须。
  “客官你要点啥?”王老实急忙上前伺候。
  客人在最东边的一张桌子坐下,没说话,只掏出三文铜钱放在桌上。
  手指粗大有力,一看就知道不是寻常人。
  “好咧!”
  王老实吆喝一声,兴奋的去准备。
  还是照旧,一壶茶,一盘花生米。
  斗笠客人将包袱小心的放在凳子上,一双犀利的眼睛徐徐扫过整个渡口。
  这个位置视线最好,南来的,北往的,只要是抬头看,就没有人能逃过。
  兵荒马乱,时间又早,渡口没什么人,只有几个官兵有气无力的站在不远处哨卡旁。
  时间渐渐过去,太阳高升,不知不觉,盘子的花生米就已经吃得干净,茶水也已经换了三壶。
  等到换第四壶茶水时,王老实能明显感觉到客人的不安和焦躁。作为一个平常人,他实在好奇,这斗笠客人每天到棚子里来喝茶,究竟是在等谁呢?但作为一个生意人,他却清楚的知道,有些事是绝对不能问、也不该问的。惹祸上身不说,闹不好就会耽搁了生意,所以王老实只能将心中的好奇强压了下去,不问不说,只满脸堆笑的为客人换茶。
  一个棚子,一个老板,一个客人,一直到黄昏。
  今天也是怪了,竟然只有这一个客人。
  黄昏时,王老实叹口气,生意是越来越差了,幸亏有这一个豪爽的客人,不然他连明天的饭钱都没有了。
  最后一次摆渡的船只荡回来了,王老实跑过去伸长脖子一瞅,失望的叹口气。
  空空如也,一个人也没有。
  “客官,小店要打烊了……”
  虽然很感激,但时间不等人,回到棚子里,王老实一脸歉意的向唯一的“上帝”的拱手。
  上帝点点头,准备起身。
  就在这时,忽然听见一阵急促的脚步声,还有一个粗壮的声音:“老板,给来壶茶!”
  王老实精神一振,顺着声音的来源处看去,只见一个同样背着包袱,戴着斗笠的精壮汉子正健步如飞而来。
  “好咧!”
  王老实连忙拨着了快要熄灭的柴火,准备为客人烧一壶热茶。
  “不要热的,就要冷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4/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