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1227

  朱慈烺一一记下他们的名字,这些官员都是脑筋清楚,没有被党争和清名冲晕头脑的人,未来都可以用上一用。当然了,也有可能是拍他的马屁,但顾不得了,拍马屁总比事事和他作对的言官强。
  内阁四臣里的陈演、谢升、魏照乘相互看了一眼,三人都没有说话,他们都是老油子,对京营之事,历来都是敬而远之,何况还关系到太子,皇上又明显是默许了,他们就更是要紧闭嘴唇,明哲保身了。
  至于首辅周延儒,则一直表情淡淡,眼神更是平静无波,就好像朝堂上的所有议论,都给他没有关系一样。
  “传旨,太子京营抚军,统领京营连同上直二十六卫所有将士!”
  崇祯缓缓道。
  “儿臣遵旨!”
  朱慈烺赶紧从几案后转出来,在阶前拜倒,对崇祯叩首在地。虽然已经准备很久,但他还是微微有点激动,京营连同二十六卫,等于京师所有将兵都在他的统领之下了。
  事情已经定了,但不想到这种时候,居然还有人提出反对。
  “臣反对!”
  朱慈烺还跪在地上呢,这时不得不转头看。
  这个人他认识。
  兵科给事中光时亨。
  穿越到这个时代后,那些在京的,比较有名的忠臣和奸臣,他都请田守信画了像,并且找机会路过,一一都认识了。
  崇祯十七年,崇祯想要“君王死社稷,而奉太子南迁”的时候,就是这位兵科给事中光时亨,跳出来说了一句名言:“将欲为唐肃宗灵武故事乎?”他把太子比作当年自立为帝的唐肃宗,将崇祯比作唐玄宗,而提议太子南迁的官员则是心怀鬼胎,想要架空崇祯皇帝,奉太子到南京去登基,此言一出,谁还敢再坚持奉太子南迁?于是,南迁一事遂破局,大明朝失去了最后一丝可能会延续国祚的机会。
  “陛下命太子抚军京营,就不怕唐太宗玄武门故事乎?”
  光时亨大声道。
  果然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此言一言,满朝文武都变了颜色。
  玄武门之变时,唐太宗李世民控制了军队和皇宫,杀了建成和元吉,使唐高祖成了空头皇帝,最后不得不禅位。光时亨此言,就是把朱慈烺比作李世民,认为朱慈烺控制京营兵权之后,崇祯皇位就有被架空的危险。
  “二愣子!”
  这是朱慈烺对光时亨最直接的判断。
  所谓疏不间亲,古往今来,离间计只能离间朋友、兄弟,但很少能离间到父子的,但光时亨此言,却是在离间父子了,而且是光明正大的离间,古往今来,光时亨也算是第一人了。
  纵使唐高祖和唐太宗在朝,估计也不能容他。
  崇祯脸色立刻就变了,砰的站起来:“光时亨胡说八道,给朕拉下去,杖……二十!”
  两名大汉将军,也就是锦衣卫的“仪仗队”冲上来,拖着光时亨就把殿下走。
  “臣一片忠心,九死不悔!哈哈哈哈……”
  光时亨哈哈大笑,在他看来,被皇上廷杖是一件无比光荣的事情,他时时刻刻都在盼着呢。
  除了光时亨,朱慈烺看到,还有几个言官在跃跃欲试。
  朱慈烺忽然明白,为什么崇祯在崇祯十七年明明想南迁,却不能南迁,甚至不能让太子南巡,因为朝臣中有太多的“光时亨”了,光时亨只是这些人的代表,而这些人是天下读书人的代表,为了“清名”,为了能跟海瑞一样的流芳青史,很多二愣子的言官,以冲撞皇帝、冲撞皇权为荣,到最后,已经完全走火入魔,根本不顾国家利益了。
  有时候明明皇帝是对的,他们也要冲上来鸡蛋里挑石头。
  而皇帝非常不敢责罚他们,反而要奖赏他们。
  而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关系越来越畸形。
  所以光时亨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冲出来,当面离间太子和皇帝的关系。
  “还有谁反对!?”
  崇祯也是怒了,站在龙椅前大声的喝。
  没有人了。
  那些蠢蠢欲动的言官也看出来了,光时亨是廷杖二十,如果他们再站出来,恐怕就是革职下狱,甚至是斩首了。
  流芳青史虽然重要,但保全性命更重要。
  那几个跃跃欲试的言官相互一看,都退缩了。
  朱慈烺抚军京营的事,算是确定了。
  但京营的事,还没有结束。
  朱慈烺眼尾的余光瞟向陈新甲。
  陈新甲先是愣,不明白太子的意思,但是当太子看向成国公朱纯臣的时候,他立刻明白太子的意思了,于是他再一次的越队而出:“陛下,京营如此糜烂,兵部有失察之责,请陛下降罪。”
  将整个朝堂的焦点,再次拉回正轨。
  崇祯板着脸:“兵部确实有罪,但最有罪的却不是兵部!”
  朱纯臣和徐允祯都吓的一哆嗦,知道是躲不过了,两人赶紧出列跪倒在地:“臣有罪!”
  崇祯却看也不看他们,目视朝臣,声音冷冷地说:“襄城伯总督京营时,京营还英姿矫健,令行禁止,但十年过去,京营却已经完全不堪一用,到今日,十二万的兵额,竟然连六万人都不到,这些年,朕给京营每年百万的军饷,都到哪里去了?!”
  “朱纯臣徐允祯,枉为国公,尸位素餐,辜负圣恩,臣弹劾。”
  皇帝的话像是号令,很多看不惯朱纯臣徐允祯的言官,立刻跳出来弹劾。
  “臣附议,朱纯臣徐允祯误国误民,该杀!”
  “臣附议!”
  “臣附议!”
  殿堂中一下就站了许多人。
  就像是一群闻到了血腥的饿,狼,恨不得将朱纯臣和徐允祯生撕活剥了。
第三十二章
儿臣有本
  朱慈烺有点明白,为什么大明朝皇帝会怕言官了,皇帝怕的不是言官,而是言官们这种占据“道义”大势,令皇帝无从弹压的气势。皇帝都怕,何况朱纯臣徐允祯?
  “臣死罪臣死罪!”
  朱纯臣和徐允祯冷汗淋淋,前胸后背都湿透了,徐允祯更是几乎要瘫到地上了,而朱纯臣再也不敢有侥幸心理,他将头上的官帽摘下来,置于地上,呜咽的道:“臣有负圣恩,无德无能,微臣有罪,微臣罪该万死,但微臣也有苦衷啊”
  说着,竟然嚎啕大哭了起来。
  世袭三百年的国公,竟然这般模样。
  朱慈烺心想,这家伙还真是摸透我父皇的心思了,这么一哭,我父皇肯定要心软。
  “你有何苦衷?”崇祯冷冷问。
  朱纯臣深吸一口气:“微臣当初接任京营总督时,京师三大营在籍营兵十二万,但实际在营的只有六万多一点,这些年来臣殚精竭力,如履薄冰,却仍然无法挽回京营的颓势,臣有罪,臣该死,请陛下赐臣死罪吧……”
  呜呜的又是哭。
  徐允祯有样学样,也是哭嚎的求赐死。
  崇祯当然不能赐死他们两人,大明朝除了谋逆之罪外,勋贵们还没有被赐死的先例。
  崇祯默然,显然他也知道朱纯臣所说有一部分是实情,京营糜烂是不假,但如果把所有责任都推到朱纯臣和徐允祯头上,却也是不尽公平,不过这并不表示朱纯臣和徐允祯可以被轻放。
  崇祯思索着是不是要把两人降爵?
  “臣愿散尽家财,集银十万两,助太子重整京营!”
  朱纯臣拿出早就准备好的最后一招。
  上朝之前,他就知道今日不可能毫无损失的全身而退,尤其是当阳武侯薛濂捐银十万而获得皇帝谅解之后,他就知道,自己这十万两也是少不了了,不然爵位肯定不保,万一可恶的陈新甲再添油加醋的说两句,说不定会被一撸到底,从国公被贬为平民。
  “臣也愿意集银十万两,助太子重整京营!”
  徐允祯哭嚎着说,比起朱纯臣,他是真心疼啊,这十万两银子,就像是在割他的肉啊,给骆养性十万,再给太子十万,他府里已经没有多少积蓄了。
  两位国公都答应出银子,而且一家十万两,加起来就是二十万两,再加上阳武侯的十万,一共就是三十万两银子,朱慈烺答应给京营的半年军饷,一下就凑够了。
  崇祯有点意外,眼神里的激动藏不住:“两位国公如此体恤朝廷,朕甚是欣慰!”
  天知道他每天一睁眼就在为银子发愁,他才是大明朝真正的“户部尚书”,如今一个早朝就得到三十万两白银,还不用担负抄家灭族的恶,君罪名,对崇祯来说,这真是天降之喜啊。
  “为朝廷分忧,臣责无旁贷。”朱纯臣长长松口气,他知道,自家算是过关了。
  朱慈烺暗暗叹,父皇太心软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