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2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1/1227

  以熊廷弼这样的大才,在受到掣肘的情况下依然不能力挽狂澜,何况他人?
  众将对熊廷弼和王化贞的故事,多多少少都是知道一点的,因此都是默然。
  “熊廷弼和王化贞的教训深刻,诸君一定要引以为戒,此种事绝不能在京营之中发生,不管诸君私下关系如何,但如果敢在战场上以私盖公、隔岸观火,本宫绝不轻饶!我希望诸君都变成光明磊落的名将,而不是遗臭万年的小人!”
  说到此,朱慈烺环视众将。
  “臣等明白。”
  众将抱拳。
  朱慈烺微微点头,人都看重名声,这样讲的效果远比干巴巴的拿杀头吓唬人更有效。
第三百三十六章
鞭策前行
  “第二是天时,第三是地利,这两个是可以一起讲的。天时便是昼夜、雨晴、寒雪以及季节气候的变化,行军作战如果逆天时而行,是注定要失败的,地利则是路途的远近、所经道路是否平坦、是否有被敌人设伏的地点,这是行军作战必须了解的,如果两军交锋,一方占据地利,居高临下,扼守险要,那便胜了一半。”
  前世里朱慈烺是一个老师,虽然没有教师资格证,且只是教授福利院的孩子,但将近十年的老师生涯锻炼出了他讲话和思维逻辑能力,今日为众将授课,倒也是轻车熟路。
  “天时地利固然重要,但却不能死搬,三国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诸君应该都是听说过的吧?马谡不在平地扎营,而选择在街亭山上,看起来是居高临下,扼守险要,好像是必胜之局。但他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后勤补给。街亭虽然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却没有水,魏将张郃根本不攻山,只将街亭团团为主,不出三日,蜀军饥渴难耐,马谡就败了……”
  说到此,朱慈烺微微停顿了一下,目光有意无意的瞟了李国祯一眼。
  以李国祯的聪明,应该已经明白他的意思。
  和李国祯刚才死捧着书本,硬邦邦的讲课不同,朱慈烺言语通俗,简单易懂,和李国祯刚才满口之乎者也,而且不加解释的风格完成不同。
  李国祯脸有点白。
  朱慈烺说的大白话,但众将能不能活用就要两说了。
  “第四点,便是将领的统军能力,为将有五德,分别是:智慧、诚信、仁爱、勇武、严明。智慧,勇武,严明都好理解,本宫就不解释了,本宫着重说一下诚信和仁爱,所谓诚信就是言必行行必果,如此方能取得士兵们的信任,有功赏,有过罚,到了战场上他们才会听从军令,奋勇向前!”
  朱慈烺的声音不徐不缓,清楚的将每一字送到众将的耳中。
  众将静听。
  “至于仁爱,所谓的仁并不是妇人之仁,而是对士兵的仁爱之心,历来的名将都是杀人如麻、军纪如森、却又爱兵如子。只有对士卒讲求仁爱才能获取到士卒之心,士卒也才会为长官奋力而战,不论岳家军戚家军,还是我朝初立之时中山王徐武宁(徐达)都是如此。而三国名将张飞只所以会死于小人之手,就是因为惯于无故鞭打士卒,以至于部下心生怨恨,将他首级割了去向吴侯献功,若是张飞有仁爱之心,又岂会遭此横祸?”
  听到此,很多将官都在微微点头。
  尤其吴襄更是点头如捣蒜,干巴巴的老脸上满是对皇太子的钦佩。
  不管真心还是假意,表面功夫他是做到了。
  大帐中唯有李国祯表情怪异,对于太子的讲课内容,他一则以惊奇,不想皇太子年纪轻轻但却为将之道却有颇深的了解,二则以惶恐,他清楚感觉到太子对他授课态度的不满。
  怎么办?
  想到太子森严的目光,他脊背微微有点凉。
  朱慈烺继续道:“最后一点就是军制,而军制包括军规、编制和军需的管理,一个名将,不但要操练军队,训练士兵,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还要对营中的军需军备随时掌握,并时时刻刻计算在对战谋略之中,一支没有粮,没有甲的队伍,纵使孙武复生也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综上五点,敌我双方交战,哪一方将帅更有谋略,更懂得运用天时地利,军纪更严明、兵力更强大、训练更有素、辎重更有保障,那么,胜率就更大,《孙子兵法》中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今日本宫就讲到这里,希望诸君多思多行,猛将起于行伍,英雄不论出身,只要诸君多想为将五点,并时刻践行,那么假以时日,诸君必然都会成为军中中栋梁,冉冉升起的名将!”
  最后,朱慈烺用一段勉励之言结束今天的讲课。
  众将起身,一起对他躬身。
  在此之前,众将对朱慈烺的敬畏来部分都来自他皇太子的身份,虽然朱慈烺整顿京营已经显现出了相当的霹雳手段和才华,但众将并不觉得太子在军略之上会有什么过人之处,毕竟只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日常的老师又都是诗人政治家,没有一个是军事家,皇明历代君王,除了高祖和成祖那样的天才之外,还没有一个皇帝在军略之上显露更多才华。
  而朱慈烺这堂课改变了他们的看法。
  尤其是吴襄。
  虽然朱慈烺所讲的并不稀奇,所谓为将五德他也是知道的,但他却没有办法如此清楚、且非常有条理的讲出来。
  吴襄心中惊叹——皇太子不是一般人啊。
  “小伯公,吴老总镇留一下。”
  众将散去,朱慈烺独留下李国祯和吴襄。
  吴襄还好,李国祯心中却有忐忑。
  “昨日仓促命令,今日就要小伯公开讲,本宫思虑确实有欠周严……”朱慈烺道。
  “臣有罪。”李国祯赶紧跪下,
  “起来吧。”朱慈烺温言道:“讲课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孙子兵法虽然只是一个薄薄的小册子,但却是变化万千,本宫以为小伯公讲的只所以有点生涩,乃是因为没有事先将条目列写出来,也没有和当下的时局相联系。如果能多讲一些名将的例子并和孙子兵法相结合,将官们理解起来会更容易些……”目光盯着李国祯的脸:“相信这样的错误,小伯公明天不会再犯了。”
  “额……”
  李国祯明白太子的意思了。
  其实以他的口才,将孙子兵法讲的浅显易懂,津津有味,并不是太大的问题,但因为心中不情愿,抱着应付差事的心思,所以才会出现今日的局面——他没有想到皇太子会亲自来听。现在在皇太子表面温和,但其实却态度严厉的眼神下,他知道自己如果不改弦更张,再虚掩应付,太子怕是不会放过他。
  朱慈烺又看吴襄:“老总镇。”
第三百三十七章
一条毒计
  “臣在。”吴襄抱拳。
  “本宫帮你拟了四个战例,都是辽东事起之后,我皇明和建虏交锋的过往,其中我皇明两胜两败,两胜是如何胜的?两败是如何败的?我希望总镇能以当事人的身份,为将官们讲解这四场战役,令将官们知道我军胜利的原因,也了解我军失败的教训,到时本宫会亲自聆听,望老总镇多做准备。”朱慈烺缓缓道。
  “臣遵命。”吴襄抱拳听令,再不敢有应付的心理——皇太子聪慧高远,又是一个眼里不揉沙子的主,在他面前应付,不是自寻死路吗?
  罢了罢了,就算是丢脸的战役,也只能硬着头皮讲给众将听了。
  见两人都听令,朱慈烺微微一笑,离开营帐。
  走出营帐时,他脸上的微笑变成了厌恶。
  李国祯和吴襄一点都不让他省心,明明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却还要他亲自出马。
  到下午申时,也就是下午四点,精武营选兵结束,长牌手,圆牌手,弓箭手,长枪手,鸟铳兵,伙夫,还有三千营的八百斥候兵也被挑了出来,然后就是重新分队,任命队长和伍长。而两千纤夫兵也已经分派完毕,一半交给杨轩,另一个半交给魏闯,朱慈烺特意在中军帐召见他们二人,勉励他们,并介绍他们相互认识。
  两人明白,他们以后就是竞争对手了,如果练不好兵,不但辜负太子的期望,以后在对方面前恐怕也不能抬头,尤其杨轩是勋贵后代,自尊心极其强烈,他绝不能容许自己输给魏闯的。
  魏闯倒没有太多的竞争之心,只想着要对得起太子的器重和提拔。
  除了以上兵种,朱慈烺又在善柳营、左右柳营选出了五百个识字的士卒送到神机营,接受李顺和焦勖的炮兵训练。为了便于管理,每个人编结成册,列出姓名籍贯军制,没有兵号的都补发了兵号,
  整整一天,京营都在忙碌中。
  黄昏时分,一天操练结束,朱慈烺跟随最后一个千人队返回京师,还没有进城,就听到了一个轰动的大新闻。
  工部尚书魏藻德的府上出大事了!
  今日午后,魏藻德之子魏守成拿刀杀了自己的正妻,并将服侍正妻的三个丫鬟全部斩杀于回廊之中,又追着府中的下人乱砍,整个魏府被搅了一个天翻地覆,顺天府衙的衙役赶到时,魏守成试图自尽,但被阻止。
  消息传出后,所有人都震惊了,工部大人的公子怎么忽然就发了疯?
  是中邪了吗?
  议论纷纷。
  其讨论热度瞬间就压过了皇太子昨日拍卖字画的新闻。
  下午时候,一条消息忽然传遍了京师内外,原来,魏守成杀妻乃是因为被人戴了绿帽。
  而给他戴帽之人竟然是他的老爹工部尚书魏藻德!
  谁也不知道这个消息从何而来,但每个人都在传说。
  这一下,事情就更是轰动了。
  大官、绿帽、扒灰、杀妻……四大要素,一个比一个刺激。
  朱慈烺骑马入城到信王府的路上,耳边不时听到街边飘来的魏藻德和扒灰两个名词——所有人都在议论魏府的这场变故,很多人都说的会声会影,就好像他们当时就在现场一样。
  朱慈烺不动声色,心中却想,萧汉俊的毒计成功了,魏藻德就算长一万张嘴也是说不清了。
  其实,令魏藻德之子魏守成发疯发狂、以至于杀人的“扒灰”之事根本不存在,他老爸魏藻德连他老婆的手都没有碰过,一切都是萧汉俊的谋划。
  计划的制定始于二十多天前,具体开始执行是十天前。
  十天前的一个午后,魏藻德之子魏守成在酒饱饭足之后,施施然的走出东街一家酒馆,午后阳光温暖,让他心情愉快,他想着是不是要去听曲子?或者去逗逗蛐蛐?但忽然,他隐隐听见街角有人正在议论自己。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1/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