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17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3/1227

  督抚中原本有一个洪承畴,可惜殉国了。(现在崇祯还不知道洪承畴投降之事,确定洪承畴投降的事实,是在三月后,也就是六月份的事情)
  崇祯沉默了,但刘宗周继续说:“陛下,臣进京的路上听说,你命太子殿下抚军京营?”
  崇祯点头:“朱纯臣误国,京营糜烂,朕用太子整顿之。”
  “那太子在京营破坏法度,为所欲为,尤其是跟异端之人来往密切,陛下可知道?”刘宗周声音变的严厉。
  在外偷听的朱慈烺心中咯噔一下。
  破坏法度,为所欲为,他勉强可以承认,但和异端之人往来,却是从来都没有的事啊,刘宗周堂堂大儒,怎么可以胡说八道呢?
  “你说的异端,是指汤若望吗?”崇祯却很淡定。
  “正是!”
  门外的朱慈烺明白了,原来在刘宗周的眼里,汤若望神父居然是一个异端之人,所谓的异端,本身就是一个贬义词,又是从大义凛然的东林领袖的口中说出,就更是带有一种正邪不两立,王道不偏安的杀气了。
  “太子和汤若望往来,是为了火器……”崇祯替儿子解释。
  “这正是臣想要说的,国之大事,以仁义为本,尚德抑武,岂能依靠火器?松山败亡,难道是因为没有火器吗?将领不讲求军阵、屯防的办法,只想着依靠火器,长此以往,军队勇气荡然无存,何以御敌?”刘宗周声音里带着愤怒。
  崇祯的声音却冰冷下去:“先生以为该如何?”
  刘宗周肃然道:“西洋机巧,根本不足倚仗。国家大计,还是应该法纪为主,将帅骄横不法,谋划不周,援兵畏敌不前,才是松山败亡的主因。再者,我若堂堂中国,人才济济,若是用汤若望的火器才能抵御建虏,岂不是贻笑大方?”
  门外的朱慈烺一脸苦笑。
  想不到刘宗周如此顽固,不但对汤若望这个人,对汤若望带来的火器,居然也有这么多的偏见。恍惚中,朱慈烺仿佛看到了清末的义和团,一通咒语,居然就会以为自己刀枪不入,嗷嗷叫的冲向敌人的枪口,刘宗周虽然没有到那种地步,但对科学的抵触,还有那种骨子里的骄傲和固执,却是藏不住的流露了出来。
第二百七十二章
太子三罪
  真像刘宗周说的,不用汤若望的火器,不说宁远了,就是山海关恐怕也守不住。
  暖阁一片静寂。
  崇祯终于是失望了,声音更冷也更淡:“先生的意思朕明白了,先生一路辛苦,回驿站休息吧。”
  崇祯听累了,不想再跟刘宗周谈了。崇祯虽然亡国,但却不是昏庸之君,他清楚的知道,西洋火器已经是大明军队面对建虏时的唯一法宝,没了火器,就像是没了金箍棒的孙悟空,不要说如来佛了,就是一般的小妖怪也能把孙悟空打的鼻青脸肿。
  但刘宗周却不退,昂然道:“陛下,恕臣无礼,臣还有一事尚未奏禀。”
  “先生请讲。”
  “臣日日不休,连夜赶路,两日三百里到达京师,只为了一事。”
  “何事?”崇祯问。
  刘宗周好像是跪下了:“太子之罪!”
  听到此言,外门的朱慈烺心惊,暖阁内的崇祯则是动容。
  王承恩惊慌道:“宪台一路奔波辛苦,还是回驿站休息吧。”
  刘宗周的官职是左都御史,左都御史的尊称是“宪台”。
  王承恩想要打一个圆场,免得君臣尴尬。
  但刘宗周却不理。
  “太子有何罪?”
  崇祯的声音里已经带出怒气了,太子的行为都是他同意的,说太子有罪,就是在说他有罪。太子和陈新甲和吴甡过往甚密,虽然不是他吩咐的,但那是他们父子之间的小问题,不劳刘宗周多嘴。
  “太子殿下抚军京营以来,一共有三大罪状!”刘宗周高声道。
  朱慈烺更是心惊,我靠,连三大罪状都给我拟好了?
  “第一,无礼。太子自抚军京营以来,放浪形骸,夜不归宿,经常跟武人混迹在一起,盘腿而坐,说市井卑鄙之言,毫无太子的威仪!无威仪焉能是天子?东宫的两位老师,詹事府王铎和左庶子吴伟业,名为老师,实则连一个跟班都不如,臣听说,他二人已经一个月没有为太子上课了,不读诗书,不知礼仪,岂不是无礼?”
  “第二,误军。京营是拱卫京师的精锐,所用军士和将官都是忠良之后,然太子却随意遣散,令人心寒,招募来的新兵不练刀枪和阵法,居然习什么齐步走?古往今来,良帅名将,臣从未听说过如此练兵之法!去忠良,召游兵,还将小太监派到军中担任教官,偌大的京营俨然是变成了一个儿戏之场,呜呼哀哉,不知太祖成祖在天有灵,会作何感想?一旦贼寇来袭,游戏之兵又如何能够御敌?我皇明百年的江山社稷,岂不是要付之一炬?太子身为皇明的储君,如此随意而为,祸害大明将士,弱我国防,岂不是误军?”
  “第三,无制。贪婪民财,罗织罪名,随意侵夺他人财产,从右掖营的徐卫良到火器厂的涂兴哲,再到嘉定伯的粮米店,太子身为储君,一点都不知道检点,只为了一点银白之物就逾越法纪,擅自抄家。法纪是国家的根本,如果太子都肆意妄为,又何以约束百姓?更不用说,倡议厘金税,搜刮民财,苛刻士子,连一人欠赋,举家不得科举之策都能说出来,又跟异端之人汤若望过从甚密,难道是想要让汤若望的异教邪说驭我华夏吗?”
  “凡此种种,无礼无制又误军,都是我大明皇子从来做过的事情,臣痛彻心扉,夜夜不眠,今日得见陛下,愿死谏陛下!望陛下令太子回宫,重修礼学,改过自新,不然社稷危矣!大明危矣啊!”
  刘宗周越说越激动,说到最后,连连叩头。
  朱慈烺听的手脚冰凉,好嘛,建虏和流寇没有让社稷危矣、大明危矣,我倒让大明危矣了啊。
  怪不得前世看《南明史》,顾诚非常看不上晚明的大儒刘宗周呢,认为刘宗周守正而不能达变,敢于犯言直谏而阔于事理,律己虽严而于事无补,迂腐偏狭,今日一听,果然如此。
  如果是其他大臣这么说,朱慈烺还不会太担心,相信父皇自有判断,但刘宗周是名满天下的世间大儒,所言所行还被弟子黄宗羲收录成册,跟《论语》一样在后世流传,盛名赫赫,在满堂朝臣和崇祯的心目中,有崇高的地位,他这么一跪,一句大明危矣,耳根子本来就有软的崇祯说不定真会被他说动了呢。
  朱慈烺焦急的想:是如果父皇真听了他的话,去了我抚军京营的职位,把我召回皇宫,那我这些天的苦心,不就白费了吗?崇祯十七年,甲申之变的悲剧,不就无法阻止了吗?
  心念至此,朱慈烺再无犹豫,拱手提声道:“儿臣求见父皇!”
  “进来!”
  正常程序,应该是小太监进入通报,再出来传旨,宣皇太子朱慈烺觐见,但朱慈烺顾不了了,听到崇祯让他进,立刻就迈步闯入。
  崇祯坐在书案后,脸色铁青,王承恩站在旁边,满头大汗。一个须发灰白的老头跪在殿中,头也不抬——不用问,就是一代大儒刘宗周了。
  朱慈烺下跪请安之时,刘宗周转头看了过来。
  身着崭新的绯袍,四方脸,眉毛浓重,三缕长髯,目光炯炯,给人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势。
  怪不得能做东林领袖,一代大儒呢。
  和朱慈烺目光对视时,刘宗周皱着眉头,神色不动,眼神不怒不喜,只透着深深的忧虑,就像是一个严师在看着不成器的学生,又或者一个法官在看着一名走上审判席的犯罪者。
  崇祯没有让朱慈烺起身,朱慈烺和刘宗周都在地上跪着。
  “先生的话,你应该都听见了,你可有什么辩解?”崇祯皱着眉头,脸色很难看,声音里带着怒气,也不知道是刘宗周呢,还是在怒朱慈烺。
  朱慈烺吸口气,平静心情,缓缓道:“儿臣有些不同意见,向父皇禀报,也与先生探讨。”
  “讲!”
  崇祯靠着椅背,闭上了眼,感觉他精神很疲惫,本来他兴冲冲的召见刘宗周,想知道六年的闲居生活之后,刘宗周是否有所改变?刘宗周确实是变了,但却是变的更顽固更保守,也更锋利,如一把尖刀剥开了他的心口,将血淋淋的器官一个个全拉了出来。
第二百七十三章
不得不辩
  尤其刘宗周说到太子之罪,更是让崇祯帝有一种说不出的愤懑。
  怎么的,教训了老子再教训儿子?
  同时,他对朱慈烺也有无比的恼怒。
  每天在外面胡闹,让刘宗周抓到这么多的问题,就不能让我省点心吗?
  “先生说我无礼无制误军,儿臣一一解释。”朱慈烺脸色肃然。
  “先说无礼。先生认为跟武人混迹在一起,盘腿而坐,说市井语言就是无礼,就是失去了太子的威仪。儿臣实在不能认同,礼,礼节也,儿臣对将士们以上驭下,将士们对儿臣以下敬上,礼节分明,位置有序,何来失礼?”
  “当初太祖起兵之时,成祖征讨北元之时,都曾和将士们休戚与共,同休同食,如今外有建虏内有流贼,社稷危急一点都不亚于太祖起兵和成祖征讨北元之情境,儿臣学习太祖成祖的行事作风,鼓舞将士们的士气,不过是恰到好处而已,因此,儿臣不认为是失礼。至于放浪形骸,夜不归宿,儿臣自认没有。”
  听到朱慈烺的辩解,刘宗周皱眉。
  别的能驳,但太祖成祖不能驳。
  朱慈烺学习朱元璋朱棣的风格,没人敢反对他。
  “再说失制。”
  “儿臣是派人抄了徐卫良、涂兴哲的家,但儿臣绝没有罗织罪名,贪婪民财。当日儿臣查到的是徐卫良贪墨京营军饷之罪,京营乃是皇家亲兵,所用粮饷都是出自内库,也就是说,徐卫良贪墨的并不是国库,而是父皇你的内库。儿臣身为太子,为父讨账,没什么不妥的。”
  这一处是狡辩。
  “儿臣虽然查封了徐卫良的家产,但并未治他的罪,只是将他交给了刑部,刑部如何处置,儿臣从未干涉,绝无罗织罪名。至于涂兴哲,他本就是内监,贪墨银两众多,儿臣处置他,不需要经过刑部。因此没有违制之说。”
  “先生说西洋机巧,不足倚仗,儿臣不以为然,火药本是我华夏发明,何以变成西洋机巧?再者,师夷长技以制夷才是上上之策,难道敌人用火枪杀了我,只因为火枪不是我方生产,我便不能用火枪向敌人复仇吗?先生以为我无制,我却以为,先生此言是荒谬!”
  这一处是反击。
  听到这里,刘宗周脸色大变。堂堂大儒,还没有人敢说他荒谬呢。
  “最后再说误军。”
  “儿臣的练兵之法的确跟其他人不同,但请父皇相信,儿臣绝对不是在儿戏,不论戚少保的练兵之法,还是古人的军阵之法,儿臣都熟读胸中。古往今来,如臂使指、号令统一是强军的根本,无此二者却想要强军,根本是缘木求鱼,儿臣的队列训练正是为此而产生,请父皇给儿臣三个月的时间,三个月后,京营如没有军纪森严,精锐健武,不用先生言,儿臣自请误军之罪!”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3/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