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1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8/1227

  其实还可以留下更多的人,但朝廷财政困窘,朱慈烺无法大规模的扩军,暂时只能以吸纳精兵为主,再者,兵在精而不在多,滥竽充数的兵朱慈烺宁可不要,他要的是真正能打仗、能杀死敌人的精英。
  京营募兵,皇太子亲自接见,并且有连过数关的勇士被直接任命为京营把总的事情,很快就在京师传开了,百姓们传的津津有味,京师周围,甚至远到保定和太原,有意从军的勇士都跃跃欲试,纷纷向京师赶来——朱慈烺立下规定,每月月底的二十六为京营募兵日,只要能通过四项基本考核中的两项,就可以成为京营兵。
  京营待遇高,又是皇太子亲自抚军,所有人都认为跟着皇太子混肯定不会有错。
  一时,通往京师的官道上,行人和车马比往日密集了许多,很多健武之人一路步行向京师而去。
  而朱慈烺要发愁的却是钱粮。
  下午回到王府,看了眼吴伟业送来的账册,朱慈烺觉得自己的头又大了许多……
  正为钱粮发愁呢,忽听见脚步急促,一名锦衣卫进到殿中,在田守信身旁低语了几句,田守信脸色一变,走到朱慈烺身旁,附耳低语道:“殿下,漕河上出了点事情。”
  “什么?”朱慈烺有不详的预感。
  “昨天中午,大批漕运商人在淮安漕运总督衙门前聚集进言,要朝廷取消厘金税!”
  关于厘金税,朝廷已经下了诏令,本月十五,漕河开始征收厘金税,其他各省开征的时间,由各地督抚自行斟酌决定,但最晚不得晚于五月初一,今天已经是十三,再有两天的时间厘金税就要执行了,这个时间漕运商人在漕运衙门前大规模集结,显然是要向朝廷施加压力,以逼迫朝廷收回厘金税。
  朱慈烺心脏腾的一跳,放下手里的账册,急问道:“有多少人?”
  “据报,有上万人。”田守信脸色凝重。
  朱慈烺暗暗吸了一口气,任何改革都会触动了既得利益者,这一点,在提出“四策”之时,他就已经想到了,如果大明现在是和平时期,没有甲申之变的危机,他倒是可以习风细雨,循序渐进的推进,但危局如此,非不破不能大立,尤其“辽饷”更是大明的毒瘤,非立刻割除不可。
  而有出就得有进,有废就得有立,废了粮饷,厘金税就必须开征!
  这一点,不止朱慈烺,相信朝堂上的诸公也应该是明白的。
  厘金税关系重大,绝不能出现任何差池,但商人聚众闹事却也不能轻忽,一个处理不善,就有可能引发骚乱。
  “现在人群可散去了?史可法是怎么处理的?”朱慈烺问。自从穿越以来,朱慈烺就对史可法颇为关注,虽然史可法不是一个军政之才,也没有政治嗅觉,不过在政事的处理上却是一把好手,就任漕运总督不过一年,就已经政绩斐然。现在商人们在漕运衙门前聚集,抗议厘金税,朱慈烺想知道史可法会如何处置?更想知道史可法对“四策”的态度。
  如果史可法支持“四策”,又能明快的处理这一次的事件,那么以后就可以重用,反之,也就只是一个做漕运总督的材料了。
  “只知道史可法正在安抚,具体结果,尚不清楚。”田守信道。
  淮安距离北京千里,即便是朝廷的快马塘报,得到的最新消息其实也已经是一天多前的事情了。
  “得赶紧驱散人群,不然事情就大了。”吴伟业脸色凝重,他原本是来报账的,但听见了这消息,忍不住发表意见。
  朱慈烺站起来,焦急的来回走。
  他何尝不知道得立刻驱散,但相隔千里,他有心无力,只能期望史可法有能力有魄力处理此事。
  史可法,这是你正名的机会。
  究竟你只是一个干吏,最多不过巡抚之才呢,还是有经纬国家、统领政事的能力,就看你今次的表现了。
  同一时间。
  内阁班房也正在讨论淮安之事。
  周延儒,陈演,谢升和魏照乘四人都很平静,四人都是在宦海中起伏数次的老油条,历练丰富,从厘金税被确定的那一天,四人就预料到会有这一天,因此谁也没有意外,同时也都没有太当一回事。
  内阁虽然掌管天下,但并不是天下所有的事都要内阁负责。
  地方的事情,还是要地方先负责,知府、巡抚、总督,一级级来,除非淮安的事情演变成骚乱,并席卷整个南直隶,否则中央不必有人负责,如果非要找一个负责的,那提出厘金税的皇太子才应该是头号战犯。
第二百六十四章
史可法督
  当然了,没人敢要太子负责,不过对皇太子的微词肯定是少不了的,朝堂上那些对皇太子有所不满的老官吏正好可以劝诫一下皇太子,让皇太子收收性子,不要再肆意妄为,随意指点朝政了,还是回到东宫,安心读书为好。
  “厘金税是国策,任何人不得挑战!”周延儒先定了调子。
  其他三人都同意。
  告示贴了,辽饷也减半了,这厘金税肯定是必须收的,不然不要说军饷,就是官员的俸禄和衙门的油墨钱也没地方找去了。
  “淮安之事,令漕运总督史可法好生处理,处理不好,影响了漕运贯通和开征厘金税的大计,唯他是问。”周延儒又定了第二个调子。
  只说好生处理,具体怎么个“好生”,就要靠史可法自己去琢磨了,处置好了,以功抵过,处置不好,那可就要两罪并罚了。
  但不管处置的好不好,都不会影响到内阁,更不会影响到周延儒的首辅大位。
  陈演和魏照乘都是点头,谢升犹豫了一下,多了一句嘴:“阁老,您觉得,史可法能处理好吗?”
  周延儒脸色一沉。
  谢升知道自己说错了话,赶紧闭嘴。
  “走吧,淮安之事陛下一定会召见我们。”
  周延儒缓缓站起来,向外走。
  中书舍人连忙为首辅大人掀起帘子。
  落日余晖照着他半边脸颊,也照着这大明朝的中枢内院。
  ……
  “天下之赋,半在江南”,从宋代开始就设置了专门负责征收江南粮米,并运送到北方的衙门,明成祖定都北京之后,北方粮米越发不能自给,漕运也就越发重要,明景泰二年(1451年),明廷设立漕运衙门,设漕运总督,驻节于南直隶淮安府城,漕运总督为二品大员,管理跨越数高官达3000多华里的运河沿线,其首要目的是要将湖广、江西、浙江、南直隶等地的漕粮如期运送到京师。
  满载漕粮的船只至淮安,悉经漕运衙门查验,方能由运河北上。
  因此淮安是南粮北运的中枢。
  漕河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漕运的效率。漕运通则国计足,故疏浚漕河成为漕运总督的一项基本职责,其内容主要包括修建堤坝、设立水闸、新开河渠、疏通河道等。
  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漕运总督都必须首先保证漕粮的足额与及时运输。
  但今日,漕运却堵塞了,所有的运粮船都堵在运河之上一动不动,从淮安口开始,连绵几十里。
  漕运总督衙门。
  衙门外的大坪按规制有四亩见方,暗合“朝廷统领四方”之意,正中高矗着一杆三丈长的带斗旗杆,遥对着大门和石阶两边那两只巨大的石狮,以空阔见威严。
  平时这里一向是禁地,百姓们无事不敢接近,
  但今日不但大坪,连几条通往大坪的铺石街道上都黑压压地挤满了情绪激动的船工船丁,还有一些常走漕运的小商人。
  “收回厘金税!”
  “官府无道,横征暴敛!”
  口号一声声的传来。
  大门石狮两旁的有两面八字墙,每面墙前都站着一排持枪的亲兵,每个人脸上都是紧张之色,带队的千户挎着刀,焦急的来回踱步,目光不时看向总督府衙内。
  总督署后堂。
  漕运总督史可法正焦灼的在堂中走来走去。
  史可法身材不高,但短小精悍,面黑,目烁烁有光,一身总督官袍,走起路来总是风风火火,今日更是如此了,堂中的青石砖被他踩了上百次,几乎都快要踩烂了。
  “制台大人,不能再犹豫了。”淮安知府高玮眼巴巴的看着史可法:“得马上采取行动,那些奸商乱了淮安事小,如果误了朝廷的厘金税大计,那我等就万死莫赎了!”
  史可法面色冷冷地不说话。
  他的幕僚应廷吉了解他的心思,朝高玮白了一眼,冷冷问:“高知府所谓的行动,指的是什么呀?”
  高玮是一个直性子,也没有多想,直接道:“当然是调集督抚的标营兵和淮安的卫所兵,驱散外面的那些奸商和刁民!现在他们只有一万多人,官兵还弹压的住,如果等他们越聚越多,很多对朝廷愤恨不满的人再加入进来,聚啸生事,那就无法控制了。”
  漕运总督负责整个大运河的安全,麾下有一个三千人的标营,另外还可以调动运河沿岸几个省粮道衙门的官兵,加上淮安府的卫所兵,直接可以调动的兵马最少在两万以上,平乱不是问题。
  “高知府差亦,群情激愤,众怒难犯之下,强自驱散,无异于抱薪救火,万万不可!”应廷吉不同意。
  “不驱散难道要纵容他们把事情闹大吗?”高玮着急。
  他是淮安知府,淮安地界出了事情,首先要咎责的就是他,因此他比任何一个人都希望事情尽快平息。
  “当然不是,百姓对朝廷有所误解,还是要以劝说为主。”应廷吉看了一眼踱步的史可法,微微提高了一点声调。
  “制台大人都已经亲自去劝说了两次了,嗓子都哑了,可那些奸商根本不听,尤其是那个徐旭东,他家中一百多艘漕运船,平常自诩书香门第,忧国忧民,可现在居然躲起来了,可谁不知道今天闹事的人群中,就属他家中的船工船丁最多?若不是有他的授意,那些船丁船工焉敢跑到总督衙门前来闹事?”高玮气愤不已。
  “那也不能武力驱散,万历二十九年,苏州商变的前车之鉴我们不能忘记!”应廷吉很坚持。
  万历二十九年,万历皇帝派太监孙隆前往苏州,宣布苏州凡织机一架子加征税银三钱,纺织户每匹税银三分,政策一出,纺织企业老板们纷纷反对,并聚集闹事,向税务局提出“罢税”要求,被税务局拒绝,随后老板们组织工人游街示威,并冲击税务所,两名收税的官员被当场打死,此事震动天下,但事后带头者并没有被严厉追责,造成朝廷颜面尽失。
  “当年苏州就是因为官员犹豫不决,以至于酿成大乱,今日之事要避免当日之结局,就必须早做决断!”高玮有点激动。
  “一旦出兵弹压,事情闹大,将外面的一万多人逼成反民,高知府,这责任你担的起吗?”应廷吉厉声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8/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