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1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4/1227

  怪不得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兵围京师时,连一场恶战都没有打,整个京师就被李自成拿下了呢,只六千精兵,还不能保证他们的忠心,如何能抵挡李自成的几十万大军?
  尤其在祖大寿降清,辽东尽失,李自成实力大涨、即将席卷北方的情况下,京营的孱弱就更是让人心痛了。
  见朱慈烺面色不善,贺珍和张纯厚都是大气不敢出。
  “各营具体都裁撤了多少人?”朱慈烺放下兵册问。
  “右掖营一万九千人,选出两千一百精兵,裁掉一万七。”
  “左掖营八千人,选出一千人……”
  贺珍将各营甄选出的人数报了出来。
第一百九十一章
惯性巨大
  贺珍选兵的方法有四条。一是目测,那些站都站不稳,有气无力的直接淘汰,选年轻精壮留下,第二举石锁,一口气能举二十下的就算是合格,第三摆军阵,比枪刺刀砍的进退,第四是小跑步,一口气跑五里地,犹有战斗能力的就是精兵,如果还能以一打多,那就是精兵中的精兵。
  其中第四条的跑步不是贺珍的主意,是朱慈烺提出来的。
  明末时,即使是最精锐的辽东边军也不能做到天天操练,而且操练时多以队列、阵法之类的“表演”为主,长跑越野之类的体能训练少之又少,导致明军体能严重不足,长途奔袭的能力几乎是没有,常常还没有与敌交锋呢,自己就已经累的溃不成军了。
  很多军士能咬牙举三十下石锁,但却跑不了五里地,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缺乏操练。
  朱慈烺穿越而来,深知机动灵活,长途奔袭对一支军队的重要性,前世里,1945的内战中,原本劣势的一方只所以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特别擅长急行军,能迅速甩开敌军主力,然后包抄迂回,在总兵力居于劣势的情况下,却能在局部形成对敌军的人数碾压,从而一口一口的将对方的优势兵力吃掉。
  这个战术有个名字,叫包饺子。
  行军速度是包饺子能否成功的最大关键。
  因此,新军的越野和长途奔袭能力必须全部加强,如此才能以京营有限的兵力,同时面对建虏和流贼两方的袭扰。
  听完贺珍的介绍,朱慈烺点头:“六千精兵为主营,编入右掖营。两万一千人的辅兵如何编制,你们两人可有提议?”
  贺珍和张纯厚一起抱拳:“编制大事,臣等不敢妄议。”
  “大胆说,只当是军议。”
  贺珍和张纯厚相互一看,最后由贺珍回答:“臣以为,一分为三,编入左掖营、左哨和右哨。”
  “各级将官呢?”
  “……”贺珍不敢说了。
  只几句对话就可以知道,贺珍虽然是忠臣,但谋略和见识显然是不足的,难以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
  朱慈烺也不再问,径自命令:“两万一千人的辅兵再选出八千人,编入左掖营,张纯厚,你为主将。”
  “臣遵命!”
  “左掖营和右掖营一样,都是战营,所以张纯厚,这八千人你可要选好了。”朱慈烺凝肃。
  京营选出的精兵数量太少,难以兼顾出征和防卫京城的两项重任,朱慈烺只能矮子里拔将军,再凑一个战兵营出来。
  “臣明白!”张纯厚眼有喜悦,不止是因为保住了左掖营主将的位置,而且还挂上了“战营”的名号。
  “剩下一万三一分而二,编入左哨、右哨营,营官仍有马德仁和申世泰两人担任。”朱慈烺道。
  马德仁和申世泰是原先二营的主将,二人担任旧职,对稳定军心有一定的作用。这两营以后就是辅兵营了,专门负责辎重和工程,朱慈烺对这两营没什么太大的期待,只要能维持京城治安,在城头上巡防来去,摆摆样子,大军出征之时,负责一下辎重和后勤就可以,不指望他们上阵杀敌。
  “是。”贺珍张纯厚都遵命。
  朱慈烺拿起军籍名册,翻开第一张,淡淡下命:“副将王永泰,左参将谭鑫,右参将王威中……调入左掖营,参将王世坚,调入左哨营,参将陈明通调入右哨……”
  虽然朱慈烺劝退了很多勋贵二代,但副将参将等高级军官将领仍然剩余很多,且大部分都是原右掖营的将领,朱慈烺一个不留的全部分派到其他三营,减轻右掖营的负担和羁绊,至于他们去到三营后怎么分派兵力,那就交给张纯厚和另外两位营官去发愁吧。
  “就这样吧,你们回去整肃军马,明天上午城外校场,本宫亲自检阅。”朱慈烺合上兵籍名册。
  “遵命!”
  贺珍和张纯厚大声答应,转身急急去忙了。
  整顿兵马,重新编制,京营开了一个好局,接下来就是招募新兵,严格操练了。算算日子,李若链走了七八天,差不多也该回来了,也不知道他能带回多少新兵?董琦去山东募兵,路途比较遥远,来回得一个月,招募的第一批新兵肯定是赶不上五月的开封之战……朱慈烺盘算着自己手里能掌握的兵力,想着困局的面对。
  除了兵,另一个问题就是将。
  兵部召孙应元回京的命令,已经八百里加急的形式送出去了,远在湖广的孙应元应该已经收到,说不定已经启程返京了,孙应元是京营名将,战功赫赫,他回京担任右掖营的主将正合适。
  正想着呢,就听见脚步急促,兵部右侍郎吴牲急匆匆的闯了进来,左手拎着袍角,一脸忧愤:“殿下,河南有军报来!”
  朱慈烺有种不祥的感觉,腾的一下就站了起来:“何报?”
  “三月初八,勇卫营营官孙应元……在罗山阵亡!”
  吴甡忍着悲声。
  朱慈烺脑子嗡的一声,孙应元阵亡了?不应该啊,我已经让他回京了啊,他怎么还是出了意外?
  “三月初八,贼寇罗汝才部掳掠河南罗山,孙应元路过罗山,率亲兵一百亲兵击贼,不意陷入重围,孤军无援,力战而死……”吴甡重复着军报的内容,眼眶已经泛红。
  朱慈烺脑子里嗡嗡嗡,心里满是悲叹。
  孙应元收到兵部的命令,已经启程回京,但在回京的路上却遇上了河南贼寇的手里……
  历史的惯性是如此之大,即使他拼力想要改变,但有些事情却是挡也挡不住。
  对不起孙将军,也许我该早点调你回京……
  忍着悲痛,给吴甡赐座,调整一下沮丧的情绪,朱慈烺问:“先生,河南贼情如何?”
  “据今天的塘报,三天前,又有两处州县被攻破,但李自成和张献忠主力到底在哪?却没有人能说清楚。”吴甡声音里带着怒。
  明末时,明军情报系统落后,李自成主力常常一夜百里,出现在另外的地方,流贼却相反,常常能探知到官军主力动向,这也是流贼流窜成灾,明军防不胜防,疲于奔命,流贼越滚越大的原因之一。
第一百九十二章
军阀之相
  “有归德府的消息吗?”朱慈烺问。
  归德府,也就是前世里的商丘市。
  归德府距离开封三百里,是现在河南境内除了开封之外尚没有被流贼破坏,尚算繁华的第二大城市,如果归德府也被闯贼攻破,那开封就成了河南境内的孤城了,流贼下一步必然是直指开封,而开封一旦失守,整个中原地区立刻不复为朝廷所有,更恐怖的是,闯贼下一步不管是向东截断漕运、向西人晋再北略畿辅、两种选择都足以让朝廷陷入彻底的被动,天下就危急了,这也就是吴甡一再强调,陕西可弃,但开封不容有失的原因。
  归德府是豫东地区最重要的一个府城,北宋真宗时候,将归德府升为陪都。从天启年以来,天下灾变,饥荒不断,但豫东一直还算是太平,归德府也显得比较富庶。一些名门世家,还都像往日一样有大量的田地,家中都有积粮,一旦被闯贼拿下,等于又助了李自成一笔军资。
  因此朱慈烺对归德府的守卫相当重视。
  历史上,李自成曾两次攻打归德府,第一次是崇祯八年,李自成、张献忠率兵数万攻打归德府,归德府守卫军凭借城墙固守,在城四周架起火炮,轰击农民军,农民军久攻不下,伤亡甚重,遂撤离。第二次就是崇祯十五年三月底,也就是再过十几天,这一次归德府只坚持了两天就失守了。
  闯贼已经势大,再不是崇祯八年的乌合之众了。
  而归德之后,就是开封之战了。
  其实最高明的办法就是放弃守不住的归德,集所有兵马和粮草于开封,施行坚壁清野的政策,凭借开封城坚固的城防和李自成周旋,但崇祯不会同意,朝臣不会同意,河南的官绅百姓更不会同意,而且转移途中容易被流贼攻击,因此朱慈烺没有自撞墙壁的在朝堂上提出此策,而是退而求其次,通过自己能控制的兵部向归德守将传达了一个密令,那就是:一旦城池守不住了,一定要将府库的粮米焚烧的干干净净,绝不能留一粒粮食给流贼!
  “有,兵部命令已经送到归德府了。”吴甡说。
  朱慈烺微微松口气,不过这不表示事情就一定会成功,明末很多将领阴奉阳违,明明上面有命令他也不执行,何况城外大军围攻,慌乱逃命之中未必能想到烧府库,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
  “先生以为,如果李自成大军围困,归德能守几日?”朱慈烺问。
  吴甡沉思:“三到四日。”
  朱慈烺默然。
  唉,才三到四日,而且还是增兵后。
  自从杏山塔山撤兵的密旨发出之后,朱慈烺就把全部的注意力转向了开封,而归德之战是开封的前哨战,如果归德府能坚守一到两个月,将开封之战的时间往后拖延,给他更多的练兵时间,那么将来面对闯贼大军时,他的胜算会更多,因此在半月之前他就跟兵部尚书陈新甲提到过归德府的重要性,希望能向归德增兵,这几日又跟吴甡谈了不少,兵部的一把手和二把手都支持他的判断。
  不过兵部没有权力直接调动前线的兵马,只能向督师丁启睿提出建议。
  但丁启睿手里没有多少兵,七拼八凑,好不容易向归德府增兵一千六。
  河南到处都是窟窿,处处缺兵,处处需要守,流贼主力又流窜不定,丁启睿能调一千多人马移驻归德已经算是很不容易了。
  三千变成四千多,但依吴甡的判断,如果李自成大军来攻,终究还是只能坚守三到四日。
  朱慈烺默然了片刻,问:“左良玉现在在哪?”
  丁启睿虽然是最高指挥者,但此时的中原地区,最有实力的人物却是左良玉。
  “在湖广修整。”吴牲回答。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4/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