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11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68/1227

  “啊!”
  李率泰大吃一惊,手中的灯笼差点落了地,壮着胆子上前一步,身出右手,试探阿济格的鼻息,发现阿济格早已经是口吐鲜血,气绝身亡了。
  李率泰手中的灯笼登时就落了地。
  他知道,完了,再没有希望了。
  呆愣了一下,李率泰撒腿就往外面跑。
  他现在本能的只想逃命,明知逃不了,也要逃。
  但他刚从后院奔出,就看见火把摇晃,人影重重,一大彪的汉军旗和蒙古旗的乱兵冲了进来,举着兵器,口中呼喊:“杀阿济格啊!”阿济格是建虏王爷,如果能杀了阿济格,带着阿济格的人头投降,他们的福贵肯定是跑不了了。
  不想整个英亲王府却是空无一人,从前院杀到后院,正遇见了李率泰。
  双方都是一愣。
  李率泰反应快,大叫:“都让开,我府中有千两黄金,我带你们去取!”
  但混乱之中,有人听见了,有人没有听见,且互不隶属,蒙古旗更是言语不通,他们只知道李率泰是汉军旗统领,杀了他,拿着他的人头,也是大功一件,于是根本不管李率泰呼喊了什么,蒙古旗一拥而上,将李率泰围在了中间。
  李率泰吓的差点摔在地上,手中长刀乱挥:“你们敢……”
  但他一个人怎是众人的对手?
  蒙古旗士兵乱刀齐下,将他剁成了肉泥……
  ……
  这一夜,锦州城天翻地覆,杀声震天,城中的八旗连同他们的家眷,都被汉军旗和蒙古旗斩杀殆尽,一直到天亮之后,大明大队兵马入城,整个城市的屠杀方才算是结束。
  阿济格身死,图尔格死于乱战,察哈尔蒙古亲王阿布奈和喀喇沁右翼亲王杜陵向大明乞降。
  战后清点,原本锦州城中的一万多守军,只剩下四千人不到,建虏八旗更是一个不剩,城中家眷原本有数万人,但经历长期的围困、人相食、城破前的骚动之后,最后只剩下一万人不到,且很多人都已经快要饿死,明军入城的第一件事是占据城门和控制要害,第二就是发粮赈济他们。
  相反,因为大明从来都没有发起真正的攻城战,锦州城下的壕沟干净如也,一具尸体也没有,就整个战事来说,大明没有一兵一卒死于攻城战。
  当然了,大明为此付出的粮草辎重,也是相当庞大的,二十万军队,硬生生在锦州城下驻扎了将近一年,后面三个月虽然只剩数万人马,但每日需要转运而来的粮草辎重,依然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但一切都是值得的。
  以最少的兵力损失,获取最大的战争利益,这是真正的大国用兵之道。
  锦州,大明耗费无数,在辽西咽喉之地修建的这一座塞外坚城,从诞生之日起,就战事不断,深深影响了明清战事的格局,更有第一次松锦之战,大明九边十三万精锐在锦州西南方向被建虏击溃,十不存一,一干强将良帅同时陨落的惨败,以致于后来的历史进程中,大明朝廷内不能剿灭李自成张献忠,外不能抗击建虏,兵力枯竭,最终酿成了甲申之变。
  可以说,锦州之战改变了明清的国运,也左右了历史的进程。
  同样的,大明取得第二次松锦之战的胜利,收复锦州,不止是意味着大明国力的伸张,更意味着建虏已经无力抗争,即将要被扫进历史的窑炉之中。
  此外,在收复锦州的同时,大明也收复了城中的六门红夷巨炮还有各式大大小小的火炮一共三四百门。
  “万岁,万万岁!”
  当大明全面占领锦州,在城头竖起大明的日月军旗之后,城里城外,数万大军,一起爆发出了震天的欢呼。
  此呼唤不止为锦州,更是为大明皇帝。
  ……
  此时此刻,身在大帐中的大明隆武皇帝亦是微微激动。
  一个消瘦的,胡子拉碴,几乎是容颜大改的汉子,跪在他面前,他一时竟然是认不出,眼前的人竟然就是十五年,在他面前慷慨激昂,乔装改扮,只身犯险,去往辽东为国家刺探情报的高文采?
  要知道,高文采曾经是锦衣卫里有名的俊朗之士。
  不但隆武帝,就是帐中的李若链和田守信都有点不敢认。
  从崇祯十五年到今日的隆武七年,整整九年的时间,物是人非,这中间,朝廷没有给过高文采任何有力的帮扶,高文采硬是靠自己的力量,在辽东扎了根,并源源不断的为大明提供情报,令大明知道建虏的虚实。
  若不是高文采的情报,建虏两次入塞,辽南反击,朝鲜战略就不会这么的顺利。
  高文采,大功也!
第一千二百九十九章
故土故人
  “高爱卿,快起!”
  高文采参拜时,隆武帝朱慈烺从案后转出,亲手将他搀扶。
  两人目光对视,高文采已经满眼是泪。
  朱慈烺眼眶也有点红,但他身为皇帝,不能轻易落泪,只能转头说道:“高翔,还不快来拜见你父?”
  一个年轻的,刚二十出头的锦衣卫走了出来,眼中都是泪。
  却是高文采之子高翔。
  九年前,高文采离开大明,只身出关之时,高翔刚十岁,还是一个稚嫩的孩童,但今日却已经是长成了一个大人,被朱慈烺收在了锦衣卫。
  高文采父子相见,又是激动又是落泪。
  以其功,朱慈烺拔高文采为锦衣卫副指挥使,赏金银,擢都督同知,赐斗牛服,仍在军情司效力,地位仅次于李若链。
  至于山西义士秦厚德,自然也都按照高文采的意思去办理。
  ……
  完后,隆武帝朱慈烺携高文采父子,在内阁大学士倪元璐,宣大总督张国维,南京京营诸位将官的陪同下,来到锦州城下,但却没有机会进城,只在北门仰望了上面的“镇北”二字。
  锦州城最初南北展45丈,东西展95丈。弘治十七年(1504),复加筑,使城之形状如盘,故俗称盘城。有东、南、西、北四门,分别称宁远、永安、广顺、镇北,四门之后都有瓮城,辽东战起之后,锦州城不止一次的加固,到现在,早已经超过了当初的规模,建虏被围在锦州之后,在阿济格的命令,又拼命加筑,修建各种工事,一场战事下来,锦州被变成了一座大军营,又或者是一座大牢房。
  现在,工兵营正在城中抛洒石灰,掩埋尸体,防止可能的瘟疫。因此,虽然隆武帝有入城的心思,但为了防疫,他还是不得不放弃。
  隆武帝以下,大明所有文臣武将都是欣慰,广宁克,锦州复,大明一举收复辽东,平定建虏的夙愿,已经不再是理想,而是实实在在,也许很快就可以达成的现实了。
  “陛下,是内阁转来的急件!”
  马蹄声急促,一名信骑急急而来,随即田守信接了,交到隆武帝的手中。
  朱慈烺脸色凝重,打开了看——自从继承皇位,改革内阁,成立军机处以来,朱慈烺对于朝政细节和小的事务,已经不在过问,而是完全交给内阁处置,现在他出征在外,就更是不管,除非是特别的急务,内阁不能决,又或者是内阁成员有异议,相互不能达成一致,票拟是同样的数目,难以抉择的情况下,内阁才会传报于他,请他定夺。
  今日刚刚收复锦州,不知道内阁是有什么急务?
  ……
  陛下低头查看之时,众人也都微微紧张,猜测着京师发生了什么大事?以致于蒋阁老要送来六百里加急的急件?
  ……
  朱慈烺的表情却始终平静,看完之后,他将急件递给倪元璐。
  倪元璐双手接过,展开了看,看完之后,脸上露出微笑。
  ——原来,内阁禀报的,乃是三边榆林的一场乱事。
  两个月前,也就是锦州之战正进行到关键的时候,有一股乱民在榆林聚效造反,带头的人绰号“刘天王”,试图攻击米脂县城,抢夺粮仓和兵库,三边总督高名衡闻报,正准备调兵,但下一个传来的却是捷报,原来,榆林兵备道都任带兵一千,轻松的就剿灭了这股乱民,除了那个“刘天王”带着少量的亲信逃走,剩下的乱民已经全部向朝廷投降。
  自从隆武元年,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先后被剿灭之后,各地小股的流贼也被朝廷强力扫荡,加上天气渐渐转好,冬有雪,夏有雨,新式农作物的推广,各地落草为寇的匪徒,几乎是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被朝廷大军扫荡一空,从陕西山西一直到河南山东,整个北方地区已经没有什么贼寇了。
  所以刘天王的造反,相当异类,从陕西当地官府到朝廷内阁,都相当重视,所有人都想知道,刘天王为什么造反?
  最初的时候,蒋德璟并没有急报隆武帝的打算,只想着调查清楚,等到隆武帝回京之后,再细细禀报,毕竟只是千人的民乱,且很快就被平定,蒋德璟不想让陛下分心。
  但随着后续的调查,蒋德璟却发现事情并不简单。
  原来,那个所谓的刘天王,竟然就是张献忠的诸多义子之中,唯一一个逍遥法外,还没有被朝廷缉拿到的刘志!
  而刘志的造反也并非是活不下去,而是故意鼓动,制造官民矛盾,试图乱中取利。
  这也是乱民轻易被击溃的原因,因为乱民上下根本没有死战的理由,只是起哄,但见到官军之后,立刻就一窝蜂的散了。
  ——陛下特意叮嘱过的,但有刘志的消息,一定要第一时间通报于他,于是蒋德璟急忙令人飞报。
  “臣已经下令全力搜查,务必抓获匪首刘志!”
  这是飞报的最后一句。
  对于蒋德璟倪元璐这些历经十几年大乱的大学士来说,像刘志这样的小匪首,实在是太过寻常和普通了,加上现在渐渐国泰民安,建虏也即将要被平定,天下大势正逐渐稳定,早已经没有了崇祯年间,烈火干柴的景象,因此他们对刘志的作乱,丝毫都不担心。
  朱慈烺也不担心。
  虽然他知道刘志身份的不一般,就如同刘志也知道,他的身份也不一般一样。
  但他还是不担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68/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