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10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96/1227

  ——陛下抓着兵权,司法权,人事权,加上军情司锦衣卫,还有《三文日报》的舆论权,看似抓大放小,但其实内外所有动向都在掌握之中。在孙传庭的这样人杰眼里,这一点,是看的很清楚的。
  和先帝事必躬亲、操劳过度不同,因为放权和信任,陛下的闲暇时间多了很多,所以才会有微服出访的事情发生,如果是先帝时期,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
  孙传庭本是一个执拗、固执的人,认准的事情,绝不轻易低头,不管面对权臣还是陛下,但几次的宦海沉浮和三年的牢狱之灾,加上年纪渐渐增大,令他的心性有了些微的改变,看事情,对政策,不再那么锋芒毕露,固执向前了。
  历史上,孙传庭只所以违背本心,率兵出西安,其实就是改变的结果,因为“大丈夫岂能再对狱卒乎?”
  这是他的亲言。
  如果是崇祯十一年以前的孙传庭,宁愿罢官下狱,也是不会出陕西的。
  岁月磨平了孙传庭的一些棱角,令他不得不有一些改变,但他骨子里的谨慎和执着,却是始终没有改变。
  今世,孙传庭自从出狱以来,小心谨慎,不敢再有错误,隆武陛下继位之后,对他恩遇有重,信任有加,事事以咨询,孙传庭感激不尽,现在又入了内阁,掌了兵部,为蓟辽总督,陛下将复辽的重任,交到了他的肩上,更给了他绝对的权力和荣誉,作为臣子,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阁老,大宁到了。”
  一个声音在孙传庭耳边响起,将他惊醒。
  却是军机大臣史可法。
  这一次孙传庭出征,军机处史可法、带着杨而铭袁枢,联同下面的参军参政,一共三十人随行,加上孙传庭本来的幕僚团队,参谋力量十分强大。
  ——孙传庭1593年生人,万历四十七年的进士,史可法1602年生人,崇祯元年(1628年)的进士,论起来,孙传庭是史可法绝对的前辈,只不过在仕途上,史可法身为左光斗的高徒,东林后起之秀,又被崇祯帝看重,顺风顺水,年纪轻轻就成了南京兵部尚书,孙传庭却是比较挫折,虽然勤勤恳恳,有功有绩,但一直都不得崇祯帝的喜欢。
  这一世,情况稍有改变,史可法没有前世里那般的顺当,漕运总督和南京兵部尚书的任上,他都遭到了相当的挫折,内心时不时的就会纠结,而一切都是因为隆武帝身为太子之时和登基之后的一系列改革。也正是这些风波和挫折,令史可法的心态和历史上有所不同,个人脾性也有很大的成长,但仍然不够。
  作为前南京兵部尚书,总督一级的人物,隆武帝派史可法来为孙传庭的副手,只为了四个字,历练,学习,希望史可法能耳濡目染,从孙传庭身上多学到一些东西,以为后面的大用。
  孙传庭微微点头,抬头望去。
  ——只见远方官道的尽头,一座今年刚刚修砌完成的新城,出现在了面前,城池不大,但角楼、马面,护城河,吊桥应有尽有,远远地,城头飘扬的日月军情在蓝天白云之下,迎风招展。
  “参见阁老!”
  在大宁城之外,明军各部包括张家口塞外三部和哈刺慎右翼蒙古都已经提前到达,并扎下了营寨,现在各部主将在大宁巡抚杨蕙方的带领下,正在官道前列队迎接,当载着孙传庭的马车停下之后,众将跟着杨蕙方急步上前,一齐抱拳行礼。
  绯袍纱帽,面色威严的孙传庭站在马车上,目光徐徐一扫。
  ——宁远营吴三桂、蓟州总兵佟翰邦、玉田总兵刘耀仁,永平总兵王恩光,加上在地的大宁总兵李定国,此次出征的五位总兵都已经到了。
  而在诸位总镇身边,还有张家口塞外三部和哈刺慎右翼的四位国公,他们这一次一共带来了一万骑兵。和过去不同,现在这四位国公,都披着大明样式的甲胄,头戴着今年兵杖局刚刚制造换发的笠盔,身上的铁甲都是板甲鳞甲合一,里面还套着一层锁甲,腰里别着短把遂发鸟铳,一应装扮就如大明的总兵,如果不是他们外罩的蒙古战袍,显示他们的身份,倒要把他们当成是大明总兵了。
  所有人都到齐,孙传庭微微点头:“免礼。”
  然后迈步下了马车。
  在他身后,史可法、杨而铭、袁枢,以及固原总兵牛成虎紧紧跟随。
  而秦兵的第一悍将,陕西总兵高杰和北胜总兵李过此时正带领更多的秦兵精锐,分批往京师、蓟辽而来。
  所有人都到齐,在众人的簇拥之下,孙传庭进入大宁城。
  眼见这座塞外边城,内部建筑井然有序,城中鼓楼为界,左右官衙区,居民区,泾渭分明,错落有致,街道之上,行人往来,竟然隐隐现出一些繁华,孙传庭在心中暗暗点头。
  进到巡抚大堂,孙传庭立刻升堂点将,研讨向义州进军之事。
  这一次,大明大张旗鼓,召集边兵精锐和臣服于大明的塞外蒙古,于大宁城集合,虽然诸位总兵和蒙古国公还不能知道战略目标是哪里?但这么大的动作,兴师动众,其消息早已经在草原上传了开来,临近喀喇沁草原和畏缩义州附近的蒙古部落听闻,一个个都是惊惶不安——这两年多来,大明虽然没有对他们继续大举用兵,但各路总兵,从蓟州佟翰邦到大宁总兵李定国却一直不停在袭扰他们,令他们左支右绌,防不胜防,期间,他们虽然也有胜利,但后勤补给跟不上,导致他们越打越弱,相反,明军却是越来越强。
  渐渐地,他们对明军边境变的畏惧起来,不要说侵扰大宁,但凡明军骑兵不再侵扰他们,他们就要感谢长生天了。
  蒙古的疲软,令镇守锦州的阿济格十分不满,他暗中整顿兵马,原本计划今秋率领蒙古各部,发动大反击,歼灭李定国,拔去大宁城,但不等他出兵,大明精锐主力倒是出现在蒙古草原了。
  “阁老,巴林蒙古听闻我大军征讨,已经连夜向喀尔喀远遁,喜峰口土默特,喀喇沁右翼蒙古,正在退往义州,和盘踞义州的察哈尔蒙古,合兵一处。”大宁巡抚杨蕙方就刚刚得到的军情,向孙传庭汇报。
  喀尔喀,就是外蒙古。
  孙传庭站在沙盘前,微微点头,巴林蒙古倒是聪明,逃之夭夭,这样一来,大明要对付的就只有三个蒙古部落,要小心的,就是驻扎在锦州的阿济格的八旗援兵。
  杨蕙方继续道:“喜峰口土默特,喀喇沁右翼蒙古,这几年在我大明的封锁和制裁之下,病不得医,饿不得食,食不得盐,穿不得衣,苦不堪言,民众多有叛逃。喜峰口土默特能战之人,大约两千,喀喇沁右翼蒙古约有四千余人,察哈尔蒙古乃是前蒙古可汗,林丹汗的族人,受建虏优待,医药棉布多有接济,义州周边又一直都在建虏控制之中,无论草场还是他们开出的几十万亩的屯田,每年提供的物资,基本都能自给,因此,察哈尔蒙古实力犹存,全旗能战之人,约在万人以上。”
  “此外,义州还驻扎五百建虏和一千左右的汉军旗。”
  “敌在义州的总兵力,共约一万七千人左右。”
  “义州和锦州,相距不到百里,但是义州有事,锦州的阿济格一日可到。”
  “锦州义州周边田庄为建虏奴役,不得不为建虏劳作的汉人包衣,有七八万人左右。”
  “若是有事,也有可能被建虏动员。”
  “这一年多来,下官一直试图策动他们逃离,不过路途遥远,建虏看的又很紧,成效还没有显现。”
  介绍完情况,杨蕙方向孙传庭一辑,随即坐下。
  一个年轻的将军站起。
  却是大宁总兵李定国。
  李定国是在地总兵,这两年来,对周边蒙古交战不断,最远处曾经深入义州一百里,对周边情况最为熟悉。
  ……
  李定国向孙传庭行礼,然后就喜峰口土默特、喀喇沁右翼和察哈尔蒙古的战力和战术特点,周边地形地貌,水源气候,进行详细介绍。
  李定国的声音清楚而肯定。
  所有人的目光都看着他。
  堂中诸将,数李定国最为年轻,
  但却没有人敢轻视他,不唯他曾经在乌克尔河之战中,手刃爱新觉罗·尼堪,也不唯他千里奇袭,以六百骑兵击破喀喇沁左翼,威震草原,更因为他就任大宁总兵以来的赫赫战功,虽然在军机处的命令下,宁远骑兵营,蓟州骑兵,永平骑兵对蒙古草原多有骚扰,但其中战绩最大,得胜最多的还是李定国,连吴三桂都略逊一筹。
  更不用说,还有他的妹妹就是陛下最宠爱的李淑妃的传言……
  ……
  静听之中,原本大明的后起之秀,辽东第一将,宁远骑兵营总兵吴三桂表情微有复杂。
  现在,李定国是大明最耀眼的那颗将星,光芒已然是超过了他。
第一千二百四十六章
调兵遣将
  ……
  孙传庭凝神静听,对李定国所说的每一个字都不放过,对于李定国之名,他早已经知道,亲眼见到李定国之后,其英武、锐气,清楚感觉到的朝气和进取之心,更是让他欣赏。
  从最初七百骑兵,但现在三千骑兵,虽然有隆武帝暗中支持,粮饷战马优先拨付的优待,但李定国自身的能力更为关键。
  若没有李定国。大宁怕是难有现在的安宁。
  除了李定国,坐在角落里的刘文秀,也让孙传庭多看了一眼,作为李定国的副手,刘文秀的名声渐渐也传了开来。
  ……
  李定国之后,孙传庭又一一询问四位蒙古国公,吴三桂,佟翰邦,刘耀仁,王光恩等各部的准备情况,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孙传庭肃容站起,开始发布军令。
  ——哈刺慎右翼蒙古国公普札布,率哈刺慎右翼三千骑兵为大军前锋,明日一早即刻出发,为大军开路,张家口塞外三部为左右翼,大明主力骑兵和三千秦兵为中军,大军浩浩荡荡,兵分三路,马步兵齐进,往义州杀去。
  “此战首要目标为攻取义州,其次降服察哈尔等部,令其无法再助纣为虐!第三,解救义州锦州周边的汉人包衣,破坏建虏的屯田,令锦州建虏,无法再自给自足。”
  “本兵奉陛下旨意,征讨建虏,进者赏,退者罚,违令者斩。本兵帐下,没有懈怠之兵,不容懈怠之将,众军谨记!”
  最后,孙传庭威严说道。
  “谨遵令!”
  众将包括四位蒙古国公在内,一齐抱拳领命。
  史可法等军机,亦是躬身。
  ……
  第二日一早,孙传统统领大军,往义州杀去。
  只见马蹄滚滚,旌旗如云,人马铺天盖地,沉寂了很多年的辽西草原之地,忽然就沸腾了起来。
  ……
  义州。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96/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