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10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68/1227

  “奴才死罪,没有能冲上去……”
  恩克踉踉跄跄的回到阵后,向济尔哈朗跪地请罪。
  火把光亮之下,济尔哈朗脸色发青。
  今夜夜袭,是他没有办法的办法,为了成功,他不惜动用了镶蓝旗的精锐白甲,但最后的失败却是如此狼狈且短暂。
  济尔哈朗求援的看向洪承畴。
  但洪承畴皱着眉头,一句话也不说,显然,面对如此困境,洪承畴也想不出办法。
  济尔哈朗和洪承畴都不说话,其他建虏将领也都是一脸沮丧,愁云惨淡,两日强攻,一夜的夜袭,己方损失惨重,但却丝毫都没有能撼动北岭的明军,现在弹药不济,无法再进行大规模的炮轰,这场战事,可怎么继续?
  这一次,连尚善都低着脑子,再没有了前两日慷慨激昂的语言。
  ……
  没有了弹丸和炮药,建虏的攻击只能停止,接下来的几天里,建虏一边修整,一边等待后续物资的运送,其间,他们在夜袭之外,也尝试在东门和北门发起试探,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金州城,就像是枷锁一样,将他们紧紧锁住。
  建虏上下,从济尔哈朗洪承畴到下面的佐领,都一筹莫展,想不出破敌之策。
  济尔哈朗连续数夜失眠。
  ——这一次为了收复金州和旅顺,大清可以说是使出了吃奶的劲,能调动的兵马,能筹集的钱粮,能动用的火炮,一个不少,全部都拉到了金州,为的就是一战收复辽南,将明国顶在大清腰部的尖刀,彻底的折断。
  这场战役不能拖延,必须速战速决,一旦拖延下去,不说开春之后,明军船舰恢复自由活动的能力,可以从复州盖州等地登陆袭击,截断他大军的粮草补给,只说源源不断的粮草供给,就是大清支撑不起的。
  可现在,战事竟然如此的不顺,战事真正开打,不过短短地十日时间,但他心中竟然是有了束手无策,北岭不可拿下、金州旅顺不可收复的哀叹。
  这是怎么了?
  我济尔哈朗的勇气哪里去了?
  不!
  一定还有其他的办法和战术。
  济尔哈朗不服输,披衣而起,举着蜡烛,站在地图前,咬牙切齿的想。
  临近天亮时,他没有想出任何对策,整个人也已经是疲惫不堪,终于是支持不住,疲惫的睡去。
  ……
  不知道睡了多久,济尔哈朗忽然被惊醒,他感觉有人在叫自己。
  “王爷,王爷,快醒醒,快醒醒!”
  济尔哈朗睁眼醒来,发现站在面前的,一个是自己的忠仆,另一个则是兵部侍郎,兼参政,同时也是多尔衮特意派来辅佐他的洪承畴。
  “怎么了?”
  济尔哈朗一惊,以为是军中出了事,急忙坐起,这时他才发现,天色早已经大亮。
  洪承畴捧着手中的一封急报,干瘦的老脸十分凝重:“王爷,这是盛京刚发来的!”
第一千二百二十四章
洪承畴之计
  ……
  济尔哈朗接过,打开看,看完之后,他眉头也皱了起来,咬牙切齿的说道:“就知道朝鲜兵逃散不是那么的简单,果然是朝鲜人狼心狗肺,忘记了大清对他们的大恩,想要落井下石,在后面捣鬼了,哼,老十五出征,正可以好好教训他们一次!”
  原来,图尔格督帅两万朝鲜兵,往金州旅顺而来,不想朝鲜兵不住的逃散。到了庄河之后,竟然只剩下三千多人,而朝鲜主将沈器长竟然也是逃走了,图尔格愤怒无比,一边向多尔衮请罪,一边严密调查,因为他清楚感觉,朝鲜兵的逃亡,绝不只是因为害怕和思乡,而是有人在背后唆使和组织。
  终于,在追上一些逃兵,严刑拷打,顺藤摸瓜之后,图尔格理出了一个大概。那就是,朝鲜兵只所以成批成队的逃亡,正是因为朝鲜将官的唆使和组织。
  而其中最大头的一个人,正是此次朝鲜的领兵大将沈器长。
  ……
  查明情况之后,图尔格立刻上报多尔衮。
  多尔衮虽然愤怒,但最初的时候,他还是决定以大局为重,暂时隐忍,假装不知道实情,只是严厉催促朝鲜国王李倧,令他再派兵马前往金州,不想就在几天前,多尔衮得到密报,说逃回去的朝鲜士兵在朝鲜国内散播谣言,说“清虏”已经在金州大败,大明王师马上就会展开大反攻,此时此刻,朝鲜应该反正大清,和清虏断绝关系,不然等到清虏被王师大败,兵临城下,就悔之晚矣了。
  而朝鲜国王李倧受到影响,已然是起了“背叛大清”之心。
  原因很简单,因为李倧实在是凑不出兵马,再派往金州了,他害怕“大清”的雷霆问责,担心被大清秋后算账,既然已经得罪了大清,而大清已经显出颓势,在他内心里,更已经对和大清的主仆关系感到厌烦和羞耻,军心又可用,既然如此,倒不如趁机反正!
  于是李倧连续数日,秘密召见京畿道总戎使兼南汉山城防御使沈器远,以及一众尊明大臣,商议归明之事。
  而一干亲清大臣,则遭到了李倧的冷遇。
  虽然李倧行事很隐蔽,但大清布置在朝鲜的耳目,还是将这个消息飞报回了沈阳。
  多尔衮怒。
  他知道,朝鲜问题不能忍了,必须立刻处置,不然等到李倧作出决定,在朝鲜竖起明旗,事情就不可挽回,他大清的侧翼也就危险了。
  虽然大清现在的主力部队大部分都在金州,但多尔衮还是决定派多铎领两千骑兵,前往朝鲜,给朝鲜一个颜色,将朝鲜重新拉回大清的阵营。
  朝鲜兵孱弱,朝鲜国王李倧吃硬不吃软,但是大清兵临城下,必然就会吓的腿软。
  ——就如崇祯十年那一次那样,不管朝鲜人多么雄心,口号喊的多么响亮,只要大清的武力足够,朝鲜人最终还是会屈服,重新对大清屈膝称臣的。而为了严肃整饬朝鲜,给朝鲜一个教训,多尔衮告诉多铎,对那些尊明官员,和暗中鼓动朝鲜士兵逃散的将官,必须斩尽杀绝,严厉处置,决不能轻易放过,免得他们蛊惑李倧。
  甚至连李倧本人,如果实在是扶不起,也可以废掉,再立其他王室为朝鲜国王。
  三天前,多铎已经率领两千精锐骑兵,往朝鲜去了。
  事关重大,多尔衮急写书信,通报前线的济尔哈朗以及洪承畴,并提醒两人注意明军动向。
  最后,多尔衮也宽慰济尔哈朗,劝他不必着急,稳扎稳打即可,相信他一定能收复金州旅顺,彰显大清之威,后续的粮草弹药已经在押解途中,不日就可以到金州前线,
  ……
  书信送到时,济尔哈朗还在高卧,洪承畴看完之后知道事情非同小可,急忙唤醒济尔哈朗。
  第一时间,济尔哈朗只是咬牙切齿,痛恨朝鲜人没有如约派兵两万,以至于他陷入被动,如果有两万朝鲜兵充当头阵,用血肉填充,说不得他现在已经登上北岭了呢。因此见多尔衮派老十五率兵两千,前去惩罚朝鲜王李倧,他心里是很痛快的,其他的暂时还没有想到。
  但洪承畴却已经想到了。
  “王爷,朝鲜事变,明国怕是不会置身事外……如此一来,辽南战局说不得就会有转机。”洪承畴提醒道。
  济尔哈朗不是蠢人,瞬间就明白了,眼睛一亮:“你是说……明国会从辽南抽兵救援朝鲜?”
  洪承畴老脸沉沉:“下官不敢确定,不过以下官对明国朝局的了解,以及从隆武帝的行事作风判断,朝鲜有事,明国不会坐视不管,此时天寒地冻,各处港口冰封,距离朝鲜最近,唯一能向朝鲜派出援兵的,只有辽南。如果朝鲜形势危急,必须派出援兵,明国从辽南抽兵,未必就不可能。到时别的不说,金州湾里的明军船舰,肯定是要离开的。”
  济尔哈朗眼神一喜,如果真如洪承畴所说,明军船舰离开,大清就可以转向东门,从东门向金州发动攻击,那一来,战事或有转机,只是辽南战事危急,双方正在僵持,这种情况下,明国君臣真敢从辽南抽兵,去支援朝鲜吗?
  “朝鲜距离明国京师两千里之遥,往来信息传递,最少一个多月,而老十五五日前就已经带兵出了盛京,算时间,现在怕是已经杀到了平壤,不日就会到汉阳,以朝鲜兵的孱弱和李倧的胆小如鼠,一旦老十五兵临城下,他是一定会出城投降,并推出大臣们当做替罪羊,那时,隆武怕是连消息也没有得到呢。”
  但济尔哈朗随即又摇头。
  洪承畴道:“如果是以往,我大清天兵一到,李倧肯定会开城投降,但此次怕是不同了。一来,我大清近年战事不利,朝鲜对我大清的畏惧之心已经大为减少,现在大清主力都在辽南,睿亲王能派出征讨朝鲜的兵马有限,这一点,朝鲜上下都是清楚,豫亲王两千骑兵,加上凤凰城、镇江堡的兵马,最多也不超过五千,以五千兵马,旋风扫过乡野,攻取小城小地不成问题,但要想攻下汉阳以及朝鲜的江都江华岛,怕就是有点难了。”
  “第二,李倧性子虽然怯弱,但却于王位却是极为在乎,这一次两万朝鲜兵逃散,误了辽南的大事,他深恐被我大清重责,废了他的王位,又有一班人在身边日夜蛊惑于他,逼他下了狠心,开弓没有回头箭,如此一来,除非是我大清攻破汉阳,否则他是不会轻易投降的。”
  “朝鲜之战短期之内怕是不能结束,李倧一定死守会汉阳、南汉山城或者是江华岛,此时朝鲜的求援书信和使者,一定已经奔向北京了,而明国不管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还是天朝大国的颜面,都一定会答应所求,向朝鲜派出援兵的。”
  “但现在登州港浮冰如鳞,船只要想出海,最少还得五十天。”
  “旅顺却是不冻港。”
  “也就是说,距离朝鲜最近,能最快、最有效派出援兵的,只有辽南驻军,且辽南驻军又多是精锐,明国要想快速救援朝鲜,舍辽南驻军,再无其他选择!”
  洪承畴说的肯定。
  济尔哈朗瞪大了眼,眼神中渐渐闪过了希望,口中却道:“就算明国从辽南抽兵,但如果只是抽取少量的兵马,怕也是无用。”
  洪承畴拱手:“所以我们还需添一把火……下官有一计,定叫高斗枢率兵离开。”
  “先生快说!”
  “我军佯装撤退,说是要去讨伐朝鲜,并留下一些舌头,故意让明军抓到,待我军撤到复州,郑亲王您的大旗和八旗的军旗也先后离开之后,明军就算不信也是要信了,如此,即便高斗枢不愿意,明国朝廷也会催促他快快救援朝鲜,等到高斗枢率兵离开,我军悄悄返回,此时天寒地冻,野外难宿,我军又已经离开,驻守北岭的明军一定会松懈,或者会将一部分的兵马移到金州城内,以躲避严寒,我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忽然出现,定能拿下北岭!一旦拿下北岭,金州唾手可得,高斗枢的主力兵马又在外,回援不及,我们顺势拿下旅顺,也不过是一场恶战的事。”洪承畴道。
  济尔哈朗眼珠子发亮,拍案而起:“先生妙计,就这么做!”
  ……
  京师。
  乾清殿。
  隆武帝眉头紧皱,在座前来回踱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68/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