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大牌(校对)第5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6/762

  好莱坞充斥了一大批自由斗士,这帮人电影拍得不怎么样,搞大字报到是好手!
  什么玩意都能插一手!
  ……
  插一句《绿皮书》,虽然也是四平八稳的好莱坞故事,并且属于较为商业化的公路喜剧,但是马赫沙拉·阿里的表演让影片增色不少。
  当然,有些人会觉得马赫沙拉·阿里的戏份太少,其实编剧们对这个角色的塑造要比维果·莫腾森饰演的白人司机更加复杂。
  他是一名黑人,却受过良好的教育,他出入于白人上流社会,却因肤色受到歧视。
  无论是底层黑人社区,还是白人上流社会,他都找不到自己的归属感,因此他总喜欢一个人喝酒发呆。
  更不用说他的性取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这可能会轻易毁掉他的事业!
  这样一个角色,完全不需要过多的出场、煽情的台词、夸张的动作,用收敛的表演反而更能体现角色的拧巴、阴郁、挣扎。
《绿皮书》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也代表了北美主流社会的观感:拒绝歧视与偏见,但请不要矫枉过正。
  “女生晚上不要穿的太暴露在黑人区走路”,这句话究竟是善意的提醒,还是兼具性别与种族歧视?
  人们在倡导包容与博爱的同时,也不该培养一种鸵鸟心态,对阴暗面视而不见。
  斯派克·李的左翼思想,某种意义上属于屁股决定脑袋,让他的作品政治性大于艺术性,反派永远邪恶、愚蠢,正派永远伟光正,角色脸谱化,宛若黑人样板戏。
  这种剧作套路,对于看够了抗日神剧的中国观众来说,已经再熟悉不过。
  其实奥斯卡已经够“政治正确”了,拜托这些社会活动家就不要再来捣乱了。
  斯派克·李这样的不是为了平等,而是想要特权!
  ……
  “让他们滚蛋,神经病啊,我的电影我想用谁就用谁,还种族歧视?歧视他麻痹!我就歧视了,他能怎么样?”
  温子仁幽幽开口:“…他能让顶峰彻底玩蛋!”
  “咳咳…”
  差点忘了,美国不是中国…
  快船老板唐纳德·斯特林私下里说了两句黑人的坏话,然后被赶出了联盟…
  歧视当然是不对的,张俊生这辈子最讨厌两种人,一种是种族歧视的人,一种是黑人…
  “所以,《长城2》要增加一个黑人角色?”
  “对,否则《长城2》上映的时候,咱们会很被动…”
  “…别,你让我想想。”
  马戈壁的,张俊生从没遭遇过这种神奇的事情…
  想了想,干脆给韩三爷打了通电话,询问一下他的意见。
  韩三爷听了这个奇葩的事情,直接愣住了:“…长…长城种族歧视?真的假的?”
  “你可以让秘书调查一下…我现在脑子一团糟,从没想过会有种这种事…”
  “你等会,待会我拨回去。”
  韩三爷赶紧喊来秘书,让他调查一下,然后顶峰方面传来消息,真的是这样。
  张俊生则越想越觉得搞笑,中国人还几个白人的事情,黑人也过来参一脚?
  不是,这事情太荒谬了!
  黑人出现在《长城》,能让他们演什么?
  昆仑奴?
  然后来一个中国版的《为奴十二年》?
  斯派克·李导演,张俊生知道他!
  他的名气跟电影本身没多少关系,他能在好莱坞导演当中,混到一线未满、二线靠上的位置,一是曾经科波拉家族有形无形的关照,二是专注搞事十多年。
  他的前妻是索菲亚·科波拉…
  斯派克·李小有名气,不是因为他电影拍得有多好,而是因为他爱闹事,搞屎棍,除了《局内人》,其他作品烂的的像狗屎,与其说是个导演,不如说是导演转行的搞屎棍,专门拿种族说事,好莱坞黑人政治运动的领袖。
  他在奥斯卡的发言都是‘今年是黑人作为奴隶开始被贩卖到美国的第400周年,马上就要迎来2020年总统大选,希望大家做正确事情,选择爱,而不是恨。’
  啥子意思?
  自由斗士呗!
  我是黑人我骄傲!
  三爷的电话拨来了:“…这个事我知道了,也就是增加一个黑人的演员的事…”
  “这是增加黑人演员的事吗?这已经是干涉创作自由了!”
  “你想打进美国市场,就得按他们的规矩办!”
  “…行,我知道了!”
  草踏马的…
  挂断电话,拨通了温子仁的号码:“《长城2》增加一个搞笑担当,找个黑人演员…”
  温子仁听出了张俊生话里的不爽,没敢说什么,嗯了一声,示意自己知道了…
  得亏了《暮光之城》说的是吸血鬼还有狼人,那帮黑人没怎么抗议…
  温子仁则安排工作,他喊来公关部门:“你跟《纽约时报》、《好莱坞报道》的记者说一下,就说《长城2》,我们会尽量多安排几个黑人角色…”
  “…知道了,老板。”
  秘书走了出去。
  温子仁则在琢磨要不要在‘恐怖宇宙’安排几个黑人角色…
  可是,恐怖片出现黑人,不好做啊,总不能直接安排他们是主角吧,要不,牧师?
  正想着呢,电话响了,是张俊生。
  “喂,张?怎么了?”
  “非洲慈善大使?行,我马上安排!”
第590章
诚意
  说韩国小国寡民应该并不为过!
  国土面积是中国的百分之一,人口仅4700万,是中国的30分之一。
  但正是这样一个“弹丸之地”,却能达到人均4.3次的观影人次,与美国人均年观影次数持平
  不过就算持平又能怎样?
  天花板就在那!
  韩国电影崛起20年,从一无所有到奇迹般地摆脱了电影弱国的地位,至少在本土上与好莱坞电影分庭抗礼,甚至还取得了一定的优势,走出了一条韩国特色的电影道路,成为亚洲电影的标杆。
  这条道路就是一条旗帜鲜明的“反好莱坞”的道路,好莱坞擅长科幻、动作,重视大制作、大场面,重实效、轻故事;韩国则在小制作、小成本上发力,甚少染指科幻、战争题材的“商业大片”,偏爱拍摄以情感和故事见长的电影。
  受本土市场所限,纵然已经在对抗好莱坞上取得极大成功,但近几年来,韩国电影的增长还是现露疲态。
  如同香港一样,没有强大的国内市场,韩国电影从一诞生开始就扛着走出去的使命。
  高平均观影人次意味着一个市场的成熟,也意味着增长乏力,走出去的策略已经刻不容缓。
  韩国电影的天花板出现了!
  韩国一批电影制作人认定了,如果韩国电影想冲出亚洲走向世界,那么必须经过的路径就是中国市场。由于中国的电影市场空前巨大,可以通过中国将韩国电影品牌化进行宣传。
  愿望很美好,现实很打脸!
  从2006年开始,从韩国进口到中国的电影不过才20几部,票房最高的是雪国列车,仅七千多万票房,在韩国票房非常不错的狼少年、开心家族等片票房才三四百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所谓的中韩合作、合拍仅限于演员和导演等小范围内的人员交流。
  化差异、制作模式不同和演员班底易地后容易水土不服!
  所以,韩国方面想搞合拍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6/76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