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87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71/891

  而至于为什么偏偏是“公元前100年”、“公元后200年”这几个关键节点,导致曰本本土出现文明的阶跃,而且同时还分别出现了“引入青铜器”/“引入铁器、汉字”。
  按照诸葛亮的考证,显然也是跟中原的政局波动有关的——公元前107年,按照《汉书》的记载,是汉武帝在朝鲜半岛设置汉四郡、消灭卫满朝鲜的时间节点。
  曰本人在这之后几年就出现了国家,极有可能是卫满朝鲜逃离汉朝统治的余孽,渡过了对马海峡,他们抵达曰本后,对当地的原始土人当然是降维打击,直接就彻底征服了。
  而卫满朝鲜的建立者,众所周知是秦灭六国时、燕国不愿降秦的将领建立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曰本最早期青铜器考古遗迹,有先秦时的风格,被很多人附会成是“秦始皇派徐福东渡”。
  因为卫满朝鲜并没有能力跟中原王朝那样、自行对生产力进行明显的技术迭代。所以一直到汉武帝灭卫满朝鲜时,卫满的工具兵器技术还停留在战国时燕国的水平,那可不就等于秦始皇让徐福寻访长生药时的技术水平么。
  而历史上公元200多年时,曰本第二次跃迁,则是跟辽东公孙氏对三韩地区五十年的经营有关,很多被公孙度灭了的朝鲜半岛政权余孽再次南逃,到了曰本后依然能称王称霸。
  所以邪马台的卑弥呼也好,大和国的神功皇后也好,或许都是不同时期来的大陆移民后人掌权者而已。
  只有熊袭蛮和虾夷人,是上万千年的冰河时期、海平面较低曰本跟大陆连为一体时,直接走路迁移过来的。
  这种社会形态,着实容易让人联想到阿三的种姓阶梯:一次次从北方克什米尔山口来的移民,进入南亚次大陆,征服原本的文明,成为更高贵的种姓……
  李素和诸葛亮,无非是在这个三层饼上面,又多加了一层,加速这个进程而已。
  反正后世那些考证也不重要了,这个时代不会再牵强附会硬写《古事记》,“神功皇后”也只会被如实记述为“扶桑本土母系国家的末代统治者”,至于她儿子,或许还会出生,但肯定不是历史上那人了。
  她的情况和命运,跟邪马台那边,被杀害的卑弥呼女王留下的幼女“台与”差不多。只要不闹事,活是可以活下来的,但想世袭传承自己的地位,就是痴人说梦了。
  朝廷最多暂时封她们官职,稳住几十年的统治过渡期,以后一旦发现了金银矿山。官职不能世袭继承的好处就显现出来了。趁着她们还没有武力,直接给点封邑打发了,敢反抗就干掉。
  李素和诸葛亮一边搞统治方案、一边做人类学调研的同时,甘宁也没闲着。
  他觉得丞相在大阪湾附近已经找到了落脚点,也暂时修建起了府邸,安顿好了,甘宁就派人往西,走濑户内海探路回筑紫岛,把邪马台和大和国之间内海航路搭建起来、航道勘测好。
  李素如果到时候嫌这儿条件不好,到冬天天冷了也可以回邪马台那边。那儿更南方温暖一些。这两年冬天住北九州夏天住大阪湾,气候就很舒服,也能最大限度避免到了新环境后遇到传染病。
  而李素和诸葛亮可以分别驻扎一处,周瑜和甘宁也能分开驻扎,顺便再派出船队环岛探路。
  还别说,周瑜和甘宁,都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海外漂泊生活了,他们手下的士兵,一开始倒是有逃亡的,但是经过几波筛选轮换,凡是拖家带口有牵挂的,都已经离开了这支海军部队,转到太史慈那儿了。
  能留下的,个个都是好色之徒,全靠扶桑这边无法无天地女人数量维持着。
  尤其是这一世的周瑜,小桥早就被诸葛亮纳了,周瑜一个败军之将,家里原本只有丑妻,之前流落夷洲吃苦殖民的那五年,原配的汉人妻子也因为热带病死了,周瑜光棍一条,那五年里全靠夷洲的高山族女人撑过来的。
  所以现在到了邪马台,哪怕土著女人更丑一点,主要是黑矮,但胜在数量,周瑜也忍了。他的审丑疲劳已经被迫降低了。
  自然选择之下,从甘宁周瑜往下,所有海军将士全都是贪多嚼不烂的好色之徒,才算稳住了数万人的移民统治。
  上上下下,只有李素和诸葛亮师徒俩算是异类,主要是他们品味太高,口味养刁了,大小桥都只能做妾,怎么会跟这些蛮夷乱来,太掉价了。
  又不是要不到美女,只要想,中原的汉人美女也是要多少有多少,脏的臭的蛮夷就不往家里拉了。
注释:
(1)这也是后世曰本人自己的考古学家承认的。他们的发掘证明最早的国家出现在公元前100年左右,之前只有野人。
第28章
咱不是要扶桑人的命,是用扶桑人的命修扶桑人的路
  时间很快来到207年的农历九月底十月初,距离李素和甘宁在大阪湾附近登陆,已经过去了四五个月的时间。
  后世的大阪和神户附近的海湾地区,经过五个月的改造,很多小镇都已经完全变了样。汉人的出现,让当地人学会了怎么盖两层的楼房,以避免低洼地带的潮湿。
  毕竟如今曰本的人口还很少,土地很充裕,当然没必要为了节约土地而盖楼房。两层楼的建筑,一般也都是拿一楼当存储粮食的筒仓、杂物间,或者是饲养动物的犬羊圈,二楼才住人,好有个更干爽温暖的居住环境。
  即使是不能或者不便盖楼房的地方,汉人也带来了类似于吊脚竹楼、武士屋敷那样的新建筑结构,用竹木把房子稍稍撑起、离开地面几尺,用圆木拼成地板铺上找平用的夯土。
  又或者木头不够、不方便大量采伐的地区,就直接用夯土堆高筑台,在实心土台上盖房子。
  这些措施虽然不像二层楼那样,可以把楼下的空间利用起来,但是在防水防潮保暖上,效果也凑合。
  而在汉人来之前,当地哪怕是奈良的女王,住的也不过是直接裸露泥土的平房。扶桑本地人连地板和地砖都没有,又不架高,等于是造房子只造墙壁和屋顶,地面最多铲铲平。
  汉人的出现,显然是提高了全面的生产力,所有人都可以学习借鉴,提高生活质量,也就犯不着反抗了。
  扶桑本地男人因为不习惯转向父系社会、乱抢女人而犯事的情况,当然继续在络绎不绝发生。当时的信息传递速度太慢,当地人又没有文字,也不会汉字,几年都未必知道外面时代变了。
  好在,那些被汉人占有的扶桑女人,很快就学会了如何适应有男人养的生活,还主动为汉人男人着想、试图建议他们换个更文明的统治方法。
  比如,遇到土著男人来乱入室扑倒,只要未遂,没有得手,就别一律杀了——虽然在汉人的法律里,入室对屋主的女人不轨,企图动手动脚,就已经可以正当防卫杀了,不用既遂。
  但是,这不是考虑到扶桑土著男人们不懂法嘛!而且要是没有实际造成伤害,就从轻处置,罚为终生奴隶好了。
  反正汉人带来了那么多先进的居住条件、基础设施技术,本地人要提高生活质量,也得有巨量劳动力大拆大建嘛。
  在中原,先秦和西汉早期,最沉重的劳役刑不一直是城旦舂吗?凡是低于死刑的,男人筑城女人舂米。所以,这些犯事儿的扶桑土著男,也全部罚为城旦好了,这很合理。
  抓住一个就罚盖房子做重劳力,给口饭吃,一直干到在工地上出事儿死了为之。
  下面把这些意见层层上报之后,李素和诸葛亮也都觉得很合理,便这么认了,算是“入乡随俗,适应当地情况”。
  主要是经过几个月的摸排,李素也彻底搞清楚了扶桑各地的人口情况,发现人口确实是少,要搞开拓完全不够用,在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情况下,能不直接杀就不直接杀了。
  反正也不怕这些犯罪的土著人数积累得太多、形成庞大的反抗力量,因为在极端原始恶劣的劳动环境下,那些搞基建的奴隶本来死亡率就很高,都不用杀也会以每年一成多的速度意外或过劳而死,基本上一个奴隶用七八年就榨干死了。
  于是乎,除了甘宁刚来统治时的一个多月里,因为社会转型冲突杀了一万多人,后来汉人就很少杀人,反而是每月抓个几千个犯罪奴隶,一年下来也能有四五万人。
  而甘宁留在大阪湾附近的战士和汉人水手就有五千人,还绝对控制了先进兵器装备,一个看十个绝对看得过来。
  另外,李素和甘宁刚来的时候,还担心过一个问题。
  那就是怕汉人抵达后,第一年因为错过了耕种季节,五月底才到,种什么作物都来不及赶秋收了。
  所以汉人等于是第一年啥农业生产都没干,会不会不够吃,需要从中原千里迢迢海运粮草,或者是去筑紫岛、从已经多开拓殖民了一年的筑紫岛运余粮过来。
  后来发现,这种担心也是完全没必要的,因为扶桑如今的人口太少了,地广人稀之下,汉人哪怕完全不种田,捕鱼就能够吃。
  按照李素带来的幕僚和一些基层文官的统计,如今邪马台的实际人口大约是二十多万,大和国有三四十万,两者相加就是七十万人。
  另外在筑紫岛到大阪湾之间、广大的濑户内海两岸各地,零零散散大致有百十个部落,加起来二十多万人。所以整个关西地区的扶桑开化人种,大约也就一百万。
  如果把未开化的也算上,筑紫岛南半部、阿苏火山以南的熊袭蛮,大约有不到十万人。整个关东地区一直到北海道,虾夷蛮子大约二三十万。
  因此曰本列岛的总人口是140万,100万开化民40万野人。
  这点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基本上忽略不计。
  按照李素对曰本历史的了解,曰本在遣唐使改革之后、完全进入铁器农耕的封建统一郭嘉,花了两三百年时间,才在唐末宋初把总人口提高到了五六百万,然后才开始出现平原新田不够分、班田法(模仿汉人的均田制、占田制的一个变种)无田可班渐渐崩溃。
  但此后曰本进入幕府时代,数百年断断续续战乱,一直到战国末期1600年左右,人口始终被杀在六七百万,无法突破七百万,所以田也依然勉强够种(比王政时代多出来的这一两百万人,开发出了山坡上的梯田)。
  这个时期,之所以很多领主大名能搞起来“六公四民”、把六成的农民收成都征收走,农民还能有活路,就因为他们人口总量被杀戮限制住,缴税比例虽然高,但只要想种田就有得种。
  一直到江户时代后不再打仗,曰本人的人口才在1650年后突破1000万,此后两百年和平暴涨,到明治维新前夕膨胀到3000多万,那才叫“哪怕不收税,农民人均耕地都少到活不下去”,海鱼资源也渐渐被那些被迫打鱼谋生的失地农民破坏。
  可见,如今的人口耕地压力,才刚刚到农业社会极限生存上限的5%,或者说“不开发渔业、全靠种植业”生存上限的10%。
  曰本列岛的耕地,养活1500万人口是没问题的,周边海里的鱼,还能勉勉强强再养活个1500万。
  汉人哪怕不种田,只要会先进的捕鱼技术,而且只捕关西沿海,再来一两百万都没问题。
  另外,如今的扶桑人虽然也会捕鱼,但他们只会造没有船舱的敞篷小木船,会用鱼叉和钓竿、钩子,但连用亚麻纤维搓渔网都不会,主要是扶桑人的纺织生产水平也同样低下。
  扶桑人唯一跟渔网类似的工具,是一种用竹篾片做的硬质鱼篓、网兜,但那些硬质网兜面积比汉人会造的软质渔网小多了,也不能撒只能捞,捕鱼产能就很低效。
  这才有了近海如此丰富、从未破坏的渔业资源,也确保汉人捞上来的鱼,可以卖给本地土著,换取他们的稻谷、莱菔、大葱、韭菜等食物。
  毕竟,有稀缺才有贸易,要是本地人捕鱼技术也很高超、本身鱼也多得吃不完,那他们就不用跟汉人贸易食物了。
  现在这样就刚刚好,可以互通有无建立起稳固的经济循环,有利于长期平稳统治。
  这些问题李素都没有深入想,还是诸葛亮因为不得不在这儿多做几年地方官,所以想的比较深入。
  诸葛亮觉得,以后早期移过来的汉人,应该尽量挑选懂点儿农业和渔业技术的百姓,这样可以给他们多分配扶桑家奴。
  汉人都不用亲自大规模从事农业生产,专注于指点教导家奴生产技术。这才是最快的提升生产力开拓蛮荒良法。
  ……
  上述这些潜移默化的转变,都是六到十月间,扶桑大地上主流的社会演进。
  不过随着时间进入初冬,李素和诸葛亮都不得不搞了几项社会和生产组织方面的调整,以应对冬季的特殊情况。
  首先是诸葛亮那边,一开始维持得挺好的“汉人传授先进捕鱼技术,跟扶桑人换谷物蔬菜”的经济模式,到了冬天就首次显现出了危机趋势。
  原因其实也很容易想到:谷物相对容易晒干长期保存,鱼类和海鲜就算晒鱼干,也存不了那么久,如果不加盐腌制,抗不过冬天加春荒的五个多月,直接就腐烂了。
  当然,按说这个问题不影响汉人,因为汉人是打渔的,扶桑土著才是种田的,汉人冬天植物无法生长的时候,照样可以天天打渔,并不会断了鱼肉来源。
  但问题是,这个时代的扶桑人都没文化,也不会算计,之前夏秋两季,汉人倾销鱼肉换稻谷麦子的时候,很多扶桑人没控制住鱼肉的诱惑,秋收后一下子换多了,手头留下的谷子只够吃半个冬天的,鱼干却屯了很多。要是放任鱼干腐烂,这个冬天扶桑人估计又能饿死上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71/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