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8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67/891

  还不是因为皇帝没法到处旅游!
  诸葛亮倒是没有这方面的担忧,主要他还没走到要入主中枢的年纪。但听了恩师的分析,他也意识到了储备和培养能够独当一面对外开拓的人才的重要性。
  如今的大汉天下,对于开拓的地理发现、物种交换的好处,有充分认识的,也就李素和诸葛亮师徒二人。
  周瑜勉强算懂一点地理发现,但周瑜对物种交换价值的认知不够深刻,也不懂除了航海和造船以外的其他理工科知识。甘宁太史慈那些人就更是如此了。
  而且周瑜有个最大的短板,那就是他是穷途末路而来的降将,至少未来多年不可能信任他独当一面控制新开拓领土。
  之前的对三韩和邪马台征服过程中,周瑜已经算是赶上了末班车,帮着甘宁当向导,算是立了一功。
  加上刚投降来的时候、周瑜本身也有一定的官位级别,如今勉强够资格充任甘宁的副将,但职号依然是个杂号将军。
  比如这次甘宁回航扬州、迎接李素的这段时间,周瑜可以暂时监领筑紫岛(九州)的移民和建设政务,但只有几个月的临时任期,甘宁一回去他还得交权。
  诸葛亮把这些因果想明白,建议道:“恩师既有此虑,趁着最后外任这两年,倒是该在扬州设置筹办学宫,教授航海、探险、开拓诸般实用之学。
  以免将来假以时日,弟子也不得不回京任朝官时,这方面的人才出现断档。”
  李素对这点非常认同,立刻批示:“确是此理,阿亮,这点你和为师想到一块儿去了,为师来的路上,也隐隐约约有这个念头,只是还未通达。
  不仅要办航海的学宫,还要鼓励善于总结、使用算学的名匠给予官职头衔,增加技术官僚,把造船和营建这些科目都补上。
  这次来扬州,我就想着是不是该先再改良一次造船之法,然后在远赴扶桑。福船远航东海南海已经无碍,但出了流虬之后,面对广袤大洋,还是不太合适。
  大汉近海季风混乱,非竹篾硬帆、桅高帆少,才便于抢风。一旦进入远海,或许风向会有所变化,也该有对应的船才好。咱不可轻视海况之变化,一定要实事求是。
  当初长江以北和长江以南的东海,不也海况明显不同,北浅而有滚涂浪,不得不以沙船航行,南海水深,才可用福船。未来的远洋船和福船的差距,未必会比福船与沙船的差距小。”
  李素说着说着,不由想到了历史上后世葡萄牙恩里克王子的航海学校,那可是为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时代注入了多少优秀人才,可以说是欧洲远洋航海的摇篮了。
  他如今要防止人才断档,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当然要用。
  诸葛亮闻言眼前一亮:“恩师人在河洛,这一年不曾出巡,这点上,竟与弟子所思暗合,恩师之远见,果非凡俗可比。
  实不相瞒,去年一年,甘将军在摸清从流虬航行到筑紫岛的航路后,便不甘于这个冗长繁琐的航路,想要总结经验、找出更便捷省时的直航航线。
  然后他就跟周将军一起,趁着往返为筑紫移民和军屯运送垦荒营建的器械、物资时,先后摸索了四趟往返。发现福船在驶出流虬岛链后,要直达漫长的扶桑东岸其他各处时,确实不太适合利用远海的大风。
  回来后,弟子也在东海郡琢磨过如何改良,还借用了几个恩师从罗马、安息带回的造船名匠、互相切磋,取长补短。
  不过东海朐县的船厂只能造沙船,一些设想难以实现,后来就拿到会稽这边的句章船厂来实地建造了。最多几个月,新船就可以下海,明日恩师去船厂视察,也能亲自点拨一下。”
  李素颇感欣慰,原来他宅家休假的这段时间,诸葛亮已经帮他做了那么多事情了。
  ……
  李素在句章县城内歇息数日,缓解了舟车劳顿之辛苦,三月初九这天,终于在诸葛亮的引领下,巡视了阔别一年多的句章港和船厂。
  这里的港口和船厂,距离最初规划开建,已经整整三年半了,李素走的这段时间,这里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每天都能有点新东西。
  不过,这些东西毕竟是应有之意,本来就在李素的规划之内,他看到也不会觉得意外。真正让他意外的,是一些民生方面、自然生长出来的周边产业,一度让他对大汉未来的商业社会发展速度,产生了美好的预期。
  比如,在去港区的半路上,沿着江口和海岸,李素居然看到了不该出现在这个时代的盐田——汉人文明早就有煮海水取盐的生产方法了,但完全靠晒盐,原本还要近千年之后才会出现。
  而哪怕是现在这个时空,有了李素的蝴蝶效应,晒盐之法那也是诸葛亮在实践,但此前几年也没听说彻底成功。
  毕竟晒盐要解决渗漏的问题,很多时候是拿着薄石板的水槽来晒,要不就是为了防止晒太久遇到下雨,得晒煮结合。
  从煮盐到晒盐的研发,并不是一拍脑门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不断迭代改良的过程。
  整个生产环节中对燃料的依赖度,也是从“100%依靠燃料的热力蒸发水分”,到七成靠燃料、五成、三成缓缓下降的。
  此时此刻,李素居然在潮湿多雨的句章地区,都看到了局部的小规模完全晒制海盐的盐场,当然是颇为惊讶的。
  跟诸葛亮聊起之后,才知道果然是他又改良了技术——不过这种新技术,在南方潮湿多雨的环境下,还是比较难推广,对选址的要求极高,没法大规模复制。
  倒是在诸葛亮此前三年主政的青徐,尤其是东海郡、广陵郡,已经成熟了,有数百里的海岸线都可以围垦为晒盐田,一点燃料烧煮的步骤都不需要。
  李素听了,也是释然,欣喜之余,相信诸葛亮肯定是琢磨出了靠谱的办法。
  因为李素知道,华夏土地上,最适合晒制海盐的,确实就是后世苏北的海岸区,以及渤海湾靠近津门的一小段。那些地方有较长的长日照干燥天气,滩涂质地也合适。而且近海水深特别浅,很适合往外围海堰形成新的土地。
  后世苏北的“盐城”,这个地名就是由晒盐而得的。
  李素感慨道:“做得好啊,阿亮,有此一项,大汉产盐必然又能有一波暴涨,家国两利。不过你这两年,怎么会在这上面如此专注琢磨呢?如今大汉缺乏的新奇器用,科不仅仅在产盐。
  天下战乱之后,如今人丁户口才勉强涨回三千万人,之前的井盐、池盐,便够关西百姓所用了。甚至荆楚之地都能用益州井盐、河洛之地都能用安邑池盐。
  海盐只要供给青冀幽并兖徐扬七州,之前的产量也远远够了,增产只会让盐价暴跌,或者官府还是得控制供应量。”
  一种总需求稳定的东西,突然增产,也是不可能带来财富、产业或者财政收入的暴涨的,这是经济规律。
  诸葛亮得意解释:“其实也没花多少精力,也没耽误别的事儿。何况,不是马上就要去扶桑了么。弟子也想过了,扶桑之地,物产不明,恩师也说过,要长治久安,必须让当地与中原建立起互通有无的依赖。
  所以为今之计,最关键的就是要进一步改良海船,让跨海运输日用之物的本钱,能足够低廉到让商人有利可图。另一方面,就是要给扶桑找一些可以源源不断卖到中原,还有销路的货源。
  过去一年,太史将军和甘将军在筑紫岛屯垦开拓、还巡视探查周边海域,发现当地的深海渔获确实丰富,筑紫岛更东边的小岛,其南侧外海海湾,更是有巨鲸出没,各种海鱼极多。
  但海鱼远运毕竟易腐,只要想办法大量增产海盐,制作腌鱼,延长其不腐的期限,争取能卖到关东各州都有利可图。”
  诸葛亮这是已经把李素的海洋贸易规划,都落到实处了,开始一个个解决具体技术问题。
  看了诸葛亮这个状态,李素对于他的巡狩也更加有信心了。
  不管金矿能不能及时发现,有诸葛亮在,还把开拓扶桑的和三韩的任务交给他,他总能找到自主造血、实现盈亏平衡的长远之法的。
  同时,李素对于他休假的这一年多里,诸葛亮在东海这边鼓捣的新船,也越发期待了。
  不一会儿,李素就在诸葛亮的带领下,看到了句章造船厂里新的船坞。
  船坞的长度达到了五十丈,显然是可以用来造大家伙的。里面停着的东西倒是不太大,但也比往年李素看到的海船要明显更长一大截了。
  船体的结构,看起来倒是没有什么穿越的设计,至少没有出现西方的克拉克船、盖伦船甚至飞剪船,一看就是没有穿越者指点,都是正常人自己鼓捣的。
  只是外观来看,像是结合了福船和后世阿拉伯船的一些优点,船头船尾也比福船更加收窄流线,桅杆和船帆设置也更多了,达到了三根桅杆、还有前后拉索的飞桁帆。
  在传统中式帆船里,桅杆顶和船头尾之间斜拉索的飞桁帆,肯定是不存在的,所以这肯定是东地中海、红海、波斯湾沿岸文明的产物,一看就是诸葛亮吸收了西方工匠有优点的地方。
  不过,这些飞桁帆肯定不能再用中式的竹席草席来做,只能是用厚实的麻布,于是李素就看到了眼前这种中西合璧、慢慢摸索的产物。
  为了这,诸葛亮还特地开了个帆布工场,改良了专门织帆布的织机和纺纱机——致密厚实的布料,需要的编织工序和人工成本其实是减少的,因为单位面积需要的经纬线数量都变少了。
  但布匹的材料用量肯定是明显增加的,因为布变厚了,纺纱环节需要的纱线也要搓得更粗。诸葛亮也算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一点点把必要条件攒出来的。
  另外,李素还能看到,旁边还有几个大型船坞,也都是新建成的。看来他休假的那一年多里,这里的大船坞上马了不止一处。
  那些船坞里,还停着一些完成度更低的船,有些还暴露着龙骨,李素看得清楚,那些龙骨也都是黑黢黢的颜色,显然是铸铁的,可能铸造完成后还经过额外的锻打强化、让材料更致密。
  之前李素早在194年就发明了单一底轴龙骨,在益州就用过了,后来196/197年左右发展为厢形龙骨,连肋骨和船筋结构也都加上了。但不管怎么说,当时的龙骨都是木头做的,依赖粗大笔直的硬质大树。
  那也是战争年代,钢铁太值钱,必须用在武器锻造方面,而且当时硬木龙骨的船也绝对够用了。
  现在和平了好几年,钢铁终于有富余了。李素作为丞相,每年也会大致看一下民部、财部上报上来的统计数据。
  202年刚统一前夕,刘备阵营辖区内最终的钢铁产能大约在每年三千吨左右——当然这个数据是针对“钢铁”,至少是可以锻的铁,劣质的铸铁并没有算在内,因为劣质铸铁门槛太低,民间也难以统计。
  刚统一的时候,曹操下辖的那五个州被接收过来的钢铁产能,连每年五百吨都不到了。但随着统一重建了五年,过去五年里关东各州的基础工业成长也是最快的。
  反正都是大汉的土地了,没必要再防着自己人,至少官办的预热空气鼓风、灌钢法,已经普及到每一个州。如今关东五州和扬州,钢铁产能也突破了两千吨,全大汉钢铁已经突破五千吨,比北宋巅峰还强了,接近了明朝中期水平。
  诸葛亮拿锻造的钢铁来造船骨,甚至作为桅杆的芯材,当然对于海船的大型化有更多好处。李素坐这样的船去曰本,肯定是绝对安全了。
  说不定再改良改良,还能进行更激进的地理大发现,但那些危险的航路,肯定不能让李素诸葛亮这些文官亲自去,派甘宁或者周瑜就行了。
第25章
给蛮夷带来文明
  李素在句章盘桓准备了月余,每天处理些地方政务。
  建造中的新船也终于赶工下水。在最后的舾装阶段,李素还亲自进行了一些对上层建筑小修小补的改良指点。
  李素也是很有自知之明的,对于船体的主结构他压根儿不敢乱指挥,而且船当时都造了一大半了,任何折腾都有可能带来反效果。就算有什么好想法也不急于一时,将来可以在后续的舰队建设中实现。
  所以李素的改良,仅仅是点拨工匠们如何更好的设置飞桁和船帆。比如之前汉人造的海船,普遍都没有考虑过“通过桅杆上横向架设的、长度超出船体宽度的飞桁,来架设比船体更宽的船帆”。
  当然,这也跟华夏文明自古用硬帆,所以软帆、横帆应用经验不足有关。
  同时期中东地区和东地中海罗马人的帆船,即使有横帆,也很少会明显超出船宽、设置左右并列多排船帆的。
  这玩意儿在欧洲,也是到了后世盖伦船出现的时候,才得以普及完善。
  船帆最宽的盖伦船和飞剪船,帆的宽度能达到船体的三倍,等于是往船的左右两侧又都各自凌空伸出去船宽那么远,受风面积大增,对风力的利用率也倍增。
  李素如今提前提出这些设计理念,对船体结构不用伤筋动骨,就加长一下桅杆上的横桁即可。哪怕帆太宽在大风的时候容易不稳,也只要把帆卷起来一部分即可,实在遇到暴风还能把横桁砍断一截丢掉,所以非常安全,纯属有利无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67/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