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8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61/891

  尉仇台身边的幕僚苦苦哀求:“大王不可啊!赵云勇武,刚才众所俱见,我军勇士被他刺杀者不下百人,不可与敌啊!虽然敌军追上来的不多,咱这边中军也就只剩几千人了。真返身死战,左右军怕是救援不及!”
  “赵云追这么急,想跑也未必跑的出去!”
  “大王可以弃军逃亡!让最后这数千儿郎挡住赵云、乱中走脱!”
  “那我还有什么脸当扶余王!懦夫!”尉仇台气得直接拔出马刀,把动摇军心的逃亡主义谋士砍了,然后亲自督战迎击。
  他指望赵云换了无甲战马后,扶余勇士的箭雨能够多起一点效果。
  可惜并没有,双方很快绞杀在一起,这次也确实有近百骑汉军铁骑,因为人有甲而马无甲、马匹中箭坠地,但大部分汉军勇士还是杀到了扶余人跟前。
  最重要的是,赵云本人一杆钢枪上下翻飞,左拨右挡,仅有的几根奔着赵云马匹而去的箭矢,全部被他挡开了。
  当赵云入阵的那一刻,一切都彻底结束了,镔铁宝剑上下翻飞,银枪过处纷纷落马,须臾之间,赵云就杀到了尉仇台面前,一枪结果了这个扶余蛮王。
  今日一战,汉军累计冲阵杀伤了接近两倍于己方规模的敌骑,关键是还彻底打散了剩余敌军,让他们分头逃窜。
  赵云和魏延追亡逐北,被追到的纷纷跪地投降,只可惜赵云人手不够多、行动不够快速,实在抓不了太多俘虏。
  不过,当战役结束、战场打扫完后,赵云部人人都牵了至少三匹马。说明一天之内,从杀死敌军和战俘那儿弄来的马匹,至少有五六千之多,这还没算战场上损失掉瘸了的。
  哪怕逃散的残兵,在过一段时间之后能够被公孙康收拢起来,但那也是很久之后的事儿了。扶余人那种城邑部落的结构,很多人逃了命就不想回去送死了,组织度非常低。
  ……
  屯南县城内,公孙康在当天午后,便意识到了前方的崩盘,变得惶惶不可终日,一连数次派出哨探去前方了解情况。
  傍晚时分,他妹夫、扶余王尉仇台被赵云临阵击毙的噩耗,终于传回,公孙康这才知道大势已去。
  就因为今天的冒进、自以为可以半渡而击,结果竟依然一脚踢在铁板上。
  汉军铁骑的战斗力,比扶余轻骑竟高出十倍不止!
  同是骑兵,马也不比敌人差多少,只是兵器甲胄马具有巨大差距,就能让战斗力拉开十倍!
  “此本王之过也……一开始就不该动跟汉军打野战的念头!是本王害了小妹害了妹夫啊。”
  谋士贾范在旁苦劝:“大王,为今之计是尽快收拢残兵,以图固守啊!我军至少折损了近两万人马,再不容有失了!绝对不能再应战了!”
  公孙康如丧考妣地哆嗦了一会儿,像抓住救命稻草:“你说得对,再有轻言出战者斩!”
第19章
师夷长技制别的夷
  汉江渡江战役,整整打散了三韩和扶余联军至少两万人的骑兵部队,也彻底打灭了公孙家最后一丝出城野战的胆气。
  从此之后,无论汉军在野外如何嚣张跋扈、孤军深入穿插渗透,三韩军队都一律将其视为诱敌之计!
  不管看上去冒进的汉军多孱弱,肯定有诈!背后远处“视野盲区”里肯定埋伏着恐怖的杀招后手!
  此后几天,赵云也就没机会再捞到什么立大功的机会。毕竟他那几千骑兵,也不可能真的对坚城发动攻城。
  只能是搂草打兔子、顺手清扫拔除掉了一些公孙康留在汉江南岸的烽火台堡垒,然后就等到了太史慈的主力抵达屯南县外,跟他会师。
  不过,赵云这场决战,除了杀伤公孙康的有生力量外,也还是有一项别的重大意义的,那就是他极大的打乱了公孙康“坚壁清野”的计划。
  让公孙康只做到了“坚壁”,却没怎么来得及彻底“清野”。
  按照公孙康的原计划,屯南县以西的沿海肥沃平原地区,百姓是要逐步往东南方山区迁移、秋收下来的粮食也要全部聚拢,运到后方。
  如果敌军来得太快,公孙康甚至想过把一小部分生长较慢、还未彻底成熟无法收割的农作物,直接放火烧掉,不让汉军就地筹粮。
  但是,公孙康这个计划原本是建立在“太史慈到了之后,汉军才能大规模渡过汉江”的基础上的。他终究想尽量多保住一些人民和粮食,结果被赵云这么一搞,清野工作也就漏洞百出。
  至少有数万户百姓、大批未收获粮食,直接落入了赵云的占领区。
  不过,即使如此,公孙康跟弟弟、儿子、幕僚们商议后,觉得收缩防守的战略还是得坚持。
  一方面,已经撕破脸打成这样了,汉军不会给他好果子吃的,这不是“未开战就主动投降”。
  而且他妹夫扶余王尉仇台都被赵云杀了,他这时候再投降,内部也无法服众,没有任何人会再尊敬他,只会众叛亲离。
  另一方面,既然公孙康非打下去不可,而野战又不可能,那后退坚守就是唯一选择了。哪怕这个选择已经变得效果越来越差,也只能在一堆烂招里选一个相对不那么烂的。
  公孙康盘点过现状之后,心里非常清楚,知道自己就两个点上有希望:第一,就是守城,第二,就是海战歼灭敌军船队。
  除了这两个点,其他任何尝试,都是绝对没有希望。
  那或许有人会问了:赵云不是破坏了公孙康的“清野”么?那汉军现在是可以就地解决一部分粮草的。这种情况下,就算后续把敌人主力放上岸、水军绕后把太史慈留在海面上的船队歼灭了,汉军也不会断粮啊。
  攻击方不断粮的情况下,只靠坚守拖时间是不可能赢的,你又没有外援,又没有转机,坚守城池只是减缓死亡而已,那还有什么意义?
  这番解读到也不算太错,但公孙康反复思量之后,还是从这种坚守拖延里挖掘出一丝意义:只要后续把太史慈的舰队干掉,那么,他就算拖在三韩实在拖不下去了,还能渡海逃到刚刚被他征服的邪马台!
  毕竟只要干掉太史慈的船只,汉军就不可能快速渡海了,到时候他在三韩的都城一破,城破之前他假装纵火焚烧宫室、对外宣称自己义不受辱,全家畏罪投火自戕了,到时候偷偷渡海、改头换面继续当他的蛮王好了。
  所以,步步坚守拖延还是得执行!虽然最终的终极目标,已经不得不又降低了一级要求。从保住三韩,降低到确保逃命,而在大陆上的那部分地盘,极端情况下只能是全部舍弃。
  ……
  公孙康的怂和识时务,也就导致了赵云和太史慈后一阶段的进展看起来非常顺利。
  太史慈还挺郁闷的,他的船队抵达汉江口之后,分出小船继续逆流而上跟赵云会合,大型海船因为航道问题,留在了后世仁川附近的河口位置。
  前前后后过去了五六天,太史慈几乎没有捞到仗可打,野战都被赵云那一波打完了,剩下的都是些工事堡垒。
  太史慈也没法渡海直接带来重型投石机,最多是带一些关键复杂的部件、金属零件,而投石机的木质主体,乃至其他攻城器械,都得到了三韩之后,就地采伐木料打造。
  所以最初十天八天之内,太史慈也不可能直接攻打公孙康的国都,只能是拔除外围县城、据点。
  太史慈憋着一肚子的求战欲,在攻坚时也就有些冒进,他看三韩人的城池都是木头的,应该跟中原的营寨坚固程度差不多,便很是轻视,稍微筹到几个轻型投石车、几辆稍微加个顶盖、一根撞木的冲车,就直接要求攻城、拔除烽火台堡垒。连云梯都没造,就造了点简易的飞梯。
  而在太史慈心目中,他觉得这些飞梯都不需要用上——木头墙有什么好登墙的?直接撞倒不就好了?
  结果,太史慈还真为他的轻敌,略微付出了一点代价。
  好多公孙家部队守卫的堡垒,还真就坚固难攻,轻型的投石砸击和撞木撞墙,居然几乎没有效果。而且三韩人擅长弓箭、射术精准的优势,在守城墙时也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对好几处县城的试探进攻,都以汉军付出了百十来人的伤亡为代价,不得不暂时撤回来。
  而守军只是被汉军以神臂弩覆盖墙顶抛射、射杀了一些。虽然守方伤亡也不低,可汉军毕竟是统一了天下的久战之师,跟这些蛮夷之地的敌人换命,显然是不划算的。
  ……
  太史慈不得不略作休整,搜集情报思索对策。
  “这些三韩蛮夷的木墙怎么那么难撞塌?看上去不是跟中原那些夯土砌尖桩的营垒差不多么?打这种堡垒冲车还不够?”
  回营之后,太史慈立刻招来部下几个负责具体攻城战的副将,好生盘问。
  几个部将也各自陈述了一些困难,说法不一,总之是强调三韩的防御工事确有独到之处,让太史慈有些郁闷。
  他这边正开着战争会议呢,另一边赵云听说他进攻受挫,也派了人过来协调,交流经验。来的人正是田豫,他更了解情况,撞见这场面,就给太史慈一方的将士们讲解。
  “太史将军稍安勿躁,这些敌人虽为蛮夷,但筑城之法还真是确有其独到之处,某久居辽东,对三韩、扶余多有了解,故而知之。”
  太史慈耐着性子,虚心求教:“哦?愿闻其详。”
  田豫便用他们的实战经验来解说举例:“将军您抵达之前,我军在骠骑将军率领下,也攻破迫降过十余处汉江南岸的烽火台堡垒,那些容易打的都被骠骑将军顺手拿下了,所以留给太史将军您的就难啃一些。
  某曾进入过几座攻下来的烽火台堡垒看过,果然印证了战前的猜想,这些蛮夷修堡垒,都是用的扶余以巨木为筋骨之法,中实夯土。
  故而极为厚重坚固,可不能以中原的夯土埋木桩式的营垒视之。而且此物造价低廉,建设快速,故而可以广筑堡垒,比中原更为俭省。”
  太史慈听了这个简略的概述,还有些似懂非懂,只是不得不相信敌人在防御死守方面确实有独到之处。
  田豫也觉得这样讲解效果不好,就邀请太史慈去一座赵云之前拿下的烽火台堡垒实地看一下。
  太史慈一行策马出营,来到汉江之滨,田豫带着他们登上一座被半拆卸研究的陷落堡垒,太史慈这才看得分明。
  原来,扶余人筑造木质堡垒,是拿粗大坚实的圆木,一部分沿着墙体长度排布用的木头就不砍,另一部分沿着墙体厚度方向排的,就砍成八尺长的段子。
  两者先搭成“井”字形的交叉长方格——嗯,说“井”字形还有点过了,因为四周露出的部分没那么长,确切地说应该是介于“井”字和“口”字之间。
  第一层两根横放的、上面一层就两根纵放,第三层再是两根横放……然后搭到足够高,就疯狂往框子里填土,一直到填满为止。
  木头和木头搭接的位置,为了确保稳固,所以稍稍拿木锛刨平一点,好让两个平面的部分搭在一起。
  当然,这样的搭建,还是会在每层纵横木头之间留出比较大的缝隙,夯土填进去压实的过程,会有很多土从木框缝里漏出来,但施工的人也不管,继续往下塞,塞到彻底夯实为止。
  这样筑出来的堡垒,墙体还是会呈现一定的坡度,跟重力坝一样,下面被漏出来的土堆得更宽,上面窄一点,还是比较容易被沿着墙爬上去的,但结实绝对结实。
  毕竟墙体有八尺厚甚至一丈后,中间的木框子等于是起到了钢筋笼一样的效果,投石车都不太容易砸毁。
  也亏得太史慈不是穿越者,所以他只是觉得这玩意儿精妙,没看出别的端倪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61/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