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8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52/891

  李素有这个资源和权限,将来把大汉航运业的船只标准统一提高。
  航运业从业的船里,最小的也顶格按照运河的通行能力来规划,宽度修到各大运河最窄处二分之一的宽度以下,确保往来船可以在运河里交汇,就没问题。
  这样尺寸的船,绝对可以在近海安全驶出离海岸线百里的范围。
  而且,李素也正是在把这些细节讨论明白的过程中,隐约理解了历史上唐宋两朝为何要在东海贸易最初的萌芽阶段、在明州(宁波)设置市舶司了——
  不就是利用了这地方既离长江口不远,可以服务于长江口的江海转运,同时又没有大江大河冲积淤积,所以不需要常年疏浚深挖航道么。
  李素和诸葛亮、周瑜把这些细节商量明白之后,对选址舟山港的设计也就没什么异议了。
  一开始还有些幕僚怀着自私之心揣测,以为丞相是为了更好的建设自己的封地,将来让子孙后代在会稽郡的封地收到更多的租税,才非要舍近求远、把海港和船厂从吴郡挪到会稽郡。
  毕竟娄县和海盐属于吴郡,而舟山群岛如今几乎是没有行政体系的,只是理论上属于会稽郡句章县(宁波)。
  现在,大家才心服口服,知道丞相是有深远的考虑,兼顾了天文地理、做出的最优选择。
  不过,把海港造在长江口外一百多里的海岛上,还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会对船夫水手的导航产生一定的困难——
  对于常年跑海的人而言,有了大致的方向定位之后,在茫茫大海上找到一个一百多里外已知位置的海岛港口,还是很轻松的。
  但问题在于,这座港口未来要接待的水手,可不仅仅是海船水手。这是河海转运的枢纽,未来还会有数以万计一辈子没跑过远海、只专注于内河航运的船夫水手,要来这儿转运。
  对于内河水手来说,他们的导航能力几乎为零,这样的人又数以万计,在识字率都还没普及的年代,要让几万渔民水手普遍提高素质、学会近海航行导航,那难度和成本可是非常夸张的。
  而且就算学得会,也不划算去投入那么多。毕竟术业有专攻,不需要所有会跑船的人都懂得怎么在海上跑。李素估计,最多两成的扬州、荆州水手,未来懂得海上行船,就足够用了,至少八成人,一辈子就是在内河打交道。
  这个问题也一度让统筹规划的人员一筹莫展,不过好在很快就解决了——
  李素之前不是受周瑜启发,学了波利尼西亚人的篝火航海术,准备吸收消化,改为“在港外造灯塔导航、大致指引出海去三韩邪马台流虬夷洲的航向”么。
  现在,这些规划中的灯塔显然能顺手解决一个新问题——给未来长江口那些不懂海上航行的内河船夫,指引港口的方向。
  舟山群岛每个岛之间相距不过数十里,这完全是可以形成篝火灯塔的接力的。
  内河船从华亭出了长江口,只要能看到第一个灯塔,就能直接朝着灯塔开,不用考虑导航寻向的问题了,水手的技能也就不需要普遍培训提升,傻瓜式操作就能解决。
  李素和诸葛亮、周瑜对着海图规划了一下,发现最大的灯塔还得造在离长江口外一百二十多里的三孤山(洋山列岛),毕竟这一百二十里是全程定位距离最远的一段。
  后续从洋山到岱山、舟山,都不超过五十里,不用太高的灯塔也能看见。
  诸葛亮是会算地球半径和曲率的,一番估算之后,发现至少灯塔要造七十丈高,再配合三孤山的岛屿天然海拔,最后的海拔能有接近九十丈。这样才能确保一百二十里外都能很清楚看到篝火台,白天放狼烟晚上烧篝火。
  最好再配合一面朝向长江口方向的巨型金属反光镜,必要的时候把灯塔大部分的火光往那儿汇聚,亮度就会更明显。
  当然了,考虑到近海肯定也有起雾的时候,或者被云层遮挡。所以光有篝火狼烟也不一定够。
  诸葛亮考虑之后,精心设计,觉得可以在灯塔的篝火层下面,再开辟一层,搞成钟楼,铸造弄一个百万汉斤的大铜钟(四汉斤还不到一公斤,所以也就200多吨的钟),可以至少声闻数十里,用钟声也能勉强给附近的船导航,至少接力一个岛的距离。
  至于具体的细化设计和施工,当然还要工部、将作监派出顶级的能工巧匠,外加李素这几年招募的罗马名工会商切磋。
  反正这个项目也不急着现在就上马,完全可以等个五年十年,国力恢复之后,长江口的河海转运也愈发繁荣、不得不考虑航运安全和导航问题时,再开工。
  毕竟前面也说了,大汉朝有八成内河水手是不会海上导航的,但那不还有两成跑惯了海路的么。
  等这两成航运人才被充分加班连轴转、都不够用了,不得不让内河水手顶上来时,再搞这些配套设施也不迟。
  李素带来的工部和将作监官员商议之后,觉得诸葛亮的设想太异想天开了,简直不是大汉的工匠技术所能实现的。
  不过,罗马来的名匠提图斯,毕竟了解西方石造建筑,他也见识过更多航海文明。
  提图斯当初跟着那些罗马贵族逃离康茂德之乱时,走地中海航线往东,当然去过东地中海第一大港亚历山大港,也见过托勒密二世时期留下的亚历山大灯塔。
  亚历山大港的大灯塔,毕竟是古代人类七大奇观之一,哪怕距离李素生活的时代,也已经四五百年了。
  这座灯塔历史上原本能一直存在一千五百多年,到13XX年才毁于埃及频繁的地震,所以公元200多年的时候,亚历山大大灯塔还处在全盛服役期。
  提图斯见识过其建造格局,当然觉得只要有充分的投入和石料,大汉修一个更大的灯塔也是办得到的,毕竟科技又进步了五百年之多,而且大汉如今的工程科技可谓是兼收并蓄、中西合璧,自己的传统保留下来了,李素还组织人学了罗马技术。造个再加高二十丈的奇观又如何?
  而且,李素和诸葛亮自己还发明了不少工程机械,比如踏车起重机和滑轮鼠笼式起重机等等,木材加工和石料加工的机械化程度近年来也进步了不少,很多环节都能充分利用水能,怎么看都是形势一片大好。
  当初天下大乱李素都敢抢奇观,何况现在天下已经太平了,只要徐徐图之,这些长远来看利大于弊的奇观,他自然是抢得心安理得。
第11章
只要是改革,就没有不难的
  亚历山大灯塔毕竟也是古代世界的七大奇观之一,所以李素前世读历史书,好歹还是知道一些相关数据的。
  所以,他也知道,如今只要他想在洋山岛按诸葛亮的规划指标造灯塔,绝对可以把人类最高建筑的奇观头衔抢过来。
  埃及那塔总高大约是135米,篝火层的台面高度在120米(1)。
  而汉朝时、世上第一高的建筑,应该还是几千年前古埃及人造的吉萨大金字塔,那东西比亚历山大大灯塔还高了十几米。
  现在,诸葛亮也不是为了抢奇观,他纯粹是客观地理核算需要,觉得洋山岛的长江口大灯塔、确实得建筑高度造到70丈以上,才能满足使用需求,那就是165米以上了。
  这个高度显然会长期保持地球上最高建筑的纪录。毕竟按照原本的历史,吉萨大金字塔能保持全球最高纪录五千多年,一直到1880年德国科隆大教堂完全竣工,把世界纪录刷新到158米。
  现在洋山岛大灯塔已经165米以上了,科隆大教堂就算完工也没它高。
  当然了,1880年代基本上是人类现代建筑工程科技井喷的时候了,那十年里全球发达国家的地标疯狂崛起。科隆大教堂的纪录才维持了九年,就被法国人的埃菲尔铁塔把世界纪录刷新到了320米,直接翻了一倍。
  所以,李素这个奇观的世界纪录,最多也就撑到那些全金属钢结构高塔诞生之日(当然这个世界第一座钢质高塔未必还是埃菲尔铁塔)。
  工程技术上可以解决,剩下就是资源和预算的问题,有钱就能修。
  为了防止被朝廷中某些传统节俭的官员反对,李素考虑之后,准备上书刘备,将来这个项目只用扬州本地的资源和民力、财力修筑,最多加上一个同样会受益的长江口北岸的徐州广陵郡,允许他们也参一股。
  参与的郡少了,资源少,大不了修慢一点。托勒密王朝集埃及民力修大灯塔,前后四十年才彻底竣工。李素修个五到十年也不算慢。
  筹集的具体方式,还是按比例合股比较好,会稽郡和吴郡出大头,丹阳郡和广陵郡可以少量参股。将来的收益和回本则用收过路费分成的办法来解决。
  只要每一条经过长江口或者东海该段海域的船只,都要缴纳关税,并且合并缴纳港口基建设施使用费,灯塔的成本也含在这个过路费里。
  到时候凡是参股的郡,就从港务局的收费里按比例分成,反哺地方财政。而会稽郡那部分,因为是李素的封地,税赋自然也进了李素的独立府库。
  李素相信大汉将来的工商业发展和“漕运走海”的潜力,港务局的基础建设投资,绝对可以靠收过路费收回来。
  基建和钱都搞定之后,最后只剩个别审慎的官员,提出对诸葛亮所说的“在灯塔篝火层下方再设钟楼层”这一细节的质疑。
  一方面,很多官员质疑如此巨大的铜钟能否铸造出来,就算铸造得出,会不会浪费铜太多,毕竟铜就直接能铸钱。一百万汉斤的铜那至少等于一到两亿枚五铢钱了。
  就算是当年汉灵帝在位,最奢靡的时候,在西苑、毕圭苑等处造水法,每个单品耗费最多也不超过千万钱,全加起来也才那么多。
  李丞相直接铸造一个大钟,就花掉相当于汉灵帝在皇家园林里那么多给排水系统的铜材,不太过分了么?
  对于这个问题,李素指望的是将来能够把周瑜发现的菲律宾主岛吕宋岛的铜矿开发出来,让大汉缓解钱荒,铜也可以富裕一些,到时候拿一两亿铸个钟算什么。
  而且钟未必要跟灯塔一起修,可以先留出空间,未来再用逐级起重机抬升上去,时间放宽,绝对不会用民过重。
  至于铸造的技术,李素觉得还是可以做到的——历史上明朝铸造的永乐大钟,大约七八十吨,算是华夏古代技术铸的最大的铜器了。
  而后世俄国人1700年代造的沙皇钟王,重210多吨,那也是工业歌命开始前至少半个多世纪的事儿,说到底用的还是传统文艺复兴科技。李素稍微开点挂,造个比沙俄钟王还重点儿的,再抢一个世界纪录,而且是永久的,应该问题不大。
  造一个工程,抢两次奇观,多划算!
  这些细节解决后,最后就只剩一个周瑜亲自提出的质疑:
  东海的长江入海口周边,虽然没有地震,所以高层塔台不容易被震坏,但台风却不少。塔楼太高本来就容易不稳,全靠造成实心的,才能抵抗台风。
  如果在篝火层下面造大钟,大钟是悬挂的,台风天很容易被吹得晃起来,到时候岂不是导致塔楼更容易不稳倒塌?
  周瑜之所以会这么提,显然是因为他对东海的台风太了解了,五年半前他跟李素决战时,还想过利用夏秋季节的台风来对付李素那些重心偏高不稳的巨大战船,只是最后周瑜功亏一篑了。
  但说周瑜是最善于利用风力的水军将领,这点绝对是不含糊的。既然已经真心投降了大汉,术业专攻之下,他不得不提醒丞相。
  这个问题,还真的一度问住了诸葛亮,因为他对台风的了解,确实不如出身江淮的周瑜,这有点触及诸葛亮的盲区了。
  然而,东边不亮西边亮,连诸葛亮都陷入迷茫的时候,李素这个物理计算能力已经不如徒弟的文科生,却灵光一闪,意识到周瑜提出的问题,似乎并不是问题,反而还能反证“在塔楼高处悬挂重物”的合理性。
  谁让李素后世的基本见识还是很丰富的呢。他穿越前,可是多次去过沪市的,也就见过陆家嘴的沪市中心大厦,包括那一整群号称“开瓶器、打蛋器、注射器”的摩天大楼三件套。
  后世沪市的超高层建筑,基本不用担心地震,因为那儿不是地震带上,但防台风设计却必须很严谨,除了外表设计降低风阻之外,一个统一的操作就是在高层悬挂阻尼器。
  李素穿越前也进去参观过,沪市中心大厦的阻尼器号称一千吨重呢,也是悬挂式的。原理不就是——“当楼被吹摇晃的时候,阻尼器的摇晃会延迟于楼本体晃的速度,导致楼已经晃到最东边、转而向西的时候,阻尼器依然被惯性作用还在往东晃,从而抵消掉楼梯整体往西的受力”。
  现在,诸葛亮挂个两百吨的铜钟在塔楼的顶部倒数第三层,只要设计得好,不也能起到阻尼器的作用么?真遇到台风,大钟晃动的速度滞后于楼体,出现方向上的对冲抵消,灯塔就不容易斜了。
  当然,这里面需要很多精密的计算,尤其是要算好各部分谐振频率、最完美的状态就是做到“钟和塔的摇晃刚好滞后半个周期,受力尽量充分抵消”。
  而且,真要确保这一点,就要防止钟本身被台风直接吹到。所以钟楼那一层四面还要装可拆卸的围挡,确保台风天时把钟包起来,或者干脆围墙把钟尽量围住、做好扩音设计,只留尽量小的孔把钟声扩音传出去。
  这里面的阻尼计算、声学设计……要算的物理就多了去了。
  李素只能是把存在这一系列的概念和思考方向,跟诸葛亮说一下,具体怎么算,只能让诸葛亮自己去算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52/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