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8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49/891

  就好比他把“八阵”的文字描述变成“八阵图”,配个图方便练兵效率嘛。
  并不是说没这东西就玩不转。
  周瑜原先并不知道汉军的罗盘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了,现在都算归顺朝廷了,他才能勉强与闻。
  随后,诸葛亮又讲解了他如何用类似六分仪的东西,来定纬度,明显也比南太平洋岛民的土办法更精确——
  但诸葛亮同时也承认,可以吸收借鉴一些蛮夷的细枝末节优点,来优化现有的六分仪,配上些辅助外设让观测更直观。
  听了诸葛亮的讲解,周瑜才意识到他引以为傲的好几项航海技术心得,原来对方都有更理论更精密的解决办法。
  只不过诸葛亮谦虚,即使如此还愿意博采众长,能优化就优化。
  周瑜愈发惭愧,只好尽力和盘托出,把他所有知道的细节都尽量拿出来分享。
  在他把如何找航向、找纬度的方法细节,全部说完之后,才算是勉强让诸葛亮发现了一些能对大汉航海有实质性帮助的地方。
  所谓的“实质性帮助”,至少也得是没你这个窍门,有些事情本来是完全做不成的,或者难度成本大增。
  原来,周瑜提到了一个叫做“夷洲蛮夷用篝火连线法指示目标岛屿航向”的技巧。
  这办法说起来不太直观,就是那些蛮夷会在港口附近的高山上,最好是找个高原台地,设立一个篝火堆,然后篝火堆旁边一圈百步距离,围上一大圈木柴,并且标注本岛与周边岛屿的相对方向角度,船队在启航的时候,事先选定了目的地,岸上的人就点起主篝火堆和相应航线角方向的小篝火堆。
  海上夜里启航远去的人,只要回看主火堆和小火堆连接在一条直线上,那不就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瞄准了要去的海岛方向了么。
  当然,这种办法对于需要逆风走折线抢风时是没用的,只能是顺风定死一个方向开船时能用。而且有罗盘的情况下,也不是很需要。
  不过在船进船出很繁忙的港口,便于航线管理防止小船乱窜乱撞,而且繁忙港口船多的话,也不是每条船都带罗盘的。大汉这边目前民船就没有罗盘,都是朝廷的官方船队,或者糜竺这些家族,才掌握了罗盘。
  不管怎么说,周瑜提供的这条经验,对于港口建设和管理是有好处的,可以提高航行秩序和效率。
  李素将来如果要新建全国枢纽级的大海港,要在港外造灯塔,可以考虑把波利尼西亚人的篝火术升级一下,结合大汉的工程施工能力,造个小奇观,弄个两圈式的同心轴灯塔。
  比如就在长江口海岛上立个灯塔,施工的时候就在外圈塔上标注好“去耽罗岛航向几度,去对马岛航向几度、去邪马台航向几度,去熊袭航向几度,去流虬航向几度,去夷洲航向几度”,全部明明白白,哪天有去哪儿的船队出发,就点对应角度的小篝火,跟主篝火连线定向。从长江口出发,一千到一千五百里范围内,刚好可以直航北起三韩、南至夷洲、东到倭国的180度扇面岛链。
  ……
  定航向定纬度的蛮夷经验全部介绍完,最后只有一条港口灯塔建设经验算是全盘用上,其他都只是小修小补、诸葛亮本就比他更专精。
  这个结果,让周瑜把最后的尊严赌在了“远洋找岛”的秘法上。
  当天因为已经讲得很多了,时间也晚了,周瑜就回去休息几天,准备一下,充分整理归纳,想下次再找回面子。
  几天之后,一群人继续开会讨论,周瑜终于把他的得意之法拿了出来:
  “……夷洲蛮子远洋观云找岛的办法,主要分成两种情况。
  一种是在晴朗少云的日子,利用海风湿气到了陆上后,会升腾凝聚为雨云的特征,在远海瞭望寻找雨云。一旦看到其他各处万里无云,而某处有云,那多半是下面有岛。
  如此,寻常以目力瞭望陆地,或许得接近到距岛三四十里才能看见,而云层极高,百里外都能看见。若是火山之岛,云层最远能在三百里外看见,茫茫大洋上错过岛的几率便大大降低。
  其次,若是阴天,天上到处都多云雨,难以分辨哪些是岛云哪些是海云。哪些蛮夷还会目测计算云飘动的快慢来判断。
  他们千百年来总结,云在海上遇风飘动更快,在岛上飘动更慢,因为风力会被陆地所阻,从全力横吹改为部分上下乱流。
  所以,全面多云的天,找到飘云忽慢忽快的破绽,凡是发生慢而复快的地方,多半是下面有大岛。如此,还是跟上一步一样,可以把‘船靠近海岛四十里才能不错过岛’,扩大到‘船只要靠近岛两三百里内,就能不错过岛’,搜索精准度大增。”
  这个心得,随便找个波里尼西亚领航员来,估计都是说不清的。这也是周瑜总结了他数年来跟那些南岛航海本能高手切磋的经验,凝练而成。
  李素这边,组织涉及航海的文武跟周瑜切磋,也有些日子了,今天总算拿出了一条足以镇住所有人的干货。
  毕竟,诸葛亮会观星,但他也不擅长看海云。
  诸葛亮最多只是看云知道天气会晴还是下雨、会不会有大风,具体“云在海陆上方的运动轨迹快慢变化”这些细微末节的经验,对诸葛亮都算触及知识盲区了。
  “没想到这周瑜也是水军天才,这么多天切磋下来,居然真有一条连我都完全不懂的经验……看来不能轻视任何蛮族呐,蛮夷之中也有我们汉人完全不懂的高深莫测秘技。”
  诸葛亮内心由衷地暗暗叹服。
  “说了这么多天,之前都是略有小补,只有今天这条,值得封侯。”连丞相李素都不由赞叹,因为他完全知道这个经验,对于将来在太平洋上跨岛前进,有多么重要。
  周瑜被李素夸赞,总算松了口气,愈发精神振奋,把所有细节和盘托出。
  他仔细地介绍那些南岛民族还能如何通过看云的下表面反射的光线颜色,来判断云下面的岛是什么地质结构。
  比如有树林丛林、淡水丰富的大型海岛,一般云的下表面都是带绿色的。如果云偏黑,下面就是光秃秃的岩质火山岛。
  如果云偏蓝微黄,下面可能是珊瑚礁岛,那也很难得到野生植物和野兽肉类的补给,最多指望能得到一些椰子……
  李素难得地亲自做笔记,把这些对大汉民族开拓大海至关重要的经验,全部记录下来。见丞相都亲笔做笔记了,诸葛亮以下的人当然更要详尽学习。
  把这些细节全部说完后,周瑜最后才提到怎么看海中鱼群洄游、海鸟寻觅陆地,来帮助海船找到未知海域里的岛。
  周瑜提到夷洲蛮夷有少量擅长航海的部族的酋长,养过一种珍贵的海鸟,飞行极快,视力极好,而且有极强的海岛线索观测本能,只要养一只这种鸟,跟着海船一起走,在预估能找到陆地的情况下,把海鸟放出去,如果它发现不了五百里内有岛,就会回到船上,继续混吃混喝。
  而如果这种鸟本能敏锐意识到五百里内有岛,就会直接飞走,飞向岛屿,船跟着鸟的飞行方向开,两天内绝对可以找到岛。
  不过代价也是很严重的,因为只要找到了新的海岛,这种鸟就只能用一次,它不会甘于被人类长期圈养,直接就飞走不回来了。而在使用之前,却需要很久的训练和驯养。
  不过,考虑到地理发现所得的好处,哪怕每发现一个岛都要白养几只鸟,那也是绝对划算的了。
第8章
出镇关东
  意识到周瑜提到的那些寻找大洋上孤岛的手段非常重要后,李素立刻非常礼贤下士地问周瑜有没有搞到这样的鸟,周瑜表示下次再来丞相府授课,会把他带进京的送给丞相鉴赏。
  于是,时隔数日之后,七月初的一天,周瑜做好准备,再次造访相府时,就带来了李素要的东西。
  诸葛亮也提前问了日子,一大早赶来看热闹,虚心学习。
  拿到周瑜给的鸟之后,李素靠着前世好歹还看过不少《动物世界》,仔细观察良久,意识到这就是近代海军强国经常豢养的军舰鸟。
  军舰鸟算是耐力飞行里飞得最快的鸟了,耐力时速超过150公里(冲刺不算快,隼类和雨燕冲刺都快得多,但那些主要是俯冲,不能耐力飞,军舰鸟是滑翔)。
  飞得又高视力又好,所以五百里外的岛,可不是飞一个半小时就到岸了,海船有可能开上两天。
  这种鸟在南太平洋岛民中间确实是有养的,李素穿越前好歹还看过迪士尼2016年拍的动漫电影《海洋奇缘》,那片子就挺考据,里面不就有波利尼西亚人养军舰鸟么。
  以军舰鸟的续航,在整个南太平洋各岛之间自行飞来飞去扩散,一直扩散到东南亚各群岛,都是很正常的。
  了解清楚原理之后,其他将领都是啧啧赞叹,唯有爱动脑子的诸葛亮,又想到了一种可能性,想进一步优化。
  他就提出:按照这个原理,用续航力明显更强的“黑离”来导航,不就能更方便找陆地了么?说不定能找到千里之外甚至更远的陆地。
  (注:汉隶里有一个“左黑右离”字形的字,现代汉语字库里不存在了,就是指汉朝人对信天翁的古称。信天翁因为可以飞越大洋,所以自古就是全球各地温度适合都存在,先秦的时候黄海之滨就有信天翁。)
  周瑜被诸葛亮的假设一反问,也不知如何辩驳。
  好在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些常识,李素前世看《动物世界》还是比较多的,他敏锐地指出了诸葛亮设想的漏洞:
  “这不行,“黑离”(信天翁)耐力太好了,它的飞程远超过人类舰队的续航力,也就没有意义了。
  比如人类的船要是跟着这类鸟,恰巧此鸟没打算中途找岛歇脚、想直接飞越大洋,那跟着它的人不就全部饿死渴死在半路上了?”
  诸葛亮一愣,随即恍然,还是李师见识高明。
  这不是说巡航半径越远就越好,关键还是适合人类。
  李素知道,信天翁是可以直接不找陆地停歇、直接飞越太平洋的,那续航力跟波音747差不多了,你怎么跟?
  所以,最好还是找那种续航力刚好等于人类舰队几天航程、观察本能又足够敏锐的鸟。这么算下来,军舰鸟刚刚好合用,波利尼西亚人数千年来总结的生存本能,是有道理的。
  李素最终拍板:“这种鸟多养一点,问夷洲蛮子买,告诉他们,一只换一万斤铁器。朝廷要自己养鸟储备,将来给海军用。”
  周瑜表示领命去办。
  最后,李素拿着周瑜标出的海图,确认一下他们从波里尼西亚人那儿学来的找岛术的实战效果。
  指着流虬群岛的几个岛屿,分别问周瑜当初具体是如何看云定位的,实操过程中有没有遇到疑难。还问他有没有再发现其他汉人书籍里此前没记录过的陆地。
  周瑜还真指出了几条,比如他指着夷洲正南方六七百里外的一些小岛,指出那些地方就是古无籍载,完全是他学了蛮夷找岛术后自己练手找出来的。
  李素看了看地图,心中暗忖莫非周瑜找到的是菲律宾,只是如今那边还都是野人,周瑜也没有充分探索,所以不知道菲律宾有多大,图上只是标了几个小岛,没有来得及勾勒整个面积。
  当然,因为前两年周瑜刚发现夷洲以南还有岛屿时,他暂时兵不缺土地,所以也就没有在那些蛮夷岛上开拓,只是巡航抵达的时候修了个简易栈桥码头,以便停靠跟当地的蛮夷贸易。
  周瑜一开始也不是指望跟蛮子的贸易中、能得到什么紧俏物资,毕竟那些岛上的蛮夷人种应该跟夷洲一样,其原始生产力摆在那儿。周瑜更主要的目的是先搜集情报,了解当地物产,好留个的后手。
  不过,稍稍贸易之后,周瑜却发现了意外之喜——那些岛上似乎别有值钱的物产。比如,蛮子虽然没掌握冶金之法,却能拿天然的蜂窝状铜块打磨使用。
  自然界确实是有比较纯的天然单质铜存在的,不是氧化铜硫酸铜那种成分,就是九成以上的铜,再伴生四五个百分点的岩质碳质杂质、四五个百分点的锌、铁和银。
  周瑜当时好奇,就深入让探险队搜集情报,发现那地方铜应该很丰富。毕竟都有近乎单质的自然铜存在了,那铜肯定是很多的。
  他原本还想过如果不能被朝廷赦免,或者孙权也想逃往海外,那么将来还能有个落脚的地方——因为大汉的海图上,肯定是没有这些岛屿的,但夷洲是有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49/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